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其他范文

最新说课稿(优质五篇)

最新说课稿(优质五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篇一

1、教材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

本节课内容——大气的热力状况既是对前面1.2节太阳、地球、月球之间关系的承接和复习,又为后面学习大气运动奠定了基础。因为天气都是由大气运动来实现的,凡是要分析天气,首先就要分析大气运动,而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又是太阳辐射。所以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以及大气逆辐射等知识对后面学习大气运动起着铺垫作用。但在新课程标准中却省略了这方面的知识补充,在高中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直接讲到“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舍去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和“大气的热力状况”这一知识的补充。浓缩的过程中舍弃了一些必要的知识铺垫。所以每次给学生授课过程中,讲到大气运动这一知识时,学生的理解都很困难。本次课程的教学案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辐射的波长组成

(2)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进一步掌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并着重理解保温作用的机理

(4)了解大气对全球热量平衡的作用

能力目标:

(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目标:.

(1)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要提高环保意识,保护臭氧层

(2)认识全球的热量平衡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要把握规律,保护地球。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难点:大气的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1)我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为课堂主体,实现师生互动”形式,以多媒体、板书、画图为辅助手段;

(2)以讲述、提出问题形式引入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3)以分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4)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互联网、图书馆、报纸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力,扩大知识面,促进全面发展。

1.新课导入:首先我引入flash动画《后羿射日》神话故事,调动学生对本次课的听课兴趣和求知欲。

提出问题:后羿为什么要射掉九个太阳?

通过直观的动画呈现,运用发现教学法第一个步骤——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出矛盾。营造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情景之中。

教师总结:回顾前面1.2节学的知识,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单是一个太阳每分钟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燃烧4亿吨煤产生的热量。太阳表面的温度约达6000k,可是到达地球的却不及太阳辐射总量的22亿分之一,这之间的能量哪去了?

2.讲授新课:我通过课件展示图片,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通过课本图2.2的对比,图1和图2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么强烈?通过学生分四个组讨论,我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相同点是地球、月球都是不发光的球体,其能源都是来源于太阳辐射,不同的是地球隔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层,保护着地球。因为大气层对太阳辐射有削弱和保温作用,以至于地球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晚上的气温不会太低,减少了地球表面的气温日较差。进入本次课程内容——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学效果:运用发现教学法中的类比发现,诱导学生发现两图中的共性和区别,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学生在观察两幅图都能够很好的发现其中的共性和区别,其中第二组学生描述的比较完整。接着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再次把矛盾抛向学生。

过渡问题:大气层相当于一扇大门,为什么允许大量的太阳能量进,却只有少部分的.能量逸出?首先就要了解太阳和地球两者辐射过程中不同的波长特点。进入主题。

(2)本次课程重点我依次分三个层次来授课。主要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①太阳以什么样的形式向地球传递能量,有什么特点?②太阳辐射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发生了哪些一系列的能量变化?③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又发生哪些模式的转变?

①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思考以上三个问题,从中选代表进行总结。通过学生的观察图,分析图,分组讨论。

教师总结:太阳能量辐射的特点:以多种波长形式辐射,只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教学效果:在下结论时我语音加重并有停顿。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同时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总结性的字段。在授课过程中,我采用图表结合,直观对比方法,图表法直观并高效。以分组形式进行,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并得出结论。我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们都感觉到成功的乐趣。如(表1、图4)。

光区波长(λ)范围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百分比

紫外光区<0.4μm紫外线7%

可见光区0.4—0.76μm可见光50%

红外光区>0.76μm红外线43%

太阳能量辐射特点:以多种波长形式辐射,只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②大气的削弱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时间上我分配较多。在教法上我采用抽象化直观的方法,运用波浪学说解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图5),也是本次课的亮点与创新。波浪的波长大于石头的半径,波浪就越过石头,否则就散射开来。原理同大气中波长不同的紫外、红外、可见光射在大气中co2 、o3 、水汽、尘埃等成份上散射或是反射等削弱方式。通过身边熟悉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大气削弱原理,学生理解效果也比较好。用列表对比法表示大气削弱作用(表2)。图表对比与总结更能让学生透彻理解,掌握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图5 波浪学说

削弱方式大气成份波长范围削弱强度

吸收co2 、o3 、水汽紫外、红外弱

散射微笑尘埃可见(兰、紫)中

反射较大尘埃、云层可见(红、紫)强

表2

③大气的保温作用是本节课的难点,特别是大气的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释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这一实验原理时,我采用举例法,如太阳温度相对地球来说比较高,所以太阳是短波辐射,地球是长波辐射,使其简单化。通过指导学生读书,真正理解过渡语中所提出的问题。同时通过几道简单习题进行巩固。

