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其他范文

最新现代文阅读方法(汇总五篇)

最新现代文阅读方法(汇总五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现代文阅读方法篇一

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他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而言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就有这个意思。“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的各种危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个体现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则。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哲学家指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质。

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乃是后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往往也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备的变革。以遗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基因组合吗?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遗传工程的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一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8.下列不属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一项是

a.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所造成的视野的狭隘。

b.洪水、海啸等诸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

c.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并不清楚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d.真理是整体的,而我们对技术、知识的认知常常存在局限。

9.下列各项中,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项是

a.人类应顺从自然。

b.真理是整体的。

c.人类应与自然共济。

d.使真理向人类敞开。

答案:d

10.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3分)

提示: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在哲学上对真理开放,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第9车厢

【俄罗斯】

米哈依尔 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听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来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修改)

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提示:内容上表现车站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结构上为发表讽刺小品,引起读者回信,我拜访写信人,引出第9车厢的故事做铺垫。

12.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

提示: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时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你们赶快派一名记者来,我肯定不会让你们白跑一趟的!

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第三人称,全能视角,有助于写出各个人物做出的各种反映,让读者全面了解时间的发展。

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提示:(1)点明时间,渲染氛围;(2)表明车站工作人员不负责任到了极致,深化了主题;

(3)衬托了人物的心理;(4)为下面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文阅读方法篇二

废墟的召唤

一,作者:宗璞pú,当代作家。原名冯宗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红豆》、《三生石》。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二,字、词

妲dá己;褒姒sì;远瀛yíng观guàn ;甲胄zhîu:铠甲和头盔; 充塞sâ:塞满、充满; 断碣jiã残碑:碣,石碑 嗫niâ嚅rú: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窸窣xī sū:模拟摩擦等较轻微的声音。蘸zhàn:用物沾附液体。

莽mǎng苍cāng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怅chàng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表示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就有气势。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三,解题

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明确:标题运用了拟人修辞;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注意:“废墟”是指凝固的历史;“凝固了的历史”就是指历史的见证。)四,重点语句的赏析,特别是文中写景的句子,富有寓意的议论的句子 1,“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2段)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几处比喻?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明确:这段话一共有四个比喻:第一个本体是荒野,喻体是海洋;第二个本体是荒草,喻体是海藻;第三个本体是乱石,喻体是泡沫;第四个本体是建筑遗迹,喻体是船只。

2,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2段)

明确: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涵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3,“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4段)

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一直若无其事地、悠闲地地停泊在那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它又永远象征着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作者说历史在这里凝固了。

4,“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7段)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文章语境,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这句话用了拟人的手法,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且是在召唤人们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号召人们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大潮,“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5,“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如何理解?这句话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8段)

明确:历史变迁,人世沧桑,楚国早已不复存在,但屈原的精神却仍在流传.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留给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至今流传。体现了简约含蓄的语言特点。

6,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9段)

这段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明确: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些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7,如何理解:“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明确:对话情景是假设的,但对话内容却是作者和当代“年轻人”真实心境的写照。作者希望年轻人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

8,“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14段)

明确: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似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凉和清冷。这里不仅仅是客观逼真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状的迫切情感,也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9,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19段)

明确:铺天的锦霞,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程,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同时,作者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己的贡献。10,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2段),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20段),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

11,最后一段:揭示文章的主旨和意图,抒发内心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凝固的历史。五,写作特色

1,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

2,作者在写景中还多次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议论。

春之声

一,作者:王蒙,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近百部小说。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是中国当代最具实力派作家的代表。

二,小说《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更是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

《春之声》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小说意识流的写法,不像传统小说注重故事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而是重点写特定的生活场景在人物心中的折射,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就形成了作品放射性的结构,但所有的折射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车里的主人公的心灵。三,字、词 涟漪liányī:细小的波纹; 铁砧zhēn:锤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称为“砧”。高亢kàng:亢,高; 针灸jiǔ; 蕨juã麻:蕨麻也称延寿果、鹿跑草、人参果,属于中医药材。偌ruî大 ;醪糟láozāo:江米酒。贫瘠jí:土地不肥沃。

