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课题实施方案(精选24篇)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是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是通过研究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优化。因为教学方式的变革,关系到我们教育的质量,因此我们要以高度的热情和端正的态度,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实施课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国家《教育科研课题指南》第41项推荐课题为“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我们的科研课题《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可以说是这一课题的子课题,是对这一课题的细化落实。这一课题的完成,将有助于实现现有主要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和优化,有助于教师对当前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全面掌握。
二、研究的目标:
熟练掌握现有历史学科的主要先进教学模式,分析评价整合,并力争推陈出新。
三、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课题选项贴近我们的工作实际,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带课教师,教育科研可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其次,科研课题资源丰富。
再者,学校对教学科研重视支持,本校是省级教学示范校,有着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
最后,课题组成员搭配合理,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到年富力强的年轻教师,从具有高端科研水平的硕士到初具科研能力的学士,是完成课题研究的人员保证。
四、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实验对象:结合课题中的具体模式,我们将在三个年级同步或逐步进行实验开展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取资料文献法、调查法、课堂教学实验和观察对比等一系列的方法,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
(三)研究步骤及任务:
整个研究分五个阶段进行。周期为一年(20xx年1月---20xx年12月)。
第一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科研资源搜集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尽快尽多地搜集各地各校各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资源,渠道主要是利用报刊、杂志、网络、图书馆、人脉关系等,方向主要是名校名师和教育科研专家等,形式包括文字资料如论文、经验总结交流材料、教学科研心得、各地各校的机构网站和校园网的内部文件,网络视频和音像制品(如各省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的优秀教学案例特别是近年山东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选中的优秀课例,各地培训教师使用的优秀教学案例等)。
第二阶段:(20xx年4月---20xx年7月)第一分析实验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利用上学期的教学时间对先进的教学理念策略模式进行教学实验。教学实验首先是观摩组内成员的`观摩研讨课,课后共同研究讨论,改进完善课型,然后在完善的基础上由研究小组成员执教示范课并形成视频作为阶段性成果。在实验的同时逐个形成教学模式的总结性报告。
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8月)一期实验总结,科研资源再搜集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暑期对上学期的研究实验进行阶段性总结。并为下学期的进一步研究做好基础性准备工作。
第四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第二分析实验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利用下学期的教学时间对余下的先进的教学理念策略模式进行教学实验。在实验的同时逐个形成示范课教学视频和教学模式的总结性报告。
第五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结题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整个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性的总结。对过程性和阶段性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在对前期阶段性研究成果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最终成果,包括结集光盘和结题报告。
在研究过程中,会根据研究的进展情况适当进行各阶段以及阶段任务的调整,但尽量保持研究过程的不间断性。
五、科研成果形式
1、教学案例个案分析资料;2、课堂教学展示视频光盘;3、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儿童差异性与教育的统一要求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学习上表现出困难、有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学生。究竟应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满足那些面临学业失败学生的需求,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应高度重视语文学困生学习问题。
(2)从语文教学现状看,普遍存在忽视语文学困生学习的现象。在某些教师眼中语文学困生是一群不可教的低智群体,往往对他们视而不见,任其自由发展,结果造成优生一天天好起来,语文学困生一天天“烂”下去的不良现象,造成一个班级语文水平两极分化问题。
(3)“语文学困生”研究现状及本校实际的需要。
“学困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育教学措施得力,他们是可以转化并不断进步的。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全国上下关注留守儿童教育,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农村,其实城镇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很容易被忽视。我校是属于县城小学,1650名学生中有300多名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特殊的环境,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困生。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当代教育者必须更加关心“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我们有义务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呵护学困生心灵,使学困生能愉快地学习课程,学好课程,并由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甚至优秀生。如果忽视“学困生”的教育与研究,学困生势必越来越多,学困生的大量存在,成为制约学校教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研究其开发转化的途径,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我们针对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提出“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申请,旨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解决学困生问题的途径,寻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育质量提升的途径;对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都有积极意义。
2、概念的界定
语文学困生:我们结合各方面的定义,把语文学科的学困生定义为:第一,语文学困生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即其智商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在语文学习中有一定困难;第二,语文学困生在某些特殊能力或学习技能(如解决问题、听、说、语言、注意、记忆、等等)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三,上述困难的存在并不是由于生理或身体上的原发性缺陷(如盲、聋、哑、身体残疾或视力问题等)所造成的;第四,这些儿童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合格水平)或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督促和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与帮助。
策略:指根据转化学困生工作中,研究采取一系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比较系统的方式方法,有效地转变家长、教师的育人观,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堂教学有利于学困生的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全教会精神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等。新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他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统一的。
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4、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个体的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语文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形成对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的新认识。本课题研究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语文学习中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学困生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教育公平。
四、研究对象及内容
研究对象
明光市工人子弟小学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涉及高、中、低三个学段)中的学困生
研究内容
1.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成因研究。
2.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教学观念的转变、师生关系的建构、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
3.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案例分析。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统一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语文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为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
(2)个案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3)调查比较法。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
(4)经验总结法。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xx年6-10月)
1、学习了解有关学困生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组管理制度。
2、搜集研究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讨论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1.建立博客:建立课题组博客,将博客作为一种学习与研修的平台,鼓励教师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自己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等文章(图片)上传到博客中,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让课题组博客成为课题组成员的家,成为课题组成员深刻反思、真实记录、推动成长、相互促进的平台。
2.确定个案:采用调查比较法,在调查研究、前测的基础上,在语文学科选择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学困生,建立个体档案,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3.研究成因及对策:及时记录实验情况(特别是学困生个案跟踪情况)、结果、感想、体会,分析处理,注意追踪分析,探求共性特征,分析各类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有目的有计划的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以摸索、形成、积累克服学习障碍的有益经验。
4.运用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经验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总结出带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做法。撰写一批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经验论文,进行实验工作阶段小结。
5.通过实践进一步检查、研究反馈,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请专家论证、提升、完善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展示我校教师参与学困生研究的各项科研成果。
第三阶段:完善成果阶段(20xx年6月)
1、参与研究教师的论文集。
2、课题研究报告。
3、学困生研究个案集。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李艳郁贤松
负责查阅资料,论证立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实施,搜集、积累、保存、整理资料,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经验,做好结题工作。
课题组成员:
杨晓芳赵雷许雪莲金红丽余天敏江燕王婷婷
滕丽丽何力邵华琴钟兰慧徐慧张慧闫敏
各成员主要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制定个人研究计划,积极参与课题活动,按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及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定期汇报。
八、经费保障
由于该项研究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学常规工作的一部分,学校在研究经费上将无条件支持,在办公经费中合理开支,不会因为经费的原因影响研究的进度与效果。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我认为小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并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不是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学习,而是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的学习局而,把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1)从小培养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培养常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学生有效的预习的习惯
(5)培养学生善做自主学习笔记的习惯。
(6)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勇于追根究底的习惯。
(7)认真复习、独立自主的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
2、自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与方法的培养和指导。
(1)掌握方法,鼓励阅读
(2)优化课堂结构,减轻课业负担
(3)提出要求,自主探索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培养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养成学习的习惯
(6)要发挥表扬的功效
2、拟定步骤:
1、现状调查及分析(20xx。3——20xx。4)
2、拟定可行性措施(20xx。4——20xx。5)
3、可行性措施的实施(20xx。6——20xx。9)
4、效果调查与分析(教学案例分析)(20xx。10)
5、研究总结(撰写结题报告20xx。11)
3、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调查。
2、行动研究法: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积累,积极思考、研究,边研究边实践,促进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3、经验总结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调查,与第一次调查进行比对,得出研究效果。
三、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研究过程中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与同事沟通,及时交流研究进展信息和学习、研究体会。
为了很好的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在完成日常教学及其他工作之余,抽取一定的时间阅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
1、所读书目:
·《学生兵法。做自主学习的主宰》欧阳芬,孟微微,周山豹吉林大学出版社
《全新正版。走进杜郎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崔其升,谢金国中国林业出版社
相关的期刊篇目
2、阅读设想:
从即日开始至20xx年10月期间,每天在工作之余,抽取40—60分钟的'时间完成预设的读书量。
3、具体时间安排:
完成《学生兵法。做自主学习的主宰》阅读的时间为20xx。3—20xx。6
完成《全新正版。走进杜郎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阅读的时间为20xx。4—20xx。7
完成相关的期刊篇目的阅读时间为20xx。9—20xx。10期间的适宜时间。
四、完成读书笔记的具体时间安排
1、网上收集理论知识,学习相关知识
2、《学生兵法。做自主学习的主宰》欧阳芬、孟微微、周山豹吉林大学出版社
3、《全新正版。走进杜郎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崔其升,谢金国中国林业出版社
4、每天读书30分钟,每月写三篇读书笔记
五、完成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1、20xx年6月完成研究案例分析(现状调查及分析)
2、20xx年10月完成教学案例分析
六、申请结题
20xx年11月完成课题研究,申请结题。
研究结果以论文或报告的方式表现。
所属学科:语文
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口语交际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老师们往往轻视这一环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民族方言影响,不能在交际情景中用普通话准确的表达。民族地区学生由于视野的局限,在交际情景中无话可说,缺乏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兴趣。
因此,我希望利用课标要求和“教学排序”等理论,研究出适用性,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二,课题界定
“民族地区”,主要指少数民族聚居区。“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是指在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的序列计划。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及对数学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
本课题以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学校三四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调查为基础,针对其现状展开研究。
