全民健康实施方案(精选20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xx〕1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xx〕32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发〔20xx〕12号),推动健康中国行动落地见效,加快健康南通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健康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xx—20xx年)》,加快实施《“健康南通2030”规划纲要》,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到20__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高,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程度显著提升,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全民医保制度显著完善。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全面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全面控制,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全面下降,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和高水平的健康保障,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通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1.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完善全民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全民健康教育制度,加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健康教育。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掌握健康知识与技能,自觉维护和促进自身及家庭成员的健康。建立市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为市级媒体等有关单位和各地开展健康科普提供支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健康知识,市广电集团和其他媒体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优质健康科普节目。有效激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主动提供健康科普服务。加强健康教育科普基地建设,组织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全民自救互救能力。到20__年和203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9%和32%。
2.合理膳食行动。制定并实施居民营养计划,普及合理膳食营养知识,针对一般人群、特定人群和家庭,加强有针对性的营养和膳食指导,推广使用限量盐勺、限量油壶和健康腰围尺等健康工具,促进减盐、减油、减糖。开展人群营养健康状况、食物消费状况监测和总膳食研究。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评价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在养老机构等集体供餐单位配备营养师。加强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普及食品营养标签知识,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控制过量饮酒,加强限酒健康教育,减少酗酒。到20__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保持低于3%。
3.控烟行动。利用世界无烟日等卫生健康主题日开展控烟宣传,促进形成不吸烟、不敬烟、不劝烟的社会风气。发挥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的控烟引领作用,建设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努力营造无烟环境。建立戒烟服务体系,开展戒烟咨询热线和戒烟门诊等服务,提高戒烟干预能力。推行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强化控烟监督执法。禁止在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户外发布烟草广告。严格落实不向未成年人售烟等有关法律规定,将青少年作为吸烟预防干预的重点人群,努力减少新增吸烟人群。到20__年和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不低于30%和80%,全市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分别低于22%和20%。
4.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促进,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引导居民正确认识抑郁和焦虑症状,掌握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加大对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推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设立心理卫生援助热线,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加强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建设,在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流动人口聚集地推广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精神障碍防治工作,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率和管理率,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的奖补政策,对经济困难的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实施免费救治。以镇(街道)为单位,建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社会组织开展康复工作。加快组建专业化、社会化心理救援队伍,加强灾害和事故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到20__年和2030年,全市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分别达到20%及以上和30%及以上,减缓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
(二)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5.全民健身行动。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健全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均衡布局构建城市公园绿地体系,完善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高标准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社区健身中心、户外健身营地等全民健身设施,推动“10分钟体育健身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管理和运营,推动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体育社团组织网络向基层和不同人群覆盖延伸,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全民健身行动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实施特殊人群体质健康干预,有针对性地为各类人群提供运动健身方案。推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操等职工健身活动,促进在职人群体育制度化、常态化。整合公共体育和医疗卫生资源,推广建设体医融合服务机构和平台,创新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培训可开运动处方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师。加强各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建设,打造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综合服务平台。到20__年和203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不低于16.2平方米和16.5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不低于2.7平方米和3.1平方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93.3%和9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41%和45%。
(三)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6.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行动。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规划指导与调控引导,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健康服务网络,加强采供血机构建设,全力推进无偿献血工作,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加快南通创新区综合医院建设,加快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加强儿童、妇产、肿瘤、精神、传染、口腔等专科医疗机构建设及全面推进胸痛、创伤、卒中、新生儿和孕产妇危急重症五大救治中心建设。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加大医保引导基层首诊差别化报销比例力度。全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加快推进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所有县(市)和涉农区全面建立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和县域医共体,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加入。加快建立市、县两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技术指导中心,完善乡镇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全面优化整合乡镇卫生院与卫生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完善基层卫生人才招引、培养、使用和管理机制,落实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推行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稳步提升基层卫生人员工资水平。鼓励各地调剂部分事业编制,定向招聘在村卫生室工作满六年的执业(助理)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站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配齐配足执业医师及注册护士。加强学校卫生室建设,将学校卫生工作纳入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建立政府购买校医服务的机制。加快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监督、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现代化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构建预防-治疗-康复-护理服务链,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推进疾病诊疗全程质量管理,建成市级医疗服务质量综合监管平台。到20__年和2030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7.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向公众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知识,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展生活方式指导。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监测评估和规范管理。建设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心,提高院前急救、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应急处置能力,形成心脑血管急症救治体系。到20__年和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09.7/10万及以下和190.7/10万及以下。
8.癌症防治行动。组织防癌抗癌科普宣传,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推广应用常见癌症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强化癌症患者康复管理,发挥慈善救助在困难癌症患者救助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加强市癌症中心建设,根据肿瘤发病情况,打造重点癌症多学科联合诊疗平台,健全死因监测和肿瘤登记报告制度。到20__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
9.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探索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常规体检。为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患者提供筛查干预、诊断、治疗、随访管理、功能康复等全程防治管理服务,提高慢阻肺的早诊早治率和规范管理率。建设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中心。到20__年和2030年,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到8.0/10万及以下和7.6/10万及以下。
10.糖尿病防治行动。落实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建设市糖尿病防治中心,健全糖尿病防治服务体系,推进糖尿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落实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规范,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到20__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70%及以上和75%及以上。
11.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引导居民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宣传疫苗对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倡导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流行水平。支持社会团体、企业、基金会、有关组织和志愿者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感染者扶贫救助等公益活动。筑牢口岸检疫防线,防控境外传染病输入。加强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治,消除血吸虫病危害,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有效控制饮水型氟砷中毒和水源性高碘危害。建立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格化基层监测体系,实现乡镇(街道)监测哨点全覆盖。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乡联防联控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设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突发传染病防控物资储备清单,完善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消毒液、消毒设备、红外体温监测仪、宣传设备等防控物资日常储备,提升疫情应对能力。到20__年和2030年,完善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与儿童预防接种标准化门诊,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分别保持在96%和98%及以上。
(四)保护重点人群健康
12.妇幼健康促进行动。针对婚前、孕前、孕产期、儿童等阶段特点,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和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健全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县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产儿科和基层妇幼健康服务门诊规划建设,强化妇幼卫生紧缺人员培养和配备。深入实施妇女健康保障行动计划,规范孕产妇保健和助产及计生技术服务。规范实施城乡妇女乳腺癌与宫颈癌筛查,孕前、孕早期补服叶酸及预防艾滋病、乙肝、梅毒母婴传播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入实施儿童健康保障行动计划,规范0~6岁儿童健康管理、疾病筛查和常见病防治。进一步规范高危新生儿专案管理,加强对5岁以下儿童的健康体检、饮食和生活的有效干预,提高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水平。推动儿童早期发展工作,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出生人口健康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初筛、转诊、确诊、干预和随访相互衔接的服务网络。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加强孕前优生服务项目,推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制度,全面开展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及新生儿听力筛查。到20__年和2030年,婴儿死亡率均控制在3‰以下,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6/10万以下和4/10万以下。
13.学生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把学生健康纳入全民健康工作体系,健全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配齐人员和设备,每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中小学每学期开设健康教育课不少于7课时。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普遍开设健康教育必修或选修课。探索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关口前移,渗入课堂。持续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建设。扎实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全面实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级证书制度。深化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健全体育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强化课外锻炼和业余训练、丰富竞赛活动,着力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除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加快建设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区域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心。加强学校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学校卫生工作评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形体、生理、心理健康素养监测、干预和评价体系。开展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常见病监测、环境监测、体质监测等工作。到20__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全市健康促进学校比例达85%及以上和90%及以上。到20__年,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降低至56%及以下;到2030年,全市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
14.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依法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利,倡导健康工作方式,宣传职业健康知识,指导用人单位做好员工健康管理,建设健康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从源头消除、减轻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加大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力度,大力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意识和个体防护能力。实现职业健康检查不出县、职业病诊断不出市,优化职业卫生服务。不断提升工伤保险参保覆盖面,加强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到20__年和2030年,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并持续下降。
15.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加强老年病医院等老年健康服务机构建设,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标准和规范,健全全市统一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促进基本医保与医养结合政策配套衔接。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衔接。构建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相互衔接的医养服务模式。鼓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到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多点执业;鼓励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普及老年健康知识,落实老年人健康管理,推进安宁疗护工作。全面建立老年人健康电子档案,加强老年人健康指标监测和信息管理,开展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健康教育指导。支持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护理院,鼓励发展品牌连锁护理机构。依托居家养老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护理站,推进高龄和失能老人医疗护理康复上门服务。到20__年和2030年,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数的比例分别不低于60%和65%;65至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16.残疾人健康促进行动。全面开展残疾预防,大力推进康复服务,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完善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深化人工耳蜗手术、白内障复明、助听助行等健康行动。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残疾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社区康复能力,依托各级医疗卫生及专业康复机构,指导社区和家庭为残疾人提供专业化康复服务。实施精准康复,为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配套完善残疾人文化体育康复场地设施,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康复活动,促进残疾人身心健康。实施残疾预防行动,增强全民残疾预防意识,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发生和发展。加强对致残疾病及其他致残因素防控,推动实施残疾预防综合干预。到20__年和2030年,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分别达90%及以上和95%及以上,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支付范围。
(五)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17.扩大中医药服务行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努力使中医药融入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健全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培养优秀中医人才,强化中医重点专科、学科及诊疗中心建设。推进中医药理论与技术创新,实施中医药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项目工程,加快培育和集聚高水平中医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立慢性病中医药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在基层建设工作站,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开展以乡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重点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和诊疗方法。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提升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鼓励中医医疗机构面向老年人群开展个性化服务。到20__年,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到2030年,9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
(六)健全全民医疗保障
18.全民医保制度完善行动。全面建成覆盖全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实行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逐步提高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及个人缴费比例,不断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开展医疗保障扶贫行动,对医疗救助等困难群体和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加大保障力度,提高医疗救助制度托底保障的精确性,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挥医保政策和基金的导向作用,全面推行总额控制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开展紧密型医联体总额付费试点。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逐步构建动态调整机制。到20__年和2030年,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稳定在80%左右和70%左右。
(七)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19.食品安全保障行动。贯彻食品安全战略,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构建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监管格局。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强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和宣贯工作。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完善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全面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推进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兽药抗菌药治理行动。加强对食品原产地指导监管,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建立超标粮食处置长效机制,加强保健食品监管。建立职业化检查员制度,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建立企业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加快推进食品小作坊登记管理和食品摊贩备案管理,提升餐饮质量安全水平,全面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实施“进口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和“出口食品质量竞争力提升工程”,构建进出口食品安全现代化监管体系。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强化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守护校园食品安全,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责任制,推进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明厨亮灶”全覆盖,提高学校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量化等级优秀率。全面提升食品抽检合格率,突出对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时节以及群众的关注点、食品安全的风险点食品的抽检监测。到20__年和2030年,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及以上。
