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其他范文

2023年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29篇)

2023年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2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一

后子逝,众子弟集其名言,正所谓《论语》。

吾初阅《论语》,觉其枯燥无味,遂弃之。忽念转:此书乃母于书店精择之良册。今吾弃而止读,乃不孝也,且虽初阅觉乏味,可否深阅而下,味渐现乎?因此念,吾乃每日皆一读此书也。

阅久之,果此书意味尽现矣,吾与其形影不离,好读已至废寝忘食。

内记:为邦之门,为人之礼,为学之道;用兵之策,君子之义,小人之恶,尽教之学,贤明之本;导众仁义之事,万不得使恶污自身,有过则切勿惮改焉。亦教之曰:“君子成人之美,为善事,小人则反之,应防之小人。

书内有故事焉。一日,子同其众生绝食于卫,三日众生皆重病在身,面苍,发白,不能兴也,众生俱怨子,子路愤云:“君子亦有穷尽之时乎?”子坦对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路含惭而退。

子至楚赴会,楚王问于子曰:“先生众子弟,孰为最好学、清高者?”子对曰:“回也,其家境贫困,回仍日夜苦读,且其不同于小人,大义凛然,安贫乐道。可惜断命矣。后吾犹未见似其好学者也。”

子之道流传至今,犹盛也,众应扬善绝恶,不染污,仁义为人,共力于世。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宋朝名臣赵普之口。赵普辅佐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他先后辅佐两任皇帝治理国家,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功臣,享誉四海。当问及赵普读书情况,他开口直言:“我平生的学问,只有半部论语而已。”

《论语》本身不长,半部《论语》更短。赵普靠半部《论语》治国理政,成绩卓著,他的智慧不言而喻。赵普的言行告诉我们:读书不在多,只在精、在懂。一般地说,多读书是好事,读书不消化书的精髓,不去身体力行其道理,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无助于事业成功。赵普会读书、善读书,重视知行统一,不作秀、不张扬,运用孔子宣传的求实求是的哲理,成功地辅佐大宋两任皇帝以礼理政,造福百姓,赢得了后人敬佩。

“成功”是一个有魄力的字眼。世上没有人不期待自己的事业、商业、科研、升学获得成功。诸多人生活中不遗余力地寻找成功的秘诀。有人寄希望于拜读东方介绍成功秘诀的《厚黑学》,有人向师于卡耐基,有人认为成功学是西方的专利。这些人却有眼不识泰山,忽视了国人成功的秘诀。日本_涩泽荣一选择读《论语》,他说:“我的成功秘诀是读《论语》加算盘。”可见《论语》是成功宝典。

时下,有少数人认为:孔子的那一套“迂腐”、“古板”,与时代格格不入。这是非理性之言,是浮躁无知之言。正是《论语》保藏着许多被今人遗忘的智慧,正是这些智慧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真正成功和幸福的人生。现在每年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尊孔、学孔的客人来孔子家乡曲阜参观学习调研。孔子学院遍布许多国家,学习孔子学说的人越来越多,孔子文化的魅力与日月同辉映。

在中国,成功学研究的第一人是孔子。他的门下“贤人七十,弟子三千。”他把教育引入平民,他的教育思想早已植根国人心中。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知者也。”孔子一向重视修身养性。他说:“德之不修,学习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人无完人,不怕有错,有错就改,不怕失面子,不怕担责任。人的恶行皆源于虚荣心。成功的秘诀并非从天而降,它在人的心中。当一个人知道如何做人,他寻找的成功秘诀就会出现在他面前。

读《论语》就是读孔子。孔子是圣人,已达到大仁、大义、大诚、大美、大智大勇的境界。他走遍列国宣讲做人之道,受到认可,也遭到讽刺,说他是“丧家之犬”。他知道后就幽默地说:“我是丧家之犬”,一笑了之,返程后著书立说。

读《论语》也是在读我们自己。以《论语》为圣典,融会贯通其内涵,拜师孔子,反观自己,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不是,不护短,自觉修身养性,坚持“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心态,以君子坦荡荡的胸怀,沿着《论语》的精神之路,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三

说到《论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是大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论编织成的一部书。其中,大多都是富含哲理的语句。因此,我也对其中的一些句子深有感悟。其中,对我最有影响的,是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认真读这句话,其实它的实质就是说,要我们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当你真正做到这一点时,那么你做人就将不断完善自己,从而走向成功。这样的人生坐标,是很好,但是,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要想到,人是复杂的,你可能可以容易地看出他明显的有缺点和表面的性格和想法,但是要深入读懂一个人,那是相当困难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杰出的帝王,他就是做到了这点,才有了“贞观之治”,但是其过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有个大臣,叫魏征,是个直言不讳的人,曾经一度惹火唐太宗,但是都是忠言逆耳。就是这样,唐太宗被一次次的惹火,一次次的谅解魏征,也就一次次地将魏征这个人多读懂了点。这样,直到魏征死了,他才真正读懂了他,在悲痛中说下了一句话:“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想而知吧,读懂一个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暂且这样,就算你读懂了一个人,你还只是一个开始。以其为师,优点则从,缺点则改,这个过程,是比前者更难的。就拿学生来说。发现学习中,他人的优缺点,倒不是那么困难。但是这个过程,却更是难上加难。比如说,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没有及时完成作业,就不会有好成绩。就算你把这个道理告诉那些不自觉的学生,他们不需要寻找,大道理摆在面前,为什么还是不能进步呢?所以说改正缺点和学习优点的过程也很重要。换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坚持难。

总而言之,想按照上面说的那些,也就是按照《论语》的那句话说的做,是极为困难的。但是,如果你真能做到上面的那些,你必然会走上你的人生之巅。

为此,我将以此为我的人生坐标,并努力尝试着……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四

《论语》,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儒家经典著作,每个初中以上的学生能流利地背诵几条。然而最近,社会上掀起了一阵阵的传统文化热。电视上出现了很多以名人讲解《论语》、领略千百年前的《论语》等为题目讲解《论语》的节目,同时荧幕上也多了许多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有一部分人说:这是好事啊,普及传播传统文化。可是我不这么认为。

其实,普及传统文化,让人们去重新回味已经遗忘好久的经典文化,固然很好,这是妇孺皆知的。然而,他们传播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我看未必。

举一个我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实例吧。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讲解名著的节目,当讲论语时,竟然说:《论语》虽然只是孔子说的一些话,却句句引人深思天哪,这是犯了个多么大的错误!我们做为初中学生都知道,《论语》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并非是孔子单单一人的言行。如今,那个节目早已找不到了,希望不要再有类似误导世人的节目。其实,不单如此,还有许多错误的说法,弄得当时初学国学的我晕头转向。

