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其他范文

论语读后感100字 论语读后感1000字(12篇)

论语读后感100字 论语读后感1000字(12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论语读后感100字 论语读后感1000字篇一

——题记

假日里,一本《论语》捧在手中,我感受到了她的温暖与朴素,感受到了她的博大与厚重。这里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她永远都没有失去脚下那朴素的起点。

她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告诉我修养身心的道路,并且还会给我指明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不断前进,直到抵达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且她还让我明白了许多......

《论语》让我明白了学习要做到扬长避短,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他“诵诗三百”,《诗经》倒背如流、烂熟于心,但你让他去做一件事情,他却磕磕绊绊完不成,让他去办个外交事物,他却不能顺利地跟人家谈判,那么就算他书读得再多,甚至都背会了,也没有任何实际用处。

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经常遇到。记得我们小的时候经常问大人的一个问题“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许多家长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当我成为一名初中生后,生物课上《人的繁殖》不仅让我知道了人是怎样来的,还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新的认识。当我遇到再有小孩子问大人这样问题时,我就会用我学到的知识告诉他们,这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这是很普通的常识。我相信我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学以致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发挥自己善于表达的长处。

在《论语》中,我明白了人要孝敬父母,凡是以孝为先。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道,光让父母有吃有喝还不够,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让我们看看今天的所谓孝道,在物质条件已经很丰富的年代,让长辈有吃有喝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又有几个让能真正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呢?

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快乐,可是一旦走向社会,却为什么要到最后才能想到要对父母尽孝呢?这就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作为一名中学生对父母的孝道可能就是在生活上和学业上不让父母操心,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让他们容颜有光,我想这也算是尽孝了吧!

我还从《论语》中明白了仁爱的意义。我们经常说,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英雄,他平时一定是有储备的。英雄的行为有时候只在一个瞬间,但是考验的却是他平时的人格。仁爱就是这样一种日常的涵养,在生死危难关头,使人可以有如此无谓的表现。

《论语》里始终贯穿的“仁、义、礼、智、信”让我明白了做人的基本道理、让我明白了做事的基本原则、让我明白了大爱、小爱、博爱、让我明白了......

两千多年来,《论语》因为她的博大精深,她的深刻内涵,一直被人们所敬仰,而我却只能了解其皮毛,我想我将穷毕生之精力去解读她、感悟她,我相信她一定还会让我们明白更多......

论语读后感100字 论语读后感1000字篇二

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 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

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学习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

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让我们的精神得以饱满,更从容,豁达,乐观的面对生活。

论语读后感100字 论语读后感1000字篇三

论语读后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老夫子的经典传世之作—《论语》,这部包罗万象,诠释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经典作品,令人无一不回味无穷,否则,何以留芳千古,为世人所称道呢?

《论语》之所以称得上是经典,是因为它将中国的国宝级别的人物——孔丘,所言所行完完全全的记录了下来,真正的讲述了中国千年以来所传承的正统学派的真谛,而且,其中大部分还被现代华夏儿女所沿用着,不失为历经风霜而留其真谛。

《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学习。学不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话,蛮不讲理,一无是处,那么,这个人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起到了绿叶的作用——衬托红花。《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人要学习。首先要有兴趣,再者就需要恰当的方法,最后,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动力。

《论语》讲孝:

孝道,在中国古代至今天都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这部著作之中,也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政治,自古以来一直才是世界上真正占据主要地位的事,论语中对待政治,主讲一个子——仁。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但不知为何,儒家的政道并未被自古以来的各大王朝用于主要政道,实是一件痛苦之事。论语,作为我们华夏民族不可磨灭的传统著作,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我们的大部分习惯已经在儒家思想的驱动下变得儒化,中国人心中孝为先,正是因为千古以来儒家思想的主导,与《论语》在我们祖宗身上留下的习惯一直传承下来。《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记叙了千年以前我国大学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为我国的四书五经之一,其经典语句被我们流传至今,可为宗矣。《论语》其实并不仅仅的记录了孔子以人的言行,还有许多的是他弟子的言行,他的弟子无一不亦包揽群书,通晓古今,人品正道,更有天赋异禀的弟子,在我眼中,他们的成就决不亚于孔子。

人存世上,什么是最不可缺少的?朋友!这一点论语中就讲述了许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就是一种激励自己向上的方法,《论语》讲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强,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奋发向上,成为人中之龙。

