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篇一
我读完这本书后终于明白了它为什么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了。书中有这样几大部分: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这些篇目中的言论和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
比如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为好学也已矣。“子夏的这句话意思是:”每天学习不知道的知识,每月都不忘自己学过的知识,这样就算是好学之人了。“这里我还看到了一个叫孙敬的好学之人,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中,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读书。他刻苦到夜里读书困了,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绳子栓在头发上,把另一头固定在房梁上,这样他就不会看着看着睡着了。他就是凭借这样的刻苦学习精神,使自己成为了一代鸿儒。如果我们现在学习都能有他的这股头悬梁的劲头,还有什么学不成的呢?我想到自己看书时,看一会儿就想去玩,真是惭愧!对,我也要成为好学之人。只要下定决心,我能做到的。
再比如其中的这样一句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虽然会背《诗经》三百篇,但是把国家政治交给他,却不能治理;让他出使诸国,不能独立办事,虽背得多,但不会运用,又有何用呢?“读到这里我脑中立刻浮现了一个故事——《纸上谈兵》。故事的主人公赵括把兵法背的滚瓜烂熟,谈起打仗,他父亲是赵国有名的大将都说不过他。可赵王让他去带兵打仗,他却不会根据实际灵活变通,结果误国误民,惨死在战场上。这又让我明白了:我们既要成为好学之人多读书,同时也要学会灵活运用,做个会学之人,活学活用,知识才能转变成智慧。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深刻的道理,我仔细咀嚼,久久回味,像是亲自聆听了孔子的教导,也希望同学们有空来读一读这本书,体味经典,对话圣贤,它会让你终身受益,带你走向不远处的辉煌!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篇二
《论语》一部充满深刻哲理的著作,但又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每周五我们的语文老师都会开展一节阅读课,专门讲解并诵读《论语》,一则一则耐心地教我们,告诉我们背后的故事。渐渐的,我们的语文老师和我印象中的孔子形象重合,老师和孔子一样因材施教,不因为某某学习不好就对他态度不好,一视同仁。因为老师我第一次走进《论语》,《论语》从而成了我现在最爱读的一本书。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仁和礼”的思想已经深入到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中。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仁”的看法,但都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广博而深刻的内涵。《论语》赋予了“仁”新的内涵,但在书中,孔子给“仁”下来太多丰富而又模糊的意义,所以试图用一两则语录来诠释“仁”是不可能的,而是要纵观全书,才能对“仁”有些许皮毛的领悟。
老师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有一次监考,我坐在第二排,她没带表,于是问第一排一个同学:“同学,请问现在几点了?”同学漫不经心地回答之后,她依然说:“好的,谢谢。”感觉老师对《论语》很感兴趣。我们经常能看见她在早读课上和我们一起大声诵读《论语》,她对《论语》理解很透彻,总能结合实际生活解析,让我们感觉两千多年前孔子所说的话依然那么和蔼可亲、那么明晰深刻,给予我们很多启发。
老师每上一则就要求背诵,这段时间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对孔子各个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工作中很多人不懂装懂导致了多少失误甚至惨剧。
读完《论语》让我豁然开朗,有如明媚的阳光照进橱窗,驱散了我内心的阴霾。我们要把这些道理铭记在心,时刻做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仁”是一种品德,首先是内在,是以感知而得到的,它是有实践性的,能在现实生活中体现,我们能随时随地的行善,又何乐而不为?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篇三
《论语》的编辑者不止一个人,有千千万万的人。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被世人视为至理。它以极具典范意义的语言。《论语》中所记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其中不少对话场景栩栩如生,生动传神。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论语》成功描写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子贡的聪颖善变,颜回的温雅贤良,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让我知道了,孔子是个十分守礼节,连颜回死后,他都还守着礼节,不肯把车子卖掉,可见孔子多么深明大义啊!