教学效果:根据皮连生认为知识学习过程分为:习得—巩固-转化-迁移和应用,即行为认知主义的r-s理论,学生基本都能够很好的掌握其中的原理,并能在练习中运用起来。

(3) 运用生活中例子:为什么夏天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为什么农民用人造烟幕在晚秋或寒冬防御霜冻?西北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交通灯中为什么使用红灯停?等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掌握本次课程的实用性。

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心动。运用马斯洛的人文主义,所遵循的方法是创设情景——列举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学生自主分析——教师总结,启发引导,循循善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都很高,讨论问题的兴趣也很浓,既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4) 全球的热量平衡意义。主要强调大气层对太阳辐射有削弱和保温的重要作用,要提高环保意识,保护臭氧层,认识全球的热量平衡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要把握规律,保护地球。注重学生的情感目标的培养,提高环保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学效果:通过介绍全球的热量平衡意义,重点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来向学生强调一个地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由于接近生活,学生的参与性很强,列举了生活中很多关于保护环境的实例,一些破坏行为也得到了学生的关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对本次课做了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互联网、图书馆、报纸等),提倡学生多观察、思考、分析,提高他们的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鼓励他们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力,扩大知识面,促进全面发展。

本次课主要是结合高中生的特点,有目的的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主要是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自主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和区别;通过图片的展示,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归纳、总结;通过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例子“如波浪学说”来解释复杂的原理;用学过的原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内容的学习热情比较高,基本原理都能够掌握,并能迁移到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同时也提高了环保意识。

板书设计

太阳辐射光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吸收作用

二、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散射作用

反射作用

2、大气的温室效应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三、全球热量平衡

文档内含有图片、公式、文本框、特殊符号网页页面不显示,请点击免费下载完整word文档。

说课稿篇二

本课是泰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新版教材第二册(上)第12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word进行文字编辑、插入剪贴画、图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艺术字制作标语文字,能够设计艺术字、修改艺术字内容、改变艺术字形状与颜色,利用艺术字提高文字的宣传性,增强文字的感染力。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文字编辑的一些基本方法,并且学会了在文档中插入剪贴画、图片等操作,对word软件的各种菜单和功能已经有所认识,对于顺利完成本课学习目标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中高年级学生有自己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学生能够根据文字的内容设计出醒目、美观、有艺术性的标语。

根据本章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利用艺术字可以提高文字的宣传性,增强文字的感染力。

2.能够使用艺术字的插入、样式、色彩等技术制作标语文字,能够恰当设计艺术字。

3.让学生体会到宣传标语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养成利用标语进行自我激励和公益宣传的意识。

本节课应突出的重点是:插入、设计艺术字。

本节课教学难点是:改变艺术字形状与颜色,让标语更醒目、更贴切。

本课主要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有自主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五个环节来逐步完成学习目标,实现学生的梯度发展。下面我就结合这五个环节,具体说说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漫画故事:大强因为没有看到警示牌而误踩了草地,所以,他决定做几个更醒目的标语牌来提醒大家。

然后课件展示,大强利用艺术字制作这几个醒目、美观的标语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个警示牌的效果,艺术字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通过漫画故事,导入课题,紧接着展示几个用艺术字制作的标语牌,让学生感受艺术字让标语更醒目、更漂亮。提高学生学习用艺术字制作标语的兴趣,从而激发出学生在本节课堂上制作这样艺术字标语的动力。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艺术字。

教师提问,我们设计什么内容的艺术字呢?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那我们就用时下比较流行的“我努力,我成功”作为我们的励志标语来设计艺术字吧。

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一下两个问题怎样插入艺术字、怎样调整艺术字的位置和大小。

本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按照老师创设的情景,提出的问题先自主探究,前几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插入菜单的有关操作,学生能够将前几节课的知识迁移到艺术字的插入。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分组交流,相互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插入艺术字的操作方法。

上一环节,自主探究过程中,有些同学没有找到插入设计艺术字的方法,小组内其他同学伸出了援助之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体现了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自然进入第二个环节所以我们的励志标语也应该把“我努力,我成功”改成“我们一起努力,我们一起成功”。组织学生小组探究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在修改艺术字内容的同时,讨论并动手设置文字的大小与字体。

通过让学生修改艺术字的内容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艺术字的编辑方法,巩固上一环节中插入艺术字、设置艺术字字体、字号等内容。

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插入艺术字的基本操作方法,组织学生展开分组竞赛,分组探索一下几个小任务,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题目制作艺术字。

设计完成后找几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评价、总结,探索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同时通过制作各种标语,培养学生努力奋斗、自我发展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爱护校园、保护环境的意识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组织学生观察、对比两组艺术字的效果,让学生谈一谈感受,导出“艺术字的形状和颜色对于提高艺术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加油站是本课的拓展内容,组织学生课上思考、谈论一下两个问题:怎样修改艺术字的形状和怎样改变艺术字的颜色。鼓励学生课后创作个性的艺术字标语。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

说课稿篇三

老师:

你好!