对中国人来说,理解是十分重要的,《论语》中讲礼,不必过分的拘泥,但又不可不遵,这就是《论语》对待里的态度,实实在在的讲了最正确的对待理解的态度,可以为后人所遵循,流转百世。

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庸之道,这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理论中庸。说他世界最强毫不过分,因为世界上凡是都要讲究一个尺度,而儒家思想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凡事不可偏激,也不可太淡薄,所以我们正需要一个态度去对待这些无法分化的特别明确的事情,那就是中庸之道。《论语》作为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对于我们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对于它,世人也抱着神圣的态度去品读,也是我们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一大见证,也是历史上不可动摇的一部分,被世人所称道,《论语》不朽!

论语读后感100字 论语读后感1000字篇四

《论语》,一部中国人的经典,一部古老而源远流长的新鲜的龙骨,一条浸透中国人血脉的河流。

初读《论语》,是在小学,那时的我觉得《论语》这本书既朴实无华又秀气可餐,白纸黑字,只言片语就勾画了它的美好景象。

《论语》,是作者孔子以及他的弟子被收录的语录,它以文言文的形式向后人完美地展现出了精髓,也让人悟出了许多深邃的道理。比如:“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道出治国真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酝酿凌云壮志。”、“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描摹君子气概;“仁者爱人,亲亲爱人”互换人间温情。这些朴素而又睿智的语言使我的心灵变得更加干净明澈,引我走进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面对眼前这一幅美好画面,我忍不住想用心品味,用心咀嚼。

在欣赏《论语》的过程中,我慢慢地去品味它,并且用它来规范我的言行和学习方法。在这个十分有趣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孝道是人的本分,子女的本分,是一个“孝”字,孝乃天经地义之事,人伦之根本,八德之上首也。你看水必有源,木必有根,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人的根源就是父母,孝是道的根本。然后有大孝、近孝之分别。小孝孝于庭帏,大孝孝于天下,近孝孝于一时,远孝孝于万古。

另外,《论语》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我刚刚步入初二,成绩一直不是很好,于是我急于求成,却忽略了概念和定理的理解,这使我的基础并不扎实,各种教辅书上的学习提纲使我更加眼花缭乱。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直线下降。后来,我反复回味了《论语》,其中“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的话使我受益匪浅。《论语》倡导的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这不是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行之有效。反复回味,如同在苍绿的的薄荷叶中嗅出丝丝清凉:做事一定不能因为某种原因而违背原有的原则。当然,这不仅仅是指学习,在其他方面上夜一样。否则,必然失败。这使我豁然开朗。

而且,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感到不满,因为人们看到身边总还有些乍富的阶层,总还有些让自己感到不平衡的事物。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多一点,看心灵少一点。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寻找自身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和睦,快乐的生活,而这些都与贫富沾不上半点关系,但都与内心相关联。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孔子对子贡的提问做出了完美至极的回答:““贫而无陷,富而无骄”还远远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也就是说,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献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闲的快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一个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许多内心富足的君子。

读《论语》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许多道理:孝道是人、子女的本分;《论语》倡导的是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对贫贱生活的感悟以及最求等等。

《论语》讲述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些,还有许多道理等着人们去深刻体会。

论语读后感100字 论语读后感1000字篇五

在世界十大历史名人列单中,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那就是——孔子。在孔子的一生中,只在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他的人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一生中教过弟子三千余人,教出了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有一本书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论的著作——《论语》。《论语》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论语》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而且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更加教会了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在《论语》为政篇中,其中有一篇叫做:“学与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要是只会读书学习,而不会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要是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那可就危险了。”每当读到了这一篇,我就会想到自己曾经是那么的幼稚。经过借助教辅用书,不思考就直接写出答案。

记得一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高兴的回到家,把数学作业拿出来一看,嘻嘻,今天的家庭作业可真少啊!才四道题。于是,我不一会儿,就把三道题写完了。当抄完了第四道题的题目,一看,这么难的题,谁会做呀!可我并没有放弃,我想:只要听懂了,学懂了,肯定会做。于是,我拿出一张草稿纸,写写画画40分钟,直到把那张纸写的再也容不下一个字,可我终究还是没有算出来。我心想:这下可完了,明天老师肯定把我当成没有写作业的一块处理。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哦!原来是好朋友来找我打羽毛球呀!我正准备出去玩,可又猛然想起自己的作业还没有写完。情急之下,我想到了教材全解上的答案。于是,我把答案抄上。之后,也不想想为什么这么做,就急急忙忙跑出去和朋友兴高采烈玩去了。第二天,老师把作业发了下来,我的了优,我高兴极了。