20.药品安全保障行动。加强对药物研发机构及研发过程的动态管理,推进药品生产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推进上市持有人制度改革,促进医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鼓励新药研发,提升药品质量,强化合理用药。综合运用检验检测、监督检查、监测预警、风险管控、应急处置、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手段,加强中药质量源头管理,强化特殊药品监管和药物滥用监测,提高药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净化药品市场环境。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持续加大药品行政违法案件查办力度,加强行刑衔接,严厉打击药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完善制度和程序,加强不良反应监测预警。加强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管制度建设,提高日常监管水平。到20__年和2030年,社会公众对药品质量安全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并持续提升。
(八)促进健康环境建设
21.农村供水保障行动。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城乡一体化供水为目标,严格落实农村供水保障责任,按照农村供水新标准以及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新要求,加快农村供水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水源地达标建设、水质监测和监管能力建设,着力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城乡供水保障工程体系、规范化管理体系,健全工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到20__年和2030年,农村供水保证率稳定在100%,区域供水入户率达99%及以上,实现城乡供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四同目标。
22.生活垃圾分类行动。广泛开展教育引导,加强督促指导,推动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完善垃圾分类标准规范体系,积极推动垃圾分类立法。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和处置,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到20__年和2030年,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分别达82%及以上和96%及以上。
23.健康环境促进行动。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突出抓好长江保护修复。构建有针对性的重点地区、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体系,开展典型行业、典型区域等环境与健康试点调查监测及风险评估,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环境污染相关疾病等。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爱国卫生工作,大力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健全卫生城镇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技术指导和日常监督,改进评价标准和办法,完善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不断巩固扩大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成果。到20__年和203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情况明显改善,并持续改善。
(九)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24.健身休闲产业培育行动。加快体育健身休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构建以大众化市场为主体、适应多元化消费需求的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推动体育项目协会改革和体育场馆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改革。创新健康休闲运动项目推广普及方式,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打造“健身休闲服务综合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积极培育水上、汽摩、航空、极限、马术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加快建设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船艇码头等设施,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产业带,培育一批健身休闲特征明显的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健全健身休闲业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服务内容创新。加大青少年体育培训服务供给,培育潜在体育消费市场。
(十)促进“智慧健康”建设
25.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行动。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和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服务。构建集成高效、统一权威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加强医疗健康信息标准化建设,提高数据归集质量,健全医疗健康数据资源目录,提升信息资源管理水平;推进医疗卫生行政审批改革,优化医疗机构内部流程,提升医疗健康服务和行政审批服务便捷化水平。建设“健康南通”应用服务,以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等形式,面向居民提供网上预约、线上支付、在线随访、健康咨询等互联网健康服务。发展智慧医疗健康惠民服务,推动居家养老、居家护理、医养结合等健康服务智能化、便捷化。到20__年和2030年,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个人开放率分别达80%及以上和90%及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要切实加强对卫生与健康工作的组织领导,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责任担当,狠抓推动落实。将卫生与健康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级层面由健康南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和健康南通建设全局性工作,指导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将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与推进健康南通建设有机结合,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全面落实各项目标、指标和工作任务。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领导推进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健康融入各项政策,认真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确定年度重点工作并抓好落实。推进长三角健康一体化发展,健全卫生健康联动发展体制机制。
(二)动员各方参与。鼓励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健康南通建设,落实个人健康责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社区(村)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金融、保险等机构创新健康类产品和服务。相关行业学会、协会和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指导、组织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工作。
(三)健全支撑体系。加大财政卫生健康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对健康南通建设投入予以重点保障。加强科技支撑,围绕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和重大疾病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加大普法执法力度,以法治保障健康南通建设任务落实和目标实现。强化信息支撑,健全监测体系,提高疾病与健康监测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部门间、区域间共享健康相关信息。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推进健康南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四)加强监测评价。建立监测评价制度,把健康南通建设纳入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和重要民生项目。对照健康江苏、健康南通建设主要目标任务和监测评价指标,将部分核心指标纳入县(市)、区高质量发展考核,由健康南通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对各县(市)、区开展监测评价,监测评价结果作为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的重要参考。
(五)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知识宣传,引导群众树立和增强健康意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强化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建设健康南通、促进全民健康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加强政策解读,提高群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健康南通建设的良好氛围。
为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健康吴忠建设,全面提高我市居民健康水平,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力争到20xx年,全市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水平明显提升,重大慢性病、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治,努力完成自治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的指标要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0%,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3‰、5‰和14/10万。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健康素养提升工程
1.加强健康教育。大力开展健康科普“六进”活动,普及健康知识、科学健身及疾病防控知识等。深入推进“三减三健”活动,引导居民养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
2.推进全民健身。加大健身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进一步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加快形成“体医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举办品牌赛事及体育活动。
(二)实施健康细胞建设工程
3.开展健康社区(乡村)建设。加大城乡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治理垃圾污水,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实施饮水安全保障工程,推进厕所革命。合理布局社区健身设施,开展居(村)民健康监测评估、健康管理和扶老、爱幼、助残、心理咨询等服务,完善社区健康公约和居(村)民健康守则。
4.开展健康企业建设。落实职业病防护设施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制度,加大废水、废气及固废垃圾处理力度,严格落实工作场所健康防护措施。支持节能环保低碳项目建设,建立健全职工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监护制度。
5.开展健康机关建设。加大机关环境卫生整治和无烟党政机关建设,做好环境绿化美化工作。完善机关基础卫生设施及体育锻炼设施建设,推行工间健身制度,积极开展符合各单位特点的健康知识讲座和体育健身活动。加强机关职工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建设健康食堂,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体检。
6.开展健康学校建设。将健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加强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和无烟学校建设。做好学校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加强学生近视、肥胖和营养不良等常见病及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和干预。加强医校协同联动,按要求设置学校医务室或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有条件的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或心理咨询师,认真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7.开展健康家庭建设。推进健康教育进家庭活动,对影响家庭健康因素进行干预,加大家庭基本应急救护技能普及和培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为家庭、居民提供科学健身指导。
(三)实施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工程
8.加强重大疾病筛查救治。对心血管病、脑卒中等9种重大慢性病开展医疗机构机会性筛查干预,实施上消化道肿瘤精准防治项目。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救治及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和分类管理,开展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开展适龄妇女“两癌”筛查,加大产前检查和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筛查等。
9.加大意外死亡综合防治。加强学校安全教育,落实溺水、踩踏等易发安全事故防范措施。加强乡村及城市公路养护管理,加大急弯陡坡、长大桥隧等路段隐患排查治理,深入开展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消防等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整治,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及适老环境建设。加强安全防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安全防范意识、防护技能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10.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市级营养健康专家库,各县(市、区)成立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全域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区,强化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和会商。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三位一体”的检验检测体系和信息化追溯体系,强化药品流通监管。
(四)实施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工程
11.促进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全面开展市县两级医院等级提升行动,重点支持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功能科室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县域医疗分中心。
12.规范妇幼保健机构建设。积极推进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推进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有效增加产科床位,全面改善产科、儿科诊疗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
(五)实施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3.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依托市人民医院积极建设心血管、呼吸、妇产、儿科、创伤、传染病专科类市级区域医疗中心。
14.加强特色优势专科建设。依托县域医疗健康集团,加快县级医院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等中心建设,提升县域影像、心电、超声诊断等能力。
15.加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加快市级综合医院传染病病区和4个县级综合医院标准化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加强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重症病区(病房)建设。落实预检分诊制度,规范发热门诊、发热哨点诊室设置和管理。
(六)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6.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加快推动县级中医医院达到国家标准,新建红寺堡区中医医院,改扩建同心县中医医院。加强市、县中医医院呼吸科、急诊科、感染科等科室基础条件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提标扩能。
17.加快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重点,推进技术、管理和品牌扩容提升。加快中医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组建中医疫病防治队伍。
(七)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工程
18.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在职人员学历教育,实施人才交流、潜力人才培养计划及紧缺人才、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瞄准国内知名院校、医院、科研院所等,通过校院、院院、校企合作,引进全日制博士或副高级职称以上高层次人才或团队。
19.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配合自治区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的安置工作,支持二级及以上医院在职或退休医师到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落实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职称“凡晋必下”制度,推进县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
20.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落实“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晋升和倾斜政策,提高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落实“两个允许”政策,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
(八)实施智慧医疗健康升级工程
21.加快信息一体化建设。加快建成全市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专网,加大医疗机构应用、服务、资源等云化部署,对接涵盖互联网医疗、诊断、医药、运营监管的一体化互联互通健康信息平台。
22.推进标准化应用。加快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信息数据库标准化应用,逐步推动“互联网+”线上线下一体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医疗健康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应用,加强传染病、免疫规划、慢性病、食品安全、120急救、血液等业务领域信息标准化应用。
23.加大服务智能化建设。大力提升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全面推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日间手术、预住院、多学科联合诊疗制度,探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家庭病床试点工作,实现远程影像、心电、病理、超声诊疗系统全覆盖。合理引导医疗机构增加对辖区高龄、失能等行动不便老年人护理服务供给。
(九)实施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工程
24.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新、改(扩)建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和实验室,配齐实验室仪器设备,完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迁建。完善疾控机构职能设置,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落实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能力建设,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建设。
25.深化县域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统筹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医联体建设,落实县域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五统一”管理、一体化运营要求,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分级诊疗落地见效,县域内群众就诊率达到90%以上。
26.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落实县域医共体医保基金“总额付费、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支付方式改革措施,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S-DRG)付费改革试点,积极开展调整优化医疗收入结构及比价关系试点工作。
27.深化医疗卫生领域“放管服”改革。简化、规范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审批程序,鼓励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支持政策,完善多元化办医格局。
(十)实施健康产业培育工程
28.加快医养康养产业发展。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创新合作模式,全面整合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残疾人康复及社区等服务功能。加强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康复、护理、安宁疗护中心和老年医学科建设,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活动。
29.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逐步培育2—3个中药材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实施中医药养生保健行动,加快中医养生保健与养老、旅游等产业融合协同创新发展,紧紧围绕吴忠特色中药资源,开展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中医药健康养生产品的集成创新与应用。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建立市、县(区)级领导同志包抓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确定年度重点工作,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各部门(单位)要将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科室,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或清单。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要制定具体工作清单,明确重点任务、重点工作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
(二)加大投入保障。建立投入保障长效机制,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补助等及时足额到位。对履责到位、成效显著的县(市、区)通过以奖代补机制在资金、项目上予以倾斜支持。各县(市、区)要全面落实政府投入责任,统筹安排经费,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健康需求的投入保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三)强化宣传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强化舆论宣传,加强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社会的普遍认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并将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纳入效能目标管理考核和健康吴忠建设考核内容,建立考核约束奖惩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县(市、区)、各部门(单位)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导,每年12月将各县(市、区)实施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考核情况及时报市委和政府。
根据xx区全民健身工作计划,结合我系统全民健身工作的实际情况,在20xx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加强“科学健身”工作为重点,认真做好全民健身各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工作
⒈、6月9日召开动员会,并进行“科学健身”知识培训,全区举行以“全民健身”为主题的升旗仪式。
⒉、对中小学校《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贯彻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⒊、成立中学生体育协会。
⒋、学校教育资源开放示范校评选。
⒌、总结挖掘中小学体育健身的好经验、好方法,并加以推广。
⒍、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
二、高质量完成市、区级规定工作和比赛任务
⒈、完成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⒉、积极参加XX区特奥运动会。
⒊、精心组织第九届中运会。
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以“欢乐操场”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⒈、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⒉、“市北杯”中学生排球赛、中学生乒乓联赛。举办“新民晨报杯”中学生篮球赛。
⒋、学生体育园队展示。