我说课的标题是《中国石拱桥》。下面我想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等方面来汇报我是如何说课的。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石拱桥》是篇事物说明文,它是按总分总的结构顺序来说的。先总说石拱桥的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久、美、坚的共同特点,最后说我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全文条分缕析、井然有序。本篇课文是八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说明文,因此要作好说明文的入门指导工作。

2、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课文特点以及初二学生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举典型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理清全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的说明顺序。

(3)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阅读,把握课文重点,理清思路,了解几种常用说明方法。

(2)通过比较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其光辉成就。

②理解文章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难点:认清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尤其是说明和记叙的交叉现象。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演示、投影、创设问题情景法、讨论法、归纳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质疑发问,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新大纲的要求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并结合学生实际,我想制定以下教学流程

a、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教师出示一组桥的图片,让学生自由说出桥的名称,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桥从而进入本文学习。

(二)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听录音

朗读要求:①明确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②带着以下三个问题听读课文,之后师生讨论明确。

1、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

2、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3、本文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b、研读品味:

本文先概括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又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做了具体说明。那么作为杰出代表,它们又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呢?(自然过渡到赵州桥的学习)

研读④⑤小节赵州桥部分。展示课件:赵州桥图

创设问题情境:

1、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赵州桥的四个特点)

2、以上四个方面的特点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结合“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分析。

3、这两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哪些说明方法?

4、从内容、顺序及说明方法比较卢沟桥与赵州桥的异同点。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完成以上问题。讨论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归纳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绘制平面图,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享受成功的欢乐。对于第2问,学生讨论后可能一时还无法完全理解,此时我采用讲授法,就是通过教师的语言传授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知识,同时便于教师控制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c、课堂小结(根据板书进行)

d、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第一题、第二题。2、介绍一件物品

板书

形式优美 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引用、作诠释、举例子、作比较

结构坚固 说明顺序:一般→特殊 概括→具体

历史悠久

两个典型例子:赵洲桥、卢沟桥

辉煌成就原因 解放后的发展

说课稿篇四

《搓圆子》出自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小班上册的”好吃的食物“单元,在这单元里不单是让幼儿认识到平常食物的种类和营养成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认识是让幼儿通过年节食物的意义,了解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而汤圆在广东地区里过节时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种食物。联系到现时人们对过节越来越冷淡,过节时也越来越没有气氛的这种情形,这活动我会把它放在我们这里很重视的”冬“的这一天来进行,让幼儿在充满过节的热闹气氛里充分认识食物与过节的紧密联系,让幼儿感受到过节可以如此的美好,食物也可以有这么深的意义。

另外,结合小编的实际情况,因是新入园,有些幼儿还怕生,不会也不敢与其他幼儿相处,同时,现在独生子女多,平时缺少与不同性格的幼儿在一起互相配合完成任务的体验,加上小班幼儿手指肌肉群发育还不太完善,在搓圆子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困难。比如动作不协调,不知道如何搓等等,如果只是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就会显得缩手缩脚,效果不会太好。在这里特别设计了”邀请大班哥哥姐姐一起来过节“这一环节,不单是营造一种热闹的气氛。更主要的是让这些能干的哥哥姐姐起带头作用,让我班小朋友在看一看,试一试,做一做中轻轻松松学会”搓圆子“这一技巧。

1、结合过节,学习搓圆子的技巧,同时让幼儿生动理解食物与过节之间的联系,知道圆子的吉祥意义

2、在享受制作食物的乐趣中,与大班哥哥姐姐互相配合,从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

3、通过猜谜,培养幼儿根据线索推测的能力

1、场地四周布置一些过冬时的饰物,如:鞭炮、窗花、彩灯、彩挂等等

2、活动前事先通知小朋友在过冬那天穿上自己喜欢的喜庆的衣服来园

3、人们热闹过冬的录像(特别强调大家制作汤圆、吃汤圆,准备过节食物的部分)