过了几天,老师进行单元测试,我很快地把前面的题都写完了。可是做到最后一道题时,我发现这道题和我上次不会做的题一模一样。而且这道题在试卷中竟然占了七分。我使劲地想,想上次我到底是怎么做的,可我就是想不出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别的同学都开始检查了,可我这一道题还没有做出来,我在那抓耳挠腮地想着,可始终还是没有想出来,看着别人都开始检查第二遍时,我心中不由地后悔起来:我当时为什么非要抄答案呢?我要是不抄答案,自己思考出来的活,即使是错的,那也没有什么。到时候,可以问老师和同学,也一定会告诉我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的。我后悔的低下了头,默默的把卷子交了,我难受极了,下课后忍不住趴在桌子上偷偷地哭了。

过了几天,老师把试卷发了下来,我才考了80多分。那天,老师严厉的批评了我,回到家中,爸爸妈妈也批评了我,并惩罚我不能出去玩,也不能看电视。

通过学习《论语》为政篇中的“学与思”我知道了如果只会读书学习,而不会思考问题,就会迷惑;但是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那也是不行的。就像我以前只抄上答案,而不去思考解题方法、解题思路,最后就不会做不上题。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再也不会不假思考的完成作业,要多思多学,只有这样才能扎实的掌握好知识。

古人的言论对我们后人的影响真的深远呀!我会一如既往追随圣人的脚步扎扎实实的走下去。

论语读后感100字 论语读后感1000字篇六

作为一名曲阜人,如果不读论语,可以说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当你忙碌了一整天之后,吃完晚饭,在家里泡上一杯热茶,拿起论语细细品味,真是一种享受啊!上学时,看着人家背《论语》也跟着背了不少,通过资料书浅显的弄懂了意思,但当时只是把它当成一种任务而已,从来没有一种享受的感觉。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加,感觉《论语》越来越难读懂了,有时看上一则,会品味半天,感觉还挺有滋味的呢。

对于城市道德的建设,对于个人修养的提高,《论语》都是一本好的“教材”。我们青年人可以从中汲取到很多的营养。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收获: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是一个淡泊为志的人,他不会巧言令色,但是他没有辜负孔子的期望,他的见解也高出同门一筹。他知道孔子的学问其实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事。所以他说:“我每天多次的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呢?老师教给我的东西,一些好的传承,我真的去实践、去履行了没有?”现在的青年人究竟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反思呢?“反思能使人进步”,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如果一个人为别人办事能够尽心竭力的话,如果一个人对待朋友能够言而有信的话,那他的本职工作也肯定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做好了,他在工作中也会得到更多人的赏识和肯定,这对于他是有

利而无害的。我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我们的城市需要这样的人,所以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在外要友爱同门,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弟子”有两层意思,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很多人认为应该解释为前一种,但我觉得也可以是第二种。中国古代老师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子一样。而学生也把老师当作父亲来尊敬,师生之间有如父子,过去有“一日从师,终身若父”的情形。这里能体现出一种“尊师重道”的精神。而现在的我们对于“尊师”还不如古代做得好。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尊师”的人。不一定是自己的老师,教给我们东西的人,给我们指导和帮助的人,我们都要尊敬。孔子还告诉我们,要学会孝敬。而且把“孝”放在第一位,体现了“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其实,孔子说的很对: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会去爱的人还会去爱别人吗?还会“泛众爱”吗?孔子不光告诉我们在家里怎么做,还告诉我们在外怎样做:在外要尊重同门,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我们又不得不佩服孔子语言的艺术性,从“内”到“外”,由“近”及“远”,语言严谨而又给人一种层次的美感。我们还可以看出,孔子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孔子是“以德为重”,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们青年人多读一下《论语》,对于我们自身修养的提高,对于

我们曲阜“文明道德城市”的建设都是有很大好处的。我会继续享受我的《论语》之旅。

论语读后感100字 论语读后感1000字篇七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说法毫不夸张。《论语》里充满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大智慧,历经岁月沧桑而生命不息。我那里从《论语》十则中选取他讲学习的三则,以达“一粒沙中见世界"之功。

