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优秀论文(精选8篇)
【摘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
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5类情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
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
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
这类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同学多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某高校06级一学生,因同学关系不好,倍感孤独、压抑,最后离校出走。在离学校较近的几个中小城市闯荡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学校,在校园中与接到通知后星夜赶到学校的陈某父母不期而遇,此时,悲喜交加的陈某父子面对的,除了学校因陈某不假离校、旷课50多个学时而给予的勒令退学处分和校方师生的同情之外,谁也无力给予陈某更多的安慰。
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
这类大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感到苦恼,很希望改变社交状况。大一年级女生小张,她在家里一直养尊处优,家务活全部由父母包办,自理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使她觉得不安。她开始独来独往,渐渐地,她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全寝室同学都看不起她,打开水也要她去,扫地也叫她,她觉得自己成了别人“差使”的对象,越发闷闷不乐,上课也毫无兴趣,成绩一落千丈。
第五类:社交恐惧症。
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
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看看上面那个调查,同学们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34.8%,位列首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中心型。
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2、自我封闭型。
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情况。
3、社会功利型。
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拉拢,使个人交往带上及其浓厚的功利色彩。在我们学员队中,也有部分学员把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用于人际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实现个人目的;或“唯利是图”;大利多交,小利少交,无利不交,冷落不能给自己“实惠”的人,滥交乱捧能给自己“实惠”的人。个别学员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别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队与分队之间,甚至区队与瞿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本分队本区队的工作都尽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队区队有困难的时候不愿伸手帮助一下,希望自己所在分队,区队成为一枝独秀。
4、猜疑妒忌型。
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另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这是常事,一定的嫉妒心,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一旦这种
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成绩、进步不予承认甚至贬低;自己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就沾沾自喜,但同时又焦虑不安,对他人过分堤防,害怕他人赶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为。嫉妒心,嫉的是贤,妒的是能,这就是所谓的“嫉贤妒能”。如若自己不能够很好的调节心态,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同归于尽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够坐在这里的,大家都是通过高考这拥挤的羊肠小道的幸运者,一帆风顺,优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进入大学校园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学的优秀者云集在一起,有的学员不能够保持优秀,学业上优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产生忌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
5、江湖义气型。
有些学生热衷于江湖义气,对所谓的江湖好汉,义士崇拜得五体投地,与其他同学称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么军纪,国法,集体利益,不惜为哥们两肋插刀,大有豪气冲天的勇者风范。而实际上,这是对革命同志关系的玷污,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宗派团伙意识,与以革命原则为基础的同志友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平时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搞小团体,小圈子,应当坚持团结合作,珍惜互相之间的情谊,这样才能做到“人伴贤良智更高”。
6、人际交往复杂困惑迷茫
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心灵写照,熟悉了周围的环境,认识了周围的同学,才发现校园的生活并不想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人的想法也不再像高中那样单纯了,人们说校园就是个亚社会,每天自然少不了待人接物,然而待人接物并不简单,大学校园汇集着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同学,风俗习惯、观点看法难免不一样,正是这些风俗习惯和观点看法的不同,使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小摩擦,总是不能风平浪静。调查显示,有78.8%在校同学都反映人际关系复杂难处,其中宿舍关系就占45%,人际交往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都在为人际关系发愁,你说能不郁闷吗?
7、面子问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
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分析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各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原因;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父母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由于长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时候,做家长的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这样才会让他们真真的自己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真正的去为人处世。
2、学校教育的原因;
在很多中小学校,包括有的大学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根本就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很多时候,有的学校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化。致使很多学生在面试的时候面红耳赤,羞羞答答,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其实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怎么面对和接触社会,时刻让同学们明白,虽然他们不能改变一个社会,但他们一定要适应这个社会。
3、社会的影响;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名为《雷锋出国了》的文章,上面写到了现在我们社会人情的冷漠,也正是这样的社会阴暗面影响着我们的同学们,他们从不敢相信人到不愿相信人,所以我们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人性的回归,让社会充满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学生还有不热爱与人交往的理由吗?
