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篇一
这是我努力用最有限的资源最古朴的方法进行有效诗词教学的一次尝试。我校是农村薄弱校,条件落后,学生基础不扎实。所以针对这样的实情我进行了如上教学设计。平心而论,这节课有一些令我满意的地方。以“英雄泪”作为本课教学的支点和切入点,达到了省时有效;以诵读贯串整个教学过程,把握了诗词教学的关键;以“情”字渗透整堂课,较好地把握了词人形象、挖掘了词人丰富情感、明确了抒情方法、感知了辛词词风;通过为辛弃疾画像等措施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能力;通过赏读环节的处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对课文难点的解决,以学生体验参悟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型课堂互动模式的特点。
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反思一: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自然地体现出随机应变的机智?
在这节课上,由于问题太难,学生比较沉闷,我显得很急躁,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适当的点评,即使点评了,评语也缺少个性和激励性。反思之后,我觉得,高效的课堂还应以教师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的智慧为前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篇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是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词中抒发了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抒发感情时运用了写景、用典等艺术手法。此词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都不失为一篇佳作。
但就是这样一篇佳作,学生学起来感觉很困难。因为学生无法理解词中运用的典故,学生普遍反映读不懂此词。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也很无奈,学生读不懂,就无法完成鉴赏,强行让学生进行鉴赏的话,学生也会不知所云,课堂教学势必会进入困境。我思前想后,决定用串讲的方式,一句句地引导。
这是我努力用最有限的资源最古朴的方法进行有效诗词教学的一次尝试。我校是农村薄弱校,条件落后,学生基础不扎实。所以针对这样的实情我进行了如上教学设计。平心而论,这节课有一些令我满意的地方。以“英雄泪”作为本课教学的支点和切入点,达到了省时有效;以诵读贯串整个教学过程,把握了诗词教学的关键;以“情”字渗透整堂课,较好地把握了词人形象、挖掘了词人丰富情感、明确了抒情方法、感知了辛词词风;通过为辛弃疾画像等措施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能力;通过赏读环节的处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对课文难点的解决,以学生体验参悟为主。
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词中所选择的竟象,理解这些意象的意义,作者选择这些意象的目的是什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接着,引导学生理解上片中作者运用的几个动词,看、拍、会、登,让学生明白,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再者,根据下片中的典故,进一步让学生找出作者写了哪些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他写这些历史人物的用意是什么?
通过一步步地引导及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学生能够理解了这首词,我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篇三
5月19日下午,我参加了焦作市优质课大赛决赛,参赛篇目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次大赛,让我得到了锻炼,收获良多!最大的收获是,在备课备赛的过程中,我真正读懂了辛弃疾这个人,真正读懂了“英雄”两个字的内涵。思想上也得到了一次升华。几天的时间里,我每天都要吟诵这首词很多遍,对诗歌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当我真正读懂他一生不屈的壮志,四十年苦苦的坚守的时候,情不自禁流泪了。我想,这节课,如果我能让学生跟着我读懂这首词,走近辛弃疾,崇敬他,爱戴他,我就完成了一多半的教学任务。
但是在教学设计和实际讲课的过程中,有很多困惑。觉得好多地方都得讲,不讲唯恐学生不懂。但是时间不够。一遍遍修改教学设计,一句句精简课堂语言,但是时间仍然紧张。最后走上比赛的讲台时,我的计划是,如果时间真不够,就将最后的拓展延伸部分精简掉。反正,辛弃疾的词,要讲就必须让学生有足够的盘桓讨论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懂。第一个教学目标(了解辛弃疾的一生,理解他的愤慨和痛苦)必须实实在在彻彻底底地完成。
课讲完后,走下讲台,竟然如梦方醒:有些地方,原来应该那样处理的!怎么没有早点想起来呢?
课上完之后,在我脑子里久久萦绕的一个念头是:如果能再让我讲一遍多好!如果让我再讲一遍,我一定会在以下几方面多加注意:
由于反复改动教学设计,一直到上课前半个小时仍在改动,上课时心情紧张,唯恐流程出错。教态拘谨,影响了和学生的交流,没有充分放开,更谈不上挥洒自如、谈笑风生,使得课堂缺少一种激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党红英老师在焦作市、河南省的优质课大赛课堂上的英姿。她那么优雅自然、谈笑风生、循循善诱、指挥若定。我常常感叹,我什么时候才能有那样潇洒的教态呢?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知道,党老师在课堂上的挥洒自如,也是因为在教坛多年的辛勤耕耘和严格的自我要求。不敢奢望如她一样地优雅,但是,或许可以凭借勤奋达到像她一样的自如?
在课件制作上,我还缺乏追求美的意识。事实上,课件制作的很多细节,如配色、动画设置等,都会影响到学生接受知识时的心情、效率。要追求课堂效率最大化,就要在制作课件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做到务实而且求美。
在朗读这个环节,我摒弃了课件中已经设置好的录音,自己读。我的范读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热情。好几位同学跃跃欲试。但是顾虑时间不够,我只叫了两位同学。看到其他几位未能展示朗读的同学脸上那失望的表情,我非常自责。课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整个教学流程再熟悉些,重点再集中些,语言再精简些,一定能多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课堂效率要最大化,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备课要充分啊!
我是19号下午第四节的课,第二天,我早早赶到会场,就等着听党老师评课。党老师说:“上片赏析时间过长。完全可以把重点放在下片用典明志的赏析上。”说实话,我竟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一直为时间不够苦恼。总觉得上片借景抒情,也是本词言志的重要方法,总怕盘桓时间短了学生读不懂,读不深。没有站在整册书的高度,从整个高一诗词鉴赏教学的角度去看待这节课。其实学生已经很熟悉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对上片的景中情,完全能够领悟。不能大胆取舍,还是因为不能高屋建瓴。党老师的评课,让我意识到,我们讲一首诗词的时候,应该站在整册书,甚至整个高一年级,整个高中三年的高度,这样才会高屋建瓴,取舍得当,提高时间利用率,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
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两大代表,学生又刚刚学过苏轼的词。所以我几乎不假思索就把本课的拓展延伸部分设计为:比较苏辛词风。但是课上完后,我突然发现,错了。我把整节课的重点放在思想感情的把握上,目的也是想让学生崇敬辛弃疾对理想的坚守,为什么不在这一点上拓展呢?辛弃疾虽然壮志未酬,但是他仍然是英雄。英雄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让学生讨论怎样才算真正的英雄,从而树立正确的“英雄”观,恐怕比苏辛词风的对比更重要,也更符合整节课的气氛。
总之,这节课我有一些收获,但更多的是不足,还请党老师和其它同仁批评指正!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fanwen/qitafanwen/13fcef61a05a037291596c27f0a5d0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