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一
本课为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说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大自然的文字》一课的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平时观察到事物,怎样读懂他们的意思,继而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在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大自然文字的作用是什么”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当学生就“课文是怎样把森林里的花岗石介绍得具体、生动、形象的”进行讨论交流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三、 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和意义。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品味课文语言特点。4、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四、说流程
1、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介绍的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2、学生交流:课件引领:(星、云、石灰石、花岗石)
3、 这些文字组成了“大自然”这本奇妙的书,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吧。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题,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
4、汇报展示:指名读自己喜爱的段落,评议。相机出示课件引领。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对星座的介绍。可以拓展一些内容,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还让孩子说说天上还有那些文字。如:太阳、月亮风等。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 (课件)星:“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齐读。这是什么原因呢?
(课件)云:“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作者用了一个“也”字。联系前文想一想为什么?
(课件)砧状云图片:你觉得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 (课件)石灰石图片:这石头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呢。我们来看看它。为什么读懂了石灰石的人能够肯定挖出石灰石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自然的文字多么奇妙。齐读。 (课件)花岗石图片:这段文字比较长,作者还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也给大家提两个问题
(1)、凭一块石头,如何判断出很久以前这儿没有森林?
(2)、冰块怎么会“爬”呢?
先在小组里面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在全班汇报展示。
5、 文章是如何将天书与地书连接起来的?
(课件):“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眼里,也是一本有趣的书。”齐读。说一说,这一段落我们把它称作?(过渡段)
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模仿这段,为前一部分天书补充一个总起句。
我们知道它们的作用吗?(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习运用过渡,这样会使文章脉络更清楚。)
6、交流:如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课件)观察、读书、请教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仔细观察,不断学习。7、小结: 我们快速翻阅了神奇的天书、有趣的地书,只是读了其中几个字而已。老师想考考大家,如:假若你在森林中不慎迷了路,你怎么辨别方向?
8、 拓展迁移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
课件出示: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我们来赛一赛,看看哪一组同学读懂的文字多。每个组员至少出一题,先在组内说一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问答竞赛。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9、 总结
奇妙的文字,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大书中获取了无穷的知识,课后收集一些资料,和同学们交流。
10、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2)、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作业设计弹性较大,强调可以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五、说板书
板书的设计比较简洁,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附: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神奇的天书:星、云......
有趣的 地书:石灰石、花岗岩.......
观察、读书、请教
六、说反思
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地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课堂上,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中,对于大自然文字的品读,我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性体验,努力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二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说教材,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课题质疑,激发兴趣
导入:同学们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来认识一下本文作者伊林。(出示简介)今天她给我们带来了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出示课题,齐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思考: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把孩子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难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读课文时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多读几遍。
(这个问题的出示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检查自读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本课的生字就不再单独出示了随课文解决。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绍了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这几种文字。教师再适时的点拨一下这些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就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指导分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抓住重点,潜心体会。
文章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段落简洁。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孩子抓住重点句理解“天上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脚下”,两个“每”字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题,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其余几个段落文字浅显易懂,老师给出问题:这种文字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你还知道有关这种文字的知识吗?让学生分成四大组通过自学,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对星座的介绍。可以拓展一些内容,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还让孩子说说天上还有那些文字。如:太阳、月亮风等。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仔细观察,不断学习。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拓展延伸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
我的过渡语是: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文字,大自然通过这些文字在告诉我们什么?你们看(出示多媒体)
多媒体1:迎春花
当第一朵迎春花绽放的时候,大自然告诉我们:春天就要到了!