再说说历史电视剧的事。因为传统文化热,最近许多历史电视剧开始热播。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二十出头的姐姐,正捧着手机,津津有味地在看着什么。我见她如此入迷,便十分好奇,于是向前瞅了瞅。呀,这不是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吗?一向喜欢历史文化的我不禁有些兴奋,便壮着胆子问:姐姐,这个电视剧叫什么名字啊?她回答了我,眼睛却不离开屏幕。我想,看来我遇到同样喜欢历史文化的人了!可没想到,当我正想下车时,却听见她喃喃自语道:噢,男主长得多帅啊,真是看不够!瞬间,我僵在原地。原来,她只是对男主角的相貌感兴趣!一刹那,我仿佛看透了这类事件。原来,人们看历史文化的电视剧,大多是追求紧张有趣的情节,或是喜欢主角们的英姿而已。而真正去欣赏古代文化的,我想十个里不会超过三个吧?而那些剧组,也许追求的只是收视率。

其实,如果社会并没有因为传统文化热而重拾古代文学,反而接受了错误的观点的话,那么这么普及传统文化并不是好事。我们不妨来看看:那些讲解论语的文人们,是否能完整地背诵《论语》的文学常识呢?是否能晓古通今,是否能将青鸟殷勤为探看的看读成四声呢?知道他们的答案后,也许你就知道这个文人,是真的历史文化爱好者,还是错误知识的传播者了。

不得不说,曾经的《论语》到了如今确实变了味。但这变了味的并不是《论语》本身,而是因为某些人的错误传播。我多么希望《论语》不再被错误传播!愿这错误的传统文化热能早日变为正确的传统文化热。

愿人们都能正确传播古典文学,让《论语》给人以借鉴和启迪,给人以感染和熏陶,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让古典文学这颗中华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永远耀眼!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五

俗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我“治理”自己这个人只要四分之一就够了。

——题记

小时候,父亲便要我学《论语》,而从这一学上,我这一生也许就离不开它了。

一到休息父亲就教我一句一句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便也跟着说:“三人行,必有……”

长大一些了,我也对论语的理解更深了。从“事父母,必竭其国;事君,能致其身中”了解了做为一个人要有责任心,必须发行自己的责任;从“巧言令色,鲜矣仁”中明白了做人要诚实,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知道了做事要抓紧时间,人生是有限的,利用人生是无限的。

上了初中后,《论语》中更重要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显现了出来。

初一时,只是知道学,不知道思,就吃了大大的一亏。

一次较大的考试中,名列前茅,我便很洋洋自得,自以为是。后来下一次考试时,我便被“打”了下去。然而,不仅是这一次,以后也是连连失败。

从此,我便臭名远洋。

但是,我从《论语》中找到了失败的原因,用学习的方法思考后,明白了不能顾前不顾后。一段时间就要思考,总结,计划。

在接二连三的倒霉与失败过后,我又见到了“彩虹”。在又一次的其中考试时,我又拿了年级前50名的成绩。

最后,我想让《论语》帮我取得最后一步的成功。我自己回顾一下,从小学一路走到初中,路上的坎坷辛酸,失败与失望都是《论语》中的精华帮我抹平,将崎岖的小路变成宽阔的大道。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六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智者谈话。读《论语》,就像与孔子以及他的圣贤弟子在交谈。

周老师为了我们的积累,决定每天为我们讲一句《论语》中的经典句子,我们称之为“天天论语”。

今天是我们学《论语》的第一天。周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工整的几个字:“子曰:‘君子不器’。”就让我们先猜猜它的意思。

我开始在心底猜测句子的意思:“君子不能动用武器吗?都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当然不能动武了!”我兴奋地想喊出来,但还是没胆量举手说。在底下小声地与同桌嘀咕了几句。同学七嘴八舌的说开了:“君子不受器重。”“君子不会嫌弃,‘器’同‘弃’……”老师都否定了这些说法。

接着,周老师解释道:“不器的意思是不能像皿一样,只有盛物之用,作为君子应还有许多用途的,而且应博学多才。”周老师还结合实际生活,说到君子的度量应像江海容纳百川,不像器物一般,容量受到了限制。君子待人处事时,也不应像器物一般,而应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改变采取相应的行动……原来一句简单的话蕴含着这么丰富的道理,不愧为千年经典!

然后我们认真地读了几遍这句话,就这样,我们学会了一句。我想,在今后学习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懂得学以致用。周老师又为我们讲起了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我受益很深。

之后,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又学到了很多《论语》名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调也。”……

这些经典的句子,将成为我“好古”的开始,我也要像孔夫子一样 “敏以求之”。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的声音响在我的耳际。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七

小学时,我并没有接触过《论语》,只知道它是儒家四书五经罢了。上初一时,国家开始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这才把《论语》拉入了我的生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简单的几句话,就教会我学习方法,做人根本与处世态度。“读经,背经,诵经”加上一周七次的午读,将《论语》拉进了我的学习。

我国古圣人孔子注重“信”的教育,他教导他的弟子守信。《论语》中多描写了他的言行,使我更加守信了。学校的孟老师是个极其热爱国学的老师,每逢学校组织大型活动时,孟老师便带领我们背诵《论语》以举行“开幕式”。将《论语》融入了我的生活。

初学《论语》时,我感到不耐烦“整天念这所谓的经书,有什么用呢?”

一天,放学回家,帮妈妈提了桶水(以前从未主动提过),妈妈夸我长大了、懂事了,这时我才知道,“整天念那所谓的经书”并不是无用。它正潜移默化着我们的性格、行为,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人生的真谛!

《论语》本身就是我国古代文学思想著作,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广为称颂,贵族们学习学的不就是《论语》吗?汉朝时,文帝推广儒家经典,在民间四书五经的传颂已习以为常了,在皇宫,大小官员学习儒教,可现在,被丢弃的“之乎者也”仍然没人过问,所以国家开始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

听!一声声诵读经典的声音从教室传出,仿佛又回到了小学那一声声“床前明月光”,这声音听着多么使人舒心。《论语》凝结了一代人的智慧,承载了一代人的经验,传承了百世人的信念。

诵读经典,诵读《论语》,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教会一种新的技能——立身处世,可以引领我们的未来,我相信我们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上千年以来的智慧结晶,让我们一起“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伍”!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八

《论语》是一本妇孺皆知的书,它是儒家经典之一。《论语》言简意深,富有哲理,每当我打开《论语》,我心中有莫名的感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的话,这句话告诉我对待志同道合的朋友,应该是很快乐的。大家应该知道高山流水的故事。他们二人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都很快乐,最后还留下了一段美史。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对于学过的知识,要不断的复习,从中寻找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就要思考,只学不动脑永远只会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通汇贯通,只空想,不学习,不努力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记住天上没有白掉馅饼的事。这就拿我自身来说,数学老师教我做一道应用题,他说一步,我做一步,碰到类似问题该不会还是不会,有些题知道做题方法,却不动手实践,还是做错,相信你也有这种情况,那是就要想着这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地凋也。”这句话说明,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显示真本事。一块金子,只有在烈火中千锤百炼才能成为精美的装饰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令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我曾有一个好朋友,我们一起去买东西。店主向我们介绍一种产品,我不是很喜欢我看店主给我们介绍了这么长时间,不好意思不买,我就让她去买,当时我能清楚地记住她满脸的委屈,后来,我后悔极了,每次见了她,我都绕着走。所以自己不喜欢的,千万不要施加给别人。