4、自私自利的个人思想;
如今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当你们计如大学校园,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时,一些同学自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无余。
5、素质教育的匮乏;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6、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
四、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调查结果也表明,那些对大学生活感到满意度低的学生,其列在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不适。对在校大学生,就从品性格、能力、学识、体态、交际手段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
(一)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正直原则。
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2、平等原则。
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诚信原则。
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4、宽容原则。
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5、换位原则。
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互补互助交互原则。
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体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在社会交往中,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阿伦森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
福阿夫妇1975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得以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纳和支持时,我们也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接纳别人,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显得不合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的友好的行动别人接纳后,我们也希望别人作出相应的回答,如果别人的行动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心理排斥。我国古人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
7、功利作用原则
心理学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希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至少得等于失,不值得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施的,不值得交换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维持,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倾向不同,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交换机制。对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情感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与别人的交换倾向于增值交换过程。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欠别人的情份,因此在回报时,往往也超出别人的期望,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导致了交往双方都感到得大于失。与此同时,对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意识多于个人情感的投入,因此倾向于用物质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减值交换。
8、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
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自我价值保护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人在任何时期的自我价值感,都是既有的一切自我支持信息的总和。自我价值支持的变化无非来自两方面,一是符合人们意愿,自我支持力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与人们的期望相反,使人们面临自我价值威胁,因而必须进行自我价值保护的消极变化,即自我价值支持力量的失去或自我面临新的攻击。
特别是我们面临肯定的人转向否定时,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承认别人转变的合理性,否定我们自己,贬低自我价值;二是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尽可能维护自我价值的不变,降低所失去的自我价值对自己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自我价值否定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当面临自我价值威胁时的优先反应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尽可能保护自己。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
1、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晕轮效应
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潜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做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个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某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盖全。“借一斑而窥全豹”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
首应效应
我们通常所说的印象实际上指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应效应(primaryeffect),也称为最初印象。
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会成为一种基本印象而影响对他人各方面的评价。俗话说,先入为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很重视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该看到,第一印象得之于较短时间的接触,又无以往的经验作参照,主观性、片面性较强。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要练就一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如一位大学生刚入大学出色的自我介绍在同学的头脑中留下强有力的第一印象,即使以后他的表现不如以前,学生认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不够尽力;相反,有的同学在寻求职业时留下很不称职的第一印象,那么要转变需要很多长时间。人们已习惯于用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轨道解释一些心理问题。
近因效应
某人刚犯了一个大错误,于是就有人发现,他从来就不是好人。这是近因效应在作怪。在较为长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优势,这是一种心理惯性。由于这种惯性的作用,人们往往会以最近的印象来评价人。与首应效应相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
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
刻板效应
有些人习惯于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表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而总是将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从而影响正确认知,特别是当这类评价带有偏见时,会损害人际关系。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南方人小气、自私,家庭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傲气、不好相处等,这种刻板印象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定势效应,妨碍大学生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
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某种固定化的意识,影响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当我们与他人接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作一种固定了的观念或倾向进行评判。
投射效应
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磊方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也应不小气,由于投射作用的影响,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误解。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俩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俩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露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
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2、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
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存在有的固有价值的认识。任何一个个体都是无法完全被取代的,都有其独特性,有其独特的创造性潜能。伴随这种价值感而来的是对他人的独特性价值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尊重。是否具有这种适度的自我价值感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模式。
3、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
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
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
4、培养主动真诚交往的态度