⒌、6月10日“全民健身日”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学校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为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内政办发〔20xx〕32号)精神,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健康呼伦贝尔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全民健身为主体,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身体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立体构建、融合推进、示范引领、动态实施,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在理念、组织、设施、活动、人才、产业方面的深度融合,加快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全民健康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实施“健康呼伦贝尔”行动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
到20__年,全市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大格局初步呈现,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到2030年,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全市人民群众的习惯,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社会参与、全人群共享的格局基本形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国民体质监测合格人数比例达到92%,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及职业群体等各类人群身体素质明显改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引导,推动理念融合
1.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树立体育健身文化新理念,普及推广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科学知识,大力倡导“康体结合”“体医结合”,将“体育治‘未病’”“运动是良医”“体育锻炼让健康寿命更长”等理念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卫健和教育部门健康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引导人们树立体育健康观。(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局)
2.加大宣传教育引导。体育、卫健、教育、文旅广电等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开设全民健身栏目,举办讲座论坛,制作公益广告、宣传片、宣传画,出版科普图书、音像制品等,大力宣传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对于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普及健身健康科学知识。(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卫生健康委员会、体育局、教育局,市广播电视台、呼伦贝尔日报社)
(二)健全体系,推动组织融合
1.健全基层全民健身组织。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到2030年,乡镇(苏木)以上地区体育总会覆盖率达到100%,旗市区级单项体育协会至少达到2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覆盖率达到100%,老年人体育协会覆盖率达到100%,全民健身活动组织站点人数比例达到1‰。(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
2.创新社会组织协作发展模式。以“大体育”“大健康”为遵循,积极推进各类健身组织与卫健、教育、民政等社会组织对接,支持社会力量采取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开办非营利性康体、健康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健身健康服务机构,推动健身与健康服务一体化发展。(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民政局、教育局)
3.融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全民健身融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与体质测定大数据相融合,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健康咨询、健康体检、数据查询等服务。加强数据挖掘与综合分析,为“健康呼伦贝尔”行动提供精准科学的大数据预测支持。(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体育局、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委网信办)
(三)完善条件,推动设施融合
1.着力增加健身场地供给。各旗市区要逐步建立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健身健康设施供给体系。进一步提高现有公共体育场馆、健身中心等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依托现有公园、广场改造提升,适度增加相关体育设施,提升现有公园、广场的健身服务功能。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加大本级资金投入,统筹建设一批体育公园、苏木乡镇健身馆、社区健身中心、游泳馆、滑冰馆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进城市慢跑步行道(绿道)建设,努力打造百姓身边“10分钟健身圈”。(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各旗市区人民政府,市教育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
2.加强设施共建共享。推动体育健身设施与卫健、文旅、教育、民政等公共服务设施联合配置,融入健康元素,增设健康体检、监测、评估等设施设备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整合相关部门和行业领域的资源、政策、项目以及资金,建设一批利用率高、带动性强的综合性健身健康项目。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合作模式兴建体育和卫生健康相关项目。扶持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推动乡镇(苏木)、村(嘎查)以及社区、街道关于体育、文化、科普、卫健、养老等基层服务站点(中心)的改造升级和共建共享,探索打造基层健康促进服务中心。(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文化旅游广电局、教育局、民政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
3.建立健全体医结合的健康服务网络。各旗市区依托城市公立医院,至少建立1个健康服务中心;依托街道(乡镇、苏木)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嘎查)卫生室,建设街道(乡镇、苏木),村(嘎查)健康服务站。面向群众提供国民体质测试、运动能力评估、运动健身指导、医疗体检、健康教育、康复疗养等“一站式”健康服务。将国民体质测定纳入健康体检项目,在医院普遍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推动全民健身相关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社保卡余额可用于购买健身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大型综合医院设置运动康复专科门诊。(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配合单位:各旗市区人民政府,市体育局、医保局)
(四)创新方式,推动活动融合
1.推广普及大众健身项目。大力发展广场舞、健身气功、健身跑、健步走、球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冰雪、航空、汽车摩托车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搏克、射箭、马术等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定期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
2.以品牌赛事促进全民健身普及。以冰雪、民族体育运动为重点,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一批重点品牌赛事活动,以活动为引领,带动全民健身广泛普及开展。继续举办冷极马拉松、冬季英雄会等品牌赛事。依托“十四冬”比赛场馆,争办国际、全国冰雪类高水平专业比赛。整合民族体育各类赛事活动,打造搏克、射箭、赛马等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品牌。(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民族事务委员会)
3.加强重点人群健康干预活动。组织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把体育健身活动纳入青少年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至少1项体育技能,学生在校期间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在职业人群中推行工间操,推动“上班族”就近就便参与体育锻炼。加强对老年人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积极推进“助残健身工程”,广泛开展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活动。推广社区体育健康促进计划,开展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运动疗法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专项行动。(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局,共青团市委、市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
4.打造健身健康特色活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与卫健、文旅、教育以及精神文明等相关活动的融合,打造“国民体质测试暨健康义诊活动”“健康知识暨科学健身指导讲座”等特色活动。鼓励各旗市区结合当地传统民俗、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影响力大、可持续性强的健身健康特色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健身健康需求。(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各旗市区人民政府,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文化旅游广电局、教育局)
(五)交叉培训,推动人才融合
1.着力培养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知识培训,推动由健身指导向健康指导的职能转变;提高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健身教练等体育从业者的'健康指导和培训能力,培育具备运动健身与医疗健康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加强体育总会、协会、俱乐部等组织、服务人员的健康知识学习和培训,提升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引导和指导能力。多渠道、多领域广泛培育,全面打造结构优化、素质强硬的体医结合专业队伍。(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将健身与健康人才培养纳入呼伦贝尔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探索建立体育、卫健、教育、养老等人才融合培养、引进、发展机制。大力提升医院、乡村、社区、家庭等各类医生体育健身指导专业水平,培育其开具运动处方的能力,并从中培养发掘社会体育指导员。鼓励医疗机构培养和引进运动康复专业医师。鼓励具备条件的师范类、医学类、体育类职业学院和高等院校开设“医体结合”类课程和专业,并通过定向培养、就业培训等校企合作模式保障就业渠道和能力再提升,大力培养同时掌握体育学和医学两方面专业素质的高水平人才。引导鼓励运动科学和运动康复专业人才进入社区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志愿服务机制,定期组织志愿者深入服务社区、乡镇等基层开展健身和健康指导服务。(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体育局、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局、民政局,呼伦贝尔学院、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扎兰屯职业学院)
(六)注重培育,推动产业融合
1.大力发展健身休闲产业。鼓励体育服务综合体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各旗市区结合实际,利用大型商场、闲置设施等场地改造建设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积极引导牙克石凤凰山、扎兰屯金龙山等景区景点增加体育元素、融入体育项目,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重点培育冰雪运动产业发展,不断建设和完善冰雪运动基地、冰雪运动小镇,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冰雪运动,逐步形成冰雪运动消费习惯,培育消费市场。(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各旗市区人民政府,市体育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旅游广电局)
2.探索发展健康产业。合理利用、挖掘蒙医药的健身、健康方法,以大型医药企业为依托,建立集蒙医治疗、养生康复为一体的蒙医药养生康复体系,提供精品特色服务,着力打造蒙医药产业和蒙医药健康旅游产业。鼓励金融、地产、交通、信息等企业拓展关于健身健康方面的数据采集应用、装备技术、监测检测、金融保险等服务和业务,促进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体育局、文化旅游广电局、金融工作办公室、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旗市区人民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和健康工作跨部门融合开展。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切实抓好落实。
(二)加大经费投入。各旗市区人民政府和市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相关政策和经费。积极申请国家、自治区等专项资金支持,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推动落实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
(三)强化保障措施。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财政预算,构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的统筹、评价、监督等方面制度框架。宣传、利用好相关政策措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四)做好监督评估。各旗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依法强化体育、卫健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确保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顺利实施。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在20__年和2030年对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推进工作进行第三方评估,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和先进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
一、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居民身体活动量明显减少,身体活动不足是导致人体死亡的第四独立因素。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最积极、最有效、最经济的生活方式。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体育活动在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中的重要作用。199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__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__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0__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发展群众体育活动、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了明确部署。
自1995年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积极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青少年体育工作不断推进,体育活动意识明显增强;全国人均体育场馆面积达1.57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为33.9%;老年人体育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生活质量提高。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全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4.9岁。体育活动成为强身健体重要手段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
然而,我们应当意识到,体育活动在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距离健康中国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国家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我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但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也持续增加,青少年耐力、成年人肌肉力量与耐力、老年人肌肉力量等指标的变化并不乐观,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体育活动在促进健康领域的诸多研究成果尚未充分应用于实践,多数居民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有很大的盲目性。体育健身活动在增强体质、防控疾病方面尚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亟待从国家层面发布权威性的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引导居民科学地从事体育健身活动。
《全民健身指南》针对中国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状况实际,系统归纳、集成国家“十五”、“十二五”相关研究成果,基于中国居民运动健身的实测数据编制而成。主要包括体育健身活动效果、运动能力测试与评价、体育健身活动原则、体育健身活动指导方案等内容。
二、体育健身活动效果
我国古代就有通过导引术提高人体健康水平的文字记载。现代大量研究成果证实,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可以有效地增强体质、防治疾病、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一)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体质是指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育健身活动可以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平衡和反应能力,改善身体成分,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效果。
1、提高心肺功能
心肺功能是影响体质与健康的核心要素之一。心肺功能低下可导致过早死亡风险增加。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心脏收缩力量和肺活量,调节血压,改善血脂,对心肺功能产生良好影响,明显提高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和健康水平。
2、改善身体成分
身体成分是指构成身体的各种物质及其比例,一般常用身体脂肪含量和肌肉重量及其比值表示。研究证实,过多的身体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增多可诱发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以有氧运动为主的体育活动可增加脂肪消耗,降低身体脂肪含量,增加肌肉重量,改善身体成分。
3、增加肌肉力量
力量练习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和肌肉抗疲劳能力,促进青少年成长发育,使体格更加强壮,预防因肌肉力量衰减出现的腰疼、肩颈痛等症状,提高身体平衡能力,防止老年人跌倒,维持骨骼健康,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发生。
4、提高柔韧性
柔韧性既是一种重要的运动技能,也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动能力。有规律的牵拉练习可提高肌肉、韧带弹性,增加青少年身体活动范围,身体姿势优美,减少肌肉拉伤,预防和治疗中老年人关节性疾病。
5、提高幸福指数
体育健身活动是心理干预的有效手段。体育健身活动可增加人体愉悦感,使人精神放松,缓解压力,形成良好心理状态,获得生理和心理满足感,使青少年充满朝气,中老年人充满活力,提高幸福指数。
(二)防治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人体各器官功能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治疾病,特别是对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效果明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是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诱发因素,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同时也是治疗慢性非传染疾病的有效手段,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由于生活方式不当、身体活动不足导致的过早死亡。
1、心血管病
我国居民心血管病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心血管病死亡列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提高心脏功能和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减少炎症因子、调节血脂等途径,降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心血管病发生,促进心血管病患者康复。
2、糖尿病
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以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效地预防与治疗2型糖尿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体育活动可以增强糖尿病患者体质,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
3、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以体重增加为特征,通常用身体质量指数(又称BMI,下统称BMI)表示。超重和肥胖与多种慢性疾病有关,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多种骨骼肌肉疾病。预防和降低身体肥胖最有效的手段是体育活动和膳食平衡。体育活动是防控肥胖最积极的方法,可以帮助肥胖者控制体重、改善生理功能,防止减重后体重反弹,减少与肥胖相关的慢性疾病发生。
4、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以骨密度降低、骨组织微细结构变化,并伴随骨折易感性增加为特征的骨组织疾病。体育活动有助于增加骨量,改善骨骼结构,减缓由于年龄增大引起的骨量丢失,通过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预防跌倒,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
5、癌症
癌症,也称恶性肿瘤,位列我国居民总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体育活动可以降低乳腺癌、结肠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减缓癌症患者术后的治疗疼痛,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有超过30%的癌症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干预达到预防效果。
6、抑郁症
抑郁症,也称抑郁性障碍。近年来,我国抑郁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体育健身活动可以改变大脑的化学成分,引起良好的情绪和状态反应,有效地预防抑郁症发生,并对轻度至中度抑郁症患者有积极的干预效果。
(三)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体育健身活动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使人集中精力。有规律的体育健身活动可减少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延缓中枢疲劳,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影响,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延长成年人有效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三、运动能力测试与评价
运动能力是指人体从事体育活动所具备的能力。本指南的运动能力测试与评价包括单项运动能力测试与评价、综合运动能力评价。人体在从事体育活动前,应对运动能力相关指标进行全面测试与评价,以便科学地制定个性化体育活动方案。在从事体育活动的不同阶段,应定期进行运动能力测试,以客观评价体育活动效果,确保体育活动安全有效。
(一)单项运动能力测试与评价
单项运动能力测试包括有氧运动能力、肌肉力量、柔韧、平衡和反应能力测试等。单项运动能力评价采用5分制,5分为优秀,4分为良好,3分为中等,2分为较差,1分为差。
1、有氧运动能力
有氧运动能力是反映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运动的能力,与心肺功能密切相关。有氧运动能力强,表明心肺功能好。良好的有氧运动能力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保持并提高人体身体的有氧运动能力。
最大摄氧量是评价有氧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
2、肌肉力量
肌肉力量是肌肉在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克服或抵抗阻力的能力。肌肉力量测试指标包括握力、背力、俯卧撑、仰卧起坐、纵跳测试等。
3、柔韧、平衡与反应能力
①柔韧是指身体活动时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等组织的弹性、伸展能力。良好的柔韧性可以增加运动幅度,减少运动损伤。
②平衡指维持身体姿势的能力,或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平衡能力是静态与动态活动的基础。良好的平衡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因跌倒引起的各种损伤。
③反应能力主要是指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接受一定指令或刺激后,有意识的控制骨骼肌肉系统的快速运动能力,体现了神经与肌肉系统的协调性。
(二)综合运动能力评价
心肺功能是影响人体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有氧运动能力与心肺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将有氧运动能力排在综合运动能力评价体系的首位,其权重为40%。
肥胖可诱发多种慢性疾病,成为公共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BMI是反映身体肥胖程度的指标。鉴于BMI在体质与健康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且对运动能力有明显影响,因此,将BMI列入综合运动能力评价体系中,其权重为20%。
BMI计算公式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体重(千克)/身高2(米2)]。中国人BMI的`正常范围为大于18.5,小于24,BMI等于或大于24为超重,等于或大于28为肥胖。
肌肉力量与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其权重为20%。柔韧能力、平衡能力和反应能力的权重分别为10%、5%和5%。
根据不同单项运动能力指标在综合运动能力评价中的权重与系数,计算综合运动能力得分,计算方法为:
综合运动能力得分=有氧运动能力得分×8+肌肉力量得分×4+BMI得分×4+柔韧性得分×2+平衡能力得分×1+反应能力得分×1
综合运动能力评价采用4级评定:85分及以上为优秀、75分及以上为良好、60分及以上为合格、小于60分为较差。
四、体育健身活动原则
从事体育健身活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活动习惯。