读《论语》,学做人,走天下,畅天下。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我们从小就吟诵的句子。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时期,我国有了“诸子百家”之说,一些在学业上颇有成就的人自成一家,到周边各国推崇自己信奉的志向或学说,吸引诸多的人跟随,从此便成了“诸子百家”。

而其中有一个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刻下了他的烙印,他就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有“七十二贤士”。他与弟子所著的《论语》一书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后人又有将孔子的经历写成书,名为《孔子家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待人得像对待兄长一样尊重,说过的话一定要算数,对大家有广泛的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去做了之后,若还有余力,再学习文献知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是说:对君子来说,吃饭不求全饱,居住不求全安,勤敏地做事,谨慎地说话,接近有道德的人,犯了错就在原地改正,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一个人光学习文化知识是不行的。即使他满腹经纶,对待他人不友好,行为不和善,他也是不招人喜欢的。人生在世,哪能事事如愿?所以我们才要学习做人,学会做事。我们要怎样去做人呢?首先,我们要学会真诚待人。我们要把对自己好的每一个人都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诚实的对待他们,没有怀疑,没有虚情假意。其次,我们要学会拒绝,学会真正看待周边的事物,认清事物的真伪,这样才能不至于没有立足之地。最后,我们要放宽心态,以一颗快乐心,平凡心去感受世界的温暖,这才是人生之真谛。

学会做人吧,那会给你带来好处;学习知识吧,它会使你做人的道理更近一步。希望《论语》会使你终生受益。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十

国学经典像一杯清香怡人的茶,需要我们细细品尝,方可品出其中的韵味。

《论语》是我国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著,共十二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阐述了谦虚好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博学多疑、珍惜时光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孔子在书中,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论语》一直给我启迪。有一段时间,我在学习上遇到了瓶颈,我总是认真学习,成绩却老是不进则退,忽然有一天,《论语》帮我打开了这扇疑惑之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啊!我每次虽然在认真学习,却对学习的兴趣并不高,如果,我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难道我的成绩还会像以前一样不会进步吗?

此后,每当我考试后,觉得自满时,就想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我通过复习,得到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每当我学习不想思考时,脑海里的警告会自动跳出来,提醒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让我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只有两样具备,才能取得好成绩。每当我在反省自己时,都会想自己和曾子是否一样做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在去世前,用几句简短的话,概括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人生的自我报告,也是我们为其奋斗一生的目标。

每当我手中捧着《论语》时,我都仿佛品的了一杯香茗,在宁静中感受它徐徐升起的芳香。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十一

《论语》浅谈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论语》是儒家文化最为经典的代表,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并且忠实的保存了孔子及儒家其他贤人的思想,对后代无论是政治上、文化上,还是社会生活上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上的表现,《论语为政篇》集中体现儒家的治世原则,孔子提倡施政以德,以道德和礼仪来教化百姓。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统治者要按照“德”的要求去施行仁政、教化人民、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像北极星那样,始终安居其所,把握住自己的中心,那么即使不用发号施令,百姓也会像满天无数的星星紧紧围绕着北极星那样,紧紧围绕在你的周围,始终跟着你的方向转动。这里面,要达到“众星共之”的境界,关键是要能够始终做到“居其所”,能够始终以中正的原则,保持正确位置,特别是道德位置。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论语颜渊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篇》)这两句是说,作为统治者,如果你能够始终坚持用正确的道德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言行,那么还有谁敢做出违反道德的事情呢?也就是说,如果你品行端正,那么你就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了自己的道德权威,即使你不发号施令,下面的人也会自觉地服从你的指挥、执行你的决策、维护你的地位;反之,如果你品行不端,在人们的心目中缺乏道德权威,那么既使你三令五申,下面的人也未必听你的话。

孔子接着又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篇》),草随风动,君子的道德风尚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统治者加强道德修养的现实意义也正在于此。

在《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政者本身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重视自我修养;另一方面,要重视社会教化,提高人民的道德自觉。

孔子的这一思想,与我们今天说提倡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一致的,也可以说,中国今天的政治理想是对孔子施政以德的继续与发扬。由此可见,《论语》对于我国政治发展有着不可企及的地位。

在文化传播上,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篇》)。认为对任何人都可以有所教诲,没有种类的限制。这样,就打破了当时只有上层贵族才可以学习的传统,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了可能。同时,他还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使得教育有了针对性和具体化。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论语》中看出,孔子在学生心中有着十分崇高的地位,但是,孔子在给学生上课时,课堂气氛是十分活跃的,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例如《论语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 ?’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他要求学生“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几个词“子路帅而对”、“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可见,在孔子面前,学生们是非常自由的。

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普及教育的政治要求相一致,而且满足今天寓教于乐,平等教育的课堂要求。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领会了教育的核心,学生与老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社会生活上,儒家文化所推崇的是一种以“仁”为核心的人格追求和以“礼”为中心的治世理想,他强调仁、义、礼、德、行、孝、悌、忠、友、敏、敬、学、志、温、良、恭、俭、让。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     仁、义、礼。是《论语》之最精华之所在。

所谓“仁”,是对于大写的“人”的反思,是人类精神的自觉,也是孔子心目中“人的最高的道德品质”。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又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以《论语》来看,仁所指的是人类一切美德的总和,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一种高位的价值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篇》)

义,则是针对这种高位价值观而作出的具体表现,是对客观行为表现的性质判断尺度。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篇》)

礼,便是对仁和义所做出的具体要求。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篇》)礼又分为礼制、礼仪和礼义。礼制是对于国家的种种制度而言;礼仪,是对人际交往和各种典礼的要求;礼义,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种种原则。

二、     德、行--打造良好的个人素质。

德,要求做人要善待一切,是一种内在的高位价值观。子曰:“为政以 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 众星 共 之.”(《论语为政篇》)

行,是对这种价值观所提出的外在要求。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篇》)

三、     孝、悌、忠、友--要求做人要对他人负责。

孝,善待父母和祖先;悌,要求善待家庭或家族中的尊长。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

忠,要善待他人,对他人负责。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篇》)

友,即有好的对待他人。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 《论语为政篇》)

四、     敏、敬、学、志--要求做人要对自己负责。

敏,要求行事要尽最大的努力。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篇》)

敬,要求行事要尽到最大责任。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篇》)