三,课题支持性理论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2,孟轲指出:“盈科而后进。”
3,美国查尔斯M拉格鲁斯的“教学排序”论。
四,研究内容
1,调查民族地区小学中段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开分析,指导研究。
2,在教学活动中探究科学的序列计划与交流技巧。研究对教学活动的调节,控制。
五,研究过程
1,调查阶段(20xx年6--8月)。调查恩施州部分学校三四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现状,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向恩施州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课题,请求立项。
2,思辨阶段(20xx年9月)。深入学习孟轲及拉格鲁斯的教育理论,与实际联系,展开分析,指导研究。
3,实施阶段(20xx年xx月--20xx年5月),在理论指导下展开学习实践,实施研究。并请专家指导,以手记等形式展开中期研究成果。
4,总结阶段(20xx年6月至8月),总结,反思,撰写结题报告,上交研究成果。
六,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一份
2,研究随笔,案例,教学反思,小论文若干篇
3,结题报告一份
4,反思随笔若干篇。
20xx年xx月
校本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致力促进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学习、科研型学校,立足学校实际,决定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并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新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心中的困惑也不断增多.校本小课题研究无疑顺应了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并予以探讨实践。通过针对性强、具体而又可操作性的小课题研究实践,达到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的目的。
2.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制约各学科教学质量效果提高的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教研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科课题的研究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和研究价值。同时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成长具有较大的作用。
二、校本小课题的概念内涵
校本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扎根于实践、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它成活的“土壤”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是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本校化”特征。
校本小课题研究就是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和教育教学实践开始,以敏锐理性的眼光发现需要解决的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发展成长的问题,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三、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步骤
(一)总体思路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的教育科研新理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的认真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要纳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之中,与实施精细化管理结合起来,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与学科教学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提出与实施,不断推动教育科研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从而形成“本土化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实效性评价”的教育科研工作新思路、新途径。
1.本土化行动.强调课题研究立足本校、本班,通过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资源,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开展研究,全力解决本校、本班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2.低重心运转.降低教育科研工作重心,倡导以教研组、备课组为依托,以教师个人为主体,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实际、最迫切和最突出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
3.小步子发展.每一学年为一个周期,学年初确定研究课题,校内申报立项;通过一个周期的研究实践,基本能够完成课题实验,解决所确立的研究解决的问题,学年末汇总整理并进行结题鉴定.以达到“小步子、快节奏、高效益”的目的。
4.实效性评价。从过程性资料、终结性成果和实质性效果三个方面对各个小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评定;过程性资料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第一手资料;终结性成果指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以及会议交流的典型材料等;实质性效果指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改进提高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小步子.因为是小课题,就更有能力和精力去做.我们倡导“小题大做”,“小题”就是研究的问题要“小”:切入点小,范围小,内容单一、具体,以此来逐一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做”就是要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研究,把一些相关、相近的重要问题 “串连”起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在研究中讲究科学、探索规律、提升经验。
2.低台阶.是指课题的难度要低,通过个人的力量和备课组的协作能够解决。
3.快节奏.因为课题小,问题具体,我们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坚持半年至一年每人解决一两个小课题,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就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成果共享,就能有效地促进教育行为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求实效.问题要实,措施要实,效果要实.在研究中,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研究管理、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一切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坚持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
(三)基本步骤
1.确定课题.根据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惑,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富有意义、带有较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题目,以学科备课组或个人为单位,确定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
2.制定方案.在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每个备课组或个人要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式两份,上交教导处一份),确定研究的课题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和参与成员,明细课题研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3.组织实施.依拟定的《小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研究实践.学校将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加强课题研究的引领和指导,通过理论自修、专家引领、主题研讨、教学观摩等形式,积极落实课题研究各项工作。
4.总结反思.在课题研究后期及时收集过程性研究资料进行建档,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并反思得失的成因。
5.成果评定.由学校组织结题。
四、小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1.统一思想认识。
开展小课题研究符合当前广为开展的校本研究趋势要求,符合教师的实际科研能力水平,符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全体教师务必要统一对开展小课题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按照本《方案》要求,认真筛选课题,精心组织实施,切实在全校形成一个“全员参与,个个尝试,人人研究”的良好局面,切实走一条“学习——研究——实践——提升——再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路子和“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合作)解决”的小课题研究探索途径。
2.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宋世刚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教导处), 教导处成员负责日常工作。
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领导、指导、实施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建立有效的'运行激励机制。学校将把小课题研究开展情况列为对教研组评价和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的重要内容,确保研究的扎实有效开展。
3.加强对研究骨干和实验教师的培训。分层对教研组组长、备课组长和全体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教改经验和研究成果,讲述小课题研究的初步构想,让各教研组长明确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发挥教研组长的带动辐射作用,以增强全体教师研究小课题的责任意识,激发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兴趣和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策略和方式方法.并组织同年级教师认真分析本组、本学科中带有共性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做好准备。小课题确立后,共同拟定整个研究活动计划 , 形成具体完整的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大致包括 :课题名称、参加成员、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实施步骤 ( 研究进度计划 )和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4.建立小课题研究例会制度.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它有别于专家层面上的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有着其特有的灵活性,需要定期不定期的对其进行动态修改和论证。为了使小课题的选定更科学,研究的目的更明确,方法更易于操作,每月分别组织召开小课题研究讨论会。针对课题组成员提出的具体问题、研究方法、具体的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讨论,自由开放地各抒己见,把专业切磋、经验分享、互助合作、思想碰撞、信息交流真正做出来,使一个个问题更加明朗,使研究的思路更加清晰,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小课题研究扫清疑惑,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
5.开展小课题研究评比竞赛活动.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1是开展上展示课活动。要求每学期各备课组要推选一人上体现小课题研究成效的展示课。2是开展说课竞赛活动。由执教教师紧扣所选定的小课题向评审小组从教材分析、教学流程、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四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设计意图,接受评审小组评价和质疑.3是开展听评课活动。要求执教教师紧扣小课题研究内容,对所执教的研究课从教学流程、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小课题实
施策略、目标达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自评、他评,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四是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6.切实搞好成果鉴定.为了验证小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得当,研究过程是否科学,研究的问题是否解决和有效,到学期或学年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形成书面材料,课题领导小组将对各教研组实验教师研究情况和进程进行考核,推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并结集编印。
五、研究预期成果
1.提交校本小课题研究工作小结一份。
2.每学年提交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有一定学习借鉴价值的研究论文和案例专辑,总结出具有指导性和推广价值的经验。
3.建立小课题研究的长效机制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小课题研究探索,培养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型”教师和“骨干教师”。
4.收集整理我校小课题研究成果系列材料。
5.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等方面有较大的进步和提高
六、保障措施
在保障常规教研正常开展的基础上,学校划拨专门经费,提供专项支持。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提出《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基于对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学生习作已由以往的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教师也逐步树立了“为情趣而作文”,“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教学追求做人的真谛。趁着这股改革的东风,我校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一定会让广大语文教师更多地吸取人家的经验,更好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2、基于我校作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校师生对作文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对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指导、评价机制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因此,在此基础上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课题具有更大的意义。
3、基于我校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应用的条件。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进而提高作文水平。随着我校信息技术硬件装备的不断完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已成可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起来,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二、研究的目标:
1、作文是为了同别人交流思想、情感、经验,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培养交际能力,尤其注重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生活作文目标是作真文与做真人的统一,生活作文研究必须树立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习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探索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实验研究,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作文教学的策略。
5、生活作文指导课与作后评讲课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6、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评价体系: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相评价,教师家长评价。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来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实践是难以奏效的。
2、牢固确立作文教学的生活本源观——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学生作文的本源是来自生活。“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是贯穿小学作文教学始终的主线。让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水平。
3、追求多种形式的生活作文表达方式,丰富生活作文的写作内容。
(1)“循环日记”——日记是作文的辅助形式,“循环日记”是作文的补充和延伸。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组长和组员,排列好先后顺序。每组同学合用一本日记本,依次轮流写作。每天轮一个人,写什么内容,什么体裁都由自己决定,任何人不加干涉。后写的同学要先当读者,认真阅读自己前一位同学的日记,并写上“评语”。然后,再做作者,也写一篇日记做交流。这样,每天都有若干个同学同时习作。轮到小组内最后一个学生写完后,就是“一轮回”。一轮回,一评比,评出班内这一轮的“最佳习作小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评比的重点是感情是否真挚和语言是否顺畅。评出的优秀日记,每天都要抽空让小作者在班里朗读。之后,收入班级自办的《循环日记欣赏》,并向优秀刊物推荐发表。写“循环日记”可以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使他们的眼睛和大脑迅速敏锐起来。 “循环日记”可以使学生健步踏入一个“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可以把读和写、写和评、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轻松,协作的快乐,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画生活中的画,写生活中的事——手画、眼观、嘴说,可调动各种感官,有利于语言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一句话,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幻想和想象的内心世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做到了这一点,小学生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就能写实在的事物,写丰富的想象,抒发真情实感。多引导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或者要他们走到社会上去,体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再用笔把他们记录下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一句,就写一句;能写几句,就写几句。对写的内容再配一幅漂亮的画。写得好,画得好,及时鼓励。“绘画写话”,学生喜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作文!