多媒体2: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师: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这是大自然在说:秋天来了,是时候赏枫叶了。
多媒体3:雾凇图
师: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看着它,大自然又让我们想起了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
多媒体3:瀑布的枯竭
师述: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太湖蓝藻暴发
师:太湖是我们的母亲湖,2007年的蓝藻暴发,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可不容缓或人人有责------”
师:这是老师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上的几页文字。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出示:)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场地震来临。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有多少年轮,树就有多少树龄。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在远古的时代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
(这一设计,由老师引导入手,到半扶半放,最后由学生自由发挥,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激发了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又强化了孩子的环保意识。)
五、总结:
最后是全文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结合课内、课外的知识办一份小报。
(作业设计弹性较大,强调可以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星座辨别方向
云观察气象
24大自然的文字石灰石地质变化
观察了解探索花岗石地质变迁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扣题导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此课时,我从回忆《大自然的语言》这首小诗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然后质疑: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让学生自读课文后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如果我们把大自然看成一本书,那么根据课文把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该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课文给上下两册分别取个书名吗?(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教者板书。
二、自读课文,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让我们赶紧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吧。看看有什么收获?当然你在读书中有什么疑惑也可以提出来。读后讨论交流,教者板书,相机指导朗读。
星星(北极星)————辨识方向
云(砧状云)—————观察气象
石灰石——碎贝壳———这块地方曾是一片汪洋
花岗石——冰川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点,要理解这块花岗石是在森林里,上面披着青苔。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穿过森林呢?学生找出书上的语句并不难,可是未必真正理解。我上课时结合了以前科学书上的一个小故事,告诉学生这叫“冰川漂砾”,是冰川带着这些碎石从上游漂过来的,冰川融化了,石头留在了这里。上面还布满了擦痕,甚至有明显的洞。那是与冰川撞击的结果。后来河流可能消失了,长成了现在的森林。
这样学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这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意思是漂。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
文章的这上下两册书是通过哪句话连接起来的呢?学习第4段过渡段。抓住一个“也”字,表明过渡。补充前一部分的总起句,或总结句。“我们头顶的这片蓝天,在会读它的人看来,是一本神奇(有趣)的书。”
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把刚刚在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了一首小诗,出示小诗的前半部分,指名读,齐读。
三、拓展思维,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首小诗的结尾是省略号,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补充(月亮圆圆的,说明是农历十五左右;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蚂蚁搬家蛇过道,明天必有大雨到;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你们能仿照着上面的句式来写两句吗?学生说。
四、掌握方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看懂大自然的大自然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那么我们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还要注意什么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自然就是告诉我们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注意观察、认真读书、学会请教)老师同样也以诗歌的形式写了出来,齐读后半部分小诗。
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把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的一首小诗,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这本书的序,让更多的人都能来读一读它,能更加热爱我们的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大自然,积极探索我们的自然!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三
本课为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作者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学生很容易掌握。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我为本课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大自然的文字》一课的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情,去读懂教师脸上的文字,继而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在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大自然文字的作用是什么”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当学生就“课文是怎样把森林里的花岗石介绍得具体、生动、形象的”进行讨论交流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二)挖掘内涵,注重人文性
1、体现课堂交流中的人文性
课堂上,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的情感体验。
2、渗透课堂活动中的人文性
现代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如在“拓展延伸”这一活动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懂得的大自然的文字。这种实践性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很好的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三)感悟运用,突出个性化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个性化地体味语言
在教学中,对于大自然文字的品读,我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性体验,努力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
2、多样化地语言表达
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地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课堂中小练笔的设计:“选择你喜欢的一种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课文,试着把这种文字介绍的生动、具体、形象!”这一环节,大多数学生不拘一格地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四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为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人类与自然共生存,共发展的主题选择的,作者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深奥的大自然知识,并把它们比作大自然的文字,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
1、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技能领域:
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领域: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各种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目标。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导入课文: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有关大自然的文章《大自然的文字》。
2、学生默读自读提示。
3、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读准字音。(出示小黑板)
霪(yin)雨铁砧(zhen)
4、继续读课文,标好段序。
5、学生讨论分析,明确全文24段,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及认识它们的作用、方法、成因。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4)
第二层(5——21)
第三层(22——24)
思考问题:(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认识它们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3)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想一想:本文选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诠释、分类别)学生可举例回答。
6、揣摩重要词语,句子。
例: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文字”不仅指书面上的文字,还指大自然的文字,最厚的“书”不仅指印刷的书,还指变幻无穷的大自然这部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工具。
7、小结:学习本文可以和《大自然的语言》对比阅读,同学们应该自己到大自然中多观察,多积累知识,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后,多研究自然,让它为人类服务。
8、作业:
附板书设计:
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
大自然的文字
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文字
空中文字及认识它们
介绍大自然的文字分说大自然文字
地上文字、石灰石、漂砾