这一则讲了学习中的记忆问题。中国古代多讲究人文学科,重耳舌相传与记诵功夫,所谓“博闻强记"、“过目不忘"皆是这种状况。事实上,记忆在学习中的地位是的确至关重要的。能够肯定地说,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学习实际上是透过不断的刺激,加深对认识对象的印象以求掌握运用之。记忆及其根本与基

础构建了一个人知识储存的“硬件"。怎样记忆?重复是不二法门。所谓重复,便是孔子所谈的“温故而知新"。惟有“温故竹,方能具备新的基础知识;惟有“温故"并辅之以思,方能打通关节、开启视野,到达“知新"的效果。

这则讲的是学习兴趣。事实上,没有丝毫的兴趣可言的话,是全然谈不上能够对所学的资料有更深的把握的。在此好处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然而仅仅凭一时的兴趣而无深深的理解与体味,同样是不能理解其中乐趣的真正所在的,对于该学科也难以有真正的拓展。古代的治学者讲究一个“正心诚意,格物致和",以求真知。但仅仅以“心"、“意”之正诚为治学根基,我表示怀疑。因为孔子早已经深刻地指出学习的深层次动因。创造力与用心性恰恰来源于兴趣。由此观点,我们也能够想到传统应试教育的畸形对于学生身心的摧残,能够想见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本篇乃孔子最为过人之处。他不只从书本中获得所谓“死”的知识,更要源头活水,以求得“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之功效。因为儒家本来就是一种人世的伦理与学问,所以对现实的关怀远大于对于“彼岸”的追索。事实上,一个人处于社会中,也就应具备这种情怀。譬如一棵树,其根系伸展得越深越广,其枝叶也就越繁茂。感谢语言·感谢文字

人类社会作为—个整体得以不断地向前发展,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学习”——在同时存在的人们之问,知识和技术得到了传播和发扬。“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前进的本源性的动力之一,所谓学习便就应是从外面的世界获得原先没有的知识,并加以掌握和利用。

但是,只有语言的时代,知识流传的时间和范围都不得不受到限制。一代代的口耳相传,千百里的道听途说,使许多消息离它原先的真相越来越远,最后只留下一个面目全非的影子。就像每一个古老民族没有文字信史之前的传说那样,一切都变得虚幻缥缈,不可捉摸。遥远的历史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之下,永远也不可能再见到天日了。而文字的出现使一切都改变了。文字写在竹简上,刻在石头上,又从竹简上被抄到纸上,此刻又存到了光盘上。

道理是朴素而永恒的,绝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发生本质上的迁移;我们学习的道理以及学习的实践,也绝不就应有任何时间期限。

论语读后感100字 论语读后感1000字篇八

空闲时间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

于丹所诠释《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她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其实如何和谐的生活在现在的社会,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论语读后感100字 论语读后感1000字篇九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1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这几天读了《论语》后我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就自己的感受略说一二。

【原文】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达也’。”

意思是:孔子说:“孟之反不自夸,打仗撤退时,主动在后面掩护,刚进城门,他策马快速通过欢迎队伍,说:‘不是我有胆走在最后,是马跑不快’、

我想到:做人要懂得谦逊,永远做谦逊的人,实际上就是让自己做一个被人们认同和喜爱的人。做一个谦逊的人就要戒骄矜。

因为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骄矜对人对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这一点古人认识得十分清楚。

一代名君唐太宗曾对侍臣说过:"天下太平了,自然骄矜奢侈之风容易出现,骄矜奢侈则会招致危难灭亡。"这使我想到两个小故事

鲁哀公十一年,在一场抵御齐国进攻的战斗中,右翼军溃退了,孟之反走在最后充当殿军,掩护部队后撤。进入城门的时候,他鞭子抽打马匹,说道: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不快。他这样做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功劳。从消极方面说,人立身处世,不矜功自夸,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韩信是汉朝的第一大功臣:在汉中献计出兵陈仓,平定三秦;率军破魏,俘获魏王豹;攻下代,活捉夏说;破赵,斩成安君,捉住赵王歇;收降燕;扫荡齐;历挫楚军。连最后垓下消灭项羽,也主要靠他率军前来合围。司马迁说:汉朝的天下,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项羽,是靠韩信消灭的。但是,功高震主,本来犯了大忌,加上他又不能谦退自处,看到曾经是他的部下的曹参、灌婴、张苍、傅宽等都分土封侯,与自己平起平坐,心中难免矜功不平。樊哙是一员勇将,又是刘邦的姨夫,每次韩信访问他,他都是"拜迎送",但韩信一出门,就要说:我今天倒与这样的人为伍!这样,终于一步步走上了绝路。