(3)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写出精彩。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备、误解时的难过与愤慨……引导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开辟第二课堂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写作兴趣小组活动,学生们通过活动,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与感受,如果记下来,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记,生命的律动。
4、加强生活作文指导课的研究。
作前指导是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存,完成见闻、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输出。作前指导一是夯实表达基本功,即做到“能以妙笔绘春秋”,用扎实的训练提高写作技巧;二是要打开学生思路,调动生活积累,减少训练作文的“假”的因素,以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促进生活作文的良性循环。此外,还要重视写中指导,除了传统的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外,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采用“现说现录”“现评现改”的“现场教学”新方式。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有说到写、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既让学生高效地掌握基本的习作知识与技能,又真切地体会到了作文的轻松快乐,还完整地呈现了作文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课应该是比较理想高效的。
5、生活作文评讲课的研究
作后评讲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作文评讲必须体现发展性,通过评讲发展学生的认识和表达生活的能力。通过评讲,解决本次作文的普遍问题,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先示范评改,然后集体尝试修改,再由每位学生作自我评改,让学生们逐步养成“推敲”的作文习惯。
6、生活作文批改方法的研究。
生活作文坚持“学生是作文批改的主人”的观点,研究改革批改方法,切实提高作文批改的效能,克服“教师批得累死,学生无动于衷”的弊端,变教师埋头苦批为学生互批互改,变书面集中批改为分散轮流批改,变统一要求批改为分层批改。同时,我们鼓励每个学生阅读批改,小组讨论批改。让学生懂得: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往往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7、师生共同开展“大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教师要读读文学作品,增强文化底蕴。要求孩子们读的书,教师首先要去读一读,真正成为孩子们阅读、作文的引路人。
8、教师要养成写下水文的习惯。一方面,让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们的专业成长,让师生在课题研究中共同成长。
9、家校携手,形成合力。教师还应该多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多给予孩子参与家庭生活活动的机会,多带孩子外出活动,公园、工厂、乡村、田野……教师甚至可以把此项活动作为回家作业布置给学生及家长,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社会、自然中去,感知现实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这样,我们的生活化作文才会走到一条光明大道上来。
四、研究方法:
1、现状调查法:课题组教师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学生现有作文水平,教师授课方式,教材内容,学生生活等,找出对策。
2、文献资料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和特色,从而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策略。
3、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与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4、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5、效果对比法:将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
五、研究过程和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
(1)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并申报立项。
(2)落实课题组织人员,分析教师、学生作文教学现状。
(3)组织课题研究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方案的内涵。
2、中期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月)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施,并做好对实验目标、实验内容进行调查、记录、调研、研讨展示等工作。主要工作安排:
(1)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收集和积累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等作研究借鉴用,逐步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2)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如问卷调查、课题研究课、作文指导课、作文竞赛等。
(3)做好实施阶段分析总结工作,并修订完善实施方案。
3、后期实施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6月)
(1)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实验方案,继续做好实验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工作体系。全面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2)组织课题结题,接受上级检查、评估、验收;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学生作文集;教师论文案例集等)。
六、预期成果:
1、课题方案、专题论文和研究报告。
2、实验课光盘。
3、学生习作集。
4、师生获奖情况及有关资料。
七、文献资料: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3、《福建教育》、《福建教学研究》、《福建教师》等教育刊物。
为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专业成长,走“科研兴校”之路,以“校本”为依托,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入手,从提高教师问题意识和能力开始,在上学年我校小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经学校研究,决定于20xx年9月开始,继续在我校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活动。
一、 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为基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坚持面向实际,重在实效,重在通过小课题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使教师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 研究意义
通过小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问题意识和能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所从事教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质量。通过小课题研究,培养每个教师的课题意识,培养教师的课题研究方法、流程,为今后承担大型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小课题领导小组
领导组长:巩向刚
副组长:李 慧 牟维和
组员:陈丽艳 于慧静 牛晓斌 刘丽萍 田桂芳
田继红
指导小组:
组长:牟维和
组员:巩象树 牛凤玲 王传玲
四、工作目标
1.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提高科研成效,创建合作、共享、创新的学校文化,创建教师发展型学校。
2.研究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真实的问题。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教师根据自身实际,个人兴趣,对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学会研究,成为学习者、研究者,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提高教育质量。扎实、高效地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大力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五、小课题研究的途径
小课题研究常常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个人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研究。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不同兴趣、不同特长、不同需要和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不同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研究,甚至得出个性化的结论。
六、 小课题研究计划安排及实施流程
学校小课题研究的周期为一学年。
(一)准备阶段(20xx年9月)
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师交流,主要交流在“课堂与教学”中遇得到的问题与困惑,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教师或学科组申报课题。学校科研处进行审定并批准。
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30日)
教师开展实践研究: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实践应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包括:查找相关的理论文献与资料、收集他人成功的经验与案例、记录自己的教学体验与反思)。
学科教研组进行问题跟踪,组织教学观摩和主题研讨。科研处组织中期检查与交流。开展优秀青年教师沙龙活动,让青年教师进行交流,通过思想碰撞,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教师继续进行实践研究。组织青年教师轮听课及赛课活动,结合学校的教学月检及公开课等活动,配合教务处抓好青年教师的'研讨课。
(三)总结阶段(20xx年6月)
教师总结研究的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学校开展结题鉴定。组织开展学校小课题研究评选,结合评选优秀青年教师活动,总结好的做法,树立典型。
七、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管理
实行个人、教研组、学校“三级管理”机制。以学科组或个人自主管理为主。即学科组或个人负责自主选题、课题申报、实践研究、中期报告、结题答辩等。学科教研组负责组织交流与分享、包括“选题”阶段的教师沙龙和“研究”阶段的教学观摩和主题研讨,课题推荐、开题把关、过程管理、中期检查和全程评价。学校成立“教师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校级领导、科研处、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以及有课题研究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专业引领,具体工作由科研校长牵头,科研处、教务处负责计划推进安排,各教研室、教研组分头开展行动研究。
八、研究成果评价及奖励办法
教师小课题研究实行“全程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能力评价”与“态度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1、在小课题研究中,要求每个学科组或老师个人要有研究方案,科研处制定《小课题研究跟踪调查表》,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思路,让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2.加强对参加小课题研究课题组或青年教师的考核,学年末,将对课题等进行全面考核,将考核与评优等挂钩,并制定青年教师成长档案,记录青年教师的成长轨迹。
一、课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都将读书活动放在了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广大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阅读在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审视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不太令人乐观,在大力呼吁读书的同时,老师不知道该向孩子推荐什么书,家长们不知道怎样的书籍适合自己的孩子,孩子手中捧着的书则呈现或缺乏价值、或缺乏乐趣的状态。
我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从儿童的心理与能力出发,分年段地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与阅读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适应力及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目前学生的阅读现状,提出了阶梯性阅读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选择适合的书籍,并通过阅读指导课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地指导
二、理论假设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而童年的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成长的伴侣,意味着心灵的雨露,意味着精神的家园,意味着美的存在,意味着笑的源泉,意味着第二个生命。
儿童文学是人类专门为儿童写的,是儿童自己的“文学”,表现的是童心和童趣,使最适合儿童心灵的读物,因而也是儿童最愿意接受的。儿童文学让人善良,儿童文学增添人审美的意趣,儿童文学会让人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使他们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点,儿童文学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带领孩子走进童书的世界,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籍,引领孩子在阅读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个爱好,让书籍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开展阅读童书的活动,带领孩子走进童书的世界,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籍,引领孩子在阅读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个爱好,让书籍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
2.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阅读当前优秀儿童读物,寻找鉴别优秀作品,从儿童哲学、儿童心理与教育目的出发,思考特定的儿童“应当读什么”的问题。
(2)、选择“共读”童书,组织和开展班级读书会,探索如何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引领儿童在阅读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发展。
(3)、借助家长与社会的力量,组织和开展亲子共读活动,研究亲子共读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意图在于通过童书阅读的研究与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进一步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中将采用分年段推荐、阶梯性阅读的方式开展阅读活动。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童书阅读的中外研究资料及他人成功的阅读课、读书会的案例,借鉴其成功之处,同时进行不断扬弃,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研读童书,引领学生阅读童书,以阅读课为阵地,课内外想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改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从理性和实践层面上总结、提炼童书阅读的具体方法与经验
五、实施步骤
研究时间是3年。
1、准备阶段(20xx.7~20xx.10)
(1)分低中高三个年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儿童阶梯阅读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2)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童书的阅读、选择与推荐工作。提出若干儿童阅读的“主题”,并把它们分配到不同的年级中。
(3)总结分析学校近几年读书活动的经验与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讨论引进童书,进一步推进读书活动的具体措施。
2.实施阶段:(20xx.11~20xx.1)按低中高三个年段,以阅读课为主阵地,结合读书节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童书的推荐、介绍和阅读指导,并由实验教师及时做好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3.总结阶段:(20xx.2~20xx.6)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活动方案、阅读随笔、读书报告、学生习作、论文案例集等),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六、课题组组成
略
一、课题名称:
培养兴趣增强自信
二、课题研究背景:
1、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一种学习品质, 也学习的动力之源。有兴趣才有潜力, 有兴趣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仅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并逐步养成爱学习, 善思考的态度时, 才难知难而进, 锲而不舍, 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态度、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 而情感与态度就要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增强热爱学习的情感。
3、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过程和评价策略, 都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理念。可, 在我们的周围有一部分学生有厌倦的情绪,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的缘故, 学习兴趣易于转移, 稳定性差, 所以, 如何强化学习兴趣并使之转化为稳定而持久的动力, 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爱学乐学者, 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成为当代教育一大问题, 仅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生活,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兴趣最好的教师、兴趣成功的一半一切的一切说明学习兴趣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因素。兴趣来源于需要, 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度的学习积极性。
