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幼儿园篇一
1、 教材分析:《比本领》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训练主题是“与人合作”。本课紧扣单元主题,写的是梅花鹿和金丝猴相互合作摘到果子的故事,告诉大家:个人的本领再大,也需要合作才能做好事情的道理。
2、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能初步预习课文,能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活动。但他们年龄偏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因此,本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的学生应以培养阅读兴趣入手,强调阅读的积累。为此,依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与动画演示中理解重点词句,领会文章主题。
(3)情感与资源:利用多媒体动画再现课文内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
:依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界定如下:理解“得意扬扬”、“垂头丧气”等重点词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难点,我采用
flash动画生动展现“梅花鹿跳了又跳”“合作摘果”的生动画面,使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创设情境、读中明理、媒体演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为手段,以课文为载体,读中明理,读中悟情,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中体会情感,感悟道理。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再现课文重点情节,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课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我充分利用powerpoint幻灯片和flash动画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图片、音乐、歌曲、和flash动画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了烘托气氛,体会人物心理活动,理解重点词句的作用。
本节课充满了童趣童味,生动有趣。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为五大版块:情境激趣 引合作→初读课文 知合作→品读理解 悟合作→拓展延伸 谈合作→总结升华 倡合作。现在我逐个板块介绍整个教学程序:
(一) 情境激趣 引合作
在上课之前,我首先和学生进行互动,做一个手指操。手指操也是与单元主题“与人合作” 密切联系的。然后,以给同学们介绍两位新朋友为话题,引出课文的两个主要人物:梅花鹿和金丝猴。再让
学生说说他们都有什么本领而引出课题。
(二) 初读课文 知合作
在这一环节,我一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读文。一是桌合作读课文,纠正字音。二是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品读理解 悟合作
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也是信息技术与课文的整合点。在这一环节,我重点抓住梅花鹿和金丝猴比赛过程中的表现,采用课件演示与指导朗读有机结合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我运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句子,体会人物心理活动。通过直观演示,观看动画,深刻感受梅花鹿和金丝猴摘不到果子那种焦急的心情,为下文做好铺垫。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出味,读出情,读出声,读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最后,出示全课的课文动画,师生共同合作为动画配音。这样,即对全课进行了一次回顾,也使课文内容得到了升华,再一次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四) 拓展延伸 谈合作
本环节我设计了两方面的拓展。首先是课内拓展,让学生说说本节课都进行了哪些合作出色的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事是通过合作来完成的。升华主题。
(五) 总结升华 倡合作
先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然后教师出示一则谚语:“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倡导学生学会合作,乐于合作。最后,播放《众人划桨开大船》这首歌,再次感受合作的力量。
说课稿幼儿园篇二
《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以韵文的形式,形象地讲述了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语言活泼,读起来琅琅上口,是一年级上册少有的美文,字时行间流露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本课时要达到三个学习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两个偏旁“虫、目”。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的爪(蹄)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其中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是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四种动物爪(蹄)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节课我围绕初读感知、识字写字、精读感悟、拓展延伸几个环节展开教学。接下来我从四方面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上课后谈话,很快引出第一句话,借助图画,加上生动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进情境,接着把小鸡、小鸭、小狗、和小马4个动物图贴到图画上,图文结合,较自然地领着孩子通读课文,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
《课程标准》关于低年级阅读教学首先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识字写字的第一条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教材提倡多认少写,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同时结合教学两个偏旁,对“睡、蛙”进行点拨指导,这样教师的指导就更有针对性,对于写字我重在引导学生会观察、比较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巩固识字的最好方法是重复。因此,我力求让生字多与学生见面。采用了圈画生字、拼读生字、开火车读字、游戏“看谁反应快”,“雪花飘飘”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尽快识记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华东师大的杨再隋教授说:“老师讲的再多,难道还比课文本身更生动,更形象吗?……不如老老实实地指导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年级儿童善于模仿,因此我放弃朗读技巧的指导,我采用老师范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采用“生活经验的迁移”指导朗读第一句。在读部分句子时让他们边读边表演简单动作,激发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采用“你问我答”、“对山歌”等多种形式的变式训练,让朗读更具有趣味性和实效性。
我把挂图中的动物和相应的脚印制作成活动的卡片,主学生动手贴一贴,这样改造挂图,变静为动,拉近了图与文的距离。在学生动一动,读一读的活动中轻松理解内容。
在课末,我和学生模仿《雪地里的'小画家》集体创作一首同题诗: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鸟画竹叶,小猫画梅花,小鹅画枫叶,小牛画月牙……
我想课文不过是个例子,我们应该用好教材,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里学得大胆,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说课稿幼儿园篇三
1、了解自选商场的特点,了解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2、能读准带拼音的生字,理解有关的词语意思。
3、能仿照例句,用又又、假如造句。
4、能正确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第2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的意思从几个方面把内容写具体的。
第二段总分句式的理解。
第2段要说出分述的三个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
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读准注拼音的生字,理解词语。
2、理解第2段是怎样总起分述的。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你们去自选商场买过东西吗?那里与一般商场有哪些不同?