学,要求做人要不断的追求更高的层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

志,要求建立高层次的奋斗目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五、     温、良、恭、俭、让--打造良好的待人界面。

温,即情感友善。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篇》)

良,性质友善。

恭,仪态友善,待人礼貌。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篇》)

俭,严于律己,勇于改过。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篇》)

让,舍己为人,让给别人物质和精神的利益。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_(《论语泰伯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而这些理想,在《论语》中都有很明确的体现,这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很明显的现实意义。所以说,《论语》思想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它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意义,同时,它对于我们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直到今天,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仍然沿用着《论语》中的礼仪,仍然以《论语》中的要求约束我们自己,可以这门说,是《论语》造就了中国文化。那么,选择《论语》作为中国国学的代表也就无可非议了。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十二

我心中的那篇论语作文750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关注当代文化是当今的必修课,同时,也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孔子,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孔子应该说是战国时期儒派的创始人了,《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或是人生中的重要哲理,最适合我们这些学生阅读。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了解,弄懂,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这样,学习才会有真正意义。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其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并且,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从旧知识中体会出新学问会很困难,但往往,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又会有新的发现。这便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孔子的这种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正是现代教育人士所提倡的。仅仅两句言简意赅之语,便点明其主旨,再怎么对此不屑一顾的人,都会改变他的看法吧。

《论语》中有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道明积累之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把把看似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雄伟的山峦,那时,风雨自然兴盛。只有积累一滴滴似乎毫无用处的水,才能汇聚成壮丽的深渊,即使是蛟龙,也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积少成多,也就养成了良好品德,心灵,就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平时的一步半步,才能走到遥远的千里之外,去看那更为广阔的世界。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连绵的江海,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无懈可击的知识功底,成功便自然会尾随而来了。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在这之间,还有更多人生道理等着我们去明悟,还有更多的文人知识等着我们去了解。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其间涌现出多少永世流芳的伟大人物和优秀著作!我心中的那篇论语,便是中华文化这片星空里,最闪亮,最耀眼的星系!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十三

《论语》是柔和的缓缓徐凤,吹去心窗上的几抹杂尘;是清凉呤叮的泉水,浸润了心中的一方净土。手捧此书,闲暇之至,茗一口清茶,闭目,忘乎所以然,心醉言语间。

读《论语》,遇孔子临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仿佛看见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气势磅礴,惊涛拍岸。在逝者如斯中,知晓时间流逝之快,藏匿在花开花若,云卷云舒之中。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它教会了我们把握时间,“握永恒于一瞬”,再不感叹:方知生命挥手瞬间。

读《论语》,见孔子悉教弟子:“孝子之侍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领悟孝的做法,侍奉父母时,要表现出自己的敬意,赡养父母要表现出自己的乐意,父母生病了要体现出自己的忧虑。孝的意义也在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它教会我们如何尽得孝道,切勿等到自己黑发白霜染时,宛然叹曰:子欲孝而亲不待。

读《论语》,步游于孔子言中的三尺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窘迫的困境中,依旧驰骋着超脱的魂灵,不被此束缚的超然。仿若“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细细领悟言语间的一汪静水的清宁,游览三尺陋巷,旷视怡神,它教予了我们一番举手投足间的气定神闲。已至此,叹乎!

《论语》中的字言字词,像是天空中的璀璨群星,繁华了中华文化的银河。它的句句道理,交叠化作清风怡然人心。于是乎!心静如止水,思明似清潭。手捧一书《论语》,逍遥漫游。犹如玉月当空,撑一支长蒿,行一叶扁舟,溯流在碧波荡漾,“清流见底,沉鳞竞跃”的菏泽中。又好似夕阳当下,屹立于“山映斜阳天接水”的江岸,看赏“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更似在“乡野萍踪、流芳溢翠”之境中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读《论语》,在我的生命中化作一轮太阳,给予我的,将是生命力无尽的灿烂!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十四

假如说学习能使你丰硕内涵,教导能让你深蒙哲理的话,那么阅读便是这两者相弃的最好抉择。若是要我来选与浏览的对象,我必定会将《论语》发进我的书厨,并添以永恒收藏,只因它带给了我无绝的辅助。

记得很小的时候,母疏就曾给我购功良多的古典书籍,但我并不在意。伏始是由于恶奇,陪着字上的汉语拼音,唱响它古典的声调:“子曰:‘教而不思则罔,念而不学则殆。’……”每该我读完,一种骄傲感便浮上心头。但果时间的拉移跟学习的压力让我不得不取它渐遥,终极就是遗记。

但在六年级的时候我在一次无意翻望语文书时,却不禁找到了我幼年时成长的记忆。伴着一时的高兴与冲动,我开端大声朗诵,曾经的从豪感与喜悦感挂谦了我的心头。我笑了,啼得那么甜蜜,又是这么的熟习。这笑颜中承载了我儿时美好的回想和对将来美妙的冀望。

返后的日子,品读《论语》即成了尔的粗茶淡饭,只有闲下口去,不论是多久,哪怕只有多少分钟的时光,我也要觅着页码,找到一段内容丰盛的“孔子云:……”腹上二句即便是不会违,也要读熟直到向会替起。

你可能要答了,《论语》又不是课利必学内容,干嘛要将全体的心理抬在它的身上,时常复习课内常识不是更主要吗?你错了,课标学习是很沉要,但在温习它闲余的时间,配上几原课外精读,歉富内涵,不是讫到了两败俱伤的息用吗?更何况,我早未离不启它了。

每应我将它翻阅,己生及学习的情理老是铭刻心间,我不能忘却也未曾忘记它的教诲,就如老师和父母的吩咐。有了你,我生便已脚够光辉。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十五

论语是四书五经之一,是儒家著作之一。记载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体散文。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教导世人立身行孝,为学、卫道成大孝――治理天下,以定天下之平安祥和。,《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并参考《齐论》编出定本,号为《张侯论》。东汉末,郑玄以该本为依据,参考《齐论》、《古论》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东汉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将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3月25日,《论语》当选“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之一。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古时称为方术士,擅长祭祀,炼丹,算命等),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如何做人