唐代的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唐中宗时做修文馆学士,为人恃才自傲,曾对人说:"我的文章那么好,应该让屈原、宋玉来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让王羲之北面朝拜。"杜审言有些太自不量力了,所以被后世的人们所嘲笑。这样骄傲自夸只是显出了他的见识短浅,并没有人认为他的才能真的有那么大。

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夸是明智者所避免的,却是愚蠢者所追求的。真正的明智者之所以不会自吹自擂,因为他觉得宇宙广大、学海无涯、技艺无穷,终其一生,也不能洞悉其中的全部奥秘。而一切平庸之辈,满足于一知半解,满足于点滴成绩,他们用富丽堂皇的话装饰自己,以讨得廉价的喝彩。

人们所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而决不会是那些爱慕虚荣和自夸的人。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大自夸,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会失去自己的功劳。

论语读后感100字 论语读后感1000字篇十

《论语》是中国的经典之作,儒家的核心之作。古人云:“论语一半治天下。”由此可见论语在历代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统治中国近20xx年。《论语》当然也稳稳的'坐上了20xx年的宝座。直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揍倒孔子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从“批林批孔”时期的深刻“批林批孔”,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的桎梏,《论语》从此葬身天下。

《论语》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被古人奉为经典,然后成为所谓的“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带着这些疑问,我漫步在《论语》的花园里,试图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略看一下《论语》,只是一段引语,可以细品。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思想几乎都包含在引文的字里行间。《论语》最常见的话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

中庸在《论语》最容易理解,最难实现。中庸是指“对人的事情采取公正、和解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隐忍”文化。中庸的字面理解是:惹不起,躲得起,永远保持中立。这当然是好的,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纷争,但是过度的“隐忍”可以让一个民族沉睡,中国古代的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反映了儒家的弱点。

君子是一个含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君子一言不发”和“真君子一言不发看棋”,觉得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事实上,君子是孔子和他们儒家的自称者,是理想的“中庸之道”。比如“君子不用其器”,“先言而后从之而战”,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当然,小人和君子是对立的。小人不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论语》花了相当长的时间直接理清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比如“一个正直的人是开放的,泰然自若的,小人往往有烦恼和悲伤”,“君子从不攀比,小人从不攀比”。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和小人相差甚远。

礼记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的春秋时期,诸侯国没有观察到“李周”,造成了一团雾霾。孔子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说的话不顺口,那事情就不行了;如果事与愿违,那么礼乐不欢;礼乐不喜,刑必错;如果惩罚不正确,那么人民就没有什么可做的了。孔子致力于坚持三项基本原则和五个代表,提出了“君君、大臣、父亲、儿子”。所以,当鲁国大夫季氏《八朝八舞》时,孔子气愤地说:“你能忍,你能不忍?"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念,后来发展成他的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即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是“仁”。“仁者爱人”,这里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皇家贵族;在宫廷中尊重贵族,“不犯罪”也体现了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作为“人”的标准:“仁者也,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说:孔子“这种所谓的仁,显然是符合奴隶解放的趋势的。这也是人的发现。”

即使《论语》经历了两千年,也不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必读经典,我深受其影响!

论语读后感100字 论语读后感1000字篇十一

学者朱光潜先生说:“华论语是一部绝妙的书,可以终生咀嚼,学用不尽的。”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全书共有20篇492章,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暑假我认真品读了论语这本著作,感受颇多。

《论语》中有一段活我印象至深:“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句话的意思是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作为一个君子是不会去享受的。贫围与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以正当的途径去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又怎么能够成为君子呢?