总说认识大自然的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五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篇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说教材,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他们的作用 。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句子。
教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 诵读小诗,导入新课
《秋》 是学生刚学的一首小诗,从诗中的一篇红叶引出大自然的文字,便于学生理解。紧接着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
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
思考: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把孩子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读课文时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多读几遍。
(这个问题的出示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检查自读情况: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绍了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这几种文字。教师再适时的点拨一下这些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就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文章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段落简洁。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孩子抓住重点句理解“天上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脚下”,两个“每”字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借助课件介绍星座,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
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其余几个段落文字浅显易懂,让学生分组通过自学,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 拓展延伸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
我的过渡语是: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文字,大自然通过这些文字在告诉我们什么?你们看(出示多媒体)
(由学生自由发挥,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
五、总结:
最后是全文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结合课内、课外的知识办一份小报。
(作业设计弹性较大,强调可以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天上 星座 辨别方向 走进自然
云 观察气象 走进书本
地上 石灰石 地质变化 善于请教
花岗石 地质变迁
(板书的设计比较简洁,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六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24课《大自然的文字》。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教学方法: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激发兴趣
导入:孩子们,我们一提到古代特别聪明的人一般都会想起谁呢?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天文呀,地理呀,都是大自然这本大树中的知识,所以呀,我们学好了大自然这本大树中的文字,也可以成为世界上最最聪明的人。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吧!(出示课题,齐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思考: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把孩子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难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读课文时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多读几遍。
(这个问题的出示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检查自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本课的生字就不再单独出示了随课文解决。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绍了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这几种文字。教师再适时的点拨一下这些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就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指导分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抓住重点,潜心体会。
文章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段落简洁。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孩子抓住重点句理解“天上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脚下”,两个“每”字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题,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其余几个段落文字浅显易懂,我给出问题:这种文字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你还知道有关这种文字的知识吗?让学生分成四大组通过自学,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对星座的介绍。可以拓展一些内容,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还让孩子说说天上还有那些文字。如:太阳、月亮风等。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仔细观察,不断学习。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拓展延伸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我的过渡语是: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文字,大自然通过这些文字在告诉我们什么?你们看(出示多媒体)
多媒体1: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师: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这是大自然在说:秋天来了,是时候赏枫叶了。
多媒体2:雾凇图
师: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看着它,大自然又让我们想起了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
多媒体3:瀑布的枯竭
师述: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太湖蓝藻暴发
师:太湖是我们的母亲湖,2007年的蓝藻暴发,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可不容缓或人人有责------”
师:这是老师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上的几页文字。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出示:)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场地震来临。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有多少年轮,树就有多少树龄。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在远古的时代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
(这一设计,由老师引导入手,到半扶半放,最后由学生自由发挥,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激发了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又强化了孩子的环保意识。)
(五)、总结:
最后是全文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六)、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结合课内、课外的知识办一份小报。
(作业设计弹性较大,强调可以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星座 辨别方向
云 观察气象
24 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 地质变化
花岗石 地质变迁
( 观察 了解 探索)
造福人类
(板书的设计比较简洁,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即课后习题2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七
是这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很多自然现象里都有学问、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走进自然的情感。作为一篇科普小文,本课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分别写了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里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字”即知识。接着,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从天空到大地,从奇妙的天书到不可思议的地书,所呈现给我们的一页页鲜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作者把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现象,让学生读来感觉触手可及,举目可见。而且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
科普文教学与其他故事类、情感类、人物传记类课文教学的不同之处,往往在于,这类课文的教学,不是着力于挖掘课文的深度,而是往往在于它的宽度。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学会并理解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4. 感悟作者如何用语言文字将大自然的文字描写的妙趣横生。
重点: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 。
难点:感悟作者的写法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揭题质疑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盛放。
读着这句诗,你有什么疑问?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到这句诗,就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你知道原因吗?
“大林寺桃花”是大自然的文字,从山上的桃花开得迟可以知道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
二、揭题,质疑
1.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一篇文章——板书:齐读《大自然的文字》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作用呢???