《论语》从文学角度上看价值不高,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正直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只有心中坦荡,做事才没有担忧。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头。 仁德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修养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几句关于做人的语句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人格塑造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其五,君子不党。孔子认为,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做到“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同时还要“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治国安邦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有关治国的道理在《论语》中也有重要的位置。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这一思想虽然反映了孔子的宗_理观念,但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确实起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在阶级社会里,不论处于什么时代都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否则国将不国,政将不政,社会将混乱不堪。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以“人伦纲常”治国呢?孔子回答子路的问题时作了说明,子路问孔子:“卫国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当然孔子也认为,重视伦理纲常的作用也不能脱离礼让。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即用礼让的精神治理国家,国家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人伦纲常的礼才能得以保证。在这里礼让成为维系人伦纲常的精神纽带。 2、治国的前提在于君主要严于律己。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孔子还 以舜为例说明君主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孔子看来,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这里舜的庄严端正行为正是他实现太平世道的关键所在。 当然,孔子还认为君主治国除了行为端庄之外,还应重视才智礼仪仁德的关系,这些都是治国不可偏废的条件。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阒,_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阒,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即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护它,能用严肃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礼义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可见治理好国家对君主的要求应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另外,孔子还总结了历代圣明君主治国的道理,重在宽厚、诚信、勤敏、公允。即:“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_任焉,敏有功,公则说。”(《尧曰》) 3、治国的基本方法,“选才、富国、育人,立法”。孔子认为君主管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同时要重视富国,教育民众。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孔子强调在卫国这样一个众多人口的国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让他们富起来,然后使他们再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另外,孔子也特别重视法制对国家的治理作用。有一次颜渊请教老师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借鉴夏、商、周三代的古德,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在这里孔子不仅强调了法制对治国的重要作用,而且他的古为今用的思想方法也值得今人学习。 4、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只有这这样才能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总之,论语还是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汉族, 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老二,春秋时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其父叔梁纥,其母颜氏名徵在。孔子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文学家。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孔丘,孔姓,名丘,字仲尼。祖籍河南商丘夏邑县,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申时(儒略历西元前551年 10月4日,以今格里历则为西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辰八字为庚戌年、乙酉月、庚子日、甲申时)在山东曲阜降生,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后来宋国人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hé)。孔子其七世祖先然父嘉在宫廷内乱中被华督所杀(存疑),其子木金父为避难逃到鲁国邹邑,从此以后木金父以其父亲的字为孔我氏。相传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贵族出身

孔子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后代,是商朝的宗室。武王伐纣建立周朝, 为安抚商朝的贵族,封于亳,国号宋,即宋国,所以是殷商的贵族后裔。 三监之乱后,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国,死后葬于宋国故地(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 微仲去世后,子宋公稽继立;宋公稽去世后,子丁公申继立。宋丁公去世后,子」共继立。宋」去世后,弟炀公熙自立,太子弗父何不得立。于是弗父何之弟公子鲋祀杀炀公,欲立弗父何,弗父何拒之,于是公子鲋祀成为国君,是为宋厉公。弗父何成为正卿。 弗父何死,子宋父周立;宋父周死,世子胜继立,世子胜生正考父。正考父事宋国戴、武、宣三位国君,以恭敬著称,“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俯“。正考父尝朝周,取回《商颂》,进行了一些整理,补充了在宋国已经亡失的篇章。 正考父死,子孔父嘉继立。孔父嘉事宋穆公。穆公临死前,不立己子公子冯,而立兄子公子与夷,以报兄长宣公让国之恩。去世前遗命孔父嘉辅佐与夷(宋殇公)。孔父嘉事殇公与夷,屡次对郑、卫等国作战,但多以失败告终,引起国人不满。孔父嘉有妻十分貌美,引起另一主政大夫华父督的垂涎。于是华父督借国人不满,发动兵变,杀掉了孔父嘉与宋殇公。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到鲁国,从此孔家成为鲁国人。 木金父生祈父睾夷,祈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是为孔子的父亲,是鲁国著名的武士。前563年晋国荀莹率十一国联军进攻小国逼阳(今山东枣庄市中区),逼阳诈降,联军入城后即降下城门准备袭击联军,而此时叔梁纥则进前托住城门,使联军安然退出逼阳。孟献子称赞他:“《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

圣人降世

叔梁纥正妻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妾生长子孟皮,但孟皮有足疾,不能为嗣,于是叔梁纥求于颜氏。颜氏有三女,且欲与叔梁纥为婚,但又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两长女皆不愿,唯小女颜征在愿嫁叔梁纥。 颜征在时年十八,而叔梁纥已经七十二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周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_”。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八月孔子降生。孔子生而头上圩顶,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山,故名“丘”。

《论语》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又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为“四书五经”。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的说法,譬如由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表达的有关于“论语”的观点可知他认为“论语”的意义便是“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说到这里,谁都不免会问一句:难道除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外,别人说的话都不是“有条理的叙述”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论语”这样的命名有什么意义呢?可见刘熙这一解释是很牵强的。(《释名》的训诂名物,以音训为主,其中不少牵强附会的地方。)还有把“论”解释为“讨论”的,说“论语”是“讨论文义”的书,何异孙的《十一经问对》便是如是主张,更是后出的主观看法了。 关于《论语》命名的来由,也有不同的说法。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便说:“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似乎是《论语》之名要到汉武帝时才由孔安国、扶卿给它的。这一说法不但和刘歆、班固的说法不同,而且也未必与事实相合。《礼记・坊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坊记》的著作年代虽然还不能确定,但不会在汉武帝以后,是可以断言的。因之,《论衡》的这一说法也未必可靠。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论语”这一书名是当日的编纂者给它命名的,意义是语言的论纂。 语可论者”――《论语》之名义 陈科华 《论语》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本其名义到底所指为何,自汉代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比较重要的观点有: (1)班固:《汉书・艺文志》: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2)刘向:《别录》: “《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邢疏:“直言曰言,答述曰语,散则言语可通,故此论夫子之语而谓之善言也。” (3)刘熙:《释名・释典艺》: “《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4)何异孙:《十一经问对》: “《论语》有弟子记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问,有弟子自相答者,又有时人相言者,有臣对君问者,有师弟子对大夫之问者,皆所以讨论文义,故谓之《论语》。”

编著年代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十六

论语全文及翻译|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

论语简介:

《论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本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_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老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孔子介绍:

生平:孔丘,孔姓,名丘,字仲尼。祖籍河南商丘夏邑县,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申时(前551年10月4日,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辰八字为庚戌年、乙酉月、庚子日、甲申时)在山东曲阜降生,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系贵族出身。后来宋国人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hé)。孔子其七世祖先然父嘉在宫廷内乱中被华督所杀(存疑),其子木金父为避难逃到鲁国邹邑,从此以后木金父以其父亲的字为孔我氏。相传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着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十七

不知道从何时逐渐,我变成了一个害怕理想,担心成功的人。应对凡心所向的事情我褪去了,逐渐的学好用“不在乎”三个字来掩盖你内心深处的失望与伤心。有时,在我没法不应对混浊的气体,拥堵的室内空间,我发现了我从此找不回当初那一个呼着“钟头不知日”的我了。

而这类心理状态,在碰到孟子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我逐渐坚信有那麼一种人,境况比我相差太多,却仍在用自身的心为这一日渐无奈的社交做着无私奉献,仍在为相近“挟山东泰山以超北海市”的理想坚持不懈着。我忽然想到了自己,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荷蓧丈人那般用出众的语气批判我的愿望,由于我没有梦想,精确地说,是沒有有着生命的理想。