(一)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指在体育健身活动过程中,要确保体育活动者不出现或尽量避免发生运动伤害事故,是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首要原则。开始体育健身活动前,应进行身体检查,全面评价个人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方案。体育健身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体育健身活动后要做好整理和放松活动。
(二)全面发展原则
全面发展原则是指在体育健身活动中,要使身体各部位都参与运动,使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既要提高心肺功能和免疫能力,又要提高肌肉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因此,要选择全身主要肌群参与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取得全面发展效果。
(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科学地、逐步地增加体育健身活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循序渐进原则强调要根据自己对体育健身活动的适应程度,逐渐增加运动负荷,使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不断提高,以取得最佳体育健身活动效果。
(四)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是指根据每个人的遗传特征、机能特点和运动习惯,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健身方案。在制定运动健身方案时,要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和运动能力测试,以便了解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使运动健身方案更具个性特征。
五、体育健身活动方案要素
制定体育健身活动方案,主要考虑体育健身活动方式、体育健身活动强度和体育健身活动时间等三个基本要素。
(一)体育健身活动方式
体育运动方式是体育健身活动者采用的具体健身手段和健身方法。根据不同体育健身活动方式的运动特征,可以将体育健身活动项目归纳为有氧运动、力量练习、球类运动、中国传统运动方式、牵拉练习5大类。
1、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供应充足条件下,全身主要肌肉群参与的.节律性周期运动。有氧运动时,全身主要肌肉群参与工作,可以全面提高人体机能,是目前国内外最受欢迎的体育活动方式。有氧运动分为中等强度运动和大强度运动。中等运动强度主要包括健身走、慢跑(6~8千米/小时)、骑自行车(12~16千米/小时)、登山、爬楼梯、游泳等;大强度运动主要包括跑步(8千米/小时以上)、骑自行车(16千米/小时以上)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节奏平稳,是中老年人最安全的体育活动方式。
人们在进行体育健身活动时,应将有氧运动作为基本的体育活动方式,以提高心肺功能、减轻体重、调节血压、改善血脂为主要目的体育锻炼者,可首选有氧运动方式。
2、力量练习
力量练习是指人体克服阻力,提高肌肉力量的运动方式。力量练习包括非器械力量练习和器械力量练习。非器械练习是指克服自身阻力的力量练习,包括俯卧撑、原地纵跳、仰卧起坐等;器械力量练习是指人体在各种力量练习器械上进行的力量练习。
力量练习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增加肌肉体积、发展肌肉耐力,促进骨骼发育和骨健康。青少年进行力量练习,可以明显改善自身体质,使身体更加强壮;成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力量练习应逐年增加;老年人进行力量练习,可以提高平衡能力,防止由于身体跌倒导致的各种意外伤害。
3、球类运动
球类运动包括直接身体接触的球类运动和非直接身体接触的球类运动。前者包括篮球、足球、橄榄球、曲棍球、冰球等;后者包括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门球、柔力球等。
球类运动的趣味性强,可通过比赛和对抗提高参与者的运动兴趣。球类运动都具有一定的专项技术要求,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经常参加球类运动可以提高机体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反应能力,调节心理状态,是青少年首选的体育活动项目。
4、中国传统运动方式
中国传统运动方式包括武术、气功等。具体活动形式包括太极拳(剑)、木兰拳(剑)、武术套路、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等。
中国传统运动健身方式动作平缓,柔中带刚,强调意念与身体活动相结合,具有独特的健身养生效果。可以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平衡能力,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调节心理状态,且安全性好。
以提高身体平衡能力、柔韧性、协调性和改善心肺功能、调节心理状态为主要健身目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可以选择中国传统运动健身方式。
5、牵拉练习
牵拉练习包括静力性牵拉练习和动力性牵拉练习。各种牵拉练习可以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提高运动技能,减少运动损伤。
静力性牵拉包括正压腿、侧压腿、压肩等;动力性牵拉包括正踢腿、侧踢腿、甩腰等。初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应以静力性牵拉练习为主,随着柔韧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动力性牵拉练习内容。
根据运动健身目的推荐体育活动方式:
——以增强体质,强壮身体为主要目的的体育锻炼者,选择自己喜欢的、可以长期坚持的体育健身活动方式,如有氧运动、球类运动和中国传统健身运动等。
——以提高心肺功能为主要目的的体育锻炼者,应选择有氧运动、球类运动等全身肌肉参与的体育健身活动。
——以减控体重为主要目的的体育锻炼者,应选择长时间的有氧运动。长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健身活动可以增加体内脂肪消耗,减少脂肪含量。长时间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等是减控体重的理想运动方式。
——以调节心理状态为主要目的的体育锻炼者,应选择各种娱乐性球类运动和太极拳、气功等中国传统运动方式,以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睡眠。
——以增加肌肉力量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者,可根据自身健身需求和健身条件,选择器械性力量练习和非器械性力量练习方式。力量练习的效果与力量负荷和重复次数有关,一般大负荷、少重复次数的力量练习主要发展肌肉力量,小负荷、多重复次数的力量练习主要发展肌肉耐力。
——以提高柔韧性为主要目的的体育锻炼者,可选择各种牵拉练习,特别是在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阶段进行牵拉练习,既可以节省体育锻炼时间,又可以取得较好健身效果。各种有氧健身操、健美操、太极拳、健身气功、瑜伽等运动可以提高柔韧性。
——以提高平衡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体育锻炼者,可选择各种专门平衡训练方法,包括坐位平衡能力练习、站位平衡能力练习和运动平衡能力练习。太极拳(剑)、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柔力球等运动也可以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
——以提高反应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体育锻炼者,可选择各种球类运动,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网球等均可提高人体反应能力。
(二)体育健身活动强度
体育健身活动强度是制定体育健身活动方案的重要内容。强度过小,没有明显的健身效果;强度过大,不仅对健身无益,还可能造成运动伤害。
1、体育健身活动强度划分
体育健身活动强度可划分为小强度、中等强度和大强度三个级别。
小强度运动对身体的刺激作用较小,运动过程中心率一般不超过100次/分,如散步等。
中等强度运动对身体的刺激强度适中,运动过程中心率一般在100~140次/分,如健步走、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网球双打等。
大强度运动对身体的刺激强度较大,可进一步提高健身效果。运动中心率超过140次/分,如跑步、快速骑自行车、快节奏的健身操和快速爬山、登楼梯、网球单打等。
有良好运动习惯、体质好的人,可进行大强度、中等强度运动;具有一定运动习惯、体质较好的人,可采用中等强度运动;初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或体质较弱的人,可进行中等或小强度运动。体育锻炼者,在实施体育健身活动方案时,可根据自身情况,科学调整运动强度,以适应个体状况。
2、体育健身活动强度监测
监测体育健身活动强度的指标有运动中心率、运动中呼吸变化和运动中自我感觉等。
(1)用心率监测体育健身活动强度
体育健身活动强度越大,机体和心脏对运动刺激反应越明显,心率越快。一般常用最大心率百分数和运动中的实测心率监测体育运动强度。
最大心率是指人体运动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快心跳频率,用次/分表示。测定最大心率的方法有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推测法。直接测定要在专门的测试机构采用递增负荷运动测试,需要专门的运动测试仪器和器材。
人体的最大心率与年龄有关,采用下列公式可以推算正常人群的最大心率:最大心率(次/分)=220/年龄(岁)
体育健身活动时,心率在85%或以上最大心率,相当于大强度运动;心率控制在60%~85%最大心率范围,相当于中等强度运动;心率控制在50%~60%最大心率范围,相当于小强度运动。
在体育健身活动过程中,当实测心率达到140次/分以上时,相当于大强度运动;心率在100~140次/分范围,相当于中等强度运动,心率低于100次/分,相当于小强度运动。
(2)用呼吸监测体育健身活动强度
体育健身活动引起人体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变化,可以根据运动中的呼吸变化监测运动强度。
呼吸轻松:与安静状态相比,运动时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变化不大,呼吸平稳,可以唱歌。这种呼吸状态下的运动心率一般在100次/分以下,相当于小强度运动。
呼吸比较轻松:运动中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增加,可以正常语言交流。运动心率相当于100~120次/分,为中小强度运动。
呼吸比较急促:运动中只能讲短句子,不能完整表述长句子。运动心率相当于130~140次/分,为中等强度运动。
呼吸急促:运动中呼吸困难,运动中不能用语言交谈。运动心率一般超过140次/分,为大强度运动。
(3)用主观体力感觉监测体育健身活动强度
人体运动过程中的主观体力感觉可分为6~20个等级,小强度运动的主观体力感觉为轻松(9~10级),中等强度运动的主观体力感觉为为稍累(13~14级), 大强度运动的主观体力感觉为累(15~16级)。
主观体力感觉等级与心率密切相关,运动过程中的主观体力感觉等级数乘以10,即相当于运动中的心率(次/分)。如,运动中主观体力感觉等级数为12,即相当于运动中的心率为120次/分。
体育锻炼者可以通过主观体力感觉控制运动强度。一般来讲,在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时,主观体力感觉为轻松或稍累。
3、力量练习强度与健身效果
力量练习的负荷重量越大,表示运动强度越大。在进行力量练习时,常采用最大重复负荷(RM)表示负荷强度的大小。最大重复负荷是指在肌肉力量练习时,采用某种负荷时所能重复的最多力量练习次数。如一个人在做哑铃负重臂屈伸时,其最大负荷为20公斤,且只能重复一次,那么,20公斤就是他的负重臂屈伸的1次最大重复负荷(1RM)。如果他能以15公斤的负荷最多重复8次负重臂屈伸,那么,15公斤就是他负重臂屈伸的8次最大重复负荷(8RM)。在非器械力量练习时,一个人可以完成8次俯卧撑,相当于8RM,以此类推。
力量练习负荷强度可划分为小强度、中等强度和大强度三个级别,力量练习强度与健身效果密切相关。
大强度力量练习,相当于1~10RM,每种负荷重量的重复次数为1~10次,每个部位重复2~3组,组与组间歇时间为2~3分钟。大强度力量练习主要用于提高肌肉最大收缩力量。
中等强度力量练习,相当于11~20RM,每种负荷重量的重复次数为10~20次,每个部位重复3组,组与组间歇时间1~2分钟。中等强度力量练习可以用于提高肌肉力量、增加肌肉体积。
小强度力量练习,相当于20RM或以上,每种负荷重量重复20次以上,每个部位重复2组,组与组间歇时间1分钟。小强度力量练习主要用于发展肌肉耐力。
(三)体育健身活动时间
每次体育健身活动时间直接影响体育健身活动效果。运动时间过短,提高身体机能效果甚微;而运动时间过长,则容易造成疲劳累积,也不会进一步增加健身效果。对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每天有效体育健身活动时间为30~90分钟。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初期,运动时间可稍短;经过一段时间体育健身活动,身体对运动产生适应后,可以延长运动时间。每天体育健身活动可集中一次进行,也可分开多次进行,每次体育健身活动时间应持续10分钟以上。
有体育健身活动习惯的人每周应运动3~7天,每天应进行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20~25分钟的大强度运动。为了取得理想的体育健身活动效果,每周应进行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以上的大强度运动;如果有良好的运动习惯,且运动能力测试综合评价为良好以上的人,每周进行30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150分钟大强度运动,健身效果更佳。
六、一次体育健身活动的内容与安排
(一)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指主要体育健身活动开始前的各种身体练习。准备活动的主要作用是预先动员心肺、肌肉等器官系统的机能潜力,以适应即将开始的各种健身活动,获得最佳运动健身效果,并有效地预防急性和慢性运动伤害。
准备活动的时间一般为5~10分钟,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使身体各器官系统“预热”,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二是进行各种牵拉练习,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弹性,预防肌肉损伤。
(二)基本活动基本活动是体育锻炼的主要运动形式,包括有氧运动、力量练习、球类运动、中国传统运动健身方式等,持续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在一次体育健身活动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控制适宜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在一周的体育健身活动安排中,体育健身活动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不同的体育健身活动方式和运动强度。
(三)放松活动
放松活动是指主要运动健身活动后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主要包括行走(或慢跑)等小强度活动和各种牵拉练习。体育健身活动后,做一些适度放松活动,有助于消除疲劳,减轻或避免身体出现一些不舒服症状,使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逐渐从运动状态恢复到安静状态。 做一些牵拉性练习,有利于提高身体柔韧性。
七、不同阶段体育健身活动方案
(一)初期体育健身活动方案
刚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运动负荷要小,每次体育健身活动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使身体逐渐适应运动负荷,运动能力逐步提高。刚开始体育健身活动计划时,应选择自己喜欢或与健身目的相符的体育健身活动方式。运动后要有舒适的疲劳感,疲劳感觉在运动后第二天基本消失。
体育健身活动初期,增加运动负荷的原则是先增加每天的运动时间,再增加每周运动的天数,最后增加运动强度。
初期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约为8周,具体方案为:
——运动方式: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球类运动、中国传统运动方式、柔韧性练习。
——运动强度:55%最大心率,逐渐增加到60%。
——持续时间:每次运动10~20分钟,逐渐增加到30~40分钟。
——运动频度:3天/周,逐渐增加到5天/周。
(二)中期体育健身活动方案
从事8周体育健身活动后,人体基本适应运动初期的运动负荷,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有所提高,可进入中期体育健身活动阶段。在这一阶段,继续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时间逐渐增加到每周150分钟或以上,使机体能够适应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中期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约为8周,具体方案为:
——运动方式:保持初期的体育健身活动方式;适当增加力量练习。
——运动强度:有氧运动强度由60%~65%最大心率,逐渐增加到70%~80%最大心率;每周可安排一次无氧运动,力量练习采用20RM以上负荷,重复6~8次。
——持续时间:每次运动30~50分钟;如安排无氧运动,每次运动10~15分钟;每周1~2次力量练习,每次6~8种肌肉力量练习,各重复1~2组,进行5~10分钟牵拉练习。
——运动频度:3~5天/周。
在这一阶段,体育健身活动方案基本固定,逐步过渡到长期稳定的体育健身活动方案。
当身体机能达到较高水平、养成良好体育健身活动习惯后,应建立长期稳定、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方案。长期稳定的体育健身活动至少应包括每周进行20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150分钟的大强度运动;每周进行2~3次力量练习,不少于5次的牵拉练习。具体方案为:
(三)长期体育健身活动方案
——运动方式:保持体育健身活动中期的运动方式。
——运动强度:中等强度运动相当于60%~80%最大心率,大强度运动达到80%以上最大心率;力量练习采用10~20RM负荷,重复10~15次;各种牵拉练习。
——持续时间:每次中等强度运动30~60分钟,或大强度无氧运动15~25分钟,或中等、大强度交替运动方式;8~10种肌肉力量练习,各重复2~3组,每次进行5~10分钟牵拉练习。
——运动频度:运动5~7天/周,大强度运动每周不超过3次。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系统掌握和分析饮用水卫生安全状一、行动目标(一)到20xx年底,各单位均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二)到20xx年底,全县有60%以上的乡镇达到如下目标:城乡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核心知晓率不低于45%,采用合理膳食和身体活动指导工具的人数比例不低于30%,每天摄入蔬菜、水果达标的人数比例不低于60%,身体活动达到推荐水平的人数比例不低于40%,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到9克以下。
(三)乡镇信息上报率与审核率达到95%以上,到20xx年底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评价方案完成评价工作。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全面启动“行动”。
20xx年底前,各乡镇完成下列基本工作任务:
1、按要求成立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积极组织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工作,每年至少要召开1次以上工作会议,领导小组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2、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或计划,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纳入各单位综合目标管理,召开相关会议,举办培训班。
3、开展与行动相关的现场健康主题活动(不少于4次,每次直接参与人数不少于100人)。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应包括饮食和身体活动内容,活动中应推广健康支持工具,每次活动留有影像图片、总结、相关媒体宣传报道等可评估的活动资料。
4、根据《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指导方案》的要求,当年启动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食堂/餐厅(总数不少于3个)及其他健康支持性环境(至少1个)的建设。
5、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相关主题媒体报道不少于4次。
6、按照“行动”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及时上报并逐级审核工作数据。
(二)持续推进“行动”。
各单位持之以恒开展“行动”,结合当地政府和各部门开展的日常工作,不断丰富行动内涵,具体任务为:
1、完善工作机制。
(1)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行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行动办公室要在上级行动办和本级行动领导小组指导下,因地制宜制定实施行动方案,做好科学指导、组织实施、信息上报和绩效评估工作。
(2)各单位行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加强政策宣传,多形式多途径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县疾控中心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指定专人负责,将“行动”作为一项常规工作落到实处。
2、开展宣传教育。
(1)各单位要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以“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为内涵,以“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为口号,积极传播健康生活方式核心信息。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的实施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日等各类健康主题日,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活动。
(2)各单位要积极营造舆论环境,主动联系媒体(电视、广播、网络)对宣传活动进行报道。
(3)鼓励各单位组织开展健康长走比赛、健康生活方式知识传播竞赛、健康生活方式书画摄影等活动,激发群众参与行动的主动性。
3、加强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
各单位要按照《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指导方案》文件要求,积极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食堂、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支持性环境建设工作,加强对已建设的健康支持性环境的维护与动态管理。
4、推广适宜技术和工具。
(1)各单位每年至少推广适宜技术或工具1种,以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养成健康行为。(2)各单位要大力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认真组织技术培训,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五进”活动(进家庭、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医院),每年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不少于20人,培训内容包括: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工作手册、健康生活方式核心信息、适宜技术和工具。
5、组织实施专项行动。
各单位根据本地主要健康问题,围绕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切实开展减盐防控高血压、维持健康体重、营养标签教育、理性饮酒、健康骨骼、健康口腔等专项行动。6、突出抓好“四个结合”。
各单位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要与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相结合,与卫生县城创建工作相结合,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相结合,与群众性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契机,丰富活动内容,实现行动创建。
7、加强队伍能力建设。
各单位行动办公室负责人和技术骨干接受县级以上培训比例要达到100%,要积极开展本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方案、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核心信息、防治骨质疏松知识要点、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指导方案、适宜技术和工具及专项行动方案等。
三、管理与督导评价
(一)县卫生局和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将定期组织对各单位行动办公室“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抽查和督导。
(二)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及时上报和审核工作数据。县“行动”领导小组将定期对各单位工作数据上报情况进行全县通报,对发现的迟报、不及时审核、虚报和漏报等现象进行通报批评。
(三)各单位要按照国家行动领导小组下发的第一阶段行动评价方案的要求,开展“行动”周期效果评价,并于20xx年底前完成现场调查工作,及时上报数据。县行动领导小组于20xx年底前完成现场调查工作,并及时将评价结果上报市行动办。
按照上级部门有关要求,为有效提升我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结合健康促进示范区建设工作,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提高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__)版》为核心,全面加强健康科普知识宣传。
(二)降低15岁及以上人群烟草使用流行率。通过加强烟草危害宣传教育,开展戒烟服务,推进城市公共场所控烟立法等综合措施,逐步降低烟草使用流行率。
(三)全面推进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以创建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建设各类健康促进场所,创造健康支持环境。积极传播健康知识、理念和技能,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二、重点任务
坚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统筹安排,科学谋划,按照相关要求,细化任务分工,重点抓好健康促进场所建设、健康传播和科普活动等工作落实,结合实际创新项目内容和形式。
(一)开展健康促进场所建设。以健康为中心,改善医疗环境,开展患者健康教育和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居民的疾病管理能力和健康水平;紧密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大力支持基层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
(二)继续做好健康传播工作。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创新健康传播工作渠道和形式。围绕《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__)版》和卫生健康中心工作,结合“健康中国行”活动,开展健康巡讲。积极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开展健康科普知识精准教育,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素养水平。全区健康传播活动覆盖人数不少于常驻人口的1.5%,其中流动人口不少于400人。
(三)推进健康科普工作。针对重点疾病、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健康需求,继续开展合理膳食、无烟生活、科学就医、合理用药、卫生应急、食品安全、职业卫生等主题健康教育工作,结合实际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相关疾病及地方病健康教育工作。针对贫困人口、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健康促进活动。要将健康扶贫作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重点,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健康观念、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水平。
三、保障措施
深刻认识提升健康素养对推进“健康鹿泉”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认真分析本地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科学制定计划,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持续推进20__年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一)加强技术指导。要切实加强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持力度,提高项目执行质量和效率。
(二)提高人员能力。要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按照相关规划和规范要求,配齐、配强专业机构人员,提升服务能力。因地制宜推行基层计划生育专干转岗培训承担健康教育职能,大力培养城乡健康指导员,加强基层健康促进与教育服务力量。