4、准备搓好的糯米团若干,大的碟子多个

运用环境布置及录像的烘托手法营造一个浓浓的节日气氛,让幼儿深醉其中,感受过节的欢乐;用猜谜和鼓励幼儿尝试的方法带出”搓圆子“这一主题;突破”搓圆子“这一教学重难点是运用先让幼儿自由讨论、尝试,到老师正确示范、指导,其中设计大班哥哥姐姐在旁帮助进行榜样示范,幼儿自由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搓“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鼓励幼儿邀请其他人来过节和分享汤圆,锻炼幼儿交往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1)用四周环境的布置及人们热闹过冬的录像,使幼儿感受过冬的喜庆气氛。

小朋友在兴致勃勃的观看录像里人们在忙碌的制作汤圆、吃汤圆,准备过节的食物,街道上来来往往热闹的人群,欢乐的人们快乐的玩耍??这些熟悉的内容很容易让幼儿联想起平时过节时的情景。幼儿就知道,要过节了,有新衣服穿,大家很欢乐,周围很热闹,还可以吃很多好吃的东西。直观的让小朋友理解食物与过节之间的紧密联系。

(2)老师出谜语”捏呀捏,搓呀 搓,搓出一个小圆球,圆滚滚,站不稳,把它放在水里滚“,让小朋友猜如果幼儿猜不出可以提示:刚才录像里看见的,我们在过冬过节常会吃到的一种食物。小朋友很容易就猜到了,带出”搓圆子“这一主题。最后,老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过冬过年的时候要吃汤圆吗?“让幼儿了解汤圆的吉祥意义是表示全家团团圆圆,喜庆如意。

有些幼儿可能看过大人做汤圆的过程,他们会模仿大人的动作来做,但是动作会显得笨拙,制作的汤圆也不太漂亮,但老师都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表扬他们平时会认真观察,能够大胆表现、大胆尝试。最后老师进行正确的示范:将一块糯米团放在手里上下搓成一长条,然后捏一点放在手心沿着一个方向揉,揉成一个圆圆的圆团,汤圆就做好了。做好了以后,要把它们放在碟子里。

老师说”今天我们大家在幼儿园里过冬,怎么样才能过上一个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节日呢?“引导幼儿去邀请等候在外的大班小朋友一起制作汤圆,开心过节。大家把手洗干净以后,就开始做汤圆了。制作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要求大班小朋友让小编幼儿多动手,在旁帮助他们,不要自己包办。老师进行巡回指导,特别注意那些动手操作能力弱的幼儿,给予鼓励和帮助。

汤圆做好了,大家排成长队,听着音乐跳着舞,一起欣赏自己的作品。一边欣赏一边评价,哪些汤圆做得好。再一次巩固“搓”的技巧。

在这一环节,因小班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偏低,如果只是由老师来进行示范、指导的话,不但很浪费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太好,利用大哥哥、大姐姐来共同参与过节,不但热闹,充满节日的气氛,而且以大帮小,一对一的进行指导,幼儿很快的掌握搓的方法。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就变得轻松、容易。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大班幼儿的互相配合,小朋友也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和交流。

大家一起把汤圆放在预先煮沸的水里煮。煮好以后一起吃汤圆这个环节可以延续到下课后。老师鼓励小朋友把煮好的汤圆分给幼儿园其他的工作人员和小朋友品尝,分享过节的喜悦,进一步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

让幼儿向家里人学习一种简单的食品制作,利用自己的橡皮泥进行制作,并向其他小朋友介绍做的是什么,如何做,用到什么技巧等等,从而使这一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化。

说课稿篇五

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掌握好"x x.x | xx xx | x x.x | x o‖这一基本节奏音型,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能力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引导学生创编动作,创编节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剪羊毛》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牧民的劳动生活,懂得"只有努力劳动才能换取幸福"的生活。

《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民歌,全曲欢快活泼,大调式,为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以欢快起伏的旋律和富有劳动生活的节奏,生动地展现了澳大利亚牧民在剪羊毛时的情景。第二乐段开始音区较高,旋律和节奏开阔舒展,使得欢快的劳动情景得到更为生动鲜明的表现。最后两个乐句重复了第一段最后两个乐句,它强调了"只有努力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这一哲理,并在艺术上给人以完整、圆满的收束。

1、感受附点节奏及休止符赋予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及其表现作用,在歌唱中准确的把握附点八分节奏,区别节奏的不同感觉。

2、初步唱会歌曲《剪羊毛》。

1、歌曲中节奏的演唱。

2、用愉悦、欢快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多媒体课件、自制打击乐器、钢琴

一课时

一、发声练习

师:同学们喜欢旅行吗?今天的音乐课,老师带领大家到美丽的澳大利亚。(课件:澳大利亚风)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以出口农牧矿产品,特别是羊毛而闻名于世界。大家准备好,现在我们家就乘飞机出发吧。(课件:飞机声效)

师:飞机已经平安降落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国际机场,(课件:机场图片)接着我们将要转乘坐火车前往牧区,大家坐稳了,火车开咯。

5 6 5 4 | 3 4 | 5 5 | 5 —???? ‖

火车火车 开 了, 呜 呜 呜 .

