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其他范文

最新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简介模板(13篇)

最新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简介模板(13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简介篇一

为补齐中国港口短板,刚刚做完肺癌手术的张连钢秉承“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的初心,毅然挑起设计建设世界一流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重担。

在码头立项之初,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连钢创新团队”先后奔赴荷兰、德国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但国外同行并不展示核心技术和关键数据,团队成员只能走马观花地远望,考察交流没有取到“真经”。

当时,国外企业也曾提出规划设计方案,但却开出了天价,并且附带有系统不开放等条款,一旦接受,就会陷入国外企业的掣肘。

“真经”难求,核心技术买不来,成功只能依靠自己!张连钢和团队定下目标:要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怀揣着为国争光的情怀,团队成员千方百计搜集信息,如饥似渴“恶补”相关专业知识,夜以继日地苦干,不到两年累计召开了三千多个专题分析论证会,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论证报告。

按照国外惯例,自动化码头的规划设计至少要3年,从项目立项到建设完工则需要8-10年。张连钢提出,“这个速度等不起”,他带领团队集思广益,大胆探索,对项目组织设计实行“并行协同”,即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使每个参与者都全流程承担咨询师、设计者、建设者和经营者等多职责角色,扁平化矩阵式统筹推进全流程工作。

随着信息的汇总和无数次碰撞、讨论,经过反复不断地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码头轮廓一点点成型。仅仅是集装箱卡车出入码头的闸口,团队就前后设计了40多稿布局方案;装卸流程测试案例编写了7000多个,反复测试达十多万次。就这样,团队仅仅用了15个月就拿出了完全符合青岛口岸实际的码头规划设计集成方案,不仅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而且实现了全面超越。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简介篇二

拒绝“天价”,建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代表港口集装箱装卸的高端形态,中国在世界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占据七席,但在自动化码头榜单上却寂寂无闻,因为自动化码头设施及核心技术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

青岛港在20__年决定建设自动化码头,而重任就交给了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连钢——一名有30多年码头管理、设备管理和科技创新经验的老港口人。

12月27日,“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全球首创的集装箱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建设工地上,与施工方研究优化施工方案。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张连钢带领团队成员先后奔赴荷兰、英国、德国、西班牙“取经”,但国外同行却连捂带盖,技术壁垒让项目组备受煎熬。

“不准下车,不准拍照,只能远远观望,更不提供任何数据和技术规范。当时,大家心里特别窝火。”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说。

国外同行只给连钢团队一条路:买,而且开出了天价!

这样的方案被张连钢否了,不仅仅是因为成本太高、周期太长,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核心技术不向青岛港开放,码头投产后青岛港无法根据自身生产实际优化系统。

“每个港口特点不同,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张连钢说,“我们要根据青岛港口实际、货源结构、码头流程、操作习惯等,建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简介篇三

自主创新,为自动化码头装上“中国大脑”

设计之初,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三无”状况。“码头要用什么设备、怎么布局、怎么控制运转、运行后有什么问题,我们统统没概念,所有细节都要一一设计。”李永翠说。

在“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中摸爬滚打,自动化码头轮廓在连钢团队的图纸上一点一点成型。仅仅是出入集装箱卡车的闸口,他们就设计了40多稿方案,有时已敲定方案,因为一个细节调整,所有数据都要重新核算。

一个个通宵达旦,一次次推倒重来,连钢团队仅用15个月就完成了码头的设计方案,这项工作在国外至少需要三年。

在码头建造和设备研发上,连钢创新团队同样是从零起步,而且要做到比国外自动化码头更好。以自动导引车(agv)为例,连钢创新团队打破全球通用的铅酸电池技术垄断,研发了基于钛酸锂电池的小容量、长寿命、高功率的动力系统和循环充电模式,agv电池重量从13吨减为2吨,寿命从2年延长为10年。

解决世界性技术难题的一连串自主创新,组成了“中国大脑”的自动化码头:

首创港口大型机械“一键锚定”自动防风技术及系统,_了港口大型机械防瞬间大风的世界性难题;

采用物联网感知、通信导航、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码头作业的全流程智能调度和智能化高效管理;

……

截至目前,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有受理和授权专利107项,其中发明专利64项,实用新型专利43项。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简介篇四

7年披荆斩棘,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

“我当时问他,刚刚做完肺癌手术,咱还这么拼吗?他跟我说,他一闭上眼睛,脑海里想的全是集装箱啊、码头啊,我就觉得港口和码头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中,我拦不住,只有选择支持。”张连钢的妻子王晓燕说,丈夫10年内做了两次肺癌手术,单位领导担心他的身体,让他缓一缓再上班。但是张连钢说他必须拼,不拼肯定干不成。