时至今日,我就“傻傻的”地去给老年人让位,在地面上捡了钱去交到警察蜀黍,看到同学们抄作业会严格劝阻。如今呢,我看到老年人进入车内要装入睡,见到同学们抄作业会走过来笑着告诉他:“需不需要抄我的?”见到插队的我就不容易管,冲着不太喜欢的事我能笑,冲着不合理的事我可以忍。

在我以一个“恰如其分”的状态再次起身的情况下,我以为我是不会再受伤了。但是,对不起,我躲不开。我终究不可以像孟子一样喊出:“谦谦君子无终食中间违仁,造次必因此,颠沛必于是!”在一个战争持续,老百姓居无定所,公平公正难寻的时代,讲出那样的话的孟子,确实不可以不许我钦佩。由于我不甘心。

孔子说:“仁”即“恋人”。我一次次地期待这世界充斥着仁,但是真的很难,如今还是做不到,何况孟子所在的时期?因此我想到一个脸色憔悴却神色仍然容光焕发光采的人,在一个尔虞我诈的全球说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当他应对外部“今之从政者殆尔”,若有所失地说“兽类不与同群”时,谁又可以像他一样轻拂吉他琴弦,浅吟低唱那千载之音?

我轻拂着这冷淡的打印纸张,读着这些逐渐消失在时在空中的文本,我完全征服了。高中作文我的痛楚确实无所谓了,由于真真正正的谦谦君子是绝对不会为残酷的现实所战胜,绝对不会猜疑自身所挑选的路,也绝对不会由于置身窘境而絮絮叨叨地埋怨自然环境的极端。她们会亲自动手,用自身的方式去更改自然环境。

孔先生教會我的,要我终身使用。他在梦中跟我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老先生,我能努力实现的,由于理想早已回家了。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十八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为什么?因为君子心态平和安定,那种安详舒泰由内而外,无任何躁气,更不失安闲,没有故作姿态,更不会骄矜傲人。从容、笃定肯定属于君子。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在其位,谋其政”想必也是必然的了。不过,不仅要谋而且要深谋、精谋、用心谋。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要爱业、敬业、乐业。这也是当今的一种工作态度。所以说,“君子必操索”。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荡,小人狡谲。这也同样成了君子的引擎。坦荡、宽广、释然、无私、平和、善意,融合在一起,就是一位君子的修养,更是君子的风度。

子曰:“士怀而居,不足为士矣。”意思是作为君子,不能成天想着自己的一切。此话一出,他的一位叫曾子的学生就进行了诠释:“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己为己任,不亦重乎,而后己不亦远乎。”用时代性的话讲就是要“修炼自我,明确责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这不仅是他们师徒俩的意思,更是君子的准则。另外,像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由其演化,或受了熏陶。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要“巧言令色”。我们大概都清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像孔子说的那样,不是言出必行,而是行先言后,是另一种升华。所以一个君子要处世,要干番事业,就得“耻其言而过其行”。

一部《论语》,培育百万君子。

句句真言,流露人生哲理。

照亮了两千多年来行进的路。从心灵进入,融进了血液,交织、汇聚,最后暖遍全身,这是一种启迪,更是一种动力。是一位老者,诉说着万物的真谛,规范了君子的行为。

携上一本《论语》,我走上了君子的道,踏上了人生的路!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十九

这几天,我们都在学《论语》十则,在这十则论语中,我喜好个中的三则,它们别离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觉得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几句的意思都是关于念书和进修的。如第一则讲了进修的要领和立场以及做人要有涵养;第二则讲了要复习已经学过的常识,就能贯通新的内容;第三则讲进修要领,叙述进修和思索的辩证相关。

我先说一下我对第一则的读后感吧,我以为第一则的第一句讲的是进修要领,人在进修和实践中把握常识,增添手法,这不就是进修中的爱好吗,第二句讲的是进修的爱好,孔子与别人一路接头题目,这不就是进修的爱好吗。第三句讲的是为人立场,孔子的意思是让我们做人要气度坦荡,要有涵养。

我对第二则的领略并不是很深,可是我知道孔子的意思是在温习的进程中,可以得到新常识,新领会,新发明,这种人可以做先生。有一个好的进修要领很重要,常识就是通过不绝地创新才不绝的富厚和成长起来的。

第三则就是一个进修要领,但愿同窗们记着这句话。学是思的基本,,思是在学中举办,二者相辅相成,不行以偏废,这才是正确的进修要领。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想:遇上开心的事,就尽情享受,与人分享,因为你的快乐也会让别人快乐;遇上难过的事,一时的悲伤难过人之常情,但长时间沉迷于此,你的生活质量就会大大下降。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快乐地生活!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二十

在我还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娃娃的时候,爷爷就拿着一本《论语》教我读。每每打开这本书,我竟然能异常的安静,懵懂的眼神似乎透着些许的光芒。

长大后,我更渴望能够知道书的渊源,于是找遍各种资料,查遍“度娘谷哥”,了解到《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论语》中有几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学习中更是让我养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记住内容,不思考问题是不行的,是不会有收获的;然而只一味的空想而不去读书学习,不去实践,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学习和思考充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将学习的效率提高,才能快乐的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没有一个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都会有不懂得地方,所以我们要更努力的学习,把学到的知识尽可能运用到生活中来,用书中的道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见到知识渊博的人,要向他们学习,看齐,见到不够优秀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类似的错误。我看到别人的缺点,对他嗤之以鼻,可你有没有想到,你身上可能有些跟他很相像的错误和缺点,所以我们在看别人错误的同事,也要反省自己。

《论语》中的金句还有好多,从古至今沿用都是极好的,这些“至理名言”将会伴随我一生。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二十一

关于论语的作文750字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他的学生们:“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如果有人对你们有知遇之恩,你们将怎么做来报答他们。

子路性急,他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是何等宏大的目标!现今的老师如果知道自己的学生如此知恩图报,理想远大,一定会对其赞赏有加。孔子则不然,“夫子哂之”。孔子用一笑表达了他对子路的不满。在后文孔子对曾皙讲明了他笑的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嫌子路在回答问题时不够谦让,不符合“礼”的要求。可是,在心中有了答案之后,为什么就不能慷慨陈词说出一番豪言壮语呢?