《论语》是国学经典,涉及到人们生活诸多方面,如:如何从政,如何塑造正人君子,如何教育弟子,如何与人交往,堪称中国传统智慧的源泉和宝库,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人们修身养性,治国安邦。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精论,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展现。
让我们慢慢的开始背《经典》,从底做起,知道古人的思想,从世代相传的经典中,学习到人生的`哲理,丰富自己的人生!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篇四
看完了《诗经》再看《老子》,一部部几千年前的不朽经书让我获益,并让我不禁迷惑;几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这些道理的呢?但是这些字字珠矶的作品对我来说还是有些太深奥了,咬牙读了几本后,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论语》上了。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片酬,后来就成了《论语》。中国历史上从汉武帝开始,尊儒学为统治思想,《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推崇。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专业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论语》更像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喝下去后让心灵得到一次洗涤,不,应该用一次升华。孔子的《论语》很少由长篇大论,每一则都很简练。因为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短语就是最好的叙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伤痕闯过来的。全世界都惊叹于我们,因为我们的一种信念,孔夫子就是一个很叫信念的人。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比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先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是护生的,人都有一死,还不如信念重要了。对待生活,孔子最爱颜回,他曾夸奖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像一位智慧老人,给我指引人生。在处世方面,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优何惧。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交友需要谨慎。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子曰:“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让我明白志向重要。
《论语》的真谛就是教我们过上心灵的那种生活。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想用它来洗涤心灵,修身养性跟更好罢了。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篇五
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华夏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和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精神内核,也成为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文化元素,儒家学说博大精深,而作为承载着这种文化精髓的儒家重要经典《论语》,更是成为历代国人最佳人格、思想、道德的启蒙书之一。《论语》文字并不多,整本书文字精简达练,一些道理初读起感觉似乎很浅显,但是随着读得深入,不断地回味,方才觉得并不是那么简单,在字里行间无疑都透露着圣人的智慧。
或许即使穷尽毕生精力,我们也无法完全领悟儒学全部的内涵,毕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儒家文化是经过历朝历代的大儒学者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面对这种博大与精深,我们会顿时感觉自己有如沧海之一粟般的渺小,唯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方能领会《论语》中博大的智慧。我个人觉得,在当前浮躁和焦虑的社会环境下,读《论语》无疑是最好的一种净化心灵的修身之旅,读《论语》也无疑是一次与先圣思想交流与对话的难得机会。
初读论语之前,了解论语的一些常识相关背景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觉得还有必要在读之前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论语》稍微梳理一下它的结构。《论语》全书共分为二十篇,从第一篇学而篇,一直到最后一篇尧曰篇为止,共凡计四百九十九章。
不同的篇所论述的事情各有其侧重点:第一篇学而篇读后,我感觉这一篇可以看成是初读《论语》的入门篇,主要目的是引导你进入儒学的道德之门,学而篇主要论述的是对儒学基本范畴“为学”、“孝悌”、“仁”、“自省”、“忠”、“义”、“信”等的概括阐述。
第二篇为政篇则在涉及前面一些内容如“为学”、“孝悌”基础上,突出了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在这里,孔子以“众星共北辰”为喻,强调为政者只有广泛推行德政,才能团结群众,为人民所爱戴。在当今的社会下,又有多少为政者腐化堕落,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第三篇八佾篇除了围绕仁、德、孝的主题外,孔子突出对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现实的忧虑和愤懑,孔子坚持维护周代的礼乐制度,在面对当时鲁国的权臣季氏在庭院里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之舞作乐,孔子愤然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不仅在言语上而且将他维护周礼付诸于实践,孔子每次拜谒太庙则必温恭俭让,每事问,当有人认为他既然懂礼为何每事都问,孔子则说,这才是礼啊。在对待礼的态度上,孔子则认为虽然礼是一种形式的东西,但确实一种内在虔诚的表现,因而当子贡打算撤掉祭祀用的活羊时,孔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尔爱其羊,吾爱其礼”,或许有人会认为孔子很虚伪,羊也是生命啊。实际上孔子这种做法,体现他对礼的认识,礼应该是内在情感和外在形式的有机统一,两者应缺一不可。