立锥zhuī之地; 荸荠bíqí

狰狞zhēngníng:.凶恶。指性情、行为或状貌十分可怕。

瓦瓴líng 鹌鹑ānchún 采撷xiã : 采摘 揿qìn:按;

咣guāng嘁qī:咣,象声词,形容撞击振动的声音。嘁,象声词,形容低语声或轻细的声音。四,整体赏析

1,第一段中“自由联想”的运用:车身颠抖→人们摇晃→童年的摇篮→躺在故乡小河水面上摇晃→故乡和故乡的父母

2,月亮本来是圆的,作者为什么反复描述为“方方的大月亮”? 明确:突出闷罐子车窗口小,从而揭示闷罐子车条件简陋、落后。3,第二段“方方的月亮在移动、消失,又重新诞生。......再不会用‘革命化’的名义取消春节了。”中暗含暗含哪几组对比?其用意如何?

明确:内地与沿海,中国与外国,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无不显示出我们生活出现的转机。

4,第二段中也有“自由联想”的运用。以“声音的联想”为例,简要说说作者的意识流动的线索及其根据。明确:流动的线索:火车的噪声→歌曲乐音→广州风铃的清音→美国的抽象派音乐→杨子荣的咏叹调→京剧锣鼓的噪音→火车的噪音旱烟的辣味。意识流动的根据:上述词语内在的逻辑语义串联递接,赋予了语言文字的条理性和有序性,显示了意识流动时相似、相近、相关联想的形象思维特征。5,第四段,“一九五六年他回过一次家,一次就够用了——回家呆了四天,却检讨了二十二年!”分析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情感? 明确:“一次就够用了”写出了主人公被命运作弄后的无奈与自嘲。“四天”、“二十二年”一组鲜明的对比,写出了主人公遭遇的坎坷,也表达出了作者平反后再回到故里时内心复杂的感受。

6,第五段,说说以下两个句子的含义:①别的小吃和土特产倒是都有。花生、核桃、葵发籽、柿饼、醉枣、绿豆糕、山药、蕨麻„„全有卖的。②就像变戏法,举起一块红布,向左指上两指,这些东西就全没了,连火柴、电池、肥皂都跟着短缺。

明确:①句:党中央实行战略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现代化建设,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②句:文革期间实行极左路线,造成国民经济衰败。

7,第五段“就像变戏法,举起一块红布,向左指上两指,这些东西就全没了,连火柴、电池、肥皂都跟着短缺。现在呢,一下子又都变了出来,也许伸手再抓两抓,还能抓出更多的财富。”这句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显示出生活出现的转机,表达了主人公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8,第五段中说“就像变戏法”,一会儿变没了,一会儿又变出来了,决定“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决定“变”的根本原因是看实行什么样的路线和政策。

9,最后一段“他觉得如今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应该忘怀的。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码,这是非常珍贵的。”这句话表现了岳之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主人公为祖国命运忧喜悲欢,渴望祖国人民走进温暖春天的美好愿望,传达出春的旋律,歌颂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新转机。五,主题探究

1、《春之声》标题的含义 明确:题目“春之声”,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春天的力量、春天的声音,都表征着那个时代生机勃勃、万象更新。(这和那个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的火车头的作用是一样的。)

作者用“春之声”做标题,表达出作者及其同时代人对作品所反映出的时代特征的认识:祖国进入了时代的春天。

(小说标题和关于春天的描写,新的内燃机车头,无不是应用象征手法来扣合“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希望和转机”这个主题。)

2、小说的结尾处,作者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破烂的闷罐子车和崭新的火车头,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

破烂的闷罐子车是落后生活的象征,而崭新的火车头则代表着未来生活的希望。

3、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是一个巧合还是必然,在这里有什么含义呢?

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用在这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它比喻祖国的春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憧憬!