以我――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孔子这种对“礼”的要求可以说太僵化了。由于孔子的“笑”,接下来,曾皙、冉有、公西华的言辞都变得异常谦逊。公西华明明很有才华,却只谈自己要当一个穿着礼服的小相。孔子也知道公西华很有才华,为什么非要引导公西华说出使自己大材小用的话呢?如果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符合“礼”的要求,那么“礼”此时便不是一样好东西了。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拥有豪情壮志总是值得鼓励的,但孔子没有,他只看到子路没有遵守“礼”。孔子对“礼”僵化固执的追求,大大削弱了谈话的主题。

就我而言,我还是喜爱一节大家争论得很激烈的课,这样思想才能产生激烈碰撞,涌现出更多灵感的火花。孔子如此强调谦虚,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他学生的思想呢?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重点在“争”字,许多学说在竞争中发展完善。要想使自己的学说被君主采纳,成为“显学”,怎能不与其他学派的学者据理力争?而这似乎又不够谦让,不合乎“礼”。但是孔子不也一直在坚定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吗?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不能一味谦让。比如在应聘过程中,我们若有好的想法或策划,一定要敢于展示出来。倘若像孔子和其学生那样刻板地“依礼而行”,你就会把机会白白地让给别人。

不知道我对《论语》的理解是否到位,但这只是我的观点。观点无所谓对错。我不否认孔子是“万世师表”,是“圣人”,但至少在我这个“今人”看来,这次“侍坐”中,孔子的言辞与表现着实有不妥之处。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二十二

今天是森林小学开学第一天。三年三班的班主任羊博士手捧着一本《论语》走进教室。他扶了扶眼镜,顺了顺胡子,摇头晃脑地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子罕篇第二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下面有哪位同学可以解释一下孔子这句话的意思?

教室里面大家都积极举手发言。

首先,小狗花花说:它的意思是逝去的人就可以不用睡觉啦!

羊博士一听摇了摇头,叫另外的同学回答。

小兔跳跳自告奋勇地站起来回答:它的意思是死掉的人像水一样流走了。

羊博士叹了一口气,直说:非也!非也!请认真思考后再回答。

小猴乐乐笑呵呵地说:它的意思是不是说死了的人像水一样活跃,不分日夜。

羊博士一听,差点晕倒在讲台下,他好一阵子才晃过神来,破口大骂:“平常叫你们多读圣人孔子的书,你们都读到哪儿去了。”

这时小马航航主动站起来,扶了扶眼镜,认真地说:博士,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世间一切事物总是匆匆消逝而去,正像这河里的流水一般,不分昼夜、从不停歇地一直流逝啊。我认为这句话也告诉我们:珍惜时间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人生是虚无而又短暂的,它在于一呼一吸之间,在于一份一秒之中,它如流水般消逝,永远不复回。而且时间是无声的脚步,是不会因为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处理而稍停留片刻的。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在,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朝着正确的方向扬帆起航。

羊博士一听,又顺了顺胡子,欣慰地说:孺子可教也!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羊博士,以后我们一定会认真地学《论语》。”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二十三

我最喜欢的经典作品,是这部流传已久的《论语》。

它还备受古今中外的推崇,内涵广博精深,很值得一学,因此我很喜欢老师讲《论语》。

初学《论语》时,最令我感慨不已的因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它使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浑身充满力量。像警钟一样时刻提醒着我,以他人之长补已之短,还要遇上品行低劣的人,不只是蔑视他,更应该扪心自问,看看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毛病,以便及时改正,遇到才能品德高尚的人,以他为榜样,虚心的向他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同样需要调节自己的心态,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

就像孔子说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学习是否认真、尽力了?是否对得起老师与父母的期望?对同学是否关心?总之,每天要想一想,这样可以使自己清醒,做到自觉努力,不断鞭策自己进步。老师还重点讲了《论语学而》篇的“学而时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认为把学习看成生活的一部分,把它当成一种乐趣,学习也就非常容易了,若能善侍友人,与他们和睦相处,心情也就舒畅多了。

校园生活中,误解是同学之间经常出现的事,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善侍每一位同学,遇事要多为他人着想,用我的真心,尽最大努力去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有了这样的环境,我们才能安心学习。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有心的同学不妨去读读《论语》,相信你会比我收获得更多。他还会让我么我们的学习、品德进步。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二十四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孔子的《论语》。这句话,在我读书至高中时,在教材上,已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小学。当时只是小和尚念经,嘴里念着,脑子却不曾想着,只是单纯的知道,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有一个是我的老师。这句话,也只是一句话,是被长辈夸奖读书认真的“工具”。

第二次,是在初中。对于“师”这个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指在某方面比我更加精通的人,但还是那样漫无目的地在读,在背,在用,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凭感觉的,将这句话写在那些作文里。

第三次,便是出现在高中的人文课上了,现在,对于这句话,这七个字,我已经明白其中所讲的道理,明白其所指的重要性,其实我认为,何必三人,就是两人,另一人也会是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之处和不足之处,“学习”这个词,不是单单地被限制在“读书”这个字眼里,其深刻含义,是将别人的长处,“挪”到自己身上来,是汲取,亦是付出,你需要付出自己的汗水和耐心,才能从他人身上汲取优点,我之所以用“挪”而并非“拿”、“移”等字,是因为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亦长亦短,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再细读这句话,“三人行”,只有在前行、前进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在哪里,并非其他时候可以发现的,所以“行”这个字,是条件,“师”这个字,是发现。

此外,“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是教诲,也是训诫,很多人自以为是,或是不屑于他人的观点,这都是不对的,只要是与自己同行的人,就必有比自己更加好的地方,每个人都应该深记,自己并非完美,缺点总比优点多,但是学习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所以,补短取长,只要愿意,都是很容易的,除了愿意,更不可或缺的,是毅力和恒心,这些已经被人们嚼烂的词语,其实也是让人很难坚持并做到的。

很多人只听闻《论语》,并无读过,更不会反复研读。现代作家和国外作家的书充斥着这个市场,中华经典,逐渐地淡出了读者的兴趣。新书推荐榜不停地更新着,但是中华经典文学的榜上,《论语》,永远是那位矗立在那儿的不朽老者,代表着中华文化最耀眼的那束光芒,愿你,也能不忘璀璨文化,走进中华经典,走进、《论语》……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二十五

“能与经典对话,这是你一生的圣缘;若你把神采丢了,这会是你一生最长的错过。”最近的语文课,我们系统学习了《论语》精选。为了鼓励我们扎扎实实学经典,也惟恐我们年少懈怠,轻浅浮躁,唐某人在白板上煞费苦心地写了几句劝学的话,我也真是颇有感慨啊。

其实,我早已接触并背诵过《论语》全文,但那时的确年龄太小,完全不能理解,只能囫囵吞枣地背。

问老师和父母这样背有什么用,他们都是一句话,等你长大了就理解了。我一直对这个答案不屑一顾,直到现在又重新读过,才明白其中的微言大义,也才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这是来自百度百科的解释。简单来说,《论语》是孔子主要思想精华的合集。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及其《论语》的“至圣”地位实在不需要我这个小小少年啰嗦什么。单说民间戏曲传唱,最著名的典故莫过于北宋的开国功臣,名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了。孔子在世博学,去世后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可见其思想和学说对后世影响何等深远。

可如今,因为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有太多人对孔子、对《论语》、对传统美德早已失去雅兴了。我身边有的同学不无夸张地说,都9012年了(这个年代数字只是应景,只是为了夸张现在的时代大大不同了),还学《论语》有什么用?