在第四篇里仁篇里,与前几章类似,仍然围绕德、仁、孝,此外有一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每当人们谈论利与义的辩证关系时,往往会引用这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义利观反映了孔子心中理想的君子形象:“忠义理智性温仁恭俭让”精神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孔子对义很看重,当然今人在考察这种义利观时,显然显得更加有弹性了,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提出所谓的“鼓励人们追求物质利益,但反对一切向钱看”。
在第十篇先进篇里,主要谈论了孔子诸弟子的行为志向和孔子对他们的看法。在这一篇中,有一章这样叙述大意是指季路问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显然在生死问题上是有所回避的,这也是儒学的一贯传统,注重现世,对那些虚妄的来世则不重视。因而孔子这样回答季路的问题“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未知生,焉知死”。显然,孔子这回答十分巧妙,从另一个角度含蓄而又委婉表达了孔子的生死观。在这一篇里从孔子对学生的评价中,有这样的描述“严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从中我们看出严渊应该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之一。尽管,孔子对仁德好学的严渊十分欣赏,但孔子也批评严回的“亦步亦趋”,不肯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孔子认为教学应该相长,学生不应该仅仅是亦步亦趋,应该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另外还有一篇印象也很深,就是第十二篇严渊篇,在这一章孔子集中阐述了他心目中仁的观念。其中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孔子心中的仁有很多重含义,在与严渊谈到仁孔子指出克己复礼是仁;在与仲弓谈及仁孔子指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也能达到仁;在与脾气暴躁的司马牛谈及仁义,孔子又说“仁者其言也仞”,意思是说话慎重也是一种仁;而在与樊迟论及仁时,孔子又说“爱人”、“知人”能够做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举直错诸枉,才能达到仁。显然,孔子心目中仁是多方面的。
记得学而篇的最后一章是这样一句话“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令人印象深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我们当前这个有些浮躁和物欲横流、同时特别注重人际关系与人际交流的社会。我们时常会陷入这样一种困惑,为什么别人总是不了解我,我也不受到重视,好像所有人对我都很冷淡。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难道人与人的关系就只能是一种利益关系?这种困惑困扰了很多人,我也曾受这种困惑困扰。一次偶然,无意间看到《论语》中的这句话,顿时感觉到一种无言的震撼,自己仔细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执著于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能自拔,整日患得患失,闷闷不乐,就像双眼被一片树叶遮住看不到太阳的光辉那样。我们在为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我们的时候,我们真得考虑过他人的感受吗?佛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亦无无缘无故的恨,所有一切都在于你的作为。敞开你的心扉,打开心灵的窗户,霎时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篇六
孔子一直在追求做一个道德上完备的人,以至于后来被尊称为圣人。然而世界上并没有圣人,孔子也是人,只不过比我们更加懂得道德之于我们的重要性,更加懂得坚持。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政治上,唯有以德治国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使百姓顺而趋于正道。当子禽问夫子闻其政的奥秘于子贡时,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由此可知,孔子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德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并逐渐内化为一个人的气质,从而影响着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孝”,这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天下之大,“孝”字当先。古今中外,“孝”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第一标识。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之本,本立而道生!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如果给你时间,去想一想我们父母的年纪,你会不会突然感到心头一振?“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还记得那首歌里写道: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每次的动容应该化作积极的行动才有意义,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需要的也只不过是儿女的陪伴罢了。樊迟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然而,我们并不希望等到他们再也感受不到了,我们才想到要好好尽孝。尽孝要趁早!