大学生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已接近成熟,但对内在自我的反省能力却有待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觉得别人不关心自己,或不尊重自己,却很少反省自身,问问自己对别人怎样。这种单向性思维容易导致交往中一厢情愿的倾向,并容易对挫折做出错误的归因。
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许多时候互动链的运行需要有人激发。事实上,许多交际成功的人往往会主动激发,开启人际互动链。即他们往往首先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主动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主动与人打招呼……正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我敬人,人自会敬我”,他们以此打开了人际交往的局面。
大学生们容易忽略或很少加以反省的另一个问题是:我怎么对待我自己?
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还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和别人一样,还是比别人差?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大大影响着其人际关系的成功与失败。
许多时候,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应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己。所以改善人际关系首先是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别人。对大学生而言,思维已近成熟,所以从反省自我开端,从具体行动起步,乃不失为上策。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对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说,都需要有丰富的人际关系,并在这个世界上帮助与被帮助、同情与被同情、爱与被爱、共享欢乐与承受痛苦。在社会交往中,那些主动去接纳别人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较为自信。主动交往的稀少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信,担心遭到拒绝,担心别人不会象自己期望的那样理解、应答,从而使自己处于窘迫的局面,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事实上,问题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人际关系中,双方都需要适应,需要人际关系支持陌生情境。二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许多误解,如先同别人打招呼,在别人看来低人一等,“那些善于交往的人左右逢源,都有些世故,有些圆滑”,“我如此麻烦别人,别人会认为我无能,会讨厌我”等等。
主动交往特别是当面临人际危机时,主动解释,消除误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大学生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被人误认为封闭;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为紧张的学习,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只要紧张气氛松弛了,他们的热情一般能很快调动起来;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如过去曾赤诚待人,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因此对人渐存戒心,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学业、情感屡屡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
主动而热情地待人 心理学家发现,热情是最能打动人、对人最具吸引力的特质之一。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良性情绪传染给别人。一个面带微笑的人很容易被他人接纳。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烦恼的事,但我们不应被它们所奴役,而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学会愉快地面对生活可以从行动入手,让自己高兴地去做事,以微笑去待人
要热情待人还须从心里对他感兴趣,真心喜欢他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的一生中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于这种人。”
“只要你对别人真心感兴趣,在两个月之内,你所得到的朋友,就会比一个要别人对他(她)感兴趣的人,在两年内所交的朋友还要多。”
运用积极暗示能够减少或消除不良的自我意象。比如经常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是受欢迎的人!”每天早晨醒来,都要充满信心地默诵这句话。除言语暗示外,还可运用形象暗示。在头脑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良好的交际者,直到这种形象在头脑中能够栩栩如生地浮现出来并根深蒂固。这就是西方心理学中有名的想象方法。
把每个人都看成重要人物 自尊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这是许多人最强烈的心理欲求。我们只有在交往中注意到这一点,才能对应自如。的确,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当我们把自己看得非常重要时,也应将心比心把别人也看成重要的。据此,在交往中,我们应注意:(1)让他人保住面子 如果一个人习惯于通过挑别人的毛病和漏洞来显示自己的聪明,那将是最愚蠢的,必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人人都有毛病和缺点,所以找起来并不难。但被人暴露自己的“小”,这是许多人所反感的,因为这威胁到了他的自尊。(2)不要试图通过争论使人发生改变 同学之间常常争论,若是为探讨问题,这是有益的,但试图以此改变对方,则往往会适得其反。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把某种观点看成是自我的一部分。当你反驳他的观点时,便或轻或重地对他的自尊造成了威胁。所以争论双方很难单纯地就问题展开争论,其间往往渗入了保卫尊严的情感。这种情感促使双方把争论的胜负而不是解决问题看成最重要的。所以赢的一方常常难以抑制自己的洋洋得意,他把这看成是自己尊严的胜利,自己有能力的明证。而输的一方则会觉得自尊受到伤害,他对胜方很难不产生怨恨。从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争论到最后会演变成为人身攻击,或变成了仅仅比嗓门高低的游戏。所以争论对人际交往常常是一种干扰因素。
主动发现和赞赏别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有其不足,每个人也都有其所长。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力是“做个重要人物的欲望”;
“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真心真意,适时适度地表示你对别人的赞扬,赞扬要对人也对事,能够增进彼此的吸引力。
最有效的赞赏是赞扬他人身上那些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长处和优点。如果你赞赏一个领导能力强,他也会高兴,但若是赞赏他有风度或是很会教育子女,他一定会更高兴。如果你赞赏一个容貌出众的女孩子漂亮,可能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响,因为她对这一点很自信;如果你说她性格很好或聪明,她可能会更为高兴。
5、锻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技巧
加强和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很多,概括地讲有四种:
(1)、善于结交。
在人际交往中,结交的过程一般要精力彼此注意、初步解除和亲密接触三个阶段。善于结交是指能够巧妙地引起对方注意,并主动制造机会,自然地与对方进行初步接触,进而保持进一步接触的过程。
(2)、善于表达。
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谈话是沟通信息,获得间接经验的好形势,也是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善于表达,要求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确,表达的方式要恰当,幽默和风趣,是对方感到轻松愉快。自我表露 真正可以深入下去的交谈必然是双向的。因而自我表露是另一项应该掌握的技能,即自信地袒露关于自己的信息——怎样想,有什么感受,对他人的自发信息如何反应等。然而,许多人却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给交往制造了障碍。自我表露需要把握好时机,否则就可能犯滔滔不绝、只顾自己之大忌。一般而言,谈自己的合适时机之一是有人邀请你谈谈自己的时候。这时,如果你能适度地展开自己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感。另一种时机是当他人谈的情况和感受与你自己比较一致时,即“我也……”的技巧。人们总是喜欢那些经历和看法与自己一致的人,因为赞成自己的人实际上是在肯定我们的价值和自信。所以,“我也一样”,“我也喜欢这个”,“我有过和你同样的经历”之类的表白往往能激发对方积极的反应,使谈话气氛热乎起来。
(3)、善于倾听。
倾听的目的一方面是給对方创作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是自己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以便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学会提高倾听的艺术,首先要静听他人的谈话,不要贸然打断对方的话题,也不要时时插话,影响他人的谈话思路,或弄不清谈话的是指就断然下结论。其次,要鼓励对方讲下去,可以用简单的赞同、复述、评论接话等方法引导他人讲下去。另外,不要做无关的动作,如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爱听不停、不慎耐烦、不时看表、目光游离不定等动作。这些既影响对方讲话的兴趣,又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行为。记住,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成就,是赢得友谊的有力品质。
(4)、善于处理各类矛盾。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摩擦,而善于出力问题,就是要求一个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打破僵局,或者能够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深入交往的氛围。从赞扬和诚心的感谢入手。在此之前,我们已深知赞扬和感谢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对方的自信和自尊,从而在感情上接纳我们。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诚恳地提出批评,对方往往更容易接受。应该做到自尊但不能自傲,坦诚但不轻率,谦虚但不虚伪,谨慎但不拘禁,或波但不清服,老练但不圆滑,勇敢但不鲁莽,随和但不懦弱。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相信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郭 丽 《大学生人际交往个案解析》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苏厚重 《大学生人际关系原理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
【4】凡 禹 《人际交往的艺术》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xx.