2、学生自学
要求:
⑴、拼读生字,读准字音。
⑵、划词理解。
⑶、读通课文,想想自选商场有哪些特点?
检查:
⑴、指名接读课文,正音。
⑵、据词定义,理解下列词语(应有尽有、目不暇接、精美、新颖)
⑶、自选商场有哪些特点?
3、讲读第1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段交代了哪些情况?
4、讲读第2段
⑴、自由轻声读,划出总起句,想想分述是丛哪几方面写的?
⑵、读总起句,划出中心词特别
⑶、想想购物的过程,再读读课文,说说这一段是从哪几方面分述具体表现自选商场的特别。
⑷、找出具体表现特别的句子,读一读,理解意思。
⑸、齐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自选商场的特点,初步认识改革开放给市场带来巨大变化。
2、能用又、假如仿句。
教学过程:
1、复习
齐读第2段
说说这段是从哪几方面分述。
2、讲读第3段
⑴、默读,找出总起句,读一读。理解应有尽有。
⑵、自选商场里有些什么商品?表示什么?还有那些商品?
⑶、自选商场里的商品可靠吗?可从哪些词语看出?仿照精美的食品的结构,说说其他没有写出的商品
⑷、读总起句,理解各种各样、目不暇接
⑸、齐读第3段。
3、讲读第47段
⑴、指名读,想一想,我是怎样购物的?
⑵、引读第4段:我买了什么作为礼物呢?仿说一句话。
⑶、理解怎样结帐付款。
指名读第7段
在自选商场结帐付款与普通商场有什么不同?
用电脑计算和用算盘或电子计算机比,哪一种好,好在哪里?
⑷、齐读第47段
4、讲读第8段
指名读后想:自选商场为营业员和顾客带来哪些方便?用假如造句。
5、全文总结=自选商场说课稿设计
板书设计
货柜开放,任你挑选
提塑料框,供放物品
自选商场
只见顾客,不见营业员
(特别)
自己看明白,了解价格
电脑算帐,既快又准确
说课稿幼儿园篇四
1、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把七至九年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2、教学目标:
⑴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
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
⑵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
要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3、教学重点:
⑴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⑵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4、教学难点在于:
⑴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
⑵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考虑:首先要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问答法,最后由学生发言、总结。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能有一点收获、有一点提高、发展。
最后,我想谈一下本文的教学程序。要达到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好把本文分为两个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重在课文的整体感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观点,第二课时重在写作技巧的探究与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我想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景:
以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或《宇宙与人》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简要写出自己读书感受与理解,同时投影出阅读中需解决的思考题,并小声播放音乐,以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
第三步:小组讨论:
给予学生适当的自读时间后,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学习,尽量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投影的思考题。
第四步:互动探究:
学生讨论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学生回答、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五步:张扬个性:
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究竟同不同意,同意你将怎么办,不同的又如何办,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
说课稿幼儿园篇五
欣赏课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美术课的难点。尤其是对于经典优秀美术巨作的教学中,由于年代和理念的差异性,学生对其很难理解并且不容易产生兴趣,往往流于形式,成为简单的看图说话,根本领略不到经典美术作品的无尽内涵。另外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欣赏课,学生参与性低,教师讲的累,学生听的烦,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善于营造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文化情境,以研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过程。我在教学中采用美术课与音乐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的情趣性;通过学生试讲,表现活动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古今中外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其表现的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优秀的作品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不是简单的停留在对劳动的描绘上,而是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情节,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环境气氛的渲染等手段,表达出画家对描绘对象的独特感受,并能引发观赏者的许多联想和深深的思考,以至对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久久不能忘怀。本课为山东教育出版社课程美术教材初一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为《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内容比较繁杂,涉及的画种相当丰富,时间跨度相当大,需要三个课时才能完成。本课是第一课时。
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到初中,第一节美术课就是欣赏以劳动为主题的许多名作,这对于学生的表达力和欣赏能力都是一个考验。所以,第一节课我不想让学生泛泛的看很多作品,我只带领他们深入欣赏一幅作品,目的是教给他们一些欣赏的方法,知道要从多角度欣赏作品。希望在以后的欣赏中,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体会到作品的思想,获得美得享受。而夯歌这幅作品,不管从构图还是从人物的刻画等方面,都有很鲜明的特点,所以我选择了重点欣赏这幅画,希望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导入阶段,预计5分钟,采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谈自己参入劳动和劳动体验,让学生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插入表现劳动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和美术表现主题的不同方式。