(三)开展评估考核。将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认真开展年度自评并提交自评报告。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__〕1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__〕32号)和《“健康海南2030”规划纲要》,实施健康海南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加快推动卫生健康理念和服务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紧紧围绕建设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战略定位,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聚焦影响海南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突出问题,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全生命周期进行健康管理,全面构建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延长预期寿命和健康寿命,打造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为建设健康海南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
到20__年,全省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妇幼保健体系逐步健全,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主要健康指标明显提升。
到2030年,全省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和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和高水平的健康保障,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慢性病、重大传染病、妇幼健康等领域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调控,健康环境质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岁,主要健康指标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健康公平基本实现。
三、重大行动
(一)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深入推进我省健康促进县(区)、健康促进场所建设,建立并完善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和“海南省健康传播网”平台健康资料库,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将健康促进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绩效考核,以及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借助“健康中国行”“中医中药中国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以及各类卫生健康主题日开展宣传活动,指导和干预高危个体、家庭的健康生活方式。面向学生、社区居民、单位职工、患者等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知识讲座。加强各类单位、媒体传播健康信息的监测监管,降低虚假健康信息危害。到20__年和2030年,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3%和35%。(牵头单位:省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教育厅、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省科协等)
(二)实施合理膳食行动。贯彻落实《海南省国民营养计划(20__-2030年)实施方案》,推进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常态化,扩大合理膳食科学知识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居民形成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开展以“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重点的专项行动。控制食盐摄入量,逐步量化用盐用油,同时减少隐性盐摄入。实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达标工程,加强食品安全抽检和风险监测。继续实施营养干预工作。加强地方病防控工作,控制和消除碘缺乏病。到20__和2030年,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低于5%和4%;到2030年,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牵头单位:省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省委网信办、省教育厅、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市场监管局、省科协等国民营养计划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
(三)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推进市县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乡镇文化场所建设,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广海南传统体育活动,营造全民健身文化氛围。推进国民体质监测与评价机制,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积极探索在医疗、体育等领域实施运动处方工作,大力推广科学健身方法,不断提高科学锻炼水平。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将高校学生体质状况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到20__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低于94%和9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分别不低于39%和44%。(牵头单位: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
(四)实施控烟行动。加大控烟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健康的认知程度,降低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鼓励领导干部、医护人员和教师发挥控烟引领作用,开展无烟医院、无烟学校等无烟单位创建,20__年底把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逐步建立和完善戒烟服务体系,为戒烟者提供专业服务。积极推进省级和具有立法权的市县公共场所控烟立法,到20__年和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不低于30%和80%。(牵头单位:省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省教育厅、省交通运输厅、海南铁路有限公司、民航海南安全监管局、省烟草专卖局等)
(五)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危机干预等方式,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依托城乡社区综治中心等综合服务管理机构及设施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或社会工作室(站),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注重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到20__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分别提升到20%和30%。(牵头单位:省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委人才发展局、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医疗保障局、省残联等)
(六)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提升和科普宣传工作,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置工作,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践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建立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以复合污染对健康影响和污染防护为重点开展攻关研究,着力研发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指导公众做好健康防护。组织实施交通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严格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保障环岛高速铁路运营安全。强化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加大饮用水工程设施投入、管理和维护,保障饮用水安全。大力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推进社会文明大行动、乡村振兴、城乡环境大整治行动,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持续推进厕所革命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到20__年底,完成全省全部约76万户渗漏农厕改造任务。到20__年和2030年,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15%和25%,全省空气质量优良比率保持在98%以上,全省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牵头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生态环境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海南铁路有限公司等)
(七)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将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母婴安全保障、出生缺陷防治等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重点,实施“妇幼双百”人才引进项目。加强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加强新生儿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开展新生儿免费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服务,扩大实施地中海贫血筛诊项目。继续实施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听力筛查。健全我省听力诊治和产前筛查服务网络。加强免费婚前保健服务的宣传,提高婚检覆盖率与服务质量。强化0-6岁儿童健康管理。加强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到20__年和2030年,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4%及以下和3%及以下,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3/10万及以下和10/10万及以下。(牵头单位:省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总工会、省妇联、省残联等)
(八)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大力推进健康知识进校园活动,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采取切实措施,降低以溺水、校园内猝死为重点的学生意外死亡。加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把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部门和学校考核评价体系,实现规范化校医室全覆盖。到20__年和2030年,全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分别不低于50%和60%,全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牵头单位:省教育厅;配合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团省委等)
(九)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标准,建立健全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职业病防治格局,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倡导健康工作方式,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强化源头治理,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将不符合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产业政策方向,且尘毒危害严重的行业列入产业准入禁止限制目录。加大职业健康监督执法力度,推动用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鼓励用人单位开展职工健康管理。完善职业病防治服务网络,落实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措施。到20__年和2030年,重点行业劳动者对本岗位主要危害及防护知识知晓率不低于90%,并持续保持。(牵头单位:省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省医疗保障局、省总工会等)
(十)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门服务的能力。完善家庭养老政策体系,支持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共同生活。加强老年医学科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推动智慧健康养老发展。推动医养结合,促进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同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紧密结合。开展老年心理健康与精神关怀服务,推动安宁疗护服务。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到20__年和2030年,65岁至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牵头单位:省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医疗保障局等)
(十一)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鼓励、支持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和急救中心、医疗机构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配备标准。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规范化管理。推进医院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建设,逐步完善并动态发布脑卒中、胸痛“急救地图”。到20__年和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不高于209.7/10万和190.7/10万。(牵头单位:省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
(十二)实施癌症防治行动。倡导积极预防癌症,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根据国家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开展癌症机会性筛查,继续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健全死因监测和肿瘤登记报告制度。通过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癌症诊疗能力建设,推广应用常见癌症诊疗规范,推进肿瘤精准治疗模式。加强癌症防治科技攻关。加快临床急需药物审评审批。到20__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牵头单位:省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医疗保障局、省民政厅、省扶贫办、省药品监管局等)
(十三)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推进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推动各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配备肺功能检查设备,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功能检查能力。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为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患者提供筛查干预、诊断、治疗、随访管理、功能康复等全程防治管理服务,提高基层慢阻肺的早诊早治率和规范化管理率。到20__年和2030年,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分别不高于9/10万和8.1/10万。(牵头单位:省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
(十四)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提示居民关注血糖水平,引导糖尿病前期人群科学降低发病风险。为Ⅱ型糖尿病患者提供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落实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规范,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提高医务人员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早期发现、规范化诊疗和治疗能力。到20__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不低于75%和77%。(牵头单位:省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省财政厅等)
(十五)实施传染病防控行动。总结我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热带传染病科研及重点学科建设,建设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海南分中心,提升管理保障水平。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落实监测、干预等防控措施,加大患者救治救助,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流行水平。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分类做好公共卫生和防疫健康指导。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居民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讲究个人卫生,关注环境卫生。规范预防接种服务管理,提高接种覆盖面,开展疫苗使用监测和风险评估。到20__年和2030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牵头单位:省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医疗保障局、省药品监管局、省科技厅等)
(十六)实施健康产业促进行动。以“三区一中心”为海南健康产业发展基准定位,以高水平医疗服务业和健康旅游业为先导,以先进医药制造业为支撑,构建“一核两极三区”的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围绕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建设、海口生物医药和转化医学基地建设、三亚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南药产业规范化规模化提升、气候治疗与特殊治疗中心建设、国家运动健康示范区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工程,将健康产业打造成推进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实现更高水平全岛开放的先行产业。争取到20__年和2030年,健康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5.5%和10.5%。(牵头单位:省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等)
(十七)实施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引进国内优质医疗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省级医院。继续实施“一县一院”工程,推进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群。加快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改革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先头兵作用。构建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推动远程医疗、分级诊疗、智慧医院等项目,深入挖掘健康大数据,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区块链等技术创新医疗服务新型模式,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到20__年和2030年,全省各级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牵头单位:省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
(十八)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实现县办中医医院全覆盖。推进中医治未病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发挥中医在疾病治疗、疾病防控和特色康复中的作用。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促进黎苗等民族医药发展。开发海南特色的南药种植和中成药生产基地,培育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业和南药芳香药特色保健产业。到20__年和2030年,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达到100%,村卫生室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分别达到70%以上和80%以上。(牵头单位:省卫生健康委;配合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等)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健康海南行动推进委员会(以下简称推进委员会),按照《健康中国行动(20__-2030年)》规定的行动目标、指标、任务和职责分工,统筹推进健康海南行动。各市县要建立健康海南行动领导推进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逐项抓好任务落实;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研究具体措施,落实重点任务。
(二)动员各方参与。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健康促进的强大合力。鼓励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健康海南行动,落实个人健康责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各单位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鼓励企业研发生产符合健康需求的产品,增加健康产品供给。鼓励社会捐资,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的保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健康类产品和服务。省内卫生健康相关行业学会、协会和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指导、组织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工作。
(三)强化疾病防控。完善公共卫生法治体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建设省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推动省级和四个区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能力提升。加强医疗机构的医疗和预防职能相融合,完善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三位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优化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构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发挥数字技术支持作用,提高重大疫情领导指挥、应急响应、研判决策水平,优化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建立和健全医疗保险和救助体系,健全多层次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应急医疗救助机制,动态调整突发疫情期间医保政策。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统筹应急物资采购、供应和产能保障,科学储备应急物资。
(四)健全支撑体系。在推进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省级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行动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和基地,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加强财政支持,强化资金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医保资金在保障和促进健康方面的使用效率,保障行动落实。加强科技支撑,省级科技计划针对行动实施中的关键技术,加强攻关研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健康政策审查。加强信息支撑,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推动健康信息共享。
(五)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健康海南行动的宣传推广、科学引导,提高全社会对健康海南建设的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健康文化。编制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材料和文艺作品,以有效方式引导群众了解和掌握必备健康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典型报道,增强社会的普遍认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是防控慢性病、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策略。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xx”规划纲要》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xx—20xx年)》,将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推进健康南乐建设为引领,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为重点,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手段,以“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活动为切入点,积极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科学传播健康知识,广泛传授健康技能,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为建设健康美丽南乐奠定坚实基础。
二、行动目标
全县开展“三减三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社区、单位覆盖率达到100%,营造全社会共同行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的氛围。
三、行动内容
(一)减盐。建立完善减盐支持性环境,引导餐饮企业、单位食堂积极采取控盐措施,促进标准化控盐用具(定量盐勺、储盐罐)的生产和推广。以餐饮从业人员、中小学生、家庭主厨等为重点人群,食堂、餐厅、学校、社区、超市为重点干预场所,针对性开展“少用盐,味儿更鲜”餐饮企业减盐活动、“少吃盐,身体健”学校减盐活动和“减盐控油在厨房,美味家庭促健康”社区减盐活动,广泛开展“盐与健康”宣传与培训,普及低盐膳食与慢性病防治知识,增强居民低盐饮食意识,提高居民选择低盐食品和烹饪减盐技巧。
(二)减油。结合“减盐”行动,倡导低盐低油的健康饮食习惯,引导餐饮企业、集体食堂和公众共同采取措施控制油脂摄入量,对学校学生、家庭主妇、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等重点人群进行培训和干预指导,广泛宣传油摄入过多的危害、油摄入量标准、控制摄入的生活技巧等减油核心信息,增强居民低油膳食和健康饮食意识。
(三)减糖。以儿童青少年为重点人群,在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开展“糖与健康”健康教育主题活动,鼓励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的摄入。同时引导餐饮企业、集体食堂积极采取控制添加糖使用量的措施,减少含糖饮料的供应。面向公众大力普及添加糖与龋齿、超重和肥胖等相关疾病防控知识,促进居民养成低添加糖膳食习惯。