2、个别学生之所以成为班级里的后进生, 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在学习过程中连连失败、挫折, 对学生丧失兴趣, 甚至于产生厌学的情绪。基于此种现象,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先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3、如今社会对于学生的诱惑太多, 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 从而对学生也产生了厌倦, 逃学、网络游戏成瘾早已屡见不鲜, 给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要想让学生进的来也留得住, 必须要想方设法提高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 必须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心。
4、当代望子成龙的思想让父母给孩子太重的心理压力, 各种学习班、补课班、提高班早已让年幼的孩子喘可起来, 让孩子对学校、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 到达了谈学色变的程度, 让孩子对教师、对家长产生了叛逆心理, 迫切需要学校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内在需要, 并努力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了解兴趣和自信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了解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自信心的做法;
2、了解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原因, 了解学生对学校、教师、家长的看法和提议, 并分析学困生、网游成瘾、厌倦学习、逃学现象的成因;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的新办法, 好办法, 吸引学生爱上学校, 爱上学习, 让学生安心学习, 乐于学习, 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资料:
1、让学校成为学生欢乐的团体之家。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与办学条件, 积极创设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外部环境, 丰富图书室, 实验室、多媒体教室, 举办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 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大课间活动, 寓教于乐,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团体之中的欢乐。
2、让课堂成为学生愉悦的心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 鼓励每一位教师以趣为题, 采用巧导入、设情境、造悬念、谈历史、说轶事、多举例、做实验、常练习、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施,理论联系实际等各种方式方法让教学过程到达课始, 趣生;课行, 趣浓;课尾, 趣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愉悦的心灵体验过程。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方法:
1、学校努力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 构建和谐、愉悦的育人环境;组织课题组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 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本事;共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的新举措。
2、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
七、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学校中一幅乐学爱学的氛围, 学生中厌学、逃学的人寥寥无几, 受到了预期的效果。
2、每一位教师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写出自我亲身感受, 写出一篇篇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
3、共同努力下推广一种好的培养兴趣, 增强自信心的方法。
八、课题研究组成员分工:
1.课题组负责人:李萍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工作,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计划、申报课题, 制定相关课题管理职责、制度, 进行课题工作总结。
2.组内其他人员:刘顺平: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文件精神和《教研指南》, 并进行督促检查;李华荣:负责课内研究, 归纳总结经验, 撰写论文, 推广研究成果;沙养正:走访学生家长, 调查学生情景, 汇报调查结果;
九、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研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8月25-9月20日):确定好课题以后, 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研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计划, 申报课题。召开课题研讨工作启动分工会议, 颁布相关的课题管理职责、制度。
2.实施阶段(20xx年10月--12月):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进行教学过程的改革和实践,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运用多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自信心, 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总结阶段(20xx年元月):整理课题相关资料, 进行课题工作总结, 构成结题报告。撰写研究论文, 推广研究成果。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作业观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我们曾对本校部分学生的语文、数学作业做过调查,发现学生作业在“质”的方面问题较多,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作业数量与质量反差巨大,主要表现为:
1、作业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现成内容多,实际编写少。
2、作业程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知识巩固多,应用实践少。
3、总量过大,质量偏低,统一任务多,自主选择少。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是,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下。
4、渗透不广,将语文、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割裂开来,就着语文练语文,数学练数学,忽视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5、对象不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有的“吃不饱”,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小学作业设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小学作业量与质的巨大反差形成了明显的负面效应。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优化小学语、数作业设计迫在眉睫! 鉴于上述认识, 我们课题组申报了课题《小学课堂作业设计研究》,希望通过研究使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教师在实践中转变语、数作业设计观念,提高师生设计作业的能力,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树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观,优化学习环境,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素养的一座桥梁。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学以致用,学会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控制作业的数量,提高作业的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同一研究领域研究现状,给我们的启发
关于如何设计好课堂学作业这一研究内容,在国内部分学校陆续展开,作业设计上对实践性作业、综合性作业的研究在报刊、网络上有文章发表。
这些作业给我们的启发就是:首先要确立以生为本、新颖多样、
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作业观,即教师应该更多的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设计作业,而不应该仅从完成自身教学或增长学生知识的角度设计作业;作业的内容和要求应因人而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特长的目的。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合力,以作业的完成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顽强的意志,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所以,教师应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着眼于小学语文、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努力开发作业设计的价值。
本课题将立足于学校现状和学生实际,以小学语文、数学教学中的作业设计作为研究内容,分析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提高语、数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课题研究方法、对象和原则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研读有关专著,收集有关教学思想和模式的资料及论文,与新课程理念融合,借助理论和经验,形成合力,进行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效果。
2、行动研究法:依据《课程标准》,用相关的教学理念指导实践,并围绕课题问题,在课题组内组织学习、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研讨、点评和理论主讲活动等等,努力探索优化小学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分语文、数学两个设计的.作业案例进行研究。
3、观察法:对全体学生进行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精细的、深入的观察。
4、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在研究之前、研究中期、研究后期对作业多方面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验证研究的进展和效果。
5、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本校1-6年级各班,课堂作业设计。
(三)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只是让他们被动机械地写,即使作业再多,也没多大实效。布置作业时必须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作业要为学生服务。
2、实效性原则。要讲求实效,重视知识、能力的点滴积累,不能急于求成。
3、差异性原则。学生是有差异的,发展性教育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对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方式作适当调整,分层布置。
4、趣味性原则。让学生尝试、实践趣味性作业,不仅善于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研究策略
1、作业设计多样化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 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作业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总之,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阅读、表达相互联系起来,构成整体,既促进听、说、读、写、算、画的结合,也促进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2、作业设计兴趣化
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
3、作业设计应层次化
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
此外,年龄的差异对学生学习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层次化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循序渐进提出不同要求。
5、作业设计综合化
①课内外联系。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促进知 识向能力的转化。
②学科间融合。把语文、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知识分割,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
③校内外沟通。生活中处处语文数学知识,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课题研究阶段:
此项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上报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请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指导,确定最终研究方案。完成《申报书》填写。完成对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研究。深入学习语数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有:
1、申报课题,请求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成果评审领导小组审批立项。
2、学习有关理论,吃透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学习国内外有关教育教学的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请专家指导。
4、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组织教师学理论,学方案。
5、申请开题。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认真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教师制定个人阶段研究计划,启动课题研究。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4、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调控研究进程,完善操作过程。
5、优化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并做好课题的中期汇报工作。
第三阶段:课题展示阶段(20xx.3——20xx.9)完成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展示,形成语文作业设计的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报告。
2、课题组成员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3、筹备召开结题会,聘请上级主观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的汇报,接受专家评估。 第四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xx.4-20xx.10)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一、课题名称:
培养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研究
二、课题研究对象:
高中学生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实践意义: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论述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必修课程的目标上,“阅读与欣赏”板块对古文的学习做了如下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范围可参考附录一《常见文言词》)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作品可参考附录二《古诗文诵读篇目》)
我们正是以这一理论为立脚点,为文言文教学寻求多种行之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对教法学法的研究,通过课堂内外的衔接,阅读与积累的结合,交流与合作的实施,形成一套系统的文言文实效性教学方法,真正帮助教师与学生走出文言文教与学的误区和阴影。最终实现学生能学以致用,并使其情操得到陶冶,文化素养得到提高的目的。
2、国内文言文教学改革研究概况:
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从改革策略来看,大多数研究者侧重于转换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学时不必过分字斟句酌,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整体认知文言文的能力。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结果,教学改革更注重彰显语文的人文色彩,但却容易顾此失彼,很多教师往往因此过分注重教学形式而忽略了教学效果,哗众取宠,拈轻避重,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严重脱节,最终还是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能力的问题,从高考文言文的出题角度来看,19分的分值中,考核学生对字、词、句理解的题目就占了13分,足见掌握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之重要性,如果一味地追求整体把握而忽略细枝末节,文言文的教学依然走不出困境。因此,我们还必须探索出一条既灵活生动而又不乏知识积累与运用的教学之道。
四、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1.高中生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甚至抵触情绪,是文言文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境界。文言文教法僵化,课堂索然无味,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兴趣。
2.社会的语言发展趋势影响着文言文的生存空间,社会不再重视文言文,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数量比例,内容选择都在不停的变换,学生积累的古典知识太少,提倡社会重视文言文的学习。
3、对学生关于学习文言文的作用进行问卷调查,效果非常不理想。