在张连钢的带领下,整个团队披星戴月、战天斗地。

项目攻坚期,团队成员管廷敬每天都忙到很晚,很少有时间去探望独居的母亲。就在首船测试前不久的一天夜里,母亲在家中意外去世。而那时的管廷敬,还在深夜加班后回家的路上。处理完母亲的后事,他又匆匆赶回码头。每每想起此事,管廷敬总会红了眼睛:“我特别对不起我妈……”

团队成员徐永宁担负着整个自动化码头数据中心的建设调试工作。关键时期,妻子确诊癌症的消息像晴天霹雳打在了他头上。领导和同事们心疼他,让他先腾出时间好好照顾妻子,但徐永宁却默默选择在医院和码头之间往返。尽管尽了最大努力,心爱的妻子还是离开了他。项目成功那天,他一个人对着大海,哭了很久。

“都食人间烟火,谁无儿女情长?生气的时候我也会埋怨他,我说你真是让自动化弄魔怔了,快让码头当你的老婆吧!”团队成员张卫的妻子姜红卫回忆说,直到20__年10月,她受邀参观了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才终于理解这些人为什么会对自动化码头如此念念不忘,那种壮观和震撼无法用语言形容。那一刻,所有过往的辛苦、泪水、抱怨都化作了对国家的骄傲和民族的自豪。

“你问我制胜法宝是什么?作为‘土专家’,单打独斗我们可能拼不过‘洋博士’,但是我们有团队精神,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的初心,大家眼往一处看,劲往一处使,越干越成熟,越干越自信。”张连钢说,7年的创新之路,7年的披荆斩棘,是他们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生动、最鲜活的实践。

“自动化码头只占了青岛港的五分之一,还有更多的人工码头区域需要转型升级。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道路还很长,我们不会止步于此。”张连钢说。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简介篇五

12月30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敢闯敢试、砥砺奋进,这支创新团队书写了世界集装箱码头行业一个又一个奇迹……“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经宣传报道后,在山东引发热烈反响。

为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近日,青岛市委和市政府下发《关于向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立足岗位大力创意创新创造的决定》。“要上下一心发扬他们‘奋力拼搏、勇争一流’的创造精神,激发干事创业热情,让青岛成为企业家和创业者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土。”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说。

“连钢创新团队”建成中国自己的自动化码头,极大鼓舞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的信心。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攻坚克难、勇挑重担,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连钢创新团队’立志自主研发,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们要继续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培育出更多的‘连钢创新团队’,助力山东从经济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型升级。”山东中科院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张佐军说。

“我们科研人员要再接再厉、奋发向前,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让技术在更深层次上惠及人民。”山东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人员刘春华说。

“‘连钢创新团队’敢于突破常规思路,攻克技术难题,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山东永正建筑新材料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窦霆表示,他们将继续深耕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研发应用领域,为我国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新形势需要新担当,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连钢创新团队”用实干树立了榜样。

“从‘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中,我看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作为制药企业生产一线的员工,我们要严把质量关,追求高品质,守护人民群众健康。”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化药制剂分厂员工李向南说。

“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留言:“他们的精神催人奋进,可歌可赞”,“坚持自主创新,才是发展的硬道理,向‘连钢创新团队’致敬!”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简介篇六

太平洋的海风吹来,偌大的码头空无一人。目之所及,只有无人驾驶的码头导引车在穿梭,机器人自动拆集装箱锁垫,把一个个集装箱从船上运到堆点,整齐排好。

12月25日下午,在“时代楷模”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发布仪式录制现场,随着大屏幕上的镜头拉近,一个现代化的自动化码头跃然屏幕。这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着“中国制造”烙印,并且六度刷新全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的码头,正是由“连钢创新团队”缔造的。

“那时,一股热血上来了,我要接这个项目。”团队带头人张连钢,这样说起七年前接下任务的瞬间。此前,由于刚经历过一次大手术,他怕身体状态无法支撑,两次拒绝了邀请。“但我心中,还是不甘心。港口领导第三次问我时,我很痛快就答应了。”

张连钢在港口码头的业务操作、设备、技术、管理、自动化控制方面具备丰富经验,被大家寄予厚望。以他为中心,擅长软件开发的李永翠、擅长装卸业务流程设计的李波、醉心发明创造的张卫、擅长土建的周兆君等8人组成了团队核心成员。他们带领一群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年轻人,一步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用时3年半建成了一座西方专家口中“十年都别想独立完成”的自动化码头;又用了3年半,__十几项世界性技术难题,创造出单机最高作业效率超全球同类码头50%以上的纪录。