4,主题:新时期新转机新希望(春之声)六,修辞

“各人说着各人的闲话,各人打着各人的瞌睡,各人嗑着各的瓜子,各人抽着各人的烟”修辞——排比。

“闷罐子车正随着这春天的旋律而轻轻地摇摆着,熏熏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修辞—— 拟人和排比。如何理解?——闷罐子车象征落后的中国,而“轻轻地摇摆着,熏熏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用的是排比和拟人修辞,说明落后的中国正呈现出勃勃生机。

“历史,历史;现实,现实;理想,理想”修辞——反复。

“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棱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修辞——比喻(博喻)。

想北平

一,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以描写北平生活为基调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是他的代表性作品。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二,字、词

廿niàn七:廿,二十。菜圃pǔ。辜负gū。匀调:匀称,谐调。黏nián 合: 用粘性物质使物体粘在一起(粘贴胶合)。

什shí刹chà海 揣chuǎi测 揣chuāi在怀里。愧杀:很惭愧。三,本文的情感主线:对故土的依恋和相思。四,本文的文眼——我真爱北平。五,探讨第④⑤⑥自然段

1,第四段,作者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但是“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确:北平虽与巴黎相似,但巴黎太嫌热闹,有些地方又嫌空旷。不如北平恰到好处,适宜居住。

2,如何理解“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也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明确:表明北平“有个边际”;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情。

3,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北平怎样的特点? 明确: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北平城市动中有静的特点。

4,第五段,“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他们成为美景。”表现了北平城市怎样的特色? 明确:写出北平城市布局得当的特点。5,作者为何认为北平是“天下第一”城?

明确:因为北平“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6,“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

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句中的两个破折号的用法是表插说。

7,第五段,作者说“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句中为什么前面说“花草”,后面又说“草花儿”?

明确:“花草”偏重于花,价格稍贵;“草花”偏重于草,价格便宜。8,“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的“摇篮”是比喻的说法,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

明确:具体指“城墙和积水滩之间的一块石头”。

相似处:坐在面向积水滩、背靠有城墙的石头上看水中的小蝌蚪、叶上的嫩蜻蜓,像小儿睡在摇篮里一样安适。

9,如何理解 “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明确:“美国包着纸的橘子”与“北平带霜儿的玉李”对比,俏皮、幽默中,显现出对北平物产的钟爱,透射出了老舍对北平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

10,总结思考:老舍想的是北平,为什么又总是提到巴黎、伦敦和罗马呢? 明确:对比,衬托

通过对比,更能表达出作者对北平的偏爱。

六,第七段,“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引用陶渊明诗句的用意:寄托了作者对平淡、自由生活的喜爱。

七,第五至七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明确:(1)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2)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八,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好在哪里?

明确:点明题意,照应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使文章结构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九,主题:平凡的小事、朴素的语言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款款相思。

现代文阅读方法篇三

大学语文现代文部分 基础强化要点汇总

一、精读文章

1.《炉中煤》

1.每节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头,此种修辞手法属于:反复

2.“年青的女郎”象征:五四以后的新生中国(2次)

3.(09年简答题)开头反复的作用?“活埋在地底多年”的意思?“炉中煤”的比喻包含何种感情?

2.《雨巷》

1.《雨巷》的作者:戴望舒(2次)

2.体裁:新体诗、抒情诗、格律诗

3.“丁香姑娘”的象征:自己的追求、理想

4.艺术特色: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意境;《雨巷》最主要的特色:比兴、象征

5.“彳”、“ 亍”的读音

3.《**》

1.《**》出资鲁迅:《呐喊》;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九斤老太反复唠叨“一代不如一代”说明:当时中国民众麻木、无动于衷

3.时代背景:张勋复辟(2次)

4.主题: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唤醒民众

5.关于赵七爷的细节描写:辫子盘上放下、马褂、张大帅和张翼德的关系、一字一句读《三国志》

4.《背影》

1.主旨:书写真挚感人的父子深情(2次)

2.刻画父亲形象采用的描写方法:肖像、行为、细节

5.《秋夜》(巴金)

1.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 《雨》 《电》

2.巴金长篇小说代表作:激流三部曲

3.歌颂了:鲁迅先生热情关怀青年的崇高精神

4.描写人物有浓厚抒情色彩并运用象征手法的优秀散文是:《秋夜》

二、泛读文章

1.《都江堰》

1.《都江堰》选自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

2.《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1.本文作者:钱学森;本文文体(体裁):说明文(2次)

2.运用准确、简要的语言来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是:定义说明法

3.《苦恼》

1.契诃夫是俄国著名小说家,其小说言简意赅,冷峻客观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美国欧亨利,法国莫泊桑,俄国契诃夫)

