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初二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案设计篇一
本节是初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三节。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教材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认识各种各样的两栖动物,本部分内容教材主要以图片形式出现,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空间。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是本节的重点,课标中要求“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主要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来实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内容突出体现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重点渗透环保意识。还可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当地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浸透人文精神。
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通过观察图片和资料分析,总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自信、热情、感恩,用自己的爱心创造美好生活。
对该节内容进行学习的是八年级的中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讨论、探究意识及一定的思维能力,且好奇心强,但青岛市区的孩子对青蛙的生殖与发育较为陌生,不易直观的呈现,因此采用的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表演课本剧、资料分析法、图表对比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合作探究,如何细致观察,教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导入主要以编排课本剧、诗歌引入的方法引入课题;对于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及特点这个重、难点的突破,采用静态浸制标本观察与观看动态录像相结合,并通过图表对比进行突破。对于树立环保意识,是以设置问题串,层层深入启发式教学贯穿其中,学生则主要通过资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找到答案。
[课前准备] 多媒体、青蛙的浸制标本、青蛙生殖发育录像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本剧导入《小蝌蚪找妈妈》。提出问题:小蝌蚪为什么老也找不到妈妈?
[设计意图]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是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因此本节以课本剧导入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增强直观性,并为后面比较蝌蚪与青蛙异同埋下伏笔。
环节二:探究新知,分析归纳
一、青蛙的生殖与发育
1.体外受精
---- [教师设置问题串]教师以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引入,再以宋朝辛弃疾的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设置情景,设置问题串,学生思辩质疑、讨论分析。讨论:雄蛙为什么鸣叫?为什么抱对?抱对必须在什么环境中进行?最终完成体外受精的讲述,从而得出“受精过程为体外受精,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的结论。[设计意图]以问题串为主线,可较好的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2、变态发育
---动态与静态观察相结合,动口与动手动脑动眼相结合
(1)分组观察浸制标本,各组交流发言,讨论确定青蛙发育各时期,即:受精卵、蝌蚪、成蛙。观察后,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2)让学生进一步观看青蛙生殖发育录像并自我评价刚才的观察浸制标本结论
(3)以组为单位完成蝌蚪与成蛙比较表
项目
初 期 蝌 蚪
青 蛙
呼吸器官
尾
四肢
生活环境
食物
通过亲自动手整理知识,有助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理解二者异同,从而更深刻地得出青蛙的发育过程蝌蚪与成蛙差异很大,是变态发育。从而得出第二个特点是:变态发育,幼体发育离不开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体验后,对变态发育的概念将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细致观察的能力,同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动态的观察可弥补静态观察的不足,更容易加快其对青蛙生殖与发育过程的了解,也更能引起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简单自我评价则可以帮助学生自我调整学习策略
二、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
--- 引入设置情境:青蛙的发育都在水中吗?
特例一:栖息在南美洲的达尔文蛙毫不领会两栖类动物产卵的一般法则,它把卵产在陆地上,不过,父母们并不会一走了之,父亲会日夜守护在孩子们身边,一旦胶质中的小蝌蚪开始游动时,做父亲的会将小蝌蚪含到嘴里去,小蝌蚪们在那里大约要呆上3个星期才能完成发育,父亲就会把他们从嘴里吐出来,小青蛙才可以开始自食其力的生活。
特例二:产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蛙因为担心恶劣的孵化环境,母亲在生下他们的孩子后,干脆一股脑的将它们吞到肚子里去,直到完全发育完全妈妈才会像变戏法似的把小蝌蚪一个个从嘴里吐出来。
师:以上两种蛙是否违背了两栖类生殖与发育的一般规则了呢?
生:不是,因为爸爸的口腔和妈妈的肚子皆是有水的环境。
师:有人说正是由于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幼体发育离不开水,才导致今天地球上两栖动物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通过阅读p14资料分析中提供的三个资料回答三个讨论题,结合每个学生各自家乡水域环境的演变过程,分组讨论。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解释说明。
资料分析一:
青蛙“赶集”:在四川省一个林场附近公路上,曾出现10万多只青蛙集群行进,俗称“赶大集”,这些青蛙最后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的产卵场所驻留了下来。
问题:青蛙为什么要“赶集”?
资料之二:
科学家根据地理学和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推断,两栖动物的发展变迁如下:
问题:1、两栖动物适宜生存的环境是什么?
2、分析两栖动物由盛到衰的原因?
资料之三:
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三条腿?
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中学生在河流和泥沼中发现了三条腿的蛙,引起科学家的注意。经过调查,在这些地区发现的畸形蛙的比率竟高达10%左右。为探究原因,研究员们将发现畸形蛙的地区水取来,用非洲爪蟾做实验,结果非洲爪蟾在发育过程中也出现了畸形。
问题:畸形蛙的出现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拓展资料:关于吸虫的寄生影响青蛙腿的发育事例(略)
师: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许多几十年前常见的青蛙物种,现在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踪影。在过去的十年间,有20中的蛙类正在绝迹,有200中数量正在减少。引起蛙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是对蛙类栖息地的改变与破坏。在英国过去的50年间,为了发展农业和扩展人类居住面积,大量蛙赖以生存的池塘被填平,结果蛙类绝迹,蛙声消失。近10年来,“要想富,先修路”已经成了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可是人们没有意识到,阡陌交错的公路对蛙类来说却是分割它们栖息地的一条条“死亡峡谷”。…
生1:两栖动物对环境的要求是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它们只能生活在水域附近或较潮湿的地区,随着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的缩小,两栖动物的分布将越来越小。从资料分析中可以看出环境变迁破环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环境,使两栖动物不能正常地进行生殖活动,同时环境变迁还影响了两栖动物的发育,最终导致两栖动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的数量和种类减少。
生2:出现畸形蛙的原因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水污染主要是未加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大量的污染物首先排人河流,造成内陆水域污染。污水中有致病微生物、病毒,有汞、镉、铬、铅等金属化,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
生3:人类从20世纪40年代起开始使用农药除虫除草,由于农药稳定性强、不易分解,大量使用不仅直接造成对作物的污染,同时农药残留在水、土中,使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大大增加。这些畸形蛙可能是农药污染造成的。大量使用除草剂和杀虫剂使化合物流向低洼处,影响了蛙的发育.
生4:人类建造公路,也破坏了蛙类繁殖区…
师:环境的变迁和水质污染都给青蛙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可这些归根结底却都是我们人类的“杰作”。同学们,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但是它的生存却直接受到了人类对它的威胁,我们应该为它做些什么呢?
[师生讨论]
做法一:加强宣传
做法二:发出倡议,向社会各界如执法者、法律部门、学校、家庭发出倡议,保护两栖动物,保护我们的碧海蓝天。(发出倡议并践行之,应为环保的最高境界)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事例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青蛙对环境的依赖,激发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和意识。
环节三:课堂小结,交流感想
师生共同完成对整节内容的反思感悟,达到树立环保意识的目的。并布置开放性作业:
各兴趣小组学生自己搜寻有关两栖动物的资料,并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在下次上课时分析交流,并交流自己关于环保的倡议书。
[设计意图]可示意学生寻找关于蝌蚪尾部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问题”的趣闻,从而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科技发展,提高生物学素养。每节课后要求学生收集与本节课有关的生物趣闻,并设置开放性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了解sts。
s("content_relate");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fanwen/qitafanwen/0c42b0a50aab6c17679fab7afee23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