助人为乐是中华传统美德。从小到大,无论是教科书,还是电视剧,我们都一直被鼓励着要学会助人为乐。那时候的我们还不懂,但是越长大就越能明白,帮助他人是真的能令我们实实在在感到快乐的一件事。
但是助人为乐有时也会演变成为另外一种极端。助人为乐本是一件值得宣扬的好事,它是施善者出于自己的好心,主动奉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达成某种目的或愿望的一种行为。然而如今却存在一种社会现象,有些人总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判他人的行为,对他人造成“被道德绑架”的困境。读到这里,你难道还会相信“助人为乐”是一个人人都能懂得并能学会的道理吗?看似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却仍被我们中的一些人所亵渎。国民素质提高、教育发展的道路仍是任重而道远,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有所担当。
《论语》中的“学”字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做人,二是学知识。好学、善学、乐学也是一门艺术。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吃东西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好学不仅是好学知识,更是好学如何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对于学习学问来说,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是最重要的要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思考就会有所迷惑,得不到任何收获,更不能转变成自己的实力。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民无信不立。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处世之宝,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护身符。没有诚信的人,犹如一片荒漠,即使是一片广阔的土地,也只是荒芜一片,没有生机。正如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信,行必果。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以诚信待人处世,才能少一点欺骗、少一点冷漠。承诺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愿望、要求答应后进行实现的过程。但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出承诺,因为只要已经作出承诺,我们便承担起了一份责任。承诺既出,就一定要亲力亲为地努力去做,即“言必信,行必果”。经验告诉我们,唯有人最本真的东西才最让我们的生活感到轻松幸福,唯有靠自己的努力与汗水换来的果实滋味才最甜美。人的一生,不忘初心,才方得始终。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篇七
看因讲《论语》所体现出知性气质而被众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专访,她这样描述孔子: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专访在笑声中结束,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困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换言之,孔子及《论语》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色在现实中的意义重点在于作为诱惑出现。眼睛作为对外界认知的一个通道,似乎更易被现实所乱,从而蒙蔽内心。色彩是斑斓无常的,正如每一种诱惑与欲望,而能够抵之御之的唯一办法即是强大、坚定自己的内心。
而温度,正是内心的良药。
《论语》教与人天地和谐共处之道为先,其意很是明确:一个人可以闭世隐居(而这点确实由许多人难以揣测的社会因素造成),但他必须活在世上——意味必须先学会与自然相处,儒家所讲的类似与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体现。而第二要务即为心灵之道,我觉得这足以体现孔子这个圣贤对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灵足够强壮,那么便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在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气平;同样,是要给心灵找到正确的归途,那么仁、义、礼、智、信自然成为其准则,黑白清浊也就自然分明。国外的情诗中总说:we 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 love。虽然情感亦属错综复杂,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个“足够强壮”也与孔夫子所倡的心灵之道不谋而合。
明白这两点后,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问题。“为大事者不拘小节”主要的路径已确定,自然就难堕迷途。我们确实能从《论语》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他拥有一个常人应有的率性,也拥有一个圣哲的豁朗与通彻;也会对天发誓,也会“知天命”而慨叹。——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严格要求心灵,放松生活状态。
在现代社会纷杂之中,人生需要一个自己心灵的乐土,而《论语》的意义在于“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照耀下踏上归途。”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篇八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释义: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里哪个好学?”孔子说:“颜回。他有怒气不迁移别人身上,犯过错误不会再犯,可惜去世了。而现在没有好学的了。”
解读:“不迁怒,不贰过”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我们习惯于把脾气发在别人身上,比如,把工作的脾气发到家人身上,把爱人的脾气发到父母身上。把长辈的脾气发到子女身上,把上司的脾气发到下属身上等等。原因在于我们不愿意为他人考虑,只顾自己痛快。
“不贰过”也难,它并不简单是我们说的“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不摔倒两次,有可能是你避开了危险,比如,绕开了石头,但也有可能是石头已经不在了。所以,“不贰过”不是像“不摔倒两次”那样的从结果上讲不再发生错误(绕开石头),而是从原因上讲,根本上改正错误(搬走石头),使再犯没有可能。