【5】苏连升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xx年3月
【6】汪汉荣 龙健飞 王绪朗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 经济师 20xx年02期
【7】贾玉霞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xx年
【8】许苏明 《论社会交换行为的类型及其制约因素》 南京大学学报 20xx年3月
大学生处于学习阶段,应以学习为第一要务,因此拥有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而要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就要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上下功夫。
(一) 勤奋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优良的学业是辛勤汗水的结晶,突出的成就只有通过刻苦学习和拼搏才能获得。作为即将步入社会、引领时代的大学生更是要发奋努力、不畏艰辛、锲而不舍、永不懈怠。
(二) 严谨21世纪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而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我们则需要有一种严谨的态度,这样才能不为社会所淘汰。而要拥有严谨的态度则需要我们在平时做到严肃、严格、严密。要有认真地学习态度与扎实的学习作风,不应该有轻率浮躁、马虎应付的心态。对于知识、技术的掌握更应严格规范,不应不求甚解、投机取巧。而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安排上则要做到周全有序,要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关系。总之,严谨的态度就是要我们坚决抵制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坚决抵制违反科学和学术道德的不良风气,做一个有科学道德和学术大道的人。
(三) 求实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又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因此对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拥有求实的心态尤为重要。求实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培养扎实打基础老实做学问的学风,不做无谓的空想,不求无谓的虚名,以求真的态度下踏实的功夫。培养像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永远保持一种积极奋发、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并且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四) 创新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所以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人才,作为今后几十年社会各个行业的骨干,就需要自觉培养创新的品质和才干。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刻苦努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然后不断提高和拓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平时不拘于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
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礼仪素养3(一) 诚信当前,在大学中考试作弊等有违诚信的事时有发生,我国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危机深深地担忧,正观这种现象,形成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社会共识,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在这方面古代圣贤曾子就为我们做了典范:曾子的妻子要去市集,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妻便哄儿子说:“你就留在家里玩,等我回来后,我就杀猪给你吃。”当妻子从集市回来,看见曾子准备杀猪。妻子连忙阻止说:“我只是跟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不能同小孩子开玩笑的,孩子年纪幼小,没有知识,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听从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他,就等于教他学你那样骗人。母亲欺骗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于是,曾子杀了那头猪,并煮了猪肉给孩子吃。由此可见诚信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平时不讲诚信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牺牲。大学生作为一个快踏入社会的群体,理应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忠诚于国家和民族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紧守诚信,做到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二) 宽容西德尼·史密斯曾说过“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宽容作为一种美德决不是要我们只是表面上的宽谅,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宽谅、许可,做到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当今社会是多样性的存在,因此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是矛盾冲突的原因。宽容能增强人们对差异性的承受能力,有利于人们通过和平的方式来消解各种矛盾的冲突。而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在当今这个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拥有宽容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三) 果敢 做事畏首畏尾是当今大学生的通病,而因此却是错失了许多机会。约翰?福斯特亦曾说过:“一个人若没有果断的品质,他就永远不能算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不过是一个任由环境摆布的玩偶。”可见果敢的重要性。
做为一名大学生,大学时期是一个与学校与社会接轨的时期。大学是一个美好的时期,我们要学会珍惜大学的美好时光,同时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大学中大学生要学会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开拓自己新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境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有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我们在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维护自己社会利益就要求我们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自己觉的遵守法律。这一切都使在大学生活中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必要。
而作为一名大一新生,作为一名师范类的学生,将来我们毕业出去,将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师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职业。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教授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社会和谐相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教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人与民族,一个连祖国,连同胞都不热爱的人是不可能对社会有贡献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学生的发展如何就代表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一个国家的青年学生要是上进,有理想有抱负的话,这个国家的未来就一定是充满希望的。而很多时候小学的目标就是上好的中学,而进入好的中学后目标也就变成了上好的大学,可是一旦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学生就开始迷惘了,仿佛失去了生活学习的目标,沉溺于网络,或是恋爱。日子也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度过了,这完全是浪费了国家、家庭的资源。而这一切也是由于外界未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而导致的。教师要教授学生学会正确地爱国,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理想、有抱负,这样他们的人生才不会迷失方向。而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事业、有优良生活作风的老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使自己在学生中有威信。所以在大学中,我要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学习“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我们大学生真正树立自己逐项,明白做人的道理,同时做到德才兼备。一个拥有高品质高道德的人无论在哪里总是会受人尊敬的。而就在前不久发生的关于中国追星族因为不能拿到世博免费票而对武警辱骂甚至,反口诬陷的事情就更体现出作为一个公民基本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他们中有许多人还是学生就因为拿不到票看不到偶像而对武警动手的行为时及其不理智的。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相违背的,中国是礼仪之邦待人友善。他们只因为看不到偶像就这样不顾社会基本道德,做出一系列与之想违背的事。这就需要外界进行正确的引导明白作为社会的公民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我们才能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做为一名老师我肩上的责人就是如此重要。
而学生是一个容易受伤的群体,学生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伤害,教师就要教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这种权利、而不是滥用,有的未成年人因为自己未成年,就做出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还以未成年为借口逃避法律的制裁。所以教师就要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合理地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因此我们要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维护合法权益。
所以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或许还不够详细,但是这些基本知识的学习已经有利于我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工作,也有助于日常生活我们维护公共秩序。
1.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2.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尽管礼仪的研究和教育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特别是职业与礼仪的结合已成大势所趋。可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大多数高校还未开设礼仪课程。
3.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却有一些大学生把丑陋当成了个性。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其他的不讲礼不懂仪的现象亦不鲜见,如关门之时声震如雷、打电话从不自我介绍、不再礼让教师、端着饭盒边走边吃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而且有着愈加普遍的趋势。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X大学系的一名学生,即将面临毕业。
X大学是我国X人才的重点培养基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并且素以治学严谨、育人有方而著称;X大学系则是全国X学科基地之一。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我都受益非浅。
几年来,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等有关理论;熟悉涉外工作常用礼仪;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此外,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大学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祖辈们教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中国人民大学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 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
收笔之际,郑重地提一个小小的要求: 无论您是否选择我,尊敬的领导,希望您能够接受我诚恳的谢意!