“拼了命还不一定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铿锵有力的话,从张连钢口中说出,将现场观众的思绪带到那段燃情岁月。

回忆码头建造初期,大家心里都憋着“一口气”。“自动化码头怎么布局、设计什么流程?脑袋是空白的。”自动化码头总经理助理李波说。“去国外学习,不准我们下车细看,有时连码头现场都去不了。”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副经理张卫说。“为了争口气,我们不采用国外方案,要设计属于中国人的全自动码头!”自动化码头党委书记、总经理殷健说。

要干,就要争第一。20__年3月,自动化码头首次进行靠泊作业,1000多个箱子只用了7个小时就全部装完了。外国船长赞叹:这就是中国速度!每每回忆起这个瞬间,李波都满满自豪。

军功章上,也有你的一半。镜头里,“连钢创新团队”家人们的面孔一一闪现。殷健的老母亲,怕耽误儿子工作,偷偷卖了房子,没打招呼就搬到了养老院。回忆往事,殷健的眼泪没能忍住。“在女儿最需要陪伴的时候,我却缺席了。这是我永远的遗憾。”自动化码头副总经理李永翠哽咽着说。

工程技术部党支部副书记、轨道吊室副经理修方强说,张连钢的妻子曾讲过一次特别的约会。“周末逛街,连钢总带着她坐公交车一直坐到了终点站。有什么好逛的?原来,他是要看人家怎么换电动公交车的电池。”同事的“调侃”,让张连钢忍不住红了脸。

“过去,桥吊工人苦练技术;现在,智慧港口不见人踪影。时代在变,码头的作业方式在变,但是‘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不变。”在视频连线中,改革先锋许振超以这句话与“连钢创新团队”共勉,鼓励他们永不言败,始终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打破更多世界纪录。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简介篇七

1993年,荷兰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自动化码头。随后,荷兰、德国等国陆续建设了30多座自动化码头。

被誉为“港口科技王冠上的明珠”的全自动化码头,因为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收益慢被称为“贵族码头”,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奢侈品”。

建设全自动化码头的计划,在中国迟迟未能提上日程。世界十大港口中国有7个,吞吐量很高,但并不先进。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球有30多个,却没有一个属于中国。

建设海洋强国,必然要建设先进的港口设施。20__年,随着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和港口转型升级,走在我国港口集装箱行业前列的青岛港集团提出建设全自动化码头。

为补齐中国港口短板,刚刚做完肺癌手术的张连钢秉承“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的初心,带领团队毅然挑起设计建设世界一流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重担。

按照国外惯例,自动化码头的规划设计至少要3年,从项目立项到建设完工则需要8-10年。“这个速度等不起”,张连钢带领团队集思广益,大胆探索,对项目组织设计实行“并行协同”,即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扁平化矩阵式统筹推进全流程工作。

随着信息的汇总和无数次碰撞、讨论,经过反复不断地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码头轮廓一点点成型。团队仅仅用了15个月就拿出了完全符合青岛口岸实际的码头规划设计集成方案,不仅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而且实现了全面超越。

当前,我国还有很多领域处于落后状态,需要千千万万个“连钢创新团队”不甘落后,挺起担当有为的脊梁。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简介篇八

建设海洋强省,山东任重道远,更须策马扬鞭。20__年8月,“连钢创新团队”吹响了二期建设的号角。这一次,“连钢创新团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向真正的智能化,抢占新一轮智慧码头建设制高点。

如何抢占?从省情出发。山东是富氢大省,但缺乏有效利用,氢气作为副产品白白浪费;5g技术,未来自动化行业竞争的新蓝海。跳出传统路子,“连钢创新团队”作出大胆尝试:“氢+5g”,成为二期项目主攻方向。

“联合攻关、集成创新!华为、中国联通、航天科技……‘新朋友’陆续加入,团结一心,誓将自动化码头的上下游供应链条留在民族企业!”他们底气十足。

“工业互联网协议总是间断失效,视频信号时断时续,16毫秒延时的确会对生产造成作业隐患。”徐永宁回忆。

试验,修改;再试验,再修改……20__年11月,“连钢创新团队”再攀高峰,成功实现在5g网络下岸桥自动抓取和运输集装箱及高清视频数据回传的全场景应用。

“这不再是传统的‘大块头’。”张连钢指向码头上的自动化轨道吊,“我们以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组为动力,为设备‘瘦身’,降低了设备结构复杂度、设备维保量和维修费用,而且发电效率高。”

短短18个月,20__年11月28日,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诞生了。“这次,我们推出了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6项全球首创科技成果。”张连钢脸上洋溢着自豪。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连钢创新团队”赢得了这样的评价:“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作为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为世界5g应用奠定了基石!”

