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科院驻河南封丘的实验站里,矗立着一块石碑,它是当地几十万人民为纪念一位科学家而立的。 在中国的耕地中,2/3是中低产田,低产田就占三成以上。
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黄土高原、北方旱区、南方红黄壤地区是我国农产品的富集区,而中低产田却占到80%。我国中低产田综合治理的第一镐落在了黄淮海平原上。
这里是我国主要的麦棉基地,然而50年代末这将近2亿亩的耕地中一度有近1/3的面积是盐碱地、沙土和粘质土,小麦亩产很少能超过100斤。 在河南封丘的神水源村,今天的人们还在使用30多年前打的机井,它曾是黄淮海平原上用来压碱洗盐的第一眼机井。
通过压碱洗盐,平衡施肥等综合措施,第二年小麦亩产就达到了 300斤,在盐碱地上创造了奇迹,也揭开了我国以科技为先导的农业开发和综合治理的序幕。 1964年当科委主任范长江看到这一切时很兴奋,于是决定在山东禹城也要搞。
在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中,禹城被称为“小黄淮海”,这里的土壤类型在黄淮海平原具有代表性。针对禹城的旱涝、盐碱、风沙等不同类型的土地,科学家们通过攻关形成了三项配套技术:以乔灌草防护林和沙地经济林相结合改造沙荒地;用挖鱼塘建台田的模式改造封闭型和半封闭低洼地;在重盐碱荒地采用浅群井强排强灌与覆盖抑盐相结合调控水盐运动。
20多年过去了,50多万亩的中低产田已建成高产稳产田,粮食单产由50公斤提高到1995年的850公斤,与这一切一起改变的还有科学家们的青春年华。 1987年陈俊生国务委员视察禹城后,亲自向中央写了“从禹城经验看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的路子”的报告,从此开始了黄淮海平原上的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
今天,黄淮海平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三江平原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粮仓,黄土高原和南方红黄壤地区许多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变成了林茂粮丰的典型。 目前我国还有9亿亩中低产田,到2000年,中国计划改造中低产田2.1亿亩,力争到2030年使中低产田全部得到改善,中国的粮食生产将为此而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fanwen/jieriqingdian/ad4f4ff426f3a40ec39b82b9e9127e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