3.评并总结:同学们问的都很好,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的善于思考,乐于提问。我们可以把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
出示: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2.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3.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它们?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明确任务,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并圈画,师巡视。
检查汇报
1.出示生词和几个难读的词语
小熊、耸立、预兆、铁砧 花岗石
解释铁砧,附图片介绍。
认识多音字:岗
2.通过自读,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交流: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的每一颗星,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就是 ;这句话也就是说 。)
课文分别介绍了这样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
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a注意观察;b到书里去寻找;c请教有学问的人。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是大自然的文字,言下之意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了什么呢?(一本书)
2.为了有条理的介绍,作者还把这本书分成了上下两册呢,是哪两册呢?现在就请你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给这两册书分别取个名字。
阅读提示:建议大家注意研究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思考思考,它可能会帮助你很快理清头绪,概括出最符合作者心意的书名来。
3.交流:你是怎么概括的?(上册:天书,下册:地书)为什么这么概括?
(第二段,星星写成的天书;第四段,脚下这块土地,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第四自然段在全文扮演了什么角色?(承上启下)
它是怎么“启下”的?(下面的5、6两个自然段介绍了地上的两种文字——指板书提示)
它又是怎么“承上”的?(提示仔细读这句话——“也是”的这个“也”字,告诉了我们,2、3自然段介绍的是天上的文字,所以上册可以概括为天书。)
(文章第四自然段是过渡段。但它和以前学过的用“不但——而且”连接起来的过渡段稍有不同,不妨作为一个语言点,训练学生用上这种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去概括2——6自然段的内容。)
4.是的,你们很能体会作者的心意。明白了这段的作用,再观察课文的开头结尾,课文的写作思路就了然于心了。出示:
5.读一读这些选自文中的片段,试着说说课文是怎么样构篇成文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交流:先写大自然有自己的文字,再写天书和地书上的四种文字,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懂。)
6.现在我们一起去向作者学习,学会读大自然的文字,成为聪明的孩子吧。四、精读课文
【学习第二段:星星】
1.情境质疑:茫茫大海,没有方向可实在危险,漫漫黑夜,又如何明辨方向?有经验的水手一点也不怕,他们抬头望望天空,伸手一指,大声说道:那就是北方!知道为什么吗?赶快读读第二段。
2.交流答案:(引用书中句子)原来北极星给他指明了方向。
3.你们想看看北极星吗?出示星图,适当介绍:我们熟悉的北斗七星位于大熊星座,它的旁边还有一个小熊星座,小熊星座里也有一个小北斗,熊尾巴方向最亮的那颗就是北极星。由于北极星始终在北天极的方位,所以找到它就能在茫茫大海上辨认出北方。
启发:仅仅只有北极星是大自然的文字吗?不,不,天文学家还会说——
满天的星星,都是大自然的文字,里面有无穷的奥秘。精确观测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可以让我们知道许多关于宇宙天文方面的知识呢!
4.指导朗读:学到这里,你觉得星星这种文字怎么样?(神奇)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出示第3自然段
过渡:大自然真神奇!一颗星,一片云,居然能告诉我们这么多知识!再来领略我们脚下文字的有趣吧。
请大家两人一组,自学课文的5-6小节,看看你能不能完成这个表格?在书上画一画,待会儿交流。
石灰石的来历,让我们知道了地质的变,花岗石的来历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地质的迁移)
(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从而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已感悟,只在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北极星的准确位置,砧状云等地方稍作指点。)
五、体会写法 过渡:从云这种大自然的文字里,我们又可以了解哪些信息呢?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1)从这些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大自然真的很神奇)
(2)那么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神气吗? 评:不仅神奇,还很有趣呢?你看冰块还会“爬”呢?这是用的拟人手法。(拟人,用词准确)
【用问句激发兴趣,运用了设问的手法】
【举生动的有代表性的例子】
不是单纯的介绍科学知识而是放到具体的事情中写。
小结:作者用生动地语言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指明说并板书——伊林)
伊林
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十几部脍炙人口的科普文艺著作,他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通过拟人、假设、推理、设问等形式,娓娓动听的讲述科学知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有了很多收获,课文学到这里,你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或者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这一环节的处理,我采用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文中的动词运用也很有特色,如:搬、穿、爬、带、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像地描述了漂砾的形成。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个“爬”字指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作词之妙!)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八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大自然的文字》,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为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人类与自然共生存,共发展的主题选择的,作者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深奥的大自然知识,并把它们比作大自然的文字,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1.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技能领域: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领域: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 、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四、说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各种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教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六、说学法: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一、导入、揭题
1、 出示现代诗
《秋》让学生从诗中读出大自然的文字。由诗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
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你们读懂了吗?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呢?