我想说,这是有用的,因为不论哪一个时代,礼义廉耻都是不可或缺的,温良恭俭让都是不过时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么简单的道理,却是太多人难以做到的。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讲信用应是最基础的人际交往准则,而不讲信用的人多了,这就为我们的社会敲响了警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不排斥做官和赚钱,但取之有道是准则。若果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圣人宁可固守志趣也不妄为,这是名利至上的拜金社会多么需要提倡的“圣缘”啊。

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也。为了践行五常之道,或者以当下的时髦说法是构建和谐社会,孔子奔波,甘为木铎;范仲淹则登岳阳楼,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面对巨大的劝降诱惑,他节义慷慨,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这些行“道”先哲构成了中华文化泱泱大气的脊梁风骨。

还有人质问,学这么多《论语》,高考又不考,有什么用啊?“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大丈夫不是为了炫耀而学习,而是为了明白事理,济世救民。顾炎武先生的回答多么经典。

即便不是为了“高大上”的理由而学习,那也该为自己修身养性而尽力。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告诉我们复习求思是重要的。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告诉我们学习要追求“正义”,不钻牛角尖,当然,求异创新另当别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不断思考,在思考中要不断学习,如此,学习效率才能提高,人才不会成为书呆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告诉我们对待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切不可不懂装懂。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告诉我们特别是那些喜欢看成功鸡汤文的人,要看清楚别人成功背后的努力。

如此《论语》,如此孔子,如此智慧,如何过时?如何腐朽?如何无用?

文史悠悠,先贤已矣;阅读经典,幸得“圣缘”。作为新青年,我们首先应深入学习经典,而不是轻狂自居,鄙薄先贤。学下去,继承下去,“为往圣继绝学”,这是我们的责任。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二十六

每一样物品都拥有自己所神秘的一面,但是,论语之中所包含的神秘,是与其他东西所大不相同的。

说到论语,它仿佛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来到你的身边,阐述他所经历的世间万物。

他的言语是:“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提醒,是“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还是“三思而后行”的提示。都让我对他无比着迷。

初次结识论语是在四年级时,我无意中在论语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子贡问孔子怎样才算君子,孔子说:“在说之前,先去实行,然后再按做了的去说。”我这才明白,嘴皮子上的逞强是根本没用的,只有凭借着自己的行动,才有足够的资格来证明且来展示自己。从那以后,我不仅先做后说,并且还做到了“三思而后行”。

从此,我爱上了论语,它既是与我亲密无间的伙伴,而且还是我的良师。

大电影《2012》上映了,有些人沉浸在一片担心之中:如果2012是真实的话,那我们又何去何从?我也是其中一个。一天到晚的心慌意乱。而当风顽皮的吹开了《论语》,我眼睛一瞥,见到了孔子说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己。”它为我解答了所有,它告诉了我:“去攻读和钻研邪说,那就有害了。”没错,现在科学那么发达,可是我却去一味的相信那一些无凭无据的邪说,是否有一些太愚蠢了呢?多谢了!论语,你又让我认清了一切。

论语是一位老师,他所给予我们的不是如课堂上的智慧,也不是那满嘴空话的大道理,而是在人生的舞台上,如何证明自己的“金玉良言”。总之论语的神秘是要你自己去品味和发掘的,加油吧!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二十七

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化典籍中,给人们以知识的传承,给人们以文化的力量!而我就是喜欢这种品味古迹,品味经典。在我所阅读的经典书目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论语》了。他,不仅给我以先人的智慧与思想,更给我未来的行动与指导。

我最喜欢的一则论语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讲的是读书人,一定要拥有宽广的胸怀和志气,才能在未来的挑战中做到更好的自己。因为前途漫漫,只有拥有了这些良好的品质,才能使自己路走的更宽,走的更远,我便借鉴了这条论语,使得自己培养出这样的品格,加以发扬。

我的家里在生活中也运用到了论语。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席不正,不坐。他的意思是席子或者桌子摆放的不正,是不会坐上去的,我们家变遵守了这一点——每天把桌子都擦的干干净净,摆放的整整齐齐,因为这样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更是对品质的一种传承,所以这句论语故事在我们家有着很深切的意义。

论语中一些关于君子道德品格的小故事,也深受我的欢迎。比如说颜回,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他在陋巷里面仍然能坚守自己的本质,不想吃住不好,仍然能作为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一样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的人是这个社会所稀缺,所以希望拥有的,更是一种社会的榜样!

古人常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读懂了论语,你的思想境界以及生活品质一定会得到质的提升——因为在《论语》中,你可以更好地感知自我,在《论语》中,你可以得到更多更有意义的品质和观念,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观。

《论语》,圣人之语!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二十八

《论语》十则

教案示例一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难点:分类式学习笔记活动的实施

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教案点评:

板块式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案示例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

1.三分钟演讲。

2.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3.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4.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5.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6.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7.指导背诵。

8.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9.布置作业 。

( l)课后练习一、二题。

(2)背诵全文。

( 3)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

1.检查复习。

2.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3.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

名人对于论语的评价 古人评价论语的名言篇二十九

两月前,开始看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非常有意思。

以前总以为孔门之学,尽教些书呆子,远不如韩非子的法家来劲,更不如老庄的洞明洒脱。可是看了几篇就知道自己实在太无知了。相见恨晚!

有一回孔子的学生问道,“您总教育我们要做君子,说仁的宝贵和伟大,可是如果有人说,仁在井里面,那是不是我们也要跳进去呢?”这个问题太有才了,正是我这些年来想问的。现在这个社会,小人当道,让我傻乎乎的做君子,你孔家店可不就得该砸吗!

孔子听了很惊讶,说,“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君子要敢为人先,但不能掉坑里;君子可以走错路办错事,但不能迷惑在里面。”

孔子啥意思呢?分明在说,咱讲仁讲义讲君子,不是咱老实傻。咱走出江湖也没几年,黑道白道咱都混过。咱做过许多大王的上宾,在卫国几乎可以当大王;咱也和鸡鸣狗盗、土匪混混纠缠过;锦衣玉食咱尝过,几天没饭吃咱也忍受过。有这些经历垫底,咱不坑别人,就算他们烧高香了,怎么能被别人骗到井里去呢?君子是啥,不屑于黑罢了!

这个学生和我一样,半信半疑,直到后来出事了。

齐国要攻打鲁国,孔子派出学生子贡做外交斡旋,结果呢?整个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感叹“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厉害吧!谁还说他们是群书呆子!不过人家孔子只说,这没什么没什么,这不是咱要的。这是术,咱追求的是道!

问题来了,君子是啥?——老子不做大哥许多年!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