4、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而现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指导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的不科学地方,片面的追求形式,追求显性目标,要求语文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理念作出相应的改变。
5、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探究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了解民族文化,体会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继承民族优良传统。
7、品味经典 崇高情怀。文言文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之根 ,它可以把学生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的宝库,与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高中文言文的实效性教学方法,实效性——既运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能在课堂内外有效积累、运用文言知识,即学生有效“内化”知识,轻松应对考场内外艰涩难懂的文言文。
课题重点----探究如何在课堂内外体现文言文的人文性、发挥文言文的工具性并使学生将文言知识有效内化的科学教法。
课题难点-----如何将“活上”与“活用”有效结合在一起,二者间如何构建和谐统一的平台。
2、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1)研究所达目标:
通过研究,探讨高中文言文课堂实效性教学的基本形态,初步形成新课程标准下区域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生成一些实施文言文实效性教学的典型课例,发表一些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益的教研文章,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研究使用方法:
本课题将使用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进行研究。
3) 研究步骤:
本课题预定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研究分为方案准备阶段、方案实施阶段和验收结题三个阶段。
方案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
(1)成立研究课题研究小组(以张娟为主要负责人,以李世祥、张军堂、张丽、舒菊利、王程婉、朱智慧,余娟等老师为组员,组成课题小组)。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做好开题论证。
(3)统一课题组教师的思想认识(所有课题组成员由主要负责人牵头,进行集中商谈,为实施开展课题统一思想认识)。
(4)制定课题研究的各项管理制度(如对课题的具体展开落实到人,责职分明,有据可依;对每一个实施环节都订立行之有效的步骤,做到紧密细致,环环相扣等)。
(5)选定调查对象(学生),制作问查调卷,了解不同年级学生文言文掌握情况及喜恶原因。
(6)制定实验课程授课计划(包括负责上课教师及选定的年级)。
(7)制订课题人员具体分工表。
方案实施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0月):
(1)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整理调查结果。
(2)每位课题组成员各自展开对实效性教学的探究、实验,及时搜集材料。
(3)组织阶段性测评和研究评估:各位课题目组教师,根据自己探究的内容,设计阶段性的测评来检验现阶段的课题开展情况,并作理论上的探究,以文字的形式对实施阶段作理论研究评估,为下一实验阶段的展开提供理论依据。
(4)不断检验和修正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在实施阶段的时间内,课题组成员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践情况,及时修正研究方案、实施计划,不必拘于定规和计划,使课题研究工作朝良性有效的方向发展。
(5)开展实验性教学,并对教学存在的优缺点进行评估、总结。
(6)各位课题组成员老师及时撰写各种阶段性总结和理论研究论文,甚至能把理论成果发表于刊物。
(7)开展优质课观摩活动。
(8)通过开展古诗文朗诵、鉴赏等活动及相关知识、能力的竞赛进一步检测实效性教学的实践水平。
结题鉴定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
(1)针对各自探究的课题部分,各位课题组教师进一步收集、完善研究的各种资料和素材,为撰写结题报告作充分准备。
(2)各位课题组教师对各自探究的课题部分,进行全面的终结性评估,并撰写有关研究的结题报告。
(3)由主要负责人收集各位课题组教师各部分研究的结题报告,并组织坐谈会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再从总体上撰写该课题的结题报告。
(4)逐步做好该课题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如帮助师生走出文言文的教学误区,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益,提高高三学生高考文言文答题的准确度等)。
3、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 :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课题组人员分工。
六、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成员均有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经历和突出的研究专长。李世祥和张军堂老师长期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研究及高考备考策略方面卓有成就,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十多篇,张军堂老师擅长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运用方面尤为突出,教学效果显著,张丽老师在教学教研方面颇有成效,参加新课程标准专题学习,发表论文多篇。舒菊利老师从事高三教学多年,在教学与教材处理方面颇有研究,善于分析学生心理与成绩生成因素,所教班级高考语文成绩优异。王程婉老师注重研究教法,注
重课堂教学实效,其方法灵活有效。朱智慧和余娟老师长于对教材的研究,注重教学实效性,所教班级成绩优异,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2、课题组成员为了搞好本课题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组内重新组织认真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并进行多次集体讨论;研读相关的教学教研资料,了解教学改革动态;购买相关的教学光盘,分析特级教师、优秀教案的特点;查阅有关国内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的文章,分析利弊;结合自身教学体验,开展教研活动,充分讨论课题的可行性。
3、本课题研究资料的获得途径包括校图书馆、语文组内订购的教研书刊,查阅网上资料等。研究经费方面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为了保证有充足的研究时间,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以外抽出时间进行集体讨论、明确分工任务,分别搜集整理材料,分头撰写论文,并定期召开例会;此外,本课题研究严格按照预定计划执行,并进行定期总结。 课题组成员分工:
作文教学难,这是不争的事实。难在何处?语文教师用一大堆理论与模式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本身就有问题。作文是学生张扬个性、舒展心灵、表达思绪的过程,但是教师指导的缺场势必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将原本属于学生的权利归还给学生,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把教师应有的权利(抑或说是责任)也一并交给学生,这就值得商榷了。针对以上的具体情况,我们重点进行了作文自评方法的实验和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作文教学一直是令语文教师伤透脑筋的难题。传统做法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从字、词、句到立意、构思、选材等诸多方面逐一精批细改,然后写出评语,再给出等级或打出分数。学生拿到被教师修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后,一般看一看分数后,就将作文本丢在一旁。至于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批改,自己在这次作文评改中有哪些收获,就不再研究无人问津了。
“精批细改”的方法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文评改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积极性逐渐消失,创造性自然泯灭。久而久之,教师越改越累,越改越烦,而学生却养成依赖、怠惰的习惯。既然语文教师不辞辛苦,学生又何必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作文修改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学生作文模式化、脸谱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何有效的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积极、乐观的投入到作文评改中来,这是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二、课题实施目的
“文章不厌百回改”。当学生写完作文初稿以后,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即培养学生自评自改和互评互改的习惯,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因此我提出了让学生自己评改自己的作文。这就是作文自评方法,所谓作文自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借鉴优秀作品,感知自己的习作并进行比较。通过对内容、结构、写法等分析,找出关键问题加以修正,再从字、词、句、段、修辞等方面逐步进行修改,使习作成为一篇合格作品的作文评改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在作文评改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找出作文中的问题,准确修改,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体现。本方法重视“评”──“逐条评”“综合评”“说一说”等,在会评的前提下去改,使“改”的目的更明确,“改”的行动更自觉。因此评是改的前提,改是评的归宿。
三、课题研究方法
作文自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的活动,重在实践,因此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通过作文指导、修改的反复实践,发现规律,查找不足,总结经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四、具体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在作文评改时,教师精心准备,采取“简要总评-逐条引评-综合评价-自己修改-互改交流-编辑成集”这几个环节进行。
(一)简要总评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对全班作文的简要总评和提示,使学生明确评改重点,集中注意力,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改。
方法、步骤如下:(1)出示“作文目标”,引导学生回顾本次作文要求,使学生迅速进入作文情境。(2)教师简要评价初稿,指明优劣所在。这一步就要提醒学生:他们的作文可能在这些方面出现了问题。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了这些方面,下面的评改也就有的放矢了。
(二)逐条引评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作文各方面的要求,发现自己作文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学会评改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这一环节的步骤和方法如下:依据“作文目标”各条排列的先后顺序,对重点条目(“简要总评”时指出存在问题的条目)逐条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逐条评价自己的作文。这个环节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逐条评价。让学生一下子就找出自己作文各方面的问题,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去评价自己的作文,将问题各个击破。例如评价“条理”是否清楚时,就暂不牵扯其他方面的问题,等评价完了“条理”后,再评价其他方面。
2.要依据“作文目标”的顺序评。“作文目标”各条排列的先后顺序,基本反映了作文的程序,也是评改作文应遵循的顺序。依据“作文目标”顺序评改,有利于学生掌握评改方法,形成评改能力。例如,对前例作文易出现问题的几个方面,应按“选材→条理→儿童语言”这样的顺序去评改。
3.评价每一方面时,遵循从“评他”到“评己”,从模仿到独创等规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回顾这一方面的要求。
(2)列举正、反例子(包括“病例文”),让学生比较评价,并对反面例子(包括“病例文”)进行修改,使学生明确怎样符合要求、怎样不符合要求和怎样修改。对“病例文”的评价,可在出示的大“作文目标”本条后面打上相应的符号(如符合本条要求打“√”,不符合本条要求打“×”等),以防“综合评价”时忘记对本条的评价。
(3)教师指出学生本次习作中这一方面出现的各类问题,提醒学生“对号入座”,检查自己的作文,让学生说一说这方面做得怎样,并提醒学生也在自己的“作文目标”本条后面打上相应符号。例如评价“选材”这一方面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引导学生回顾儿童生活,找出自己最精彩的片段进行交流。②回顾课文《心声》选材的特点;出示一些学生习作中选材成功或不成功的片断及“病例文”,让学生比较分析并讨论修改。③教师概括指出学生本次习作中没注意选材的各种表现,提醒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作文,让他们说一说是否注意了选材,并作上记号。这样,学生就真正知道自己的作文在这一方面做得怎样;如果有问题,也就知道怎样修改了。
(三)综合评价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从整体上清楚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以便以整体着眼,改好写得不足的部分;学习评价作文的方法,提高评价能力。步骤和方法是:
1.指导学生综合评价未修改前的“病例文”。要求学生先说优点,再说缺点,优、缺点都要按照“作文目标”的顺序说,使学生学会综合评价的方法。
2
.让学生运用综合评价“病例文”的方法,将“逐条评价”自己作文的情况综合起来,作出“综合评价”;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给以指导。这样,学生从整体上清楚了自己作文的得失,也就能全面而有重点地修改自己的作文了。
(四)自己修改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学生通过自我修改的实践,改正作文中的问题,掌握修改的方法,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
方法是:提醒学生依据“作文目标”的顺序,逐条修改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对“差生”给以具体指导。
(五)互改交流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激发兴趣。
步骤和方法是:1.互改。让学生同桌,或小组内,或自愿结对子交换评改。2.交流。让学生谈一下修改情况──怎样修改的和为什么这样改。
当然,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还要因材施教,使学生人人过关,个个进步。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对自评自改后仍有问题的作文,还应进行必要的“师评”指点,并要求在“师评”指点后再进行自改或互改等,直至人人“过关”。
(六)编辑成集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写作的闪光点,培养自信心,激励上进,在编辑优秀作品集的过程中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步骤和方法是:1.精选自己作文中的精彩词语(写出句子在该词语下面加着重号)、句子和段落。2.精选他人作文中的精彩词语(写出句子在该词语下面加着重号)、句子和段落。3.从全班学生的作品中精选优秀作文。4.将上述精选内容抄写或打印在活页纸上。5.班级分成几个写作小组,轮流为每次作文精选的内容写前言、编目录、编页、补白、插图。6.编辑成册,全班交流,存档。
五、课题实施步骤
为确保课题顺利实施,特安排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xx.10~20xx.12):准备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写出实施方案,搜集有关作文评改方面的资料。实施方案要本着切实可行的原则制定,突出实用性。
第二阶段(20xx.1~20xx.12):研究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最重要,需要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选取优秀的文章作为典范,从词、句、结构、写法、详略、修辞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评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将作文教学渗透到教学中去,发挥课堂练笔的优势训练学生写作。在作文自评过程中,总结经验,写出阶段性总结及论文。
第三阶段(20xx.1~20xx.6):经验总结阶段:将实践的具体情况写成文字材料,上升到理论高度。将课题实施的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归档整理。
六、预期目标
1.总结作文自评的得失,写出作文自评法的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
2.征集作文评改经验的教学论文,编辑内部交流学习的资料。
3.构建初中作文评改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作文评改方法。力争使成果在较大范围内推广。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作文自评法,可以贴近学生实际,使他们敢于动笔,易于表达,勤于修改,乐于交流。在参与作文批改的过程中悟得方法,习得真知,获得乐趣,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现代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对农村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我们可以借此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历史育人的功能。同时这对我们也是一个挑战,我作为一名农村初级中学历史教师,对新课改有许多的问题与困惑。由于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学生基础、教师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与当前课改相冲突的因素, 具体表现为:
1.历史课程不受重视,对历史课定位不准确。历史课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学校、学生和家长都陷入这样的认识误区),影响教师教学热情,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教学方式陈旧、单调。在现代教学手段日益发展的今天,农村中学历史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难以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些老师希望能用一些新颖的方式上课,却因那近60人的大班额“望洋兴叹”;有些老师希望用多媒体上课,可是,当前又有多少所农村中学能拥有这样的设备?
3.历史教师应专职化,自身水平亟待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多为兼职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历史教育和教学训练,这些是农村中学历史老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总体情况。这种专业水平怎能保证教学质量?