(四)健康口腔。以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为重点人群,学校、托幼机构和社区为重点场所。针对儿童青少年组织开展“阳光宝贝”幼儿园口腔健康促进活动和“微笑少年”学校口腔健康促进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鼓励幼儿园儿童和小学生将口腔健康知识和信息带回家,鼓励儿童带动家长形成爱牙护齿的家庭氛围。针对老年人开展“健康从牙开始”社区口腔健康促进活动,广泛传播科学刷牙、定期口腔检查、使用含氟牙膏等良好口腔卫生习惯,提高居民对口腔健康的关注度,改善居民口腔健康行为。
(五)健康体重。以职业人群和儿童青少年为重点人群,开展“快乐工作健康生活”职业场所体重控制活动和“轻松童年”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干预活动,营造维持健康体重的支持性环境,针对不同年龄人群提出科学建议,倡导天天运动、维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体重的健康生活理念,通过开展健步走、减重比赛等形式多样的健康体重干预活动,提供多途径、个性化健康体重指导与服务。
(六)健康骨骼。以中青年和老年人为重点人群,深入社区开展“健康骨骼、健康人生”宣传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骨质疏松防治知识竞赛、健骨运动操比赛等公众广泛参与的活动,广泛宣传预防骨质疏松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对骨质疏松的认识和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对基层医务人员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开展培训,提高社区骨质疏松防控指导队伍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三减三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明确职责分工,健全工作机制,精心安排部署,强化督导落实。要紧密结合国家卫生城市、健康城市和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县)建设,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全民健身活动、健康中国行活动等平台,推动健康支持性政策出台,推进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食堂、健康餐厅、健康步道、健康小屋、健康主题公园、健康知识一条街建设,实行动态评估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二)广泛宣传动员。结合9月1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等各类健康主题日,采取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主题宣传与科普宣教互辅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推进的形式,积极传播“三减三健”核心信息,营造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舆论环境。与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组织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竞赛、烹饪比赛、健步走活动、书画展览、文体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感受度高的活动,激发群众参与行动的主动性,提高社会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同度。
(三)发挥示范引领。要积极招募社区居民、大学生等志愿者,发展壮大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队伍,并对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队伍开展定期培训和动态评估。要注重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个体化健康生活方式知识宣传和技能指导服务。鼓励家庭、个人和集体人群使用控油壶、定量盐勺、限盐罐、体质指数速算尺等健康支持工具,从小改变入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养成健康行为。
(四)强化督导评估。各责任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推进“三减三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切实加强督导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推动工作落实。
20xx年9月1日是我国第XX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为进一步推动赤山湖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工作深入开展,根据句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的《句容市20xx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活动方案》(句疾控[20xx]85号)精神,结合我中心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年度宣传活动方案。
1、活动目的
通过宣传橱窗、横幅等宣传方式,营造健康生活方式支持环境,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提供健康生活方式行为指导,培养民众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能力,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能力,降低高血压、糖尿病与心血管等慢性病的发病水平,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2、活动时间:
20xx年9月1日到30日。
3、活动主题:
和谐我生活、健康句容人。
4、宣传内容:
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减盐限酒,预防高血压;我行动、我快乐、我健康;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
5、活动形式:
根据不同人群(中小学生、机关人群、家庭主妇、老年人)特点,以群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对家庭采用控油壶:每人每天25毫升,限盐勺:一日三勺不超标等实物宣传。在村健康
教育宣传橱窗内张贴宣传画,在主要街道挂横幅、对机关人员进行健康讲座等形式,让居民了解定期体检,把投资健康作为最大回报;不吸烟、不酗酒,尽量不熬夜,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天天有奶豆制品,多吃水果蔬菜,控油限盐;食不过量,规律用餐少静多动,动则有益,不拘形式,贵在坚持,积极投身“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健康一二一”行动;保持良好心理状态,自信乐观,喜怒有度,静心处事,诚心待人。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反对、抵制不科学和伪科学信息。
6、加强对宣传的领导:
成立赤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领导小组,组长:丁常信中心分管副主任,成员:李双根、徐涛、步海峰、郑霞。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统计,并将活动结果报市有关部门。
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倡导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根据国家、省、州《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总体方案》和州、市《关于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决定》的相关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政府主导和倡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创造支持性环境,以科学为依据,从日常生活和工作入手,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爱国卫生、全民健身、中小学生阳光体育工程等活动,倡导和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市民众身体素质,服务桥头堡黄金口岸建设。
二、行动目标和任务
(一)行动目标
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能力,创造长
期可持续的支持性环境,提高全市民众身体素质,促进慢性病管理规范化,创造人人参与慢病预防的良好氛围,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二)具体任务
1.20xx年10月24日前,完成“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启动仪式,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2.每年利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9月1日)、全国高血压日(10月8日)、世界糖尿病日(11月14日)等主题活动,开展2次以上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活动以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为切入点,传播“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生活理念。
3.开展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工作,于20xx年底前完成5个示范单位、1个示范社区、3个示范食堂、2个示范学校、1个“健康广场”、1条“健康步道”或“健康步梯”,1条“健康知识街”创建工作。
4.于20xx年底前创建完成10个示范单位、2个健康示范社区、6个健康示范食堂、6个健康示范学校、2个健康广场、2条健康步道、2条健康知识街。
5.结合医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向社区慢性病患者推广减盐技术指导方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成人身体活动指南,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提高慢性病患者管理效果。
6.在当地主流媒体上,开辟健康行动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健康知识,报道行动活动动向;利用网络、手机等手段宣传行动活动,营造全民参与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社会氛围。
7.每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9月1日),组织开展以全民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民众健身体育活动。
三、行动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单位要重视行动工作,充分认识行动工作对提高民众身体素质的作用,在市政府领导下,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各司其职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建立行动工作责任制,将任务层层分解到个相关单位,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确保行动工作落实。
(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利于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和手机短信等手段,全面和长期报道行动活动,形成鼓励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氛围。
(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围绕行动目标,积极动员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参加行动工作,规范合作方式,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促进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中的力量和作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四)大力普及健康知识
以群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推广成熟的健康技术指南和专项指导方案,转变不良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五)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组织开展以传统武术运动、户外运动、群众登山、广场健身等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
(六)组织开展示范创建活动
积极开展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示范学校、示范餐厅等创建活动,以示范带动行动工作全面开展。
(七)倡导健康促进政策
市行动办积极促进出台支持合理膳食、健身活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关的政策,积极推进公共场所全面禁止吸烟,鼓励单位职工参加身体活动,支持单位制定起定期锻炼的工作制度。
(八)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
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自愿服务活动,形成以社会体育活动指导员与同伴健康宣传员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全民健康行动服务队伍。
三、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
成立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
“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统筹部署和协调调度等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于卫生局,负责行动工作的具体组织、考核评估及信息收集汇总等日常工作。
(二)保障行动经费
1.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康教育工作,从宣传
经费中划拨部分经费用于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制作和社区慢性病人技术指导方案推广。
2.委员会办公室及各成员单位根据工作内容安排做好经费预算,财政部门根据活动经费预算,合理安排相关工作经费,保障工作正常运行。
(三)加强部门协作配合
领导小组成员部门要发挥自身的职能力作用,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任务。卫生部门负责全民健康生活行为方式行动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职责,负责推广成熟的健康技术指南和专项指导方案,牵头组织全民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宣传活动和示范单位、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为“健康广场”、“健康步道”、“健康步梯”、“健康知识街”创建提供技术支持。文化体育部门负责组织民众健身活动,牵头开展“健康广场”、“健康步道”、“健康步梯”或“健康知识街”的创建工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示范餐厅创建工作,按照规定对示范餐厅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教育部门负责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利用课堂培训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财政部门负责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为行动工作合理安排活动和工作经费。宣传部、广播电视部门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准确、深入宣传行动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健康广场”、“健康步道”、“健康步梯”、“健康知识街”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等工作。工会、农业、林业等部门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做好全民健康生活行为方式行动相应工作,并积极开展健康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四、督导和评估
市行动办公室参照州行动办评估方案,制定辖区内方案,定期督导和评价行动的实施情况,及时提供反馈意见,定期向社会公布实施情况,对成绩突出的部门、单位及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推动不力的县区及单位予以通报批评,确保行动工作取得实效。
一、主办单位:
xx市人民政府。
二、承办单位:
xx市体育局、济川街道办、体育总会。
三、活动主题、理念、宣传口号
以“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为主题,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天天都是健身日”理念,营造“全民健身,共享全运”的舆论氛围。宣传口号为“我健身,我快乐”、“天天健身,天天快乐”、“好体魄,好生活”、“全民健身,你我同行”等。
四、活动时间:
20xx年8月8日上午8:00
五、活动地点:
xx市体育中心
六、活动内容:
举办“体育彩-票助学、助贫、助残”、“全民健身大舞台”、“体质监测”、“科学健身指导”、“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育场馆开放”等六大板块的活动。
七、具体活动安排:
(一)在体育馆举办“全民健身日健身展示暨体育彩-票助学、助贫、助残”活动。
1、承办单位:办公室、体彩中心、群体科、济川街道办、体育舞蹈协会;
2、参加人员:助学、助贫、助残对象30人、城区各社区健身点13个节目及体育舞蹈协会5个健身节目约300人参加全民健身展示活动。
3、活动程序:
(1)各表演队及引导员于8月7日15:30前到体育馆,按座位区域图就坐,先进行引导员的训练,各表演队再按节目单顺序进行走场,每个节目走场时间7分钟;
(2)礼仪小姐4人8月8日上午7:00前到体育馆训练,各表演队伍上午7:30前到体育馆主席台前引导牌后整队,
8:00举行助学、助贫、助残活动仪式,仪式后举行全民健身展示活动;
(3)体育彩-票助学、助贫、助残仪式、健身展示程序
音乐起(万宝路),节目主持人(一男一女)上场
请各位领导上台参加活动仪式;
有请xx市体育局局长恽志华先生主持捐助仪式;
xx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宣布:20xx年xx市全民健身日活动开幕;(放奥林匹克进行曲音乐)
音乐起(万宝路)节目主持人再次上场主持全民健身展示活动;
节目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放运动员进行曲)
4、场地布置:
(二)在田径场举办足球、木球、射箭、抖空竹技能展示活动。
1、承办单位:群众体育中心、足球协会、木球协会、射箭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
2、参加人数:足球、木球、射箭、抖空竹项目爱好者约200人左右。
3、场地布置:
(1)宣传形式:田径场跑道两侧插宣传全民健身的彩旗150面;
(2)足球、木球、射箭、抖空竹项目健身展示活动区域划分。
(三)在全民健身中心进行体能测试及健康咨询、动感单车和瑜伽健身展示、有氧器材固定器械的器械体验、健身舞蹈、游泳、羽毛球培训服务及编排指导等。
1、承办单位:
2、参加人数:参加体质测试、健身培训的人数约800人左右;
3、场地布置:宣传形式由金世堡健身会所承办,群众体育中心督办。
(四)在体操馆举办乒乓球技能展示。
1、承办单位:少儿业余体校、乒乓球协会;
2、参加人数:乒乓球协会会员约100人;
3、场地布置:
(1)宣传横幅:20xx年xx市全民健身日活动乒乓球技能展示;
(2)乒乓球桌6张、桌网6副;
(3)乒乓球挡板
(五)在体育中心环中心大道举办自行车竞骑活动。
1、承办单位:自行车协会;
2、参加人数:自行车爱好者约100人;
3、场地布置:在体育中心北大门设置跨度18米彩虹门1只(双面横幅:20xx年xx市全民健身日活动)。
(六)在体育中心广场举办体育彩-票宣传、体育健身宣传活动。
1、承办单位:体育彩-票管理中心、鹏翔体育产业公司
2、活动形式:健身日当天组织全民健身志愿者为活动服务,免费进行健身指导和健身咨询、发放健身读物和体育彩-票宣传读物约各1000册;
3、场地布置:
(1)体育中心环中心大道侧插宣传全民健身的彩旗150面;
(2)体育彩-票宣传、销售用桌椅等。
一、活动名称
安徽省第五届茉莉花全民健身展示大赛、滁州市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启动仪式、天长市第七届体育文化旅游节
二、活动主题
“健康安徽 活力天长”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安徽省体育局安徽省体育总会
承办单位:
安徽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滁州市教育体育局天长市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
协办单位:
天长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公室、市文明办、市美丽办、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市市直工委、市卫计委、市公安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广电台、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供电公司、各镇(街)
四、活动时间与地点
时间:
20xx年5月6日——8月8日
地点:
安徽省天长市
五、活动内容
以“茉莉花”健身系列项目为传统元素,以“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为主线,以“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进基层”为主要形式,以“乐享绿色骑行畅游美丽乡村”为特色,让体育盘活旅游资源,让文化丰富活动内容,让旅游拓展体育消费空间。体育文化旅游节活动内容辐射到各行业、各年龄段等不同人群,达到点、线、面融合,重点、亮点、闪光点融合,让更多的人群受益于全民健身。
(一)新闻发布会
活动时间:
20xx年4月20日
活动地点:
市教育体育局
主办单位:
天长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
天长市教育体育局、文广新局、旅游局
(二)开幕式
活动时间:
5月6日上午
活动地点:
天长市体育中心
参加对象:
1、安徽省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展示交流活动及20佳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代表;
2、滁州市各县市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
3、“茉莉”系列表演队伍;
4、团体操表演队伍;
5、各镇(街)队伍;
6、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队伍;
7、体育协会队伍;
8、市民和健身爱好者队伍。
7点20分整理参加开幕式队伍方阵
7点55分请领导、嘉宾入席
7点59分电子大屏十秒钟倒计时
8点整启动开幕仪式
开幕式议程:
1、主持人宣布开幕仪式现在开始;
2、介绍领导和嘉宾;
3、全体起立,升国旗,奏国歌;
4、天长市领导致欢迎辞;
5、滁州市领导致辞;
6、省领导致开幕辞;
7、运动员代表宣誓;
8、裁判员代表宣誓;
9、领导宣布安徽省第五届茉莉花全民健身展示大赛、滁州市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启动仪式、天长市第七届体育文化旅游节开幕!
10、请裁判员、运动员退场,上看台就座,观看全民健身活动展演。
8点30分全民健身活动展演:
1、《千人团体操表演》(第一小学)
2、《快乐足球》(天长市城南小学)
3、《柔力球表演》(天长市柔力球协会)
4、《少儿跆拳道表演》(天长市实验幼儿园)
5、《太极拳表演》(天长市太极拳协会)
6、《鼓号表演》演奏《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天长市汊涧小学)
7、《运动风筝表演》(省运动风筝协会)
8点40分请领导移步到“乐享绿色骑行畅游美丽乡村”骑行活动起点(体育中心北门)
(三)“乐享绿色骑行畅游美丽乡村”骑行活动
活动时间:
5月6日上午9点整
骑行路线:
天长市体育中心(起点)(经新白塔河桥)——天长街道祝涧村——万寿镇汊河村——红草湖湿地公园南园北广场(终点),往返全程30公里。
参加对象:
周边地区自行车骑行爱好者,自行车运动协会
活动安排:
7:40公安、城管清理道路、维持会场秩序,卫生救护车、救援队就位
8:00 整理骑行队伍
8:40 领导移步到骑行活动起点
8:50 领导发令并引领骑行队伍出发
骑行顺序:
领导骑行方阵、天长市自行车运动协会方阵、周边县市自行车骑行爱好者方阵(注:骑行队伍每次放行20辆,相隔15秒依次放行)、120急救车、骑行收尾车。
活动内容:
1、美丽乡村绿色骑行起点:市体育中心
领导骑行至凤凰苑后统一乘车游览美丽乡村
2、美丽乡村绿色骑行第二站:天长街道祝涧村
(1)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走进美丽乡村(天长街道)
(2)民俗文化系列活动—“民族风、千秋情”剪纸艺术展演(文广新局)
(3)天长市旅游宣传推介活动,介绍天长旅游资源(旅游局)
3、美丽乡村绿色骑行第三站:万寿镇汊河村
(1)游览水墨汊河(旅游局)
(2)民俗文化系列活动—“古镇风韵”旗袍秀、摄影活动(文广新局)
(3)补给站:志愿者向骑行队员发放补给物品(志愿者)
(4)体育活动图片展(教体局)
(领导车辆预计10点30到达老东门,领导沿滨湖公园步行到湿地公园南园北广场,沿途观赏全民健身展示活动)
4、滨河两岸安排文体展示项目
(1)徒步行活动
(2)全省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展示
(3)器乐合奏《茉莉花》
(4)型动健身体能运动展示
(5)锣鼓《拥军花鼓》
(6)古筝合奏《民族风》
(7)戏曲展示
5、美丽乡村绿色骑行终点:红草湖湿地公园南园北广场
(1)骑行者在签名墙签名、骑行者留影、领取活动纪念品
(2)天长市第二届“舞动天长,汇聚正能量”广场舞大赛
(3)开展运动风筝放飞互动、展示活动
(4)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健身项目展示(传承“茉莉”元素):
①《激情茉莉》(工业学校)
②《广场舞》(广厦鸿雁晨晚练点)
③《魅力茉莉》(体育中心晨晚练点)
④《钱洒子健身操舞》(钱洒子健身协会)
⑤全省20佳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展示
(5)领导向社会体育指导员代表捐赠健身书籍、健身服装、健身器材
(四)安徽省国民体质监测活动
活动时间:
5月5—7日
活动地点:
天长市体育中心
承办单位:
安徽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五)安徽省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展示交流活动
活动时间:
5月5—7日
活动地点:
天长市假日酒店
承办单位:
安徽省社体中心
(六)滁州市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篮球赛
活动时间:
5月5—7日
活动地点:
待定
主办单位:
滁州市教体局
(七)全国柔力球大篷车公益惠民推广万里行活动
活动时间:
5月28日
活动地点:
待定
主办单位:
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
承办单位:
安徽省社体中心
(八)安徽省钓鱼比赛
活动时间:
5—6月
活动地点:
待定
主办单位:
安徽省社体中心
(九)中国棋协培训活动
活动时间:
6—7月
活动地点:
待定
主办单位:
安徽省社体中心
20xx年9月1日是我国第XX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为进一步推动赤山湖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工作深入开展,根据句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的《句容市20xx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活动方案》(句疾控[20xx]85号)精神,结合我中心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年度宣传活动方案。
1、活动目的
通过宣传橱窗、横幅等宣传方式,营造健康生活方式支持环境,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识,提供健康生活方式行为指导,培养民众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能力,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能力,降低高血压、糖尿病与心血管等慢性病的发病水平,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2、活动时间:
20xx年9月1日到30日。
3、活动主题:
和谐我生活、健康句容人。
4、宣传内容:
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减盐限酒,预防高血压;我行动、我快乐、我健康;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
5、活动形式:
根据不同人群(中小学生、机关人群、家庭主妇、老年人)特点,以群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对家庭采用控油壶:每人每天25毫升,限盐勺:一日三勺不超标等实物宣传。在村健康
教育宣传橱窗内张贴宣传画,在主要街道挂横幅、对机关人员进行健康讲座等形式,让居民了解定期体检,把投资健康作为最大回报;不吸烟、不酗酒,尽量不熬夜,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天天有奶豆制品,多吃水果蔬菜,控油限盐;食不过量,规律用餐少静多动,动则有益,不拘形式,贵在坚持,积极投身“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健康一二一”行动;保持良好心理状态,自信乐观,喜怒有度,静心处事,诚心待人。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反对、抵制不科学和伪科学信息。
6、加强对宣传的领导:
成立赤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领导小组,组长:丁常信中心分管副主任,成员:李双根、徐涛、步海峰、郑霞。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统计,并将活动结果报市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根据《健康河北——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十三五”规划》总体安排,按照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20xx年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方案的通知》要求,20xx年我市继续实施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要目标
(一)提高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xx)版》为核心,全面加强健康科普知识宣传,认真开展健康素养监测,确保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逐步提高。
(二)大力实施戒烟干预措施。通过落实烟草危害宣传教育和戒烟服务等综合措施,逐步降低烟草使用流行率。
(三)全面推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巩固和提高健康促进市创建水平,全力推进各类健康促进场所和健康支持环境建设,积极传播健康知识、理念和技能,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二、重点任务
各单位要统筹安排、科学谋划,详细制定20xx年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分工,重点抓好健康促进场所创建、健康传播和科普活动、戒烟干预等工作落实,结合自身特点,开拓工作思路,创新项目内容和形式。
(一)大力推进健康促进市建设工作。继续巩固和提高我市健康促进市创建成果,着力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结合本单位自身特点和特色,全面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推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二)开展健康促进场所建设。进一步加强健康促进医院建设,以健康为中心,改善医疗环境,开展患者健康教育和城乡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和全市居民疾病管理能力和健康水平,要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结合,重点开展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机关、健康促进企业、健康促进社区/健康村、健康家庭建设,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
(三)切实做好健康传播工作。各单位要创新健康传播渠道和形式,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xx)版》为核心,结合“健康中国行”活动,制作播放健康教育公益广告,开展健康巡讲,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开展健康科普知识精准教育,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素养水平。要加强与电视台的沟通协作,集中轮回播放省级制作的2部公益广告,连续播放2个月,每月播放不少于100次,同时充分利用户外媒体和自媒体开展健康传播,确保健康传播活动覆盖人数不少于我市常住人口的1.5%,其中流动人口不少于400人。
(四)推进健康科普工作。各单位要针对重点疾病、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健康需求,认真开展合理膳食、无烟生活、科学就医、合理用药、卫生应急、食品安全、职业卫生等主题健康教育,全面落实艾滋病、结核病等相关疾病及地方病健康教育工作。针对贫困人口、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健康促进活动,要将健康扶贫作为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重点,着力改善贫困居民的健康观念、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水平。
(五)认真做好戒烟干预工作。继续加强戒烟门诊建设,戒烟门诊要保证有2名以上有经验、有能力、能提供戒烟服务的专职医务人员上岗,设立专门诊室,配备诊疗设备,提供治疗药品,不断提升戒烟门诊影响力,提高戒烟服务质量。
三、保障措施
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各单位要认真分析我市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持续推进20xx年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一)落实经费保障。自20xx年起,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卫计局将保障项目经费足额落实,及时拨付,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开展工作,加强项目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加强技术指导。市疾控中心负责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的具体实施、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确保项目执行质量和效率。
(三)提升人员能力。要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体系,按照相关规划和规范要求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提升服务能力,大力培养健康指导员,加强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服务力量。
(四)开展评估考核。卫计局将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健康素养水平、公益广告播出频次、健康传播覆盖人数和重点疾病、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健康教育活动频次等指标。
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工作实际,制定20xx年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实施方案,并于20xx年10月10日前报卫计局疾控科;同时要对项目落实情况组织开展年度自评,并于12月1日前将20xx年度自评报告报卫计局疾控科。
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公民健康和卫生意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预防疾病、保证人民健康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贯彻落实省、市、县《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管理服务项目指导方案(试行)》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我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坚持思想性、科学性、群众性、艺术性的健康教育基本原则,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和手段,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工作目标
(一)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使目标人群健康知识信息知晓率达80%以上;健康知识形成率达70%以上。
(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培训覆盖率达95%。
(三)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行动,在全系统开展慢性病防控知识宣传。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切实加强对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康教育领导机构,明确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教育工作。
(二)统筹部署,制定健康教育工作年度规划。按照县爱卫办关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总体安排,结合我村实际制定年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方案,层层落实任务,确保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三)强化宣传,不断扩大健康知识普及率。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形式,广泛宣传健康教育活动。要采取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印发健康小册子等形式,开展多种健康活动,不断提高人群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四)突出岗位特点,推动行业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工作。设置面向大众的健康教育宣传阵地或规范行为的告示、标牌等。同时还要抓好劳动保护、职业病防治、公民健康素养66条、控烟教育、慢性病防治、环境保护、女工保健等工作,不断提高行业人群的健康水平。每年要对村民开展一次健康体检,要有详细的名单及体检资料。
(五)开展控烟宣传,推动公共场所禁烟工作。将公共场所、办公室禁烟工作纳入健康教育重要议事日程,设立公共场所、办公室禁烟标志。要进一步加大贯彻执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的力度,利用“世界戒烟日”,大力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的科学知识,积极争创“无烟单位”。
四、工作要求
(一)健全机制无缝连接:按照镇健康教育工作的安排意见,结合实际,全面安排部署,认真抓好组织实施、专人管理,无缝连接,使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工作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二)规范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做到方案(计划)、总结齐全,制度措施健全,活动安排详实,活动记录详实,影像资料完善,资料收集规范和效果评估工作。
(三)做好技术指导和督促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印发相关宣传资料、并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
一、指导思想
积极开展20xx年“全民健身月”活动,深入贯彻实施《长沙市全民健身办法》,通过整合资源,创新形式,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组织开展贴近生活、丰富多彩、利民惠民的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健身的意识。
二、活动主题
全民健身 快乐健康
三、组织领导
湘雅路街道成立全民健身月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等工作。
组 长:陈志兴
副组长: 朱旭东、王艳
成 员:罗 思、罗海嵩、李 智、曾静铉、袁 晖、龚莎莉
四、责任部门
党政办
五、活动内容
1、活动时间:
20xx月8月1日——8月30日,其中“8月8日”为全市集中活动日
2、参与单位:
街道机关、各社区、辖区企(事)业单位
3、项目设置:
街道主题活动:
(一)社区篮球赛
比赛时间:
8月15日——8月20日
比赛地点:
湘雅医学院学生公寓篮球场、省民委篮球场
(二)社区拔河比赛,比赛时间8月25日 比赛地点:三角塘小学
(三)集中组织居民晨练,个社区广场。
(四)各社区要根据自身情况举办一个以上的健身活动,并于月底将活动方案和活动记录发至党政办。
六、活动原则
一是突出社会参与。广泛动员,充分发挥各类体育社团组织作用,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二是突出全民参与。广泛动员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积极开展小型多样,适合普通人群参与的活动。三是公益惠民。推出各类公益健身惠民措施,真正使广大群众享受到免费或优惠的健身活动。四是因地制宜。结合本地、本行业和不同人群实际,开展就近、就便开展活动。
七、宣传口号
宣传口号为:“实施《长沙市全民健身办法》,掀起全民健身高潮”;“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全民健身,你我同行”;“每天健身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等;各社区、单位可以结合实际,提出特色鲜明、具有广泛感召力的其他宣传口号。
八、活动内容
(一)各社区围绕《长沙市全民健身办法》,以板报、广播、健身活动、知识竞赛和发放《长沙市全民健身办法》单行册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长沙全民健身办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街道将结合自己的实际举行一个以上主题活动;各社区要根据自身情况举办一个以上的健身活动。以当地群众喜爱的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社区、单位或家庭为主体,确保广大基层群众享受体育的快乐。
(三)要因地制宜组织群众开展球类、棋牌类、健身操类、健美操、健身气功、踢毽子、跳绳、长跑、爬山、放风筝、踩高跷、传统武术、舞龙舞狮等大众趣味健身项目比赛活动及具有地方传统特色,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比赛活动;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近年来投放的全民健身路径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建成的篮球场、广场,组织开展以社区、单位或家庭为单位的各类健身活动。
(四)在举办各种健身活动的同时,各社区文体活动中心要采取发放宣传册、光碟、板报、墙报和专人辅导等多种形式进行科学健身的宣传和讲座,提升群众科学健身理念、提高健身效果,提升生活质量。
(五)在全民健身活动月期间,各社区区域内的公共体育设施要免费向市民开放。
九、要求
(一)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确保安全
各社区要高度重视“全民健身月”系列活动的组织开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活动方案,积极发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家庭广泛开展小型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注重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主动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有序组织,确保安全。
(二)坚持“以人为本”,力求活动创新
突出活动主题、结合当地传统文化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小型多样、便民利民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活动要深入普及到社区、家庭,做到全员动员。
(三)发挥协会力量,体现俱乐部作用
要充分发挥辖区内各级体育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地域之间、单位之间和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体育健身、联谊交流、小型竞赛等活动。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要积极举办各类培训、比赛等体育活动,组织广大青少年参加体育健身。
(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
各社区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活动效果。充分利用社会媒体,采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宣传形式扩大活动影响。并在“全民健身月”期间,倡导各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并做好预先通告,引导更多的群众参加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
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xx〕13号)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委《关于印发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卫职健发〔20xx〕46号)文件精神,为贯彻落实《“健康忠县2030”规划》、《忠县健康促进20xx-20__年行动计划》,推进健康促进行动广泛深入开展,提高全县企业员工健康素养水平,现在全县企业中开展健康促进企业创建活动,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倡导有益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和控制职业伤害、职业病及职业相关疾病的发生,因势利导,动员和组织用人单位有计划、有目标的建设健康促进企业,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因素、环境危险因素以及劳动者自身行为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努力为劳动者创造安全、卫生、健康、和谐的工作场所,维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促进忠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目标及时间
(一)项目目标:通过开展健康促进企业创建活动,确保到20__年全县20%的大中型企业符合健康促进企业标准。
(二)创建时间:利用健康促进县创建为契机,本次健康促进企业创建周期为20xx年6月至20__年3月。
三、实施步骤
全县健康促进企业建设工作由县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牵头,在县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按照属地化原则由乡镇(街道)配合组织辖区内各企业开展创建工作。
(一)宣传发动(20xx年6月)。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乡镇(街道)重点做好创建健康促进企业的宣传动员工作,营造创建氛围。积极宣传创建健康促进企业的重要意义,促进企业员工知晓创建、转变理念,学习掌握创建工作各项标准,并要求各企业对照创建标准,积极开展创建工作。
(二)全面建设(20xx年7月至20__年3月)。各企业要按实施方案,制定推进方案,落实工作经费,精心组织实施,强化保障措施,对标对表扎实开展健康促进企业创建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全面推进健康促进企业建设工作。
(三)自查评估。各创建企业建设完成后,及时进行自查评估,总结经验,撰写典型案例,并填写《健康促进企业申报表》(附件1)与自评报告一并报送至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审核完成后报送至县创建办(县疾控中心)。
(四)验收评估。县创建办收到各创建单位申报表后,根据工作安排,将联合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估验收,实地评估依据《健康促进企业评价标准》(附件2)进行考核打分,得分80分以上的符合健康促进企业标准。
(五)巩固提升。根据验收评估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做好整改工作。同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进建设,建立健康促进企业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将健康促进企业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开展。忠县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县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创建办审定情况,对符合健康促进企业标准的企业按相关规定予以公示、命名。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健康促进企业建设实行“三责制”,即: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责任,加大对下属企业的检查指导督促力度;各乡镇(街道)要认真履行建设属地责任,定期召集辖区的企业开展座谈,把建设健康促进企业纳入乡镇(街道)年度工作计划和重点工作中,因地制宜制定创建工作计划和具体目标,明确责任领导,落实专人负责建设工作,确保取得实效;各具体创建企业要高度重视健康促进企业建设工作,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位。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企业要大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宣传开展健康促进企业建设工作的目的、意义、具体内容,以及与职工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争取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提高职工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内部宣传载体,如职工微信群、QQ群、网站、刊物等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建设氛围。
(三)落实经费,保证投入。各企业每年要安排专项经费,加大职业安全与职业防护、健康教育与促进经费投入,保证工作开展所需的经费。
(四)强化督查,科学推进。为确保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县创建办将联合主管部门成立健康场所建设工作专家组,负责培训指导、评估检查等工作,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和建议。县创建办将对工作不力,推进缓慢单位实行重点督办,对影响建设进度、推诿扯皮的单位及责任人进行追责。
五、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县创建办联系人:王伟杰;联系电话:54454。
县疾控中心联系人:陈银凤;联系电话:54454,邮箱:。
为全面提高人民群众整体健康水平,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沧州,幸福沧州,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指导意见》,在全市范围内扎实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健康饮食、健康信息、健康文体、健康环境”六大工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为指导,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树立健康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培养健康文化,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健身行为,创建全民健康环境,打造健康型社会,以人民群众身心的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至上;三是坚持立足实际、注重特色;四是坚持城乡统筹、协调推进;五是坚持开放创新、全面提高。
二、活动目标和主要指标
通过5年的努力,至20xx年,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城乡健康环境明显改善,全市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一)健康环境指标
1、环保指标:①全年二级及二级以上天数(全年API指数<100的天数)>85%,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③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0%。④垃圾集中处理率≥95%。(市环保局、市水务局负责)
2、绿化指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省里要求的3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由10.03平方米、41.76%、35.01%提高到13.8平方米、45.2%、40.3%。(市林业局、市城管局负责)
3、环卫指标:市区生活垃圾清运作业机械化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环卫管理公共厕所水冲率达8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初步建立一个设施完善、机械先进、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市城管局负责)
(二)健康服务指标
1、建立完善县、乡(街道)、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每个县(市)至少有一所二级甲等或以上的县级综合医院,每个乡镇建立一所达标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立一所标准的卫生室。(市卫生局、市发改委负责)
2、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验服务能力分别达到C级和B级,具备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服务资质。(市卫生局负责)
3、市、县级建立专业性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医疗紧急救援队伍和职业病防治队伍,完善工作预案,做好物资储备,形成完善的职业病防治网络。(市卫生局负责)
4、建立食品及药品安全长效机制。(市卫生局、市食药监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负责)
5、城乡社区有较完善的健身活动场所。(市体育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负责)
6、所有县(市、区)建立精神卫生服务网络,95%以上的县(市、区)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85%的县(市、区)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工作。(市卫生局负责)
7、建立比较完善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市体育局负责)
(三)健康人群指标
1、到“十二五”末全市人均预期寿命比末增加1岁。(市计生委、市卫生局负责)
2、孕产妇死亡率24/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11‰以下。(市计生委、市卫生局负责)
3、慢性病防治知识人群知晓率达到70%以上,35岁以上人群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8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50%,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50%。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70%。(市卫生局负责)
4、市、县、乡级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单位创建率100%,无烟学校创建率100%,其他无烟单位创建率50%以上。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市卫生局、市爱卫办负责)
5、居民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70%以上。(市卫生局负责)
6、居民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半小时的成年人比例达到35%以上。(市体育局负责)
三、主要任务
实施六大工程、25项重点项目。
(一)健康教育工程
1、健康教育进家庭项目。向每户居民免费发放《居民健康指南》,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营养膳食、居民健康素养等内容。(市卫生局负责)
2、健康教育进校园项目。中小学校要编写健康知识读本,开设健康教育课,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学校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橱窗,开展健康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活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追求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的健康氛围。在各类学校中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至20xx年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城市、农村分别达到100%、90%;中、小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城市、农村分别达到100%、90%。(市教育局负责)
3、健康教育进医院项目。各级医疗单位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医疗救治的基础上,要根据各自的不同专业对病人及病人家属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开具健康处方,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引导活动。医学专家面向社会举办健康知识、卫生救护讲座,提高目标人群对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在各级医院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至20xx年县级推出至少一家“健康促进医院”示范医院,至20xx年全部县级医院和30%的乡镇卫生院院达到“健康促进医院”,至20xx年健康促进县、乡级医院达到100%。(市卫生局负责)