二、导入新课

师:美丽的大草原到了。(课件:澳大利亚牧场的风光)听!这是什么声音?(课件:马蹄声)是牧民们骑着马儿在大草原上奔跑。我们可以用附点节奏来表现。请同学们拍一拍,读一读。

哒。哒 哒。哒 | 哒。哒 哒。哒 ‖

师:(课件:图片)河那边的草原呈现白色的一片,像白云从天空飘临。那是什么呢?(课件:羊叫的音效)一群可爱的绵羊。我们一起来模仿小羊的叫声。

咩 — | 咩 — ‖

师:瞧!那边的牧民在忙什么呢?(课件:剪羊毛图片加声效)哦,原来他们正在进行一场剪羊毛比赛。勤劳的牧民一边剪羊毛,一边唱起了歌。(课件:歌曲剪羊毛)

咔嚓 咔嚓| 咔嚓 咔嚓 ‖

三、学唱歌曲

1、学习旋律

师:欢快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牧场上那别开生面的剪羊毛大赛中。让我们一起加入其中吧。老师先来试一试。(课件:歌曲的第一乐句旋律)呀!这里藏着一段优美的旋律呢。我来唱一唱……(提示唱准附点音符)

分别请一、二、三、四组同学"剪羊毛",唱一唱里面藏着的乐句(课件:)

师:这些优美的乐句可以组成一首动听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课件:歌曲《剪羊毛》伴奏)

师:其实呀,这就是刚才牧民们一边剪羊毛,一边愉快歌唱的旋律,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剪羊毛》的乐谱。现在,请听老师范唱一遍。

歌曲听完了,同学们你们想学吗?

2.学唱第一段歌词

a.和老师按节奏读歌词。

b.播放歌曲录音第一段。

c.用琴把歌曲速度放慢一倍,指导学生用"lu"模唱旋律感受旋律音高。

d.老师唱第一段旋律,学生唱词,重点解决第四乐句(老师跟琴伴奏)

e.和老师琴伴奏完整的把第一段唱一遍。

f.唱谱

g.师:下面,老师想让同学们为第一段的第二部分用打击乐伴奏,请同学们看节奏图谱,(出示多媒体图片),请同学们把乐器拿起来,想一想,你手中的乐器该用哪种伴奏型配伴奏呢?

生:为第二部分伴奏

师:提问讨论结果

h. 同学们,为什么歌曲当中出现了"白色、白云、雪堆、冬天、丝绵"这样一些词语!

师又问:剪羊毛工人为什么要剪羊毛呢?心情是怎样的呢?

3.带问题自学第二段歌词

a.播放歌曲第二段。

生:学生小声跟唱

b.老师唱第二段旋律,学生唱词。

c.和老师琴伴奏,唱歌词。

生:学习第二段

d.请同学们随着录音把第二段演唱一遍

生:唱到第二部分时,打击乐伴奏

e.重复上面的问题,播放羊毛制品

生:回答问题,并欣赏图片

4、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师:歌曲表达了牧民们怎样的心情呢?

师小结:同学们讲得都很好,这首歌不仅表现了牧民们愉快的劳动心情,更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面。同学们,幸福靠什么来创造?(劳动)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用欢快的声音把歌曲再来唱一唱。

四、运用综合艺术表现手段表现歌曲

师: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演唱《剪羊毛》这首歌曲了,下面和老师配合一下,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来使歌曲更加的丰富多彩。

1、带领学生创编节奏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方法:学生分组讨论,再分组演奏,集体评价。找出恰当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2、演唱:请1—2名同学领唱,其他齐唱。

3、创编图画:学生创编图画,画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澳大利亚歌曲《剪羊毛》,充分感受到了劳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自豪。我们懂得了劳动能创造幸福的生活。老师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最后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想感情,用欢快的声音把歌曲再来唱一遍,好不好?

六、学生听音乐出教室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