祝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摘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
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5类情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
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
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
这类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同学多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某高校06级一学生,因同学关系不好,倍感孤独、压抑,最后离校出走。在离学校较近的几个中小城市闯荡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学校,在校园中与接到通知后星夜赶到学校的陈某父母不期而遇,此时,悲喜交加的陈某父子面对的,除了学校因陈某不假离校、旷课50多个学时而给予的勒令退学处分和校方师生的同情之外,谁也无力给予陈某更多的安慰。
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
这类大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感到苦恼,很希望改变社交状况。大一年级女生小张,她在家里一直养尊处优,家务活全部由父母包办,自理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使她觉得不安。她开始独来独往,渐渐地,她有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全寝室同学都看不起她,打开水也要她去,扫地也叫她,她觉得自己成了别人“差使”的对象,越发闷闷不乐,上课也毫无兴趣,成绩一落千丈。
第五类:社交恐惧症。
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
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看看上面那个调查,同学们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34.8%,位列首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中心型。
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2、自我封闭型。
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情况。
3、社会功利型。
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拉拢,使个人交往带上及其浓厚的功利色彩。在我们学员队中,也有部分学员把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用于人际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实现个人目的;或“唯利是图”;大利多交,小利少交,无利不交,冷落不能给自己“实惠”的人,滥交乱捧能给自己“实惠”的人。个别学员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别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队与分队之间,甚至区队与瞿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本分队本区队的工作都尽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队区队有困难的时候不愿伸手帮助一下,希望自己所在分队,区队成为一枝独秀。
4、猜疑妒忌型。
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另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这是常事,一定的嫉妒心,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一旦这种
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成绩、进步不予承认甚至贬低;自己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就沾沾自喜,但同时又焦虑不安,对他人过分堤防,害怕他人赶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为。嫉妒心,嫉的是贤,妒的是能,这就是所谓的“嫉贤妒能”。如若自己不能够很好的调节心态,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同归于尽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够坐在这里的,大家都是通过高考这拥挤的羊肠小道的幸运者,一帆风顺,优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进入大学校园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学的优秀者云集在一起,有的学员不能够保持优秀,学业上优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产生忌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
5、江湖义气型。
有些学生热衷于江湖义气,对所谓的江湖好汉,义士崇拜得五体投地,与其他同学称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么军纪,国法,集体利益,不惜为哥们两肋插刀,大有豪气冲天的勇者风范。而实际上,这是对革命同志关系的玷污,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宗派团伙意识,与以革命原则为基础的同志友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平时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搞小团体,小圈子,应当坚持团结合作,珍惜互相之间的情谊,这样才能做到“人伴贤良智更高”。
6、人际交往复杂困惑迷茫
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心灵写照,熟悉了周围的环境,认识了周围的同学,才发现校园的生活并不想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人的想法也不再像高中那样单纯了,人们说校园就是个亚社会,每天自然少不了待人接物,然而待人接物并不简单,大学校园汇集着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同学,风俗习惯、观点看法难免不一样,正是这些风俗习惯和观点看法的不同,使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小摩擦,总是不能风平浪静。调查显示,有78.8%在校同学都反映人际关系复杂难处,其中宿舍关系就占45%,人际交往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都在为人际关系发愁,你说能不郁闷吗?
7、面子问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
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分析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各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原因;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父母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由于长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时候,做家长的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这样才会让他们真真的自己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真正的去为人处世。
2、学校教育的原因;
在很多中小学校,包括有的大学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根本就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很多时候,有的学校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化。致使很多学生在面试的时候面红耳赤,羞羞答答,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其实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怎么面对和接触社会,时刻让同学们明白,虽然他们不能改变一个社会,但他们一定要适应这个社会。
3、社会的影响;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名为《雷锋出国了》的文章,上面写到了现在我们社会人情的冷漠,也正是这样的社会阴暗面影响着我们的同学们,他们从不敢相信人到不愿相信人,所以我们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人性的回归,让社会充满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学生还有不热爱与人交往的理由吗?