这些文字告诉我们什么呢?
请同学上黑板完成填空
同学们,你们觉得大自然的文字怎么样呢?(奇妙,有趣,神秘等)
那么作者是如何用文字将这有趣的大自然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
二:精读感悟
(一)感受北极星文字的神奇
1、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北极星这个文字的神奇之处。
2、 幻灯片出示:第二自然段
3、学生对比读一读
4、指名说自己喜欢那一段的介绍? (第一段文字)
5、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具体,生动,设置了一个情景)
6、星星写成的天书那么神奇,谁再来读一读?
7、为了吸引读者,作者在介绍北极星这种文字时,设置了一个故事情境,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二)自主探究,感悟砧状云、石灰石、花岗石文字的神奇之处
1、 那作者是怎么向我们介绍其它三种文字的呢?
2、认真读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把作者介绍生动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写感受
预设片段一
【ppt出示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找出比喻句读一读 比喻句让你体会到了什么?(了解了砧状云的形状)
3、作者怎样介绍才使我们队砧状云的印象特别深刻呢?(假设)
预设片段二:
【ppt出示第五自然段】
1、读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2、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
3、能不能用自己的还介绍石灰石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呢?
出示关键词 石灰石 贝壳 海洋 让同学连线 介绍
4、这就是科学家得出结论的推想过程,这是一篇科普文,科普文不光要推想,关键是要有严密的推理,只有这样,才会让人信服
预设片段三
【ppt出示第六自然段】
1、谁来谈谈这段话的哪些地方描写很生动
2、我们来看看这三个问句,作者心里知道答案吗?(知道)
3、那他为什么还要连用三个问句呢?
4、读到这里,老师也有疑问,师读三个问句
5、老师的疑问谁能回答?生 读后面的句子
6、这一问一答是什么修辞呀?(设问)
7、谁想来读一读 学生练读体会设问句的好处
三、课外拓展
1、作者伊林是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他用他严密的科普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 其实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诗人是这样来表达的
2、【ppt出示】诗歌大自然的文字
3、俗语是这样介绍大自然文字的【ppt出示】
你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指名说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大自然文字,用你自己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介绍
四:总结
同学们,大自然的文字奇妙无穷,我们要想了解更多的文字就必须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更多的文字。
说板书: 板书: 大自然的文字
北极星 指示方向 情境
砧状云 预兆雷雨 假设
石灰石 曾是海洋 推理
花岗石 曾有冰川 设问
教后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本文是伊林写的一篇科普小品文,科普小品文区别他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说明一定的科普知识,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从两方面来教学,懂得科普知识以及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次可以说是初次尝试,在尝试中,在探索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因此课一开始,我先从故事入手,给孩子们讲了作者伊林小时候的故事,感受伊林对大自然的痴迷,激起孩子们想要控索大自然的欲望。
作为一篇科普小文,本课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分别写了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里需要首先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从而使学生心感疑惑:大自然怎么会有文字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从天空到大地所呈现给我们的一页页鲜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这里需要突出的是鲜活有趣。从奇妙的天书到有趣的地书,作者把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现象,让学生读来感觉触手可及,举目可见。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从而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已感悟,只在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北极星的准确位置,砧状云等地方稍作指点。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如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一环节的处理,我采用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文中的动词运用也很有特色,如:搬、穿、爬、带、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像地描述了漂砾的形成。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个“爬”字指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作词之妙!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因此,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知识也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文章第四自然节还可以看作天书和地书之间的过渡段。但它和以前学过的用“不但------而且”连接起来的过渡段稍有不同,因此教学中我也关注了这一点,指导学生去理解。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还大量渗入了我国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入说的训练,让学生去劝说那些总是坐在家里的人要多出去走走,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重要。
反观这节课,课文的重难点教学基本达到,能够把说明文教出了语文性,但在激发学生兴趣,给孩子们创设一个童话的世界这些方面依然没能达到,仍须继续努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fanwen/qitafanwen/60ff0fedd883cb65dedaefbda05ede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