现代文阅读方法篇四

现代文应用

1.条据

(1)借条

范例

借条

今借到x x厂财务处人民币捌仟元整,借期为六个月。

此据。

借款人:x x x(签名或盖章)

2011年x年x日

(2)收条

范例

收条

今收到x x x、x x x、x x x三人交来建筑资金玖仟柒佰元整。

此据

x x承建集团(盖章)

经手人:x x x(签名)

2011年x月x日

(3)领条

范例

领条

今收到x x教育局发给学生课本壹佰贰拾套。

x x学校

经手人:x x x(签名或盖章)

2011年x 年x日

2.请假条、邀请书、聘书

(1)请假条

范例

请假条

李厂长:

今天早晨我突发高烧,景区医院检查系重感冒,无法前来上班,暂请假三天,请予批准。

附医院证明

陈x x

2011年x 年x日

(2)邀请书、聘书

一、邀请书、聘书的概念

邀请书,是党、政、军和各种学术团体在召开重大会议时所常用的一种应用文样式。邀请书实际上就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请柬,它除了起请柬作用外,还有向被邀请者交代有关需要做的事情的作用。一般邀请书多用于集体,很少用于个人,个人一般是用请柬。

聘书是聘请书的简称。它是用于聘请某些有专业特长或有名望、有权威的人完成某项任务或担任某种职务时的书信文体。

二、邀请书、聘书的写作技巧

邀请书的写作一般包括四个部分:

1.标题

在纸的上方中间用大于正文的字体标出“邀请书”三个字。也可在“邀请书三字前用小字标出发邀请书的单位名称。为表示喜庆,标题可以做适当的装饰,如饰以花边、字体用美术字。

2.称呼

在正文的上一行顶格写被邀请者(个人或单位)名称。姓名之后可加“书记”“校长”等职称或“先生”“女士”等尊称。单位名称要用全称,以表示尊敬。称呼之后加冒号。

3.正文

在称呼的下一行空两格写正文内容。正文一般包括前言和事项两部分。前言只简单的说明何时何地有什么活动和邀请语就可以了,这一部分相当于一张请柬的内容。事项部分要分条列出这次活动的有关事项。

4.落款

在正文右下方注明邀请单位的名称和发出邀请的时间。如果名称单位在标题中已经标出,这里可以从略,但为了表示郑重、礼貌,一般都是要再次注明的。

聘书的写作

1.标题

一般是印刷好的,在封面上印上“聘书”二字,字号要求比较大,制作美观、大方,有的套红、烫金。书写的聘书在用纸的第一行中间书写“聘书”或者“聘请书”字样。

2.正文

第一行顶格写,写聘请人的姓名,称呼,如“x x先生”、“x x同志”等。也可第一行空两格写“兹聘请x x x先生”,接着写聘请他担任什么职务,或做什么工作,期限多久,待遇多少等。

3.结尾

有的结尾另起一行,用“此聘”,有的什么都不写。

4.署名

一般在正文的后面,另起一行,偏右,署上聘请单位名称,并盖上公章。

5.日期

紧接聘请单位名称后,另起一行鞋上年月日。

3.感谢信、协议书

(1)感谢信

一、感谢信是为了感谢某个单位或个人对自己曾给过的某种关怀、支援、祝贺或勉励,表示回谢的一种信件。

慰问信是以组织或个人的名义向某一集体或个人表示关怀和问候的信件。它多在节日或遇有重大事件或特殊情况时使用。慰问信可寄给本人及本人所在的单位,也可以登报或广播。

二、感谢信、慰问信的写作技巧

感谢信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致敬语、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构成。

1.标题

第一行正中写“感谢信”或“致x x x的感谢信”等字样,字体应大些。

2.称谓

第二行顶格写被感谢方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个人姓名应加上“通知”、“先生”或职务等,称谓后加冒号。

3.正文

第三行空两格起,写感谢的内容,一般有以下有两个方面。

(1)简述事迹,说明效果。应交代清楚人物、时间、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并扼要

叙述在关键时刻得到对方 所产生的客观影响和社会效果。

(2)颂扬品德,表示决心。即表感谢之情,也谈今后如何用实际行动向对方学习。

4.致敬语

最后写上诸如“此致—敬礼”“致以—最诚挚的敬礼”等表示感激和敬意的话。致敬语前半截一般连接正文、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后半截另起一行定格写,以表示尊敬。