4、自私自利的个人思想;
如今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当你们计如大学校园,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时,一些同学自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无余。
5、素质教育的匮乏;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6、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
四、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调查结果也表明,那些对大学生活感到满意度低的学生,其列在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不适。对在校大学生,就从品性格、能力、学识、体态、交际手段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
(一)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正直原则。
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2、平等原则。
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诚信原则。
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4、宽容原则。
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5、换位原则。
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互补互助交互原则。
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体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绪安全感的倾向,在社会交往中,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阿伦森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愿意同他们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
福阿夫妇1975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依此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得以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纳和支持时,我们也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接纳别人,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显得不合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的友好的行动别人接纳后,我们也希望别人作出相应的回答,如果别人的行动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心理排斥。我国古人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
7、功利作用原则
心理学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希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至少得等于失,不值得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施的,不值得交换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维持,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倾向不同,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交换机制。对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人情感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与别人的交换倾向于增值交换过程。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欠别人的情份,因此在回报时,往往也超出别人的期望,这种过程的循环往复,就导致了交往双方都感到得大于失。与此同时,对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人而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意识多于个人情感的投入,因此倾向于用物质来衡量自己的得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减值交换。
8、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
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自我价值保护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人在任何时期的自我价值感,都是既有的一切自我支持信息的总和。自我价值支持的变化无非来自两方面,一是符合人们意愿,自我支持力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与人们的期望相反,使人们面临自我价值威胁,因而必须进行自我价值保护的消极变化,即自我价值支持力量的失去或自我面临新的攻击。
特别是我们面临肯定的人转向否定时,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承认别人转变的合理性,否定我们自己,贬低自我价值;二是进行自我价值保护,尽可能维护自我价值的不变,降低所失去的自我价值对自己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自我价值否定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当面临自我价值威胁时的优先反应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尽可能保护自己。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
1、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晕轮效应
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潜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做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个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某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盖全。“借一斑而窥全豹”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
首应效应
我们通常所说的印象实际上指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应效应(primary
effect),也称为最初印象。
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会成为一种基本印象而影响对他人各方面的评价。俗话说,先入为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很重视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该看到,第一印象得之于较短时间的接触,又无以往的经验作参照,主观性、片面性较强。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要练就一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如一位大学生刚入大学出色的自我介绍在同学的头脑中留下强有力的第一印象,即使以后他的表现不如以前,学生认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不够尽力;相反,有的同学在寻求职业时留下很不称职的第一印象,那么要转变需要很多长时间。人们已习惯于用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轨道解释一些心理问题。
近因效应
某人刚犯了一个大错误,于是就有人发现,他从来就不是好人。这是近因效应在作怪。在较为长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优势,这是一种心理惯性。由于这种惯性的作用,人们往往会以最近的印象来评价人。与首应效应相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
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
刻板效应
有些人习惯于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表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而总是将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从而影响正确认知,特别是当这类评价带有偏见时,会损害人际关系。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南方人小气、自私,家庭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傲气、不好相处等,这种刻板印象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定势效应,妨碍大学生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
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某种固定化的意识,影响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当我们与他人接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作一种固定了的观念或倾向进行评判。
投射效应
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磊方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也应不小气,由于投射作用的影响,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误解。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俩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俩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露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
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2、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
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存在有的固有价值的认识。任何一个个体都是无法完全被取代的,都有其独特性,有其独特的创造性潜能。伴随这种价值感而来的是对他人的独特性价值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尊重。是否具有这种适度的自我价值感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模式。
3、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
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
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
4、培养主动真诚交往的态度