4.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以记述历史事件为主体,其内容与社会现实距离遥远,给学生一种历史离自己很遥远、触不可及的感觉。特别是农村学生,把历史科当成“小科”、“副科”、“杂科”的代名词。课余基本上不在历史科花时间成为普遍现象。学生的偏见无疑会使历史教学在实践中严重打折。正因如此,学生的历史知识底子薄,基础差。面对记忆繁多的历史人物、时间和事件,许多学生觉得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只能是望史兴叹。长此以往,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从大到小,从有到无。
如何改变当前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所面临的这一系列困惑?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尤为重要。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农村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在近乎“四面楚歌”的历史教学环境充分调动一切因素,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起来,相信这是我们每位老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就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重要课题。而快乐教学无疑是打开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兴趣之门的“金钥匙”。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做为当代一名教师他的创新,就应是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的教学理念的中心是制造快乐,“寓教于乐,其乐无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一切方法、手段和设施,尽可能在去制造快乐,让学生们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快乐地去说,快乐地去想,去看,去做。
快乐教学法 指教师通过剪接、粘合、浓缩、扩充等手法实现书本内容的进一步生活化,并用游戏、娱乐、趣味语言、动作手势、示范表演、简笔画等形式,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意境、舒适的心境、愉快轻松的气氛,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饱尝愉快的感情体验,从而乐于学、乐于练、乐于记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
通常快乐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共分复习、介绍、操练和巩固4步。复习过程中,教师利用概括力和想像力,对学生学过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组合成小品、短剧等,增加趣味性,消除学生吃“回锅菜”的乏味感。介绍新教材时,利用简笔画、图片、实物等手段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在自然的语境中通过参加游戏,观看表演等形式去感知、意会新的语言点。在操练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融洽的气氛,让学生大胆开口,不必有错必纠,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巩固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掌握知识和体验乐趣的统一,有些题目可适当降低难度,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达到教学目标。
快乐教学法可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和乏味感,使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可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友情,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寓德育美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总之,“快乐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欢快愉悦的教学环境,既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负担,又遵循了教学规律,教师越教越乐教,学生越学越乐学。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其乐无穷。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讨的举措
(一)有关古今中外以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和纪录片,可以说很多很多,但目前还很少有直接为中学历史教学编制的教学录像片。因而,本课题将以初中历史新课程规范为根据,依据教学的实践需求,经过剪辑,加上提示,或概括,或质疑,或提出学习目的,或引发讨论,或制成适合课堂教学的短片,或制成互动性强的ppt课件,制造完成一系列的教学视频资料。
我们要做的任务:
(1)搜集与整理与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八年级(下)、《世界历史》九年级(下)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或电影片段,并按单元与课文分类整理。
(2)依据教学内容,分课或分单元制造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视频资料。
(二)把需要掌握的基本史实或史学观念编成歌诀,并以历史图片或历史短片为背景,让学生动口动脑,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帮助他们记忆……我们称之为“歌诀历史”。
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积聚,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也是学生学习历史普遍感到困难和单调的主要原因。妥善地处理这一问题,是完成历史高兴有效教学的重要一步。课题组将一方面充分搜集、应用现有的研讨效果,一方面积极进行历史教学歌诀创作,同时适当地在教学中援用历史经典歌曲,让歌声陪伴学生的整个历史学习过程。
(三)历史教具的制造
1、历史文物的复制
①搜集《中国历史》课本中重要文物、人物的图片,或对历史教学有辅助作用的文物图片。
②指点学生使用木材、纸片、粘土等资料制作成教具。
2、历史场景的制造
①精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
②寻觅相关历史事件的尽可能详细的材料,并据此设计、绘制出草图,如原始人群生活的场景图或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境图。
(四)课堂教学形式
在愉快教育理念的指点下,教学形式也应多种多样,如上面所列形式将成为常见:先布置学生预习,再看历史短片创设出一个历史情境,或看短片后再去看书、查材料,然后讨论:历史剧中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拟的?这样虚拟是否合理?为什么要这样虚拟?或对某个历史人物、事件展开争辩……看短片可以增强直观记忆,争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辩才能和史学认识,对学生综合才能的进步也有益处。我们将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快乐教学法”。
二、课题研讨的步骤
1、课题研讨的主要进程和阶段任务:
20xx年5月—20xx年12月:
搜集、整理与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片段、歌诀,并按单元与课文分类整理,然后加工和修正。
20xx年1月—20xx年3月:
课题研讨总结阶段,搜集与整理历史课堂快乐教学论文、历史快乐教学案例,并逐渐完善教学素材库,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主件:结题报告
附件:论文《农村中学历史课堂快乐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设计《中华民族的起源》、《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课件《中华民族的起源》、《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有些数量关系,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和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而图形的一些性质,借助于数量的计量和分析,得以严谨化。
学生对数形结合的知识掌握和方法使用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图形转化成数。二是根据数或式转化成图形。他们对“由形及数”看图写数类题的掌握程度,远远高于“由数及形”看数作图类的题。在固定的常规思维模式下,出现顺向思维易,逆向思维难,照搬模仿易,加工创新难的一贯性问题。另外学生思想上固有的依赖性,学习中同样得以表现,对老师的作图的依赖性特强,情愿空着手看老师作图,动口不动手,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教学时常常画图来讲解或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而学生在解题上老师也想他们能通过画图来理解,可是学生却很被动的运用这样的方法,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用,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将数形结合起来,更谈不上效果了。
二、课题的认识
新丰小学作为武夷学院“数字学习协作创新中心”的实验校,在学校机房安装潜能在线网络学习软件,部署1:1数字课堂平台,开展“基于1:1数字环境的`实证教育”课题研究。在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结合教学中的困惑,创造性地将“人机交互”技术应用到学生数形结合思维训练中,学生借助这一平台调动听、说、画等各种感观进行训练,在此我们称之为“多通道”的数形结合训练。我们对此课题进行研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喜欢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理解题。
三、研究目标
1、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化抽象为形象,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研究“数形结合”在小学中高年级领域中的运用,分阶段地进行数形结合训练。
3、根据“人机交互”理论设计了“在线导学”软件,在此计算机平台中训练学生作图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研究对象
三到六年级的学生
五、研究内容
1、帮助教师根据所教的教材选择数形结合训练的内容,并在“潜能在线”网络平台的“在线导学”系统中上传训练的内容。
2、以计算机作为数形结合的主要训练平台,根据学生的特点将训练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利用录音、画图等方式进行训练。
3、利用可视化技术把学生完成的练习多方位进行分析,为老师的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
六、研究方法
教师借“思维导图”为依托,以“数形结合训练”为课题研究,采用研究方法有:
1、调查法:调查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渗透的认识,调查当前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来解题的认识状态。
2、文献研究法:收集、学习、整理有关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形结合思想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加以分析以供实验研究。
3、案例研究法:选择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如数学教材中单位“1”的理解;分数的认识;路程问题等),作为素材进行分析研究。
4、教育经验总结法:把实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加以总结,归纳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加以论证。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xx年9—10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做好课题申报、开题报告与培训工作。(重点培训课题组教师如何使用“潜能在线”网络平台。)
第二阶段:(xx年11月—20xx年6月)具体步骤如下:
1、xx年10月xx年12月为课题组试验、求证阶段。
(1)xx年10、11月为学习、认识与课题开题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在1:1数字环境学习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做好课题申报,开题报告与培训工作。
(2)xx年11月-12月为试验阶段。加强学习,开展研究,收集资料、积累和整理资料,形成阶段性的成果。教师将学生完成的作业采集好并加以分析。
2、xx年1月-20xx年6月为课题完善、推广阶段。组织中期评估,撰写中期评估报告,并根据中期评估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整和改进。同时努力实现与农村教学点的协同教学,实现资源的共享。
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为课题总结、提高阶段。具体步骤为:
1、20xx年7、8月,课题组总结、准备结题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结合自身体会,写出有关理论文章,准备结题材料,提供课题成果。
2、20xx年9月,结题阶段。学科课题组写成结题报告、材料自查,做好结题工作
八、预期成果
1、研究方案、经验总结、论文、个人成果等装订成袋。
2、研究活动的记录、照片、资料。
3、组织上研究课。
4、请上级领导与专家调研及评价。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有效,哪些练习低效甚至无效,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去制作钟面,当学生制作好钟面,钟面的结构已经基本认识了。
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后,可让他们到生活中找长方形去测量,再算一算他们的面积。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④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理论认为:只有当参与者以“研究者”“发现者”的身份加入活动中,才能发挥活动一切有利因素。通过对活动的各种因素的考量和把握(预设、组织、调控、取舍等),活动成效才能趋于理想。追求活动的有序、深化、高效。
七、研究对象
本校五、六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
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
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采取调查、观察、测查、收集个案作业、作品等方式,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
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包括理论方面的经验和实践方面的经验),定期召开论文交流与评比、案例分析与讨论和教学实践系列研讨活动,请专家对这些经验予以鉴定、好的经验及时推广。
九、研究时间:20xx年8月至20xx年12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xx年8月至20xx年9月
主要工作:
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主要工作: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赵凤兰
组员:高年组所有成员
十二、研究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组成员几乎都已积累相当的研究方法和经验,知道如何深入展开研究、细心研究问题、彻底解决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是我校一线骨干老师,其中有多名老师在市级评优课中取得第一、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绩,有多人次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过好成绩。教学、科研能力很强,所以有研究能力的保证。相信本课题在全体课题研究成员的执着研究和共同努力下,实验一定会取得成功。
一、课题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及学生自身原因,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缺乏信心,对学习会失去兴趣,发展滞后,成为“学困生”。“学困生”虽然在班级里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成为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瓶颈。抓好对“学困生”的教育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我校是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学校,我校在校生40%以上是进城务工子女,20%是父母上班,孩子一人在家,这些学生大部分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照顾,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影响了学习,甚至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使教师头疼,学校为难。学困生是一种普遍现象,转化学困生,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因此,我校依据实际情况,拟定了“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界定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在知识掌握、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转化指转变,改变。
学困生的转化,即是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在一定形式的辅导下,学习上有了好的改变。
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通过研究,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策略,使学困生在学习成绩、兴趣、自信心等方面得到提高。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学困生”的转化模式。
1、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设计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2、兴趣教学、分层教学、心理辅导、课后辅导,及时及早转化学困生
3、及时总结,灵活调整,形成有效转化的多元模式。
四、研究的内容
1、“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研究转化措施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4、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五、研究对象
北园小学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六、课题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2、调查研究法: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家庭状况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情况。
3、个案分析法:把转化过程中成功的事例形成个案,总结经验。
4、行动研究法:全体参与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成绩。
5、测试法:通过学习成绩检测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6、资料和文献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
七、研究的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与研究阶段(20xx.9—20xx.11)
通过问卷调查,校讯通、家访等进行“学困生”的现状调查分析,确定“学困生”的成因,心理分析等调查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并成立课题组,进行合理分工,责任明确,措施有效。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20xx.11—20xx.6)
课题组分工落实,开展实验,收集实验资料,撰写经验文章,转变教师育人观,课堂教学观。
第三阶段:理论总结与推广(20xx.6—20xx.7)
整理实验实录,提炼实验成果,撰写论文,编辑论文集,全校推广、验证,提升实验成果。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问卷调查表及分析;
2、观察记录以及跟踪记录表;
3、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论文);
4、课堂转化学困生的案例(或课堂研讨课);
5、结题报告和有关论文;
6、学生实绩展览等。
九、课题研究管理
1、加强组织管理
为了把本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实验教师由事业心、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及时交流,反馈问题,相互促进。
2、加强研究过程及档案资料管理
各成员认真开展研究活动,并做好各项记录,副组长及时收集研究资料,组织课题研究日常工作及协调工作,定期召开研究情况交流、反馈座谈会。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
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是加深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理解的重要一环,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的感性基础,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进行大量的教改实践,都是想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注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实验设备的不足及实验技术的落后等因素,在当前物理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仍是极其薄弱的环节,这种状况将影响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必须强化演示实验教学,提升演示效果。因此,本文从当前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现状出发,从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入手,深入了解演示实验的意义和操作技巧的基础。增强每一个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主动性和竞争意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营造自主活动的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意义:
1.以高中物理演示实验的研究为主线,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选择用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实验能否达到最优目的,关键问题是演示实验能否能激起学生较大的兴趣,生动有趣,富有魅力的演示实验,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精神。新课程改革要求新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逐步培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体验,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提高,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1.挖掘课本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内容。
对教材中每个实验进行细致研究,对实验器材在实验中的作用,做到了如指掌;针对实验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改进实验模式;使实验效果更显着、更富趣味性,更加突出新课标要求,更具探究性和启发性。
2.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开发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物理实验。
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物品的物理性能,结合初中物理知识,将物理课堂与日常生活二者有机结合,显现其物理特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原理,对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重点:
对现有实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得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的切入点。
难点:
很多实验存在效果不明显,现象不直观的缺点,学生观察之后看不懂,我们要对这样的实验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努力做到由繁入简,使实验现象变得简单直观,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理论学习、搜集相关资料并撰写研究方案;组织论证、修改、完善方案,填写申请表。
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注重过程动态管理、调控、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研究思路,定期进行成果展示,经验交流。
以实验目标为标准,对课题实验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归纳,收集、整理实验教学案例、器材等研究资料,撰写实验报告,邀请专家及上级主管部门结题论证。
四、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 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个案研究报告。
2. 反映该课题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各种资料。
英语字母教学作为学习英语的基础,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字母教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起始,由于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十分有限,字母教学容易陷入单一枯燥的学习氛围中。如何使字母教学省时高效又充满趣味呢?