站在码头,安静如常。桥吊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一个个集装箱起起落落。远方,“中国智造”旗帜高高飘扬。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简介篇九

面对一道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一项项苛刻的限制条件,“连钢创新团队”不但没有被吓退,反而激发了凝聚力、战斗力,整个团队就像一团火,不断释放着激情、激扬着斗志。

一幅码头总平面布局图,团队对9种方案、16种派生形式以及8个要素,进行反复综合比较,得出最优方案;堆场设计,通过对16个因素进行多次综合平衡优化后,确定最终选择;自动化流程的测试案例多达7000多个,在17套环境中进行了十几万次测试……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团队成员们一次次群策群力、一次次挑战极限。

在设备制造最吃紧的时候,设备监造组的同志兵分四路进驻制造基地,一呆就是半年。一支手电筒、一把游标卡尺、一个笔记本电脑是他们工作上的“三件套”;方便面、榨菜、老干妈是他们生活上的“三件套”。白天顶着酷暑钻大梁、爬高空,晚上回到办公室,对照图纸研究第二天的监造重点,每天都要忙到夜里10点以后。

到了测试阶段,设备需要48小时不停运转,他们也是48小时连轴转。流程优化组的同志不断完善系统功能,拿着秒表盯在现场,对流程作业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测算,一秒钟一秒钟地细抠,不断提升作业效率,一开港便创下了桥吊单机效率26.1自然箱/小时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开港最高纪录。随后,又6次刷新纪录,创出了桥吊单机作业效率47.6自然箱/小时的世界最高纪录。

20__年5月11日,由“连钢创新团队”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开业,不仅实现了“五大突破”、“十大创新”,创出了全球自动化码头开港最高效率,而且让高高在上的“贵族码头”走下云端,成为可复制、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的“中国方案”。20__年11月28日,二期工程开港运营,将工期又缩减一半,再次创造了自动化码头建设的“中国速度”。

码头开业以来,“连钢创新团队”先后受邀参加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世界港口大会等国际盛会,分享自动化码头建设经验;接待来自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42000余人次,各类媒体报道20余万条,成为展现中国智慧的靓丽名片。

“连钢创新团队”体现出广大科技工作者矢志报国、勇于创新的家国情怀,体现出新时代国有企业员工勇挑重担、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体现出新时代劳动者执着专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自主创新生力军。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简介篇十

20__年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立项时,诞生于欧洲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经运营20年,而亚洲却没有一座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为补齐中国港口短板,刚刚做完肺癌手术的张连钢秉承“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的初心,毅然挑起设计建设世界一流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重担。

在码头立项之初,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连钢创新团队”先后奔赴荷兰、德国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但国外同行并不展示核心技术和关键数据,团队成员只能走马观花地远望,考察交流没有取到“真经”。

当时,国外企业也曾提出规划设计方案,但却开出了天价,并且附带有系统不开放等条款,一旦接受,就会陷入国外企业的掣肘。

“真经”难求,核心技术买不来,成功只能依靠自己!张连钢和团队定下目标:要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怀揣着为国争光的情怀,团队成员千方百计搜集信息,如饥似渴“恶补”相关专业知识,夜以继日地苦干,不到两年累计召开了三千多个专题分析论证会,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论证报告。

按照国外惯例,自动化码头的规划设计至少要3年,从项目立项到建设完工则需要8-10年。张连钢提出,“这个速度等不起”,他带领团队集思广益,大胆探索,对项目组织设计实行“并行协同”,即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使每个参与者都全流程承担咨询师、设计者、建设者和经营者等多职责角色,扁平化矩阵式统筹推进全流程工作。

随着信息的汇总和无数次碰撞、讨论,经过反复不断地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码头轮廓一点点成型。仅仅是集装箱卡车出入码头的闸口,团队就前后设计了40多稿布局方案;装卸流程测试案例编写了7000多个,反复测试达十多万次。就这样,团队仅仅用了15个月就拿出了完全符合青岛口岸实际的码头规划设计集成方案,不仅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而且实现了全面超越。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简介篇十一

7年披荆斩棘,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

“我当时问他,刚刚做完肺癌手术,咱还这么拼吗?他跟我说,他一闭上眼睛,脑海里想的全是集装箱啊、码头啊,我就觉得港口和码头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中,我拦不住,只有选择支持。”张连钢的妻子王晓燕说,丈夫10年内做了两次肺癌手术,单位领导担心他的身体,让他缓一缓再上班。但是张连钢说他必须拼,不拼肯定干不成。