大学生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已接近成熟,但对内在自我的反省能力却有待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觉得别人不关心自己,或不尊重自己,却很少反省自身,问问自己对别人怎样。这种单向性思维容易导致交往中一厢情愿的倾向,并容易对挫折做出错误的归因。
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许多时候互动链的运行需要有人激发。事实上,许多交际成功的人往往会主动激发,开启人际互动链。即他们往往首先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主动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主动与人打招呼……正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我敬人,人自会敬我”,他们以此打开了人际交往的局面。
大学生们容易忽略或很少加以反省的另一个问题是:我怎么对待我自己?
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还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和别人一样,还是比别人差?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大大影响着其人际关系的成功与失败。
许多时候,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应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己。所以改善人际关系首先是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别人。对大学生而言,思维已近成熟,所以从反省自我开端,从具体行动起步,乃不失为上策。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对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说,都需要有丰富的人际关系,并在这个世界上帮助与被帮助、同情与被同情、爱与被爱、共享欢乐与承受痛苦。在社会交往中,那些主动去接纳别人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较为自信。主动交往的稀少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信,担心遭到拒绝,担心别人不会象自己期望的那样理解、应答,从而使自己处于窘迫的局面,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事实上,问题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人际关系中,双方都需要适应,需要人际关系支持陌生情境。二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许多误解,如先同别人打招呼,在别人看来低人一等,“那些善于交往的人左右逢源,都有些世故,有些圆滑”,“我如此麻烦别人,别人会认为我无能,会讨厌我”等等。
主动交往特别是当面临人际危机时,主动解释,消除误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大学生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被人误认为封闭;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为紧张的学习,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只要紧张气氛松弛了,他们的热情一般能很快调动起来;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如过去曾赤诚待人,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因此对人渐存戒心,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学业、情感屡屡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
主动而热情地待人 心理学家发现,热情是最能打动人、对人最具吸引力的特质之一。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良性情绪传染给别人。一个面带微笑的人很容易被他人接纳。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烦恼的事,但我们不应被它们所奴役,而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学会愉快地面对生活可以从行动入手,让自己高兴地去做事,以微笑去待人
要热情待人还须从心里对他感兴趣,真心喜欢他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的一生中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于这种人。”
“只要你对别人真心感兴趣,在两个月之内,你所得到的朋友,就会比一个要别人对他(她)感兴趣的人,在两年内所交的朋友还要多。”
运用积极暗示能够减少或消除不良的自我意象。比如经常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是受欢迎的人!”每天早晨醒来,都要充满信心地默诵这句话。除言语暗示外,还可运用形象暗示。在头脑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良好的交际者,直到这种形象在头脑中能够栩栩如生地浮现出来并根深蒂固。这就是西方心理学中有名的想象方法。
把每个人都看成重要人物 自尊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这是许多人最强烈的心理欲求。我们只有在交往中注意到这一点,才能对应自如。的确,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当我们把自己看得非常重要时,也应将心比心把别人也看成重要的。据此,在交往中,我们应注意:(1)让他人保住面子 如果一个人习惯于通过挑别人的毛病和漏洞来显示自己的聪明,那将是最愚蠢的,必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人人都有毛病和缺点,所以找起来并不难。但被人暴露自己的“小”,这是许多人所反感的,因为这威胁到了他的自尊。(2)不要试图通过争论使人发生改变 同学之间常常争论,若是为探讨问题,这是有益的,但试图以此改变对方,则往往会适得其反。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把某种观点看成是自我的一部分。当你反驳他的观点时,便或轻或重地对他的自尊造成了威胁。所以争论双方很难单纯地就问题展开争论,其间往往渗入了保卫尊严的情感。这种情感促使双方把争论的胜负而不是解决问题看成最重要的。所以赢的一方常常难以抑制自己的洋洋得意,他把这看成是自己尊严的胜利,自己有能力的明证。而输的一方则会觉得自尊受到伤害,他对胜方很难不产生怨恨。从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争论到最后会演变成为人身攻击,或变成了仅仅比嗓门高低的游戏。所以争论对人际交往常常是一种干扰因素。
主动发现和赞赏别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有其不足,每个人也都有其所长。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力是“做个重要人物的欲望”;
“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真心真意,适时适度地表示你对别人的赞扬,赞扬要对人也对事,能够增进彼此的吸引力。
最有效的赞赏是赞扬他人身上那些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长处和优点。如果你赞赏一个领导能力强,他也会高兴,但若是赞赏他有风度或是很会教育子女,他一定会更高兴。如果你赞赏一个容貌出众的女孩子漂亮,可能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响,因为她对这一点很自信;如果你说她性格很好或聪明,她可能会更为高兴。
5、锻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技巧
加强和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很多,概括地讲有四种:
(1)、善于结交。
在人际交往中,结交的过程一般要精力彼此注意、初步解除和亲密接触三个阶段。善于结交是指能够巧妙地引起对方注意,并主动制造机会,自然地与对方进行初步接触,进而保持进一步接触的过程。
(2)、善于表达。
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谈话是沟通信息,获得间接经验的好形势,也是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善于表达,要求表达的内容要清楚明确,表达的方式要恰当,幽默和风趣,是对方感到轻松愉快。自我表露 真正可以深入下去的交谈必然是双向的。因而自我表露是另一项应该掌握的技能,即自信地袒露关于自己的信息——怎样想,有什么感受,对他人的自发信息如何反应等。然而,许多人却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给交往制造了障碍。自我表露需要把握好时机,否则就可能犯滔滔不绝、只顾自己之大忌。一般而言,谈自己的合适时机之一是有人邀请你谈谈自己的时候。这时,如果你能适度地展开自己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感。另一种时机是当他人谈的情况和感受与你自己比较一致时,即“我也……”的技巧。人们总是喜欢那些经历和看法与自己一致的人,因为赞成自己的人实际上是在肯定我们的价值和自信。所以,“我也一样”,“我也喜欢这个”,“我有过和你同样的经历”之类的表白往往能激发对方积极的反应,使谈话气氛热乎起来。
(3)、善于倾听。
倾听的目的一方面是給对方创作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是自己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以便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学会提高倾听的艺术,首先要静听他人的谈话,不要贸然打断对方的话题,也不要时时插话,影响他人的谈话思路,或弄不清谈话的是指就断然下结论。其次,要鼓励对方讲下去,可以用简单的赞同、复述、评论接话等方法引导他人讲下去。另外,不要做无关的动作,如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爱听不停、不慎耐烦、不时看表、目光游离不定等动作。这些既影响对方讲话的兴趣,又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行为。记住,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成就,是赢得友谊的有力品质。
(4)、善于处理各类矛盾。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摩擦,而善于出力问题,就是要求一个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打破僵局,或者能够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深入交往的氛围。从赞扬和诚心的感谢入手。在此之前,我们已深知赞扬和感谢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对方的自信和自尊,从而在感情上接纳我们。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诚恳地提出批评,对方往往更容易接受。应该做到自尊但不能自傲,坦诚但不轻率,谦虚但不虚伪,谨慎但不拘禁,或波但不清服,老练但不圆滑,勇敢但不鲁莽,随和但不懦弱。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相信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郭 丽 《大学生人际交往个案解析》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苏厚重 《大学生人际关系原理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
【4】凡 禹 《人际交往的艺术》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xx.