4、健康教育进社区项目。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医学专家深入社区举行讲座。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个社区一个健康教育宣传栏,每个社区建立一个健康教育小课堂,每个月开展一次健康促进活动,每年进行一次社区健康问题调查;在日常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医护人员通过日常门诊、义诊、电话、入户和咨询等形式,开展咨询宣传,发放健康教育处方,解答居民提出的健康和疾病疑难问题,指导求询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工作日通过DVD和电视等多媒体设备播放卫生科普片,以图文并茂和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卫生墙报、宣传橱窗、宣传展板、实物模型展示等形式开展传播活动。组织动员社区群众组织、居民志愿者参与“相约健康社区行”、“健康大课堂”、“健康俱乐部”、卫生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培育“社区-家庭-个人”健康管理模式,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专业力量,动员并培育家庭中的妇女、中老年人成为家庭保健员,开展家庭健康管理,定期参加健康体检并实施自我健康监测,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爱卫办负责)
5、媒体健康宣传项目。在媒体开设创建“健康城市”活动专栏,宣传普及卫生知识;在电视台播放健康知识公益广告片,开办健康知识讲座;在网上开设“就医指南”、“健康讲坛”等专栏,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娱乐宣传活动,扩大健康教育引导覆盖面。(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局、市文广新局负责)
6、禁烟、控烟项目。从在校生和青少年抓起,广泛开展禁烟、控烟干预活动,通过加强社会宣传,提高控烟自律意识;大力实施“无烟学校”、“无烟机关”、“无烟餐馆”、“无烟家庭”等创建活动,在禁烟场所设置专门吸烟区。人群吸烟率在现有基础上逐年递减。至20xx年100%的中小学校、100%的医院成为无烟场所。(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爱卫办负责)
(二)健康服务工程
7、居民健康信息管理项目。为每人制定一个健康计划、建立一个电子档案、每人每年体检一次。积极推广居民电子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对居民健康情况进行管理,将已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纳入电子健康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健康信息即时采集和调取利用,方便居民通过互联网、短信等形式查询自己的健康信息,同时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定期发布手机健康信息、电子健康邮件等。到20xx年为全部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对城乡居民的健康现状进行抽样调查,科学分析和全面掌握健康现状。调查数据录入微机数据库,撰写和发布辖区居民健康状况报告。进一步强化政府卫生监管、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体系。(市卫生局负责)
8、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1)全面完成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任务。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构筑30分钟的医疗服务圈。着力加强县级医院建设,发挥好县级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各县(市、区)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或以上。启动县级中医院标准化建设项目。完成规划确定的未达标乡镇卫生院建设,实现全市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个标准的卫生室,一个能看病的医生,建立起基本药物的保障机制,配备基本的诊疗设备。基本实现一般疾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门诊量占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比例明显提高。建立完善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加强县级医院的紧急救援服务能力建设。
(2)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规范化运行,实现科学化管理。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医保,制订居民慢性病报销办法,引导居民到社区看病就医。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双向转诊模式。
(3)建立健全县、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企事业单位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服务网络。各县(市、区)要开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人力资源,建立健全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宣讲团和志愿者宣教团;成立专业健康教育机构,配置具备社会动员、倡导、传播与教育、计划设计、实施、监督与评价等基本技能的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社会各行业和单位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医院、学校、单位等配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专、兼职人员,负责辖区内或本单位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市卫生局、市发改委负责)
9、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保障项目。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实施大学生村医工程。通过对口支援、定向培养、转岗培训、在职教育、社会招聘等多种途径力争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负责)
10、慢性病干预项目。开展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干预措施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等活动。积极创建“健康促进及慢性病防治”示范区,各县(市、区)以社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平台,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健康促进及慢性病防治示范区创建活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示范区工作经验和工作模式,并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推进本县(市、区)健康促进及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20xx年前每个县(市、区)以乡为单位至少抓好一个健康促进及慢性病防治示范点,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市卫生局负责)
11、职业相关疾病防治项目。对工矿企业管理者和各种作业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培训,做好有毒有害岗位工人的体检和健康培训工作。职工健康体检率、建档率逐步提高。(市卫生局负责)
12、精神卫生项目。深入学校、企业、社区,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引导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实施早期干预策略,消除焦虑、抑郁、悲伤、恐惧、恼怒和成瘾等异常心理行为,引导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逐步提高。加快精神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加快建设功能比较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三)健康饮食工程
13、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项目。对所有食品和食品加工企业、相对集中食品加工小作坊、销售企业、餐饮(集体食堂)单位、仓储场所进行全面集中彻底清查,严厉查处和打击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实行“五个一批”,即关闭取缔一批、停产整顿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整合重组一批、派监督员入驻企业监控一批,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市卫生局、市食药监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负责)
14、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立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机制、食品安全监测预警机制、食品安全质量保证机制、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建立药品安全长效机制。建立药品安全质量保证机制、药品安全监测预警机制、药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药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药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等五个机制,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市卫生局、市食药监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负责)
15、放心饮水项目。加强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测,建立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督检测机制。集中式供水单位建档率达100%。(市水务局负责)
16、安全饮食项目。以治理抗生素、雌激素、农兽药残留超标为重点,加强蔬菜、水果、肉蛋奶、饮品、食品添加剂的检验检测,倡导使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和食品经营单位的管理。全面推行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办法,A、B等级餐饮单位逐年递增5%。(市农牧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食药监局、市商务局负责)
17、平衡膳食促进项目。倡导居民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实现“吃动两平衡”。倡导少盐少油饮食,倡导食用低钠盐、植物油。倡导集体食堂、餐饮单位对盐油实行总量控制、总量递减。倡导适量饮酒不过量,文明饮酒不劝酒,提高广大群众的自觉控制能力。为全市每户家庭免费发放一把定量盐勺和定量油杯,发放控盐、控油、控体重和酗酒有害健康的宣传材料。(市商务局、市爱卫办负责)
(四)健康信息服务工程
18、医药卫生信息化项目。加快以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为重点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和卫生行政管理水平。突出抓好居民就医“一卡通”,为每个人建立一份电子健康档案。(市卫生局、市工信局负责)
19、医院信息化项目。积极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快远程诊疗服务系统建设,开展远程会诊项目。在二级以上医院推广患者满意度电子评价系统。(市卫生局、市工信局负责)
(五)健康文体工程
20、全民健身项目。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切实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组织好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提高全市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加快城市社区、行政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xx年,全民体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经常性体育锻炼人数明显提高。50%县市区建成一场或一馆为标志的规模较大、功能较全的体育中心。100%的城市街道和70%的社区,100%的乡镇和60%的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设施。城区公园、广场体育健身设施安装率达到100%,按照《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标准》,每个社区建有不低于80平方米的活动室和健身广场,并配备相关器材。新小区和居住区必须按要求达到人均0.3平方米以上的室外体育设施建设用地和人均0.1平方米以上的室内体育建筑面积。全市人均体育用地达到1.5平方米。健全全民健身运动组织,定期组织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鼓励社区、单位配备健身运动指导员,指导群众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充分利用公园、广场、河湖沿岸等各种资源,开展健康主题公园、健康示范街、健康步道等建设,完善社区(村)健身场地和健身设施,鼓励各单位向群众开放健身和运动场所。倡导累加式、镶嵌式等多种形式的运动方式和工间操,在公共休闲和锻炼场所设置体育运动量的标识。倡导每人每天运动不少于30分钟,日行一万步,青少年每天运动不少于60分钟。(市体育局、市规划局、市住建局、市教育局、市爱卫办、市发改委负责)
21、文化活动项目。每个乡镇(街道)、每个村(居委会)都建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普及到每一个乡镇(街道)、每个村(居委会)。创作健康教育剧目,定期举办农民秧歌大赛、社区居民歌咏大赛、大学生和中学生街舞、健身操比赛、国标标准大赛和交谊舞大赛等活动。(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市体育局负责)
22、民间组织健康促进项目。以现有的各种类舞蹈、歌唱等群众健身团体为依托,发展一批新的有益健康的疾病康复类社团、健身中心、俱乐部等民间组织,全市民间健康、文体活动组织覆盖更多人口。(市文广新局、体育局负责)
(六)健康环境工程
23、碧水蓝天项目。以我市节能减排、企业治污减排、饮用水源环境综合整治、绿化攻坚行动等专项行动为重点,不断扩大绿化面积,改善我市城乡大气、水环境质量,使环境、绿化等主要指标达到环保目标要求。地表水国控、省控监测断面水质达到省考核要求,或出境断面水质好于入境断面水质。积极推广利用天然气等清洁和准清洁能源技术,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和普及,燃气普及率达到99%以上,管道燃气使用率达到80%以上,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以上。(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住建局、市林业局、市城管局负责)
24、厕所改造项目。农村大力推行“三格式”、“双瓮式”、“沼气池式”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市爱卫办负责)
25、除害灭病项目。全市城乡每年开展两次大规模的卫生整治和“消杀”行动,积极开展城乡除四害工作,将蚊、蝇、鼠、蟑螂等虫害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有效控制各类传染病和虫媒疾病的发生。农村要实行垃圾“户清、村集、乡运、县处理”的模式。(市爱卫办、市城管局负责)
四、方法步骤
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4月-6月):制定方案。各县(市、区)、各部门按照市政府制定的《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各部门工作职责,制定出创建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组织实施。全面启动实施创建“健康城市”活动,20xx年12月底前,六大工程、25个重点项目实现阶段性目标。推选出一批样板项目、精品项目、特色项目,发挥示范作用。
第三阶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深化成果。巩固和深化前面阶段活动成果,推广先进创建模式,建立健全全民健康促进工作的长效机制,推进此项工作持续向更深层次迈进,实现五年活动目标。
五、组织实施
(一)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由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医改办会同相关部门对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实施具体指导。
(二)各县(市、区)及各部门也要按照本方案对本地及本部门开展“健康城市”活动作出相应部署,成立领导机构和相应办事机构,专人负责。推广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在全市形成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社区和村镇全员参与的活动组织方式。
(三)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要结合城市面貌三年上水平及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城市污水治理、废物垃圾处理等基本设施的建设改造,改善城乡环境。
(四)加大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考核力度。要把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成效纳入年度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年度进行考核评比。开展活动所需经费以县、市为主,省财政以奖代补形式补助。
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全民健康素养,扎实推进“健康鹤岗”建设,根据市卫健委要求,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为指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各类资源,以“健康传播、健康生活、健康管理、健康发展”为主要内容,以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为重点,树立“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核心健康观,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
二、工作目标
到20xx年底,向阳区健康促进活动要达到省级标准。
(一)建立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工作机制。出台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多部门联合开展健康行动。
(二)健康家庭、健康促进机关、健康促进企业的比例不低于20%、50%、20%。健康社区、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达到100%。
(三)居民健康素养在20xx年初基础上提高20%,或高于当年全省平均水平。
(四)成人吸烟率在20xx年初基础上降低20%,或低于当年全省平均水平。
三、建设范围、时间和经费安排
(一)建设范围
向阳区按照全市20xx年健康促进县(区)工作方案和附件标准去推进落实。
(二)时间安排
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政府(单位)承诺、工作启动(20xx年12月—20xx年1月)。要制定《健康促进区实施方案》、《健康促进区承诺书》,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向阳区创建健康促进区动员大会。
第二阶段:落实推进、细化目标(20xx年2月—20xx年7月)。各部门按照创建区考核指标,细化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全面推进健康促进区建设。
第三阶段:考评督导、效果评价(20xx年8月—20xx年12月)。对照标准自查提高,完善创建工作的相关资料并整理归档,确保各项工作指标达到省级健康促进区标准;按照分类标准进行创建效果评估,并提交评估资料,迎接验收。
第四阶段:巩固提升、扎实推进(20xx年12月-20xx年12月)。各单位在原有创建的基础上,继续补充创新,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三)经费安排
根据《黑卫宣传函[20xx]138号》文件,项目经费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列支,工作经费不低于35万标准。项目区本级财政应同时立项支持。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四、重点建设内容
(一)健康促进工作机制
向阳区政府公开承诺开展健康促进区工作,将健康促进区建设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建立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健康促进领导协调机制,部门职责明确。定期召开协调会议,通报工作进展。将健康促进区工作纳入政府预算给予支持,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
建立覆盖政府有关组成部门、乡镇、街道、学校、机关、企业的健康促进工作网络。每单位专(兼)职人员承担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设置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人员配置率达到1.75人/10万人口。建立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核心、覆盖辖区内所有医院、公共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促进专业网络。每单位有专职人员承担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通过系统培训,提高政府、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对健康促进区的认识和工作能力。
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基线调查和需求评估,了解项目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人群健康素养、健康状况、疾病负担和健康需求,健康促进资源和意愿等基本情况,分析主要健康问题,确定重点人群和优先干预的健康问题。结合健康促进区评价标准,研究制定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工作能力的健康促进策略和措施,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
开展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政府、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对健康促进试点区的认识,提高健康促进工作能力。通过工作会议、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提高对健康促进区理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方针的认识,提高其发挥部门优势促进居民健康的能力。针对卫生健康部门和健康促进与教育专业人员,采取逐级培训、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各级健康促进主管部门和专业机构对健康促进区理念、方法和建设内容的理解,掌握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熟悉健康素养、烟草控制、优生优育等基本内容,掌握健康教育计划制定和实施、健康传播材料设计制作、健康讲座和健康咨询、社区诊断和现场调查等基本专业技能。
建立督导检查、考核评估的工作机制,定期了解各项工作进展,听取政府各部门和居民的工作建议。定期监测项目组织实施情况,开展项目技术评估。
(二)制定健康政策
落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方针。各有关部门主动向各级党政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宣讲“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概念和意义。建立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制度,成立健康专家委员会,在新政策制订时增加健康影响评价程序,在提出、起草、修订、发布等政策制定环节中,征求健康专家委员会的意见。
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梳理本部门与健康相关的公共政策,补充、修订或新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针对当地需要优先应对的健康问题,开展针对慢性病防控、传染病防控、健康生活方式、妇幼健康、健康老龄、环境与健康等重点健康问题的跨部门健康行动。在多部门协作、资源统筹、社会动员、健康管理、健康产业等方面取得创新。
(三)建设健康促进场所
建立健康促进场所建设工作机制,在向阳区域范围内全面开展健康促进社区、健康家庭、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机关和健康促进企业建设。建设100%健康社区,建设20%健康家庭,评选出5个示范健康家庭。建设100%的健康促进医院(包括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等),建设100%健康促进学校(包括高中、初中、小学)、50%的健康促进机关(包括机关和事业单位)、20%的健康促进企业,提高场所内居民和职工的健康素养,发挥健康促进场所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建设促进健康的公共环境。建设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公共设施,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止吸烟,营造促进健康的公共环境。无烟环境是健康促进医院、学校、机关和企业建设的必要前提条件。
(四)建设健康文化
加强媒体合作。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报纸开设健康教育类专题节目或栏目并加强监管,定期组织媒体培训会或媒体交流会,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健康促进区理念以及活动成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社会影响力。设立健康类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健康科普。开展卫生日主题活动,在世界卫生日、无烟日、高血压日、糖尿病日、结核病日、艾滋病日等卫生日时段内,多部门联合,深入社区开展健康主题活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群众参与程度,增强宣传教育效果。
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国民营养计划等为重要抓手,充分整合卫生健康促进与教育资源,利用好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等平台,加强健康传播,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形成。
(五)建设健康环境
布局合理,推进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公共厕所建设,建设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空气、饮用水、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影响因素有所改善或达到一定水平,保障居民在教育、住房、就业、安全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应对老龄化。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整洁有序、健康宜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环境。建设无烟环境,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
(六)培育健康人群
根据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薄弱环节,制定健康素养促进工作规划或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重点人群、重点问题的健康素养。定期开展居民健康素养调查。
经过建设,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吸烟情况、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等影响居民健康状况的指标有所改善,学生体质达到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关标准。
五、组织管理
(一)区卫生健康局负责统筹和监督落实。区疾控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和推进,负责培训和指导各单位健康促进工作开展、评估、技术支持、工作情况和经验材料上报。
(二)各有关部门要按要求落实好各项措施。要成立以主管领导牵头的、相关人员参与的综合协调办公室,办公室下设在区卫健局,主任由董静担任,工作网络由相关单位专人负责。要制定向阳区健康促进区建设方案,要明确职责分工,落实项目实施主体,建立工作网络和具体负责人。疾控中心要在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卫健局指导下,具体组织实施建设工作,要及时为省、市级提交相关资料,接受省、市级的监督指导和考核评估。
六、工作流程
省级健康促进县区建设
(一)申报和确认。向所在市级卫生健康委健康促进主管部门提出省级健康促进县区申报。
(二)开展省级健康促进县区建设。开展基线调查,确定重点人群和优先干预的健康问题。研究制定适合本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工作能力的健康促进县区工作计划,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开展培训,提高政府、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对健康促进工作能力。按照本区健康促进县区建设实施方案,有计划推进各项建设任务,要保存过程记录。
(三)本区督导与考核。向阳区于20xx年2月正式启动,于20xx年7月份前完成区级督导与评估,于20xx年11月前接受省、市级督导及考核。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fanwen/fangan/1e26eb6a35806dc7523f6e46cd44fe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