在张连钢的带领下,整个团队披星戴月、战天斗地。

项目攻坚期,团队成员管廷敬每天都忙到很晚,很少有时间去探望独居的母亲。就在首船测试前不久的一天夜里,母亲在家中意外去世。而那时的管廷敬,还在深夜加班后回家的路上。处理完母亲的后事,他又匆匆赶回码头。每每想起此事,管廷敬总会红了眼睛:“我特别对不起我妈……”

团队成员徐永宁担负着整个自动化码头数据中心的建设调试工作。关键时期,妻子确诊癌症的消息像晴天霹雳打在了他头上。领导和同事们心疼他,让他先腾出时间好好照顾妻子,但徐永宁却默默选择在医院和码头之间往返。尽管尽了最大努力,心爱的妻子还是离开了他。项目成功那天,他一个人对着大海,哭了很久。

“都食人间烟火,谁无儿女情长?生气的时候我也会埋怨他,我说你真是让自动化弄魔怔了,快让码头当你的老婆吧!”团队成员张卫的妻子姜红卫回忆说,直到20__年10月,她受邀参观了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才终于理解这些人为什么会对自动化码头如此念念不忘,那种壮观和震撼无法用语言形容。那一刻,所有过往的辛苦、泪水、抱怨都化作了对国家的骄傲和民族的自豪。

“你问我制胜法宝是什么?作为‘土专家’,单打独斗我们可能拼不过‘洋博士’,但是我们有团队精神,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的初心,大家眼往一处看,劲往一处使,越干越成熟,越干越自信。”张连钢说,7年的创新之路,7年的披荆斩棘,是他们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生动、最鲜活的实践。

“自动化码头只占了青岛港的五分之一,还有更多的人工码头区域需要转型升级。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道路还很长,我们不会止步于此。”张连钢说。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简介篇十二

12月30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敢闯敢试、砥砺奋进,这支创新团队书写了世界集装箱码头行业一个又一个奇迹……“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经宣传报道后,在山东引发热烈反响。

为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近日,青岛市委和市政府下发《关于向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立足岗位大力创意创新创造的决定》。“要上下一心发扬他们‘奋力拼搏、勇争一流’的创造精神,激发干事创业热情,让青岛成为企业家和创业者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土。”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说。

“连钢创新团队”建成中国自己的自动化码头,极大鼓舞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的信心。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攻坚克难、勇挑重担,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连钢创新团队’立志自主研发,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们要继续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培育出更多的‘连钢创新团队’,助力山东从经济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型升级。”山东中科院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张佐军说。

“我们科研人员要再接再厉、奋发向前,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让技术在更深层次上惠及人民。”山东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人员刘春华说。

“‘连钢创新团队’敢于突破常规思路,攻克技术难题,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山东永正建筑新材料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窦霆表示,他们将继续深耕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研发应用领域,为我国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新形势需要新担当,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连钢创新团队”用实干树立了榜样。

“从‘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中,我看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作为制药企业生产一线的员工,我们要严把质量关,追求高品质,守护人民群众健康。”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化药制剂分厂员工李向南说。

“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留言:“他们的精神催人奋进,可歌可赞”,“坚持自主创新,才是发展的硬道理,向‘连钢创新团队’致敬!”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简介篇十三

1993年,荷兰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自动化码头。随后,荷兰、德国等国陆续建设了30多座自动化码头。

被誉为“港口科技王冠上的明珠”的全自动化码头,因为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收益慢被称为“贵族码头”,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奢侈品”。

建设全自动化码头的计划,在中国迟迟未能提上日程。世界十大港口中国有7个,吞吐量很高,但并不先进。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球有30多个,却没有一个属于中国。

建设海洋强国,必然要建设先进的港口设施。20__年,随着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和港口转型升级,走在我国港口集装箱行业前列的青岛港集团提出建设全自动化码头。

为补齐中国港口短板,刚刚做完肺癌手术的张连钢秉承“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的初心,带领团队毅然挑起设计建设世界一流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重担。

按照国外惯例,自动化码头的规划设计至少要3年,从项目立项到建设完工则需要8-10年。“这个速度等不起”,张连钢带领团队集思广益,大胆探索,对项目组织设计实行“并行协同”,即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扁平化矩阵式统筹推进全流程工作。

随着信息的汇总和无数次碰撞、讨论,经过反复不断地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码头轮廓一点点成型。团队仅仅用了15个月就拿出了完全符合青岛口岸实际的码头规划设计集成方案,不仅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而且实现了全面超越。

当前,我国还有很多领域处于落后状态,需要千千万万个“连钢创新团队”不甘落后,挺起担当有为的脊梁。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