5.署名、日期

在右下方写上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后一行写发信年月日。

(2)协议书

一、协议书的概念

协议书是在公关活动中就某一问题或某些事项交换意见,经过协商、谈判达成共识后,由有关各方共同签署的据有法律效力的记录性应用文。

二、协议书的写作技巧

1.标题。居中写明“x x x协议书”字样。

2.开头语。写明协议书双方单位的全称,双方接触的简要的情况。

3.正文。分条款叙写协议书的有关规定,并在后两条内注明协议的生效时间、协议书的份数。

4.结尾。写明协议双方单位的全称和代表姓名,并签字盖章。如有必要应写明双方的联系地址、邮政编码、电话、传真、银行账号、联系人等。

4.海报、简报、倡议书

(1)海报

一、海报的概念

海报是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的告示。“海报”的“海”,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做”和 “实施”;二是“大”的意思。它可以使用于很多地方,如商品信息、演出、展销、比赛、会议等。它的传播形式常常是用大纸张、大字体醒目的写出内容,张贴于闹市、人多的地方、有的直接刷写在墙壁上,也有的刊登在报纸上。

二、海报的写作技巧

1.标题

标题对于海报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海报的主题,是内容的集聚焦点。因此,标题必须醒目、新颖、简洁,能把一瞥之间的人的兴趣和注意力紧紧抓住,要使得人们“一见钟情”,被深深的吸引住,激起要踊跃参加的热情。一般的写法,是上方正中间写出标题,如“海报”、“精彩球赛、”“新电影《红高粱》”、“填补国际空白的科技成就报告会”等。标题的字一定要大而醒目,大到占一张纸的一大半都可以。

2.正文

正文的内容,是极为不同的,差别很大,但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三个方面。

活动性质。是演出、赛事、会议、商品展销等,要明确告诉大家。

情况介绍。活动的具体情况要有简明介绍,如球赛:是什么球队,水平如何;演出:有哪些演员、什么剧种、剧目;报告会:内容、报告人情况。

商品销售。货物,价格和质量如何等情况要让群众心里明白,才能更好的吸引群众。时间、地点、票价。举行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写的明白而具体,如“本月6日(星期

三)下午5点30分”等,切不可粗线条地写“6日下午”,因为下午时间有好几个小时,会让大家弄不清楚。地点,也要明确,如“x x x大学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一本市x x

区x x路x x x号x x商场x楼”,必要时,要写出乘车路线。票价也要明确写出。

3.结尾

在正文之后,另起一行可用稍大的字书写“莫失良机”、“欢迎参加”等作结语。结语后另起一行,稍右写落款。即举办单位的名称,在名称的下一行的右下位置写出书写海报的年月日。

(2)简报

一、简报的感念

简报室党政机关、人民集团、企事业单位内部用于汇报工作,反映问题、沟通情况、指导工作,交流经验、传递信息的一种简短的有一定新性质的文书材料。

二、简报的版面编排格式由报头、正文、报尾三部分组成。

1.报头

报头一般占首页的三分之一的上方版面,用间隔红线与正文部分隔开,报头内容有:报名:“x x简报”“x x x x 简讯”,一般用大字套红,醒目大方。

期数:排在报名的正下方,有的连续出,还要注明总期数,总期数用括号括入。编号:排在报名右侧的上方位置。

编发单位:排在横隔线的左上方位置。

密级:如:“机密”、“绝密”“内部刊物”等排在报左侧上位置。

2.正文

就是选刊的文章部分。编排原则是:

(1)各篇文章要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某一个问题;

(2)最突出中心的文章排在前头。

(3)每篇文章疏密间隔要恰当,标题大小要一样。

3.报尾

在末页的下方,用两条平行线框住,左侧写报、送、发送单位的名称或个人姓名、职务、右侧写本期印发份数。

(3)倡议书

一、倡议书的概念

倡议书是首先公开提出某种建议、希望别人能够响应,以共同完成某种任务或开展某种公益活动的信件。

二、倡议书的写作技巧

倡议书的写作:

1.倡议书有个人发起与集体发起的两种,要合乎身份地写明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发出什么倡议、希望别人怎么做、自己打算怎么做等等。

2.倡议的内容应是于国于民有利而又可以做到的好事。因此,所提条件应当具有先进

性可行性,虽然很好但一时做不到的,就不要提出来,以免成为一纸空文。

3.语言要简练,调理要清楚,有一定的鼓励性。

5.计划

一、计划的概念

计划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做出安排时使用的一种公文,计划主要用于对未来工作任务预先拟定目标,设想步骤、方法等,做到事先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

计划根据内容分,有生产计划、工作计划、教学计划、科研计划等;还有计划、季度计划、月份计划和个人计划等,在这里主要介绍党政机关的行政工作计划。

二、计划的写作技巧

计划这一文体通常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构成:

1.标题

计划的标题应包括制发单位、时间限断语、事由和文种类别(计划)四部分,一般四者要齐全。事由要标明是“工作计划”,还是“生产计划”或其他计划;时间线断语是计划适用的时限范围。但有时因制定者认为计划的执行范围仅在本单位,已很明显,在标题中将其省略;比较规范的计划仍要标明制文单位。

2.正文

计划的正文,一般先扼要说明制定该计划的缘由、根据,对完成任务的主客观条件做些分析,说明完成该计划的必要与可能性。其次是计划的具体内容,即在多长时间完成哪些任务,并设计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等。最后是结尾语,提出重点或强调有关事项,做出简短号召。

3.签署制文单位、日期。

高级机关制定的计划,也有在正文后不另属制文单位和制文日期的,此时制文单位名称应于标题中,制文日期往往在标题下括号注明。计划的正文通常采用分条列述式,结尾语视情况决定其长短与去留。事先认真调查研究,具体内容切实可行是计划写作的主要之点。

现代文阅读方法篇五

一、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我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砂。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 x x。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3分)

答:

2、理解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4分)

(1)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问:文中的“黄金屋”指的是什么?答:

(2)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问:文中的“试金石”有什么含义?

答:

3、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来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4分)

答:

4、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4分)答:

5、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3分)

答:

6、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分)

答:

二、最温暖的墙

①我的朋友是一位中学教师,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当粉笔灰尘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毒裹的同时,也消然腐蚀着她手指。

②到了冬天,天冷的时候,她的手指常常被冻裂了,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被粉笔灰吸得一干二净。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经常用热水袋焐住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她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容,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染红了手中的粉笔。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竞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她拿出纸擦掉上的血,继续书写。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⑤第二天上课,她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那种神情意味深长,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班长喊起立,全班学生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头讲台上的粉笔盒。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当她粉笔盒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⑥老师以为学生们是开玩笑的,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先不要撕,请先看看那些字!那纸上有字!

⑦细看纸上,密密麻麻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时手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很特别,没有包纸,被一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筒!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独特创意啊!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膏筒也给拿来了。⑧几十双眼睛盯着老师。她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她微笑着向学生道谢。转过身,书写。粉笔灰像雪花一样飘落,竞在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的婆娑和妩媚,弥散着温馨。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握着的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撸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他们用簿簿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选自《意林文汇》2007、1,略有改动)

1、感知深刻内容,提炼:(3分)

请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并说说题目“最温暖的墙”的含义。

2、剖析鲜明形象,理解:(4分)

(1)从我的朋友冬天不顾开裂流血、忍痛板书等细节,可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举例说说文章是怎样来表现孩子们的顽皮、懂事、富有爱心的可爱性格的?

3、透视细腻情感,体验:(4分)

(1)老师为什么要“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孩子们又为什么不让撕?

(2)最后一段说“此刻,她的心里涌动著一种说不出的力量”,请问这是一种什么力量?

4、揣摩童真世界,设想:(3分)

第七段画线句说“这是多么富有读音的独特创意啊”,假如你也是这个班上的一员,你怎样表达对老师的关爱?(50字左右,如创意独特,且文笔生动的可另加1分)

5、品读精彩语言,赏析:(4分)

(1)、第一段画线句使用了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最后一段画线句写得隽永生动,耐人寻味。请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作点赏析。

(2)最后一段画线句写得隽永生动,耐人寻味。请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作点赏析。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