一个真正的君子,一个真正的仁者,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会背离仁德的。在当今社会上,有许多人都在富贵与仁德的取舍中舍去了“仁”而失去了做君子的实质。这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坚持一种道德,坚守一种信念最重要的就是无论是身处困境,还是安逸,都不可放弃初心,而学习也是一样。学习中,无论是马失前蹄还是遥遥领先,都不能因失败而自暴自弃,也不能因佼佼而自大自满,要以平和之心去面对,坚持自己的目标与初心,就如君子,似水一般有德行,有傲,有志向。

在品读《论语》中,我发现那些看似深奥的道理有时就在生活中赫然体现,就如这一句“见资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见到优秀的人要向他学习,见到不优秀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如果人人都像这句话中所说的那样,那么社会一定会无比和谐与美好。向优秀的人学习,不断反省反思自己的问题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不禁幻想着开学时的场景是:步入初中。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比我优秀的同学也许会有很多,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需怀揣着谦虚求学的态度去和新同学,新朋发交往,我相信那样不仅可以学到新的知识,也可以自我培育好的品质。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无素。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们也多次提起孝道。子夏问孔子孝是什么,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看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遇到事情,子女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长辈、父母去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了吗?”读到这句话,我不禁心头一震。原来我所理解的孝道仅仅是满足父母的生活所需,在他们需要自己的时候尽力做到让他们满意。但孔子则说要从内心尊敬父母,从眉宇之间表现出和悦的神色和敬意,我的思绪渐渐飘远了,现在的我,还没有能力赡养父母。但我却没有做到最基本的对他们和颜悦色,基至有时候面对他们的说教会不耐烦,不服气。看来孔子说“色难”是很有道理的啊!对父母时时刻刻笑脸相迎确实不是件容易事。我实在是为自己之前对父母的态度感到了深深的愧疚。我心中对自己默默说,我一定要做到对爸爸妈妈和颜悦色,连孔子都说难的事情,我若是做到了,那我也算是自己心中的半个孝子了吧!

《论语》中所教授的、讲述的真理都非常朴素,却又需要我们反复咀嚼才能悟得真谛,导我言行,我现在的学间与能力,也许无法全面的理解,《论语》中的所有道理,但是我坚信:只要我坚持反复咀嚼,定会有更多的醒悟,助我走向优秀。

论语读后感100字 论语读后感1000字篇十二

最近读了《论语》这本国学经典,感悟颇多,具体到以下几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患者住院已经不再仅仅是满足于治疗疾病、生理健康的需要,同时,他们也希望得到更多照顾,更多尊重,而作为我们护士,我们要拥有娴熟的技术,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使病人放心,特别是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每天为手术患者手术前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这么常规、小的护理操作技能也能体现出护士的护理技能操作水平。作为手术室护士,必须不断加强自己业务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才能在各项手术配合中顺利进行,提高自己工作效率,并不断总结经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护理服务。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身份特征,运用合适的称谓,同时辅助以适当的肢体语言,面带微笑,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使患者情绪保持稳定、乐观。进入手术间后,在进行麻醉等待手术过程中,根据病人需求,做好保暖工作,面带微笑,态度亲切和蔼,告诉患者如何主动配合麻醉,从而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手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摆放合适的手术体位,身体受压部位垫好各种体位垫和软棉垫,充分暴露手术野的同时,增加患者舒适度,保持功能位,避免压力性皮肤损伤,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不断的询问患者的需求,给予患者持续的生理,心理及情感支持。例如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多为老年、高龄,在护理老年患者时,我们除了做好以上措施,更应该多些耐心、细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记得刚进入手术室作为器械护士,配合手术医生为患者实施股骨内固定物寄留切开取出术,手术进行到皮肤缝合时,清点手术缝针,发现清点数目与术中缝合前清点不符,“少了一枚”,当时作为新护士,发生物品清点不清时,心里的那种自责与内疚让我记忆犹新,最后通过巡回老师的“火眼金睛”发现在扔纱布时,把缝针带到台下,虽然缝针找到了,最后有惊无险,但是这件事情让我学到了作为器械护士,要忙而不乱,熟练操作技能,有强烈的责任感,尤其是遇到紧急情况,如大出血,心跳骤停意外事件,要临危不乱,积极配合,迅速准确,有条不紊。每天好好休息,有个积极饱满的精神面貌,在危急时刻能抓住轻重缓急,迅速做出反应。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手术室护士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工作中注重细节,留意每个手术医生的喜爱和特殊用品,例如手套尺寸,习惯用的针线,特殊手术方式,工作中主动性强一些,也增加了手术配合的默契感,会使手术更加顺利,为患者增加安全保障,语言是交流沟通中的重要工具,护士良好的语言修养是一种艺术,对护患关系具有直接影响,我觉得自己需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运用.

我理解的人文关怀,护理其实就多一丝温情,一份关爱,一滴汗水,一份真情!每天做着平凡琐碎而繁忙的工作,把每一项细节做好就是成功。

论语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关于论语的人文精神是我们的永恒追求。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