”不迁怒,不贰过“已经触及了“仁”的范畴,因为它从根本上要求关爱别人,改进自我。难怪孔子说颜回以后,就没有看到这样的人了。
但是孔子并不因为这样的事情难以做到,就不给解决方法,他开出的药方是:学习。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学”,不是学历和学识,而是前面所说的,自我能力的发掘和提升。这种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只看你愿不愿意而已。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篇九
对于《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可是真真正正坐下来阅读它还真的是第一次,可能我们对于《论语》中有很多经典名句很熟悉,但是你从深处挖掘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最简单的句子里面蕴藏着最深刻的道理。
《论语》是一本记录圣人孔子言行的书。在读了之后,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理想和抱负,而且书里面也记载了很多他教人的道理,并且他也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自己实际行动来做出表率。我想:他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把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成了我们现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的言论很多,而我在这里只是把读到的一些我自己很有感触的话想要拿出来分享一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比如说: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这句话其实说着很简单,但是在我们做起来总有一些困难,可能我们现在强加给别人的不是有形的物体,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在无形中把一些情绪强加给别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想这个是不可取的,所以这句话依然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态度。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任何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在学习上我们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在工作上我们同样要这样,很多人都想着我们做到怎么怎么样的业绩,可是光想着怎么样能够快点的完成目标,做出成绩,却忘记了很多事情基础很重要,过程也很重要,只想着快点到终点,而忽略了旅途中的风景,我想这并不是成功。很多时候,我们要放平心态,规划好,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实现,这样才会看到更美更长久的风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喜欢享受生活,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吃喝玩乐上面,等到年龄大了,才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实现,心里就有很多后悔,可是时间却在也回不去了。看着孔子说的这句话,在当时的社会,孔子都有如此感触,说明无论世界怎么样发展变化,真理的东西还是永恒不变的,而我们也要时刻谨记这句话,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来后悔。
我读了《论语》后,知道里面很多道理放在我们现今社会还是经典,而且也是我们要做到的,就像于丹老师说得:《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它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篇十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首先由读友对这句的背景做简单介绍,孔子去曹适宋遇小人恶势力,身危情险之下说了这句话。在读各家注释的过程中,问题主要集中在“德”字如何理解,孔子为何说这句话的讨论上。郑玄注认为德为圣性,天欲使孔子制作法度。朱子注认为孔子说天赋我如是德,桓魋必不能违天害己。刘宝楠认为德为天所命,德合天地,吉无不利。戴望注解释为孔子受天命制作礼乐,将孔子视为素王。康有为注则从上天授予孔子改制换新使命的角度来阐发。
读友们同时针对“德”字是指天佑之德的一种自信还是孔子本身具备的一种圣人之德展开了讨论。赵老师认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孔子代表正义自然不能惧怕邪恶,道是“体”,德是“用”,这里说“天生德于予”而未说是“道”,也体现了孔子作为贤圣对天道的敬畏和对自我认知限度的自觉。王老师阐发到,古语有云,上天有好生之德,这里的德也可能表达这方面意思。老师们也提到,这里也表达了孔子的一种天命观。从字面意思理解,“德”字是一种圣性。更深层次理解,它是一种天命、使命。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玆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一节发生的背景是孔子在外被误认为恶人阳虎而被匡地人围困,在此境况下,孔子说出了文未丧,匡人终必不害我的话。读友们主要针对“文”字的理解以及孔子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展开了研读和讨论。郑玄注主要解释了孔子对天未丧文故我必不为害的论证。朱子注中“文”的解释为道之显者盖礼乐制度之谓,其余与郑玄注并无太大差别。刘逢禄《论语述何》中解释礼乐制度为三代损益,乃文王之法也。宋翔凤则认为此章言“五始”之在王也。皇侃中“文”解释为文章的意思。康有为解释文为文明之道统。
读友们展开了精彩的讨论,有同学提出了“文”和“知”的区别和联系,有同学提到,被人误解而身临险境时,当“内文明而外柔顺”,采取柔顺的手段去化解。最后,由李明老师为大家做一个跑步健身,阳光锻炼的活动宣传。
李明老师讲到,跑步健身运动和读书一样,在一个团体里,大家热爱并坚持下去,是多么美妙快乐的事,最后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健康的饮食,合理的读书和运动,心灵的成长。“没有能不能,只有想不想。”这是李明老师的体会和感悟。读书,运动,乃至于做任何有意义的事都是如此。赵海燕老师最后说到:“分享是种美,坚持更是美。”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fanwen/qitafanwen/6115ce023320829473087e80d3c0ff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