展开阶段,预计25分钟。首先看视频,感受劳动者场面,从视觉上感觉画面的氛围。然后让学生尝试自己描述作品,使学生积极参入,积极思考,然后教师讲解,引领学生从各个角度欣赏作品,形成欣赏作品的经验。
小结阶段,预计10分钟,分学生总结报告和教师总结。学生用写和画两种方式展示自己在本课的收获。体现评价的多样性。
按照课程标准总目标的设定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欣赏表现劳动的美术作品,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2、过程与方法:能从不同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作品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评价设计:积极参入欣赏活动,运用常用的美术术语,通过讨论、写作、创作、描述、评价,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通过交流,能理解劳动者,体会劳动的快乐。
: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
:能用正确的方式探索作品的思想内涵。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夯歌
色彩
环境的渲染 表情 人物的刻画 仰视 构图
光 姿式 放射状
说课稿幼儿园篇六
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8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压强》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我将从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教学程序的安排与意图三个方面谈谈本节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具有力的初步知识和受力分析能力,熟悉科学探究活动的环节,实验探究积极性高,抽象思维不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比较弱。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懂得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2、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3、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设计思路和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法和学法
1、教法:根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一)教师课前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自制压力小桌、自制压力演示器(铜圆柱体绑在钢锯片上)、钩码一盒、废旧小矿泉水瓶、水、针、图钉、细线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二)教学程序设计
为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本节教学程序设计采用以下几个板块进行:
第一个板块:情境导入;第二个板块:压力概念;第三个板块:感受压力的效果;第四个板块: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第五个板块: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第六个板块:总结和反馈。
1、情境导入
学生观看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入课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2、压力概念
通过视频引入中“冰破裂”导出压力概念。对压力概念的教学不宜用太多时间,分两步完成:
(1)建立概念
展示茶杯对桌面、图钉对墙面、木块对斜面等代表不同方向压力的生活现象图片,通过受力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压力共同特征,导出压力概念并板书。
(板书一:压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深化理解
由于重力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为了突破压力学习难点。我利用自制教具设计了一个实验:将钢锯片平放、斜放、竖放,从形变大小引导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压力和重力大小,为理解压力效果作好铺垫。
3、感受压力效果
让学生感受压力效果,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为压强概念的建立做准备。
(1)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我设计两个体验活动:
体验一:用手指压铅笔两端。
体验二:用不同的力压气球,用针尖扎气球。
意在通过体验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期望,并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分组自选器材对可行性方案自由探究,验证猜想。
实验探究中要求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老师巡回指导。
学生实验时不受器材的限制,大胆尝试,根据自己实际选择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分层次的教学,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交流总结
学生分组汇报不同实验探究方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实验中,学生往往忙于动手,而忽略实验的记录和总结,老师及时让学生填写实验单并展示实验方案,有助于学生相互学习,得出结论,并体验成功快乐。
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尽情体验,加深对压力作用效果的理解,从而更好理解压强的概念。充分体现出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这一理念。
4、压强概念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学生已经认识到压力的效果不仅跟压力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由此提出压力的大小能否反映压力的效果?引起学生思考,从而指出在物理学中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压强来反映压力的效果,揭示出压强的物理意义。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比较压力效果的两种方法,通过两种方法分析对比,启发学生分析压力大而作用效果不明显是不是压力被面积分散了,问学生能否找到一种计算压力效果的方法呢?自然给出压强的定义、定义式及单位。
⒉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⒊公式:p=f/s
⒋单位:pa,1pa =1n/m2,1pa含义)
这种按照“物理意义 定义 定义式 单位”逻辑顺序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在前面学习速度、密度时已有接触,在这里加以强化,体现了对方法的重视,同时也为后续功率等物理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例题使学生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更进一步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先看书自学,在此基础上交流讨论获得相关知识,教师分析例题,主要强调公式的应用和解题规范。深刻挖掘例题的隐含意义:一是单位要一致,二是正确理解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含义。三是进一步加深对压强的理解。以砖块为例分析压力、接触面积及压强。同一块砖怎样放置压强最大?那么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呢?自然引入下一个问题-----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