【5】苏连升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xx年3月
【6】汪汉荣 龙健飞 王绪朗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 经济师 20xx年02期
【7】贾玉霞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xx年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在走向全面小康的当今社会中,崇尚礼仪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成员的精神要求。注重礼仪,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
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尽管礼仪的研究和教育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特别是职业与礼仪的结合已成大势所趋。可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大多数高校还未开设礼仪课程。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却有一些大学生把丑陋当成了个性。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其他的不讲礼不懂仪的现象亦不鲜见,如关门之时声震如雷、打电话从不自我介绍、不再礼让教师、端着饭盒边走边吃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而且有着愈加普遍的趋势。
荀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对于礼仪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大学生加强礼仪修养的思考 :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大学生要努力学习礼仪知识,了解和掌握社会对人们在礼仪方面的基本要求,以礼仪的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认识主要是要求学生搞清楚按礼仪办事的必要性,及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真正认识到个人在参加社会生活时在言行上所应当遵循的“规矩”,以免在工作、学习等日常事务中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和障碍。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不合礼仪要求的行为,甚至发展为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往往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意做不合礼仪的事情,而是由于对各种事情、场合、活动等方面的礼仪无知和不能正确理解造成的。因此,提高认识,是加强礼仪修养的起点。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教育,营造礼仪的环境和氛围。
2、明辨是非,自觉自省。在交往礼仪中,有的真诚,有的虚伪。明辨是非,不仅要求识别虚假的礼仪和非礼现象,而且还要正确对待旧社会遗留下的、已不符合当今社会要求的一些礼仪现象,譬如应教育大学生坚决抵丨制婚丧嫁娶中的铺张浪费现象。自觉自省是由礼仪修养的特点决定的。众所周知,礼仪修养是一
个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外部条件的影响是不可少的。但是,最终要取决于有没有高度的自学性。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在外力的推动下,也许你会“强记”一点礼仪知识,但根本不可能进行礼仪修养,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也就是空谈了。内省是一种经常性的自觉的自我检查,提高判断是非能力的重要途径。“吾日三省吾身”是儒家的修养法则,对当代大学生也是适用的。
3、注重实践,非礼莫行。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用实践来检验。因此,大学生应该身体力行地使用礼仪,用礼仪培育自己美好的心灵,同时还要用自己的礼仪行为去影响他人,用礼仪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另外,大学生在实践中,要真正培养起相应的礼仪情感、礼仪意志和礼仪信念,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而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不仅要从小事做起,点滴养成,还依赖于有克服坏习惯的决心和毅力。因此,大学生要彻底改掉坏习惯,用礼仪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合乎礼的就做,不合乎礼的就不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绝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一、餐桌礼仪
1、勿大声或拍手喊叫服务生,应以左手示意。
2、宴客时,男女主人要先举杯敬宾客。
3、正式餐会绝无划拳、逼酒及敬烟等不良动作。
4、吃西餐刀叉是由外向内依次取用。
5、吃西餐时,餐桌上如放置一碗水,碗中漂浮一片柠檬或花瓣,那是用来洗手指的,千万不可以端来喝。
6、宴会餐桌上每人面前摆水杯、红白葡萄酒杯等杯子。不可用玻璃杯盛茶及咖啡。喝茶及咖啡均要使用垫盘。
7、吃西餐时,自己的面包是放在左边的小盘子。吃面包要撕一片吃一片。
8、不宜低头喝汤,要以匙就口,喝汤不出声。
9、吃肉或吃鱼要切一块吃一块,并以叉子叉肉或鱼送入口中。
10、西餐吃毕时,刀叉合并齐放在盘子上,叉子向上、刀刃向内;未用完时,刀子分开摆在盘子上左右两边。
11、吃中西餐时,若要短暂离席,要把餐巾挂在椅背上或对折放在面前的大盘子下。
12、男士有为女士拉椅子的礼节,也可由侍者代劳。
二、穿著的礼节
1.正式应酬时,男士穿合时宜的西装。女士穿合时宜的礼服、洋装、套装或旗袍。
2.女士中午不宜穿长裙或长旗袍。
3.男士打领带的长度以盖住皮带头为限,不宜过长或过短。
4.男士穿西装不宜穿布鞋。衬衫以白色长袖或浅色为宜,不宜穿鲜艳大红或短袖。
5.男士晚上应酬不宜穿白色西装。不管白天晚上,最好别穿黑西装配黑衬衫。
6.参加丧礼穿著宜朴素,避免穿红色衣服或打红色领带。
7.男士穿双排扣西装,要随时扣上扣子。穿单排扣西装与人见面握手或起身讲话时,要扣上第一个扣子以示礼貌。穿三个扣子的西装,第三个扣子可以不扣。
8.参加餐会或是酒会,男士不宜穿白色袜子。
9.旅游时,不可穿西装,要穿便服和休闲鞋。
10.不可穿睡衣出门,更不可穿睡衣接待客人,也不宜穿拖鞋外出。
11.进入宴会厅前,要先脱下大衣并交给侍者挂在衣帽间。
12.宴会席间不可随意脱西装,至少要征求主人同意才可脱掉。
13.接到请帖时要看清楚服装规定。规定穿便服,则不宜穿西装赴宴。正式宴会的请帖上,均写明服装规定。
14.日常生活中,穿著要合乎年龄、身份及季节。
15.女士不宜把太阳眼镜插在头顶上。阴天及室内不宜戴太阳眼镜。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fanwen/liyi/a92591175b6166b9d0adb3acb40f5d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