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其他范文

2023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4篇)

2023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篇一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之后,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谣: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为民解灾难。实地观测搞调查,团结勤快听意见。三过家门而不入,废寝忘食沥肝胆。河道疏通水患灭,灌溉农田万民欢。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中国有句俗语:「人和万事兴」。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实现「人和」的润滑剂。愿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时时处处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芳香。这一点推广开来,对于整个社会,意义是很了不得的,那样就经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实现了全球的和谐、共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篇二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详见《预习检测》)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翻译见《预习检测》)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二、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三、教学难点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课型:多媒体授课

六、教学方法:启发、探究

七、教学过程

1.导语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语文》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文简单,9个小节,就几句话,也没有几个文字。所以今天的课尽可能轻松。想同学们已经做了很好的预习,因为学生是最聪明的,最自觉的。对吧?即使没有预习,也不要紧,据说这样的同学更聪明,只要现在赶紧看一眼,就全部明白了。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

《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有人统计有109次,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这位孔圣人是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仁者爱人。

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那么怎样才能够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处呢?那内容可就多了。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重点词:

(1)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2)天下归仁焉 归:称许,赞许。

(3)请问其目 目:条目,详情。请:请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4)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躬自:自身,自己。(6)樊迟未达 达:明白,理解。(7)问知 知通智。

(8)举直错诸枉 错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9)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乡通向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子曰:“知人。”

“知”通“智”

(2)举直错诸枉

“错”通“措”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乡”通“向”

(4)知者利仁

“知”通“智”

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达为使动用法。

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语,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仁”。文言句式:(1)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

(2)选于众 状语后置句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定语后置句

(4)克己复礼为仁 判断句

疏通文意,理解语句的大概意思。

1、【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行仁,完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颜渊虽然资质愚钝,但愿意实践这些话。”

2、【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 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4、【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5、【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6、【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7、【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9、【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品质恶劣的人,忍受不了贫穷,享受不了快乐。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文本解读:

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请大家结合我们找出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后会怎么样。

1、什么是仁

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

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

2、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默默奉献的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篇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强加给别人,但是如果对方愿意,则不属于“施”的范围。己所欲,别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强加给别人。

总的说来,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这句话道出了我们做人的真实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或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我们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理解他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这和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等等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在战国时期,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大禹治水的事,他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我只要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这不是省事得多了吗?」孟子听后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会使洪水倒流回来,从而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这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会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篇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论语》

教学目标:1,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2,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3,学会表达自己的宽容;学会助人、乐于助人;4,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宽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的团体中,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脱离群体,不能脱离别人,不可能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都有自己的欲望,那么,人与人之间怎样和平相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去书中寻求答案吧

(一)知识梳理,解读选段。1. 2. 全班齐读课文一遍。教师点评:

师:孔老夫子的学生都喜欢问问题,本课中涉及到了几个学生?都是谁?

明确:六个。颜渊,仲弓,樊迟,子夏,子贡,曾子。

师:孔老师有问必答,在这六个学生当中,有一个领悟力不是很高的是谁? 明确: 樊迟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樊迟问仁,孔子说了两次,樊迟未达,他还没明白老师的话。

师:樊迟真的是反应迟钝吗?

明确:不是

师:因为他在思考一个难题,是什么呀?

明确:什么是“仁和智”

师:虽然我们不能回到两千年多前去听孔老夫子上课,但我门可以自己模仿一下当时的课堂,同学们分角色表演,模仿孔子与弟子的对话。

不要求按原话,允许自由发挥。①颜渊问仁 ②仲弓问仁 ③樊迟问仁 ④子贡问仁

(二)筛选整合信息,把握“仁”的思想。

1.师:颜渊,仲弓,樊迟都问老师“什么是仁”,但孔子的回答都不相同,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来。明确:①克己复礼为仁

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④爱人。

⑤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近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⑧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⑨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2.结合1—4语段,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角度,谈谈“仁”的内涵。明确:从自处角度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欲,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的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的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这是最核心的一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师:可以理解为:自己不想做的事,自己也不要让别人去做。

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3.结合5,6语段,谈谈如何才能实现“仁”呢?

明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现“仁”的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4.施“仁”之后会怎样?

明确: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三)知识拓展,说说我们身边的“仁”

师:孔子的“仁”的学说蕴涵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明确: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的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回报,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好,只是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第二个精华,“克己复礼”的思想对现代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会群体的秩序,所以,必须对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加以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礼”中那种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是有值得继承的方面的。

师:下面我们讨论一下身边的“仁”,大家各抒己见。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下面我也有个问题,那么当道义和生命发生冲突的时候,人应该如何选择呢?

师:对于这个问题,文中已经有了答案,大家看第8节,如何理解?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师:就是说志士仁人,不会因为活命而伤害到对仁的追求,伤害到人道,而只有在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仁道,或者说是来完成自己对仁的追求。

接下来,老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16日下午,菏泽48路公交车司机李福振驾驶着鲁ra0072公交车载着一车乘客,自西向东沿长江路行驶。据公交车里的监控视频显示,18时07分,该车行至长江路与解放街交叉路口处的直行道上等待信号灯。直行信号灯亮起的时候,李福振突然迅速右转方向盘变道,快速通过十字路。18时08分32秒,公交车平稳停在牡丹区财局附近站牌前。公交车停稳后,李福振打开后车门、熄火、拉上手刹,随后用左手在胸口位置拍了三下。就在车上的乘客还在诧异这样的异常举动时,李福振已经歪倒在一旁„„ 师:同学们,这算不算是“仁”呢? 生:

(四)课堂小结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父母,朋友多关心自己,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多给朋友,父母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想起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大家以后的日子里,能够更好的与人相处,(五)作业布置

搜集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的句子。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