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增大和减小压强的途径。然后媒体播放生活中一些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例子,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所在。并展示各种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它们分别是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的。
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意在将压强知识联系在生活中应用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突出新课程“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6、总结和反馈
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形成知识体系,既总结知识也总结方法。
解释现象:在杂技表演时,气功师躺在钉子上,人却毫发无损。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的问题,如果要设法营救落入冰窟窿的人,设计多种营救方案。
意图:学以致用,前后呼应。使整个课堂浑然一体。
(三)板书设计
压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压强1、意义:表示压力的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3、公式:p=f/s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上,我根据新课标精神,以现代课堂教学观为指导,以实验活动为基础,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力求突出课堂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但课堂内容较多,讲解时注意侧重点,把握时间节点。
说课稿幼儿园篇七
《凡卡》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第12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本文表达上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写的信的内容”和“凡卡的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辉映;一是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初步领悟文章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文内容很丰富,其中反映文章主旨的核心内容是凡卡写的信,而信中最能集中地反映凡卡生活悲惨和内心痛苦的是第八、十、十五自然段,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第八、十、十五自然段的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领悟文章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教法:问题情景教学法,直奔重点,, 引导感悟。
学法: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
(一)谈话导入,初设疑问
由“圣诞节”这一西方节日谈起,此节日相当于我们的春节那样隆重。当我们沉浸在新年的快乐之中时,在19世纪的俄国有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凡卡,在最快乐的圣诞节夜里,孤零零的正边哭边给他爷爷写信,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1、快速读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由于课始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读书就有了热情)
2、了解课文内容,分清作者叙述的内容、信的内容、回忆的内容。
(二)重点段落,精心研读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 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必须突出重点段落,才能触类旁通。信的内容中,重点感悟是“凡卡学徒生活苦”(第8自然段)。回忆的内容中,精读“凡卡与爷爷砍圣诞树”(第1 3自然段),深入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第21自然段)。
1、指导感悟第八自然段,采取自读和交流讨论的方式。指导过程如下:
师:凡卡在信中向爷爷诉说学徒生活的事中,哪件事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师:那好,大家再认真阅读这些内容,看看通过哪些词句让你感受最深? (学生自读本段)
生:我对凡卡挨打这件事情感受最深。通过“揪”、“拖”、“揍”这些词,我仿佛看见了凡卡挨打时满地翻滚的样子。
生:我对老板娘拿鱼嘴“戳脸”,伙计们“捉弄”他,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他们拿凡卡不当人,我们仿佛能听见凡卡挨打时痛苦绝望的惨叫声。
师:说得好,体会得很深。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对凡卡挨饿这件事情感受很深。从“一点面包、稀粥”等词我能体会到凡卡几乎天天挨饿,我仿佛能看见他瘦得皮包骨的样子。 生:我对凡卡挨冻、睡不好这些内容同样感受很深。“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还有一处“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从这些内容中,我仿佛能看见凡卡缩在墙角里瑟瑟发抖的样子。
师:大家体会得多深啊!从凡卡受到的这些苦中,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什么?
生:他的命运很悲惨!
接着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10、第15自然段,鼓励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大胆提问,通过讨论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凡卡的不幸。最后,让学生把信的全部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了凡卡的悲惨生活。
凡卡回忆的“快乐”生活,是和爷爷去砍圣诞树的情景。这一段放手学生去读,读出凡卡的快乐和爷爷的有趣。读后教师质疑:课文写了凡卡学徒生活苦,为什么又回忆凡卡乡下生活的“快乐”,这是不是矛盾?引导学生讨论,领悟作者这样写更反衬出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
(三)拓展想象,深化主题
课文最后写了凡卡寄信和做梦,暗示凡卡希望回到爷爷身边只能是一个甜蜜的梦而已。 《凡卡》的末尾段写道:“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本片段以省略号结尾,作者没有告诉读者小主任命运的最终结局,对此,我为学生创设一个拓展想象的空间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去共同完成这个悬念,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师:小凡卡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的美好愿望能实现吗?
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后,跟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或讨论一下。
15凡卡
乞求爷爷带他回去
挨饿 挨打 睡不好 被欺负
{沙皇统治,命运悲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fanwen/qitafanwen/61a1066d01de69cb358d7f9e192c4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