一、字母读音教学。
1、简化字母读音教学。
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现在学生接触英语字母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大多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大部分字母的读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还是按照教材中的安排,每节课教
二、三个字母,学生就会因为觉得简单而慢慢失去学的兴趣,甚至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将会使我们的英语教学陷入困境。所以我在教学字母时,先花一二节课的时间教学所有的字母。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量,教师就能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操练活动中得到提高。
2、强化个别字母教学。
尽管许多学生对字母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字母学习,中间难免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现象。例如学生对“Gg、Jj、Hh、Ll、Qq、Rr、Uu、Ii”这几个字母存在着一定的错误发音,我就在教学中加强这几个字母的训练。“Gg”和“Jj”强调[dэ]的发音。“Hh”注意[ei]的发音。“Ll”要讲清结尾两种发音的不同用法。“Qq”和“Rr”要让学生能辨清与语文课中音序表发音的区别。“Uu”和“Ii”要让学生把音发到位。
3、注重读音归类教学。
把字母按读音进行分类是字母读音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学生觉得有一定难度的一项内容。如何使学生能较为轻松地得到较好的掌握?通过比较实践,我采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掌握。可以采用“摘苹果”、“找朋友”、“钓鱼”等各种形式各异的游戏方法。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动手、动脑、动脚。也可以同时进行小组竞赛,既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又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4、丰富字母读音操练。
简化字母读音教学并不是缩短字母教学的时间,而是把时间更多地放到字母读音的整体操练上了。字母的其中一个作用是根据字母表的顺序在英语字典中直接快速地查找单词,这就要求学生对字母表的顺序了如指掌。对此我采用了一个较简单但十分有用的游戏:“接龙”。学生逐个说出字母,并要求学生碰到元音字母拍手表示。还可以采用“Findyourneighbour”的游戏。把字母卡片发给学生,然后教师说一个字母,持有该字母卡片的同学马上起立,而持有该字母前后字母卡片的同学也马上起立,三人一起大声朗读手中的字母。
二、字母书写教学。
1、字母形的教学。
字母的书写首先要求学生能正确区分一些形近的字母。有些字母可以通过猜谜的方法让学生记住它们的形状特点。例如:弯弯的月亮(C)、零的突破(Q)、盘山公路(S)、三叉路口(T)、半只葫芦(B)、一座宝塔(A)、胜利的象征(V)、大号鱼钩(J)、一张弓(D)、一扇小门(n)、一棵小苗(r)、一把椅子(h)、什么字母是个昆虫?(Bb)、什么字母是我自己?(I)、什么字母既不是我,也不是他,而是你?(Uu)、盲人最喜欢什么字母?(Ii)。这些谜语既能让学生记住字母的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自编谜语,充发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学生基本掌握字母的形状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字母的一小部分来猜字母,这种方式比直接叫学生认读字母要好得多。在猜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对字母的形状观察得十分仔细,这比单纯由教师强调字母的形效果和效率都要高得多。
2、字母写的教学。
字母的书写是小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但小学阶段的书写对学生以后的书写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我认为无论什么书写教学一定要从规范抓起。小学的英语书写一定要求学生做到严格遵照书写规范,教师绝对不能马虎。我发现教师对学生要求是否严格,是学生书写是否漂亮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漂亮的书写呢?首先在刚开始学习书写的时候我就十分严格地要求学生的书写,一有不合格的笔划就要求学生重写,尽管对教师来说,批改作业十分累,但其实也是一劳永逸的事,只要一开始严格地要求,学生自然就养成很好的书写习惯和态度。其次,要让学生树立信心。我在教学中发现,英语字母的书写不同于汉字的书写,它没有间架结构的要求,学生只要慢慢地书写,每一笔划都写到位,没有写不好字母的学生。当有些学生书写不够认真时,我先让他们在我的监督下一笔一划地完成书写任务,然后及时地表扬他们,并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展示他们的书写。这样,他们肯定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进行书写。最后还应该采取一些适当的活动,让学生觉得书写是一件愉快的事。比如,可进行定期的书写竞赛等。3、字母笔顺教学。
由于有许多字母形与语文教学中的拼音字母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而且英语字母还有印刷体和书写体之分,容易使学生在书写时发生混淆,教师在教学时应多在这方面进行强调。特别是字母的笔顺很难在作业中体现出来。我在读字母以及拼读单词的`时候,都要求学生用手指在空中比划,以便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书写笔顺的错误。我们还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在课堂上多进行字母的书写练习。如可以让学生用头写字母,用脚走字母,或几个人一起造字母,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更好地掌握字母的书写。4、字母格式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对字母在四线格里所占位置的归类,让学生掌握字母格式。这里要注意的是,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能在没有四线格的一条线上,甚至是没有任何线的白纸上也能正确地表示出字母的书写格式。三、字母应用教学。“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字母的重要性,即搞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字母,有什么用等。
我们可以通过字典让学生了解到:“字典是根据字母表的顺序来排列单词的,学好字母你就能在英语字典中查单词了。”“能根据字母表的顺序直接快速地在字典里查找单词和编写人名、地名、国家名称等的顺序”这是《新标准英语》对字母表运用的要求。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了解到字母的作用。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缩略语。如:CCTV、USA、PRC、UK、KFC、W.C.、AM、PM等。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一些字母的用法。如:衣服上的“S、L、M”的标记。数学课中的“m、cm、mm”等常用标记。这些内容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又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字母教学不再成为一件枯燥无味的事。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意义
1、《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2、《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长期坚持便形成习惯,它不仅是学习的第一步,更是成功的起点。正如乌申斯基所言:“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人一生便享用它的利息。”
3、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神。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
4、本校实际:我校地处乡企城,学生95%为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家庭的流动性大,条件较差,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家长为了生计忽视了孩子的学习。民工子女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被动接受居多,主动参与不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看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法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预习阶段应经常使用。长期运用此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走进学习,独立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 、
2、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预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对新知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3、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成长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由此看出,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教师“严”字当头、长期不懈地去引导、培养。
三、关键词界定预习:预习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神。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习惯:好的习惯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钥匙,而坏的习惯是通向失败敞开的门。语文预习习惯是指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
为”,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自动化行为。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以此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2、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以此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3、以评价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四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针对不同阶段研究的需要,设计相关问卷调查表。经科学的统计分析后,得出较有说服力的数据或结论。如此实证分析,一方面,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为研究的结果提供支撑性材料。
2、文献研究法: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撰写经验总结,积累资料。
六、研究内容
以激“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由此可以看出,要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必须从“趣”着手,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从而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以此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1、悬念激趣,激发“思”趣正所谓“情随心动,趣从内生。”针对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预习阶段创设悬念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让其带着期待与思考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探究。这种激趣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悬念,自主尝试、解读悬疑,从而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思”趣,更近一步的“探”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2、质疑激趣,激发“学”趣质疑是学习与创新的起点。在预习中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质疑,初步去解疑,收获预习的成功与快乐,就显得尤为重要。如: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指导学生领会课题含义,对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并根据质疑初步走入新课自主探究,找寻答案。也可让学生到课文中去质疑答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学”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3、声形激趣,激发“情”趣“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在进入新课前,利用课前导读、自学提示、插图、录音、网络视频等形式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自觉走入文本,感受“情”趣。
为强化过程管理,提升全市小课题主持人的研究精神,根据XX市教科所xx年12月22日文件关于加强小课题研究的动态化管理,我校已上传小课题成果评审委员会名单,以加强小课题的过程化管理。
一、小课题研究方案检查时,有部分方案没有按时提交,本次征文我校所有的课题组均按时间要求及时上传(时间要求是20xx.11.13),小课题研究工作比较繁琐,但最后结题必须积分规定分数才能结题,衷心希望各课题组对有关要求认真对待,否则工作做了也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题主持人要认真阅读XX市教科所“20xx-20xx学xx年度XX市小课题研究时间表”,严格按课题研究时间表完成课题任务,xx年级组长,成员之间要随时相互提醒。教科室不再电话通知,参看学校博客及市教育科所博客。
二、为及时了解市教科所对小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请各主持人每天能及时浏览XX市教科研博客,内有详细的相关要求,更有利于各课题组工作。
三、所有博文如果上级没有特殊要求,请上传者必须按学校文档要求正确美观编辑,以免影响成绩。本次征文有的主持人打分较低与此有很大原因,要原创,不要抄袭。
四、为让各课题组成员了解小课题相关文档评分标准,了解自己打分情况,附表1和2是通报上次检查我校市级
一、课题名称:
幼儿园游戏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探索与研究
二、研究目的: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题”,在开发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创设已渐渐成为幼儿园工作的热点。《纲要》中也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墨子曾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就特别强调环境的作用,而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它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径之一。
区域活动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能力按规则自行选择各区域的活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由结伴、自由选择、自由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生动性,促进儿童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相应的发展,因此区域活动的开展,为幼儿自主性发展培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平台。
材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说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学习的工具,是幼儿的第一本书。不同的材料会与幼儿进行不同的“对话”,体现其不同的教育价值。
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指导是一项创新工作,教师如果要让幼儿在活动中成长,就必须随时关注孩子,在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后,去创设更好、更贴近孩子的区域活动和教育内容,并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材料和指导,让孩子在不断探索、实践中获得经验,在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新《纲要》对幼儿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应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必须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领导,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不是“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教育不应是“灌输”,而是“分享”。每个幼儿按照他自己的“大纲”走下去,成人要做的,就是发现每个孩子的大纲规律,为幼儿创造环境,尊重幼儿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其成长。本课题的开展将引导教师进一步理解新《纲要》精神,在丰富多彩的区域实践活动中,获得更科学的研究儿童、观察儿童的技巧,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开展此项课题研究,顺应了我园园本发展的需要,能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
三、研究任务:
1.各年龄班区域设置及材料投放的研究。
2.如何丰富区域活动,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环境”的教育课程。
3.研究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的形式和组织策略,充分发挥区角活动的价值、功能。
四、研究内容:
1.如何通过投放材料使活动区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率。
2.研究投放材料的种类、来源。
五、研究思路:
1.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在我们看来,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教师的观察和指导及活动后的评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然而,在这其中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与丰富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是否满足幼儿的种种需求,是否给幼儿带来真正的收获。 此外,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它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径之一。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让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投放活动材料,提高区域活动的教育实效性。
2.区域活动——是指教师在尊重幼儿个别差异的前提上,根据幼儿的学习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创设适合的环境,让幼儿能在此环境下主动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在此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指导者和准备者,其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还在于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活动时由幼儿自己设定目标、规则、方法,独立、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区角活动是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的整合,不仅能让幼儿独立、自主的探索、求知、并掌握方法,而且可在满足幼儿善于模仿的特性的同时学会交往。
3.材料投放——材料投放要有计划、有目的;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关键,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近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对材料的投入要有计划、有目的,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进去,应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
六、课题研究措施:
区域活动通俗地说是幼儿活动的小区域空间,它是通过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和交往的场所。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变得隐性,而创设环境和材料提供则是开展的关键之关键。因此,以区域活动为切入点对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鼓励幼儿与材料交互作用,分析总结激发幼儿探究材料的性质、特点,进一步丰富区域活动,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环境”的教育课程,为以后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提供依据。
