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其他范文

2022年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四篇)

2022年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四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 (户)=1152 (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 (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 16×(5×2)= 35×25×4=

35×(25×4)= 12×125×8= 12×(125×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书:16×5×2=16×(5×2) 35×25×4=35×(25×4)43×125×8=43×(125×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学生1: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学生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二、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二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经过这节课的教学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其他特点以及研究其他平面图形的特点打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对主体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观察力、探索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动手探索的能力,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直角、锐角、钝角,也可以借助尺子来度量图形各条边的长度,这些能力都为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二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本节课设计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其中既有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又有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手脑并用,既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又体验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学法为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观察图形、总结归纳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拉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体验、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三

有关10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比较重要,它是10以上数的认识和10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本节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1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和相应的.减法

2能用得数是10的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的能力

10的组合和分成

直观演示法

学具,一盒乒乓球,10个一角硬币

1、: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苹果,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边数边贴,并且用1,2,3标出)8,9。这些都是我们的老朋友,在贴上一个苹果,它是多少?是怎样表示的?

2、把10和其他几个数字进行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藏着10。(例如10个手指头;一盒乒乓球有十个;一元钱有10个一角等。

4、揭示课题:生活中有那么多10,今天我们就用10来分苹果。

出示课题:分苹果

1、师:老师今天带来了10个苹果,想把它分成两堆,该怎样分呢?我们大家一起来分分看。

(1)师生共同参与分苹果,例如1个和9个。看到这两堆苹果,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1+9=10/9+1=10)

(2)还可以怎样分?同桌一起分一分,摆一摆,其中一同学把发现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找到的数学问题,并把问题呈现在黑板上。

(4)看到这些加法题,小朋友们能想到相应的减法题吗?开动脑筋,我们一起写一写。

2、小朋友还记得手指头游戏吗?老师出“1”,小朋友出?可以组成10?现在同桌互相考一考,玩一玩,看看谁是我们班的小机灵,做的又对又快。

1、现在打开书本40页,我们来连一连。

(第1题: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2、爬台阶

师:看,小老鼠正拿着1块大骨头引机灵狗上楼梯,总共有10级台阶,小狗爬到第2级,还有几级?.......你能用数学表示吗?

(1)同桌互相完整说一说,带上自己的描述性语言

(2)刚才你的同桌是怎样说的?

3、说一说,填一填。

(1)师:小朋友看到右边的表格没,你会填吗?

(2)同桌互相检查

(3)你能用像“机灵狗爬台阶”这样的故事来说一说小猫钓鱼吗?回去向你的同学、爸爸妈妈说一说。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用的上吗?

练一练第2题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并亲手将学习成果展现出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10的加减法。

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倾听和叙述。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篇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年级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版)第16页的例题,

第161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几和第几实际上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凡事物排列的顺序号。例题先通过排队买票的场景,让学生直接观察、数数,看到一共5人在买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务排在第几个,让学生认识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想想做做让学生在涂色、观察、数数、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识几和第几的区别,培养学生用数表示个数或顺序并现同伴交流的能力。

1、经历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2、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一、 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1、出示排队买票图。

过渡: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来排队买票了,你们看。

出示课件。

2、谈话。

(1)这时有几个人在排队?

(2)请小朋友数一数小明排在第几?小刚排在第几?

(3)排在第1的是谁?原来老爷爷排第几?老爷爷怎么又排到第一了呢?

(进行礼貌教育。)

(4)黄头发的小姑娘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

说明:排队的时候我们都从前面数起,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要数第几的时候。

[评:紧密结合排队买票的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到几和第几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进一步感悟新知

1.想想做做第2题(左图)。

过渡:小明买好票来找小丽

(1)问:小丽住在第几层呢,你是怎么数的?(同桌讨论后交流)

指出:一般楼房的第几层,是从下往上数的。

(2)问:如果小丽住在3楼应该出现在哪个阳台?

(3)问:老师想了解哪些同学住的是楼房?你家住几楼?

2.想想做做第1题。

过渡:小明、小丽要进动物园要做对点灯笼的游戏才行?你想试一试吗?

(1) 老师点灯笼学生回答。

○●○○○问:点的是第几个灯笼?你是怎么数的?

注意数的时候要说清楚是从左边数起还是从右边数起。

○○○●○问:现在点的是第几个灯笼?

○○○●●问:从右边看点了几个灯笼?

(2) 老师提要求学生涂色。

左边第3个,左边3个。

右边第2个,右边2个。

问:这里的第2个和2个意思一样吗?

(3) 书上练习。

过渡:大家都想来点灯笼,下面我们打开书一起来涂一涂。

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指名上黑板涂色

从左边起点第4个灯笼?(○○○●○)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几和第几。(板书:几和第几)

[评:老师在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不仅检验前面对新知感悟,还着重对几和第几的内容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帮助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

3.想想做做第2题。

过渡:来到动物园,小红和小明首先看到了猴子捞月亮的表演。

问:同学们看哪只猴子比较特别?它是第几只猴子,你是怎么数的?(说:老师将这个问题交给小组讨论,每组选个同学汇报你们讨论出的答案)

得出:可以从上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2只,也可以从下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4只。

问:猴子能捞起月亮来吗?为什么?让我们来看一看。

4.想想做做第3题。

过渡: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听说山那边有场精彩的比赛,正兴高采烈地去看比赛呢!

(1) 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评:每个画面都引导、组织学生充分地说、自由地说,在说的过程中感悟几和第几的不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把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4题整合成学生喜爱的连续的动画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更显得生动活泼。]

5.想想做做第4题。

问:4号车前面有几辆车?是哪些车?

问:5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除了这几个问题外,你还想到什么考考大家?

(小组讨论)

交流:1号车前面是5号车;5号车前面是2号车;1号车后面是4号车和3号车;前3名的是2号、5号、1号车;最后一名是3号车

追问:刚才说的是前3名和第3名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几和第几是不一样的,几表示一共有多少个,第几只表示其中的某一个。

[评:这一段采用学生交流合作的形式教学,使学生既学会了肯定自己,又学会了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从中补充、完善了自己的认识。另外,这里除了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互帮互助,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三、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5题。

过渡:小动物们回家了,小动物们的家住在几楼几室呢?说说你们是怎么看的?

交流:竖着看有几层,就说是几楼。横着看有几家,也就说是几室。小兔家竖着看在5楼,横着看在第1室,所以它家住5楼1室。

a:出示小动物的位置说住在几楼几室。

b:告诉小动物住在几楼几室学生在电脑上点位置。

2.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在我们身边找一找!

引导:自己的座位是几排几座,红花榜的排名,自家住房是几楼几室等等。

[评:把数学知识拓展、应用到生活中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3.发散练习。

告诉同学你喜欢吃的东西是第几个,让同学猜猜你喜欢吃的是什么?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安排学生相互说一说,再交流。

本堂课分三步走:从买票情境图的初步感知,到连续动画情境的感悟,最后是游戏的深化巩固,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层次很清晰。在拓展应用中注意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魅力。练习中采用了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表现,提高了学习兴趣。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