1.在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材料与孩子阶段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2.在区域活动中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要兼顾个别差异,避免一刀切。
3.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丰富且功能多样性。
4.在区域活动中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及时调整补充材料。
5.区域活动材料的分类:如将材料分成成品材料、自然材料、废旧材料。
6.区域活动材料的收集、制作。如通过家长和幼儿收集、教师引导收集、制作
七、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和教育个案的形式体现。
2.课题研究结题,形成一篇终期成果报告。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将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以此丰富课题的研究过程。
八、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09—20xx、10):
(1)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课题组成员培训,并收集相关的理论资料及实践资料进行学习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
(20xx、10——20xx、05):
(1)组织教师开展各班区域活动内容及材料投放情况的调查。
(2)进行初步的研究探索,各班(大、中、小)区域活动设置及投放材料的活动,做好活动观察记录。
(3)开展一系列区域活动评比活动,班级之间互相交流自己在区域活动设置中的经验。
(4)分析课题进展情况, 举行相关的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等活动。
3.总结汇报
(20xx、05——20xx、07):
(1)教师根据自己在开展区域活动中的经验及反思,及时总结小结,形成理论,并能互相交流讨论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等。
(2)收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九、课题组人员分工:
郭红利:负责课题的设计、实施、撰写研究报告。
甘冰绒:负责课题的实施、协调和资料收集。
詹 丽:负责中班组课题的研究实践和定期的总结。
许 莹:负责大班组课题研究实践,提供各种档案资料。
刘玉霞:负责小班组课题研究实践,提供各种档案资料。
一、课题研究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所要求的“一体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构建中学生积极心理场的实践研究主张把积极心理教育的思想贯彻到学校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层面,通过构建有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教学场、人际场、文化场、合力场,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品质、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一种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合力场的研究目标是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看作一个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个基本纬度来创设一个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心理场的心理环境;学生基于个人的生活、心理、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具有个人特征的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和生活态度。逐步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成绩。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的原则,要求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一片。”“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学校应当充分意识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重要性,并努力创设一个益于学生、教师、家长之间充分沟通交流的教育环境。
合力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老师如何要走近学生,走进家庭,如何使家访有计划,有成效,让学生、家长真正感受到教师、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2、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形成合力。如何配合社区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创建学习型社区”等活动;开展“今天如何当家长”等活动,为提高社区市民的素质服务。
3、探索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德育网络。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办好“学生德育天地”、“学生园地”等栏目,切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取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求得协调发展。
近几年学校和家庭产生对立的情况较少,但是教师和家长形成对立的现象还时有出现,这种现象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我们要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努力构建一个家庭、学校相互配合的合力场,这同样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很难保证子女的心理健康,就很可能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学习科学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崇尚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追求充实健康的家庭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家庭和睦,有利于学生健康积极心理的养成。
三、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成员:
2、分工:
组长:x 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x等 重点研究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x等 重点研究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如何形成合力。
x等 重点探索如何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德育网络。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准备阶段
成立子课题组,设立心理教育研究学会。采用文献法,检索整理文献资料。组织子课题组成员学习“积极心理”“心理场”的有关理论,理解的相关知识。采用调查研究法,依据学校心理教育学会,对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情况、社区教育情况作调查,包括问卷设计、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等。并形成详细的调查报告,同时,从理论方面,着重研究积极心理场的内涵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多年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好的做法,以便决策。
2、实施阶段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开展活动等分阶段推进课题研究。全体子课题组成员树立“动态发展”意识,从调查研究、理论研究、工作实践等方面紧密配合,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努力形成全员行动、全程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建构的局面。20xx年10月左右做好中期展示各项准备工作,接受评估验收。
3、总结阶段
总结提炼课题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全部成果,形成论文和研究报告。
论文题目:天光云影共徘徊--构建“合力场”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
20xx--
立项号
- 课题名称小学英语课堂游戏的设计与操作研究
负责人
所在单位
课题名称
小学英语课堂游戏的设计与操作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各样的一些教学方法涌现在英语课堂中。游戏就是其中应用最多的一个。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游戏与知识的结合,显然设计与操作成了重中之重。游戏教学是把枯燥的学习内容和机械操练变成了充满趣味性的各种活动,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它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娱乐活动中,既可以改变英语教学枯燥呆板的局面,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儿童求知欲,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起到“以趣激情、寓教于乐”的作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辞海中是这样定义游戏的: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这个定义说明了游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性:(1)以直接获得快感(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为主要目的。(2)主体参与互动。主体参与互动是指主体动作、语言、表情等变化与获得快感的刺激方式及刺激程度有直接联系。小学英语课堂游戏就是指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亲身参与活动,从而达到对教学知识的.掌握。我们要用游戏这种活动形式,让孩子们喜欢英语,爱上英语课堂。而每个游戏的设计,也都要考虑到学生和老师两方面。就学生来说,要有趣,参与性强。对于老师来说,要好操作,活动效率高。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1:通过研究,解决小学英语课堂游戏的设计与操作的多样性时效性。
2:英语教研小组内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教学研讨,再次实践,再研讨,总结等方式,解决问题。
3:具体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利用身边资源,进行理论学习,充分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第二阶段:理论结合实际,应用符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游戏。
第三阶段:及时进行反思,定时在组内进行研讨。
第四阶段:将行之有效的活动应用于课堂。
第五阶段:组内研讨
第六阶段:各人小结,组长进行全组小结,并撰写教研论文。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教学反思;
随堂教学随笔;
自制教学用具;
教学设计;
教学论文《游戏的华丽转身》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
一、课题名称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加强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逆向思维则更是数学的一个重要法则,在新课改中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众所周知,正向思维有时会制约思维空间的拓展,甚至会导致问题无法解决,此时需要我们改变思维方向,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探求解决问题。
其特点表现在:善于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进行探索,当某一思路出现阻碍时,能够迅速地转移到另一种思路上去,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当学生经过努力从正向理解了某个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后,若能适当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往往会跨进新的知识领域。当人们习惯于正向思维,尤其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时,逆向思维往往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挖掘学生智慧的'潜力,较快地促进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去获得知识。
3、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4、在发现的试探中,学到科学的认识方法和策略,深刻地理解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5、加强学生用分析法和倒推法解题的能力的训练。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逆向思维蕴育着创造思维的萌芽,它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认识逆向思维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把教学中的相关逆向思维训练的问题落实到位,才能使学生的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在数学的概念教学,计算过程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中都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逆向思维素材,明确训练内容。
3、备课时,明确学生的思维特点,制定逆向思维策略。
4、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注意逆向思维训练策略的落实。
5、做好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转换。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实践研究为主,在课堂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然后在反思中改进,以此实现研究的目标。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
1、实际调查,发现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不足。
2、学习相关理论,增强科研能力,调查收集课题研究的有关材料。
3、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1、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2、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逆向思维素材。
3、精心设计、组织教学。
4、积极实践,努力寻求提高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对研究对象进行后测,并前后对比分析。
2、对研究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归类、汇总,撰写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所要求的“一体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构建中学生积极心理场的实践研究主张把积极心理教育的思想贯彻到学校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层面,通过构建有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教学场、人际场、文化场、合力场,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品质、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一种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合力场的研究目标是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看作一个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个基本纬度来创设一个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心理场的心理环境;学生基于个人的生活、心理、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具有个人特征的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和生活态度。逐步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成绩。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的原则,要求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一片。”“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学校应当充分意识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重要性,并努力创设一个益于学生、教师、家长之间充分沟通交流的教育环境。
合力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老师如何要走近学生,走进家庭,如何使家访有计划,有成效,让学生、家长真正感受到教师、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2、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形成合力。如何配合社区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创建学习型社区”等活动;开展“今天如何当家长”等活动,为提高社区市民的素质服务。
3、探索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德育网络。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办好“学生德育天地”、“学生园地”等栏目,切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取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求得协调发展。
近几年学校和家庭产生对立的情况较少,但是教师和家长形成对立的现象还时有出现,这种现象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我们要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努力构建一个家庭、学校相互配合的合力场,这同样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很难保证子女的.心理健康,就很可能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学习科学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崇尚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追求充实健康的家庭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家庭和睦,有利于学生健康积极心理的养成。
三、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成员:zz
2、分工:
组长:z 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z等 重点研究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z等 重点研究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如何形成合力。
z等 重点探索如何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德育网络。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准备阶段(20xx.9-20xx.1)
成立子课题组,设立心理教育研究学会。采用文献法,检索整理文献资料。组织子课题组成员学习“积极心理”“心理场”的有关理论,理解的相关知识。采用调查研究法,依据学校心理教育学会,对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情况、社区教育情况作调查,包括问卷设计、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等。并形成详细的调查报告,同时,从理论方面,着重研究积极心理场的内涵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多年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好的做法,以便决策。
2、实施阶段(20xx.1-20xx.1)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开展活动等分阶段推进课题研究。全体子课题组成员树立“动态发展”意识,从调查研究、理论研究、工作实践等方面紧密配合,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努力形成全员行动、全程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建构的局面。20xx年10月左右做好中期展示各项准备工作,接受评估验收。
3、总结阶段(20xx.1-20xx.6)
总结提炼课题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全部成果,形成论文和研究报告。
论文题目:天光云影共徘徊--构建“合力场”的思考与实践;作者:z;时间:20xx.12。研究报告完成时间20xx年6月。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fanwen/fangan/f7b35ca02ab0369a04ca8d01f0285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