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其他范文

2023年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等奖十八篇(优质)

2023年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等奖十八篇(优质)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 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 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课堂答疑 

五.诵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kǎiqiè,切实)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的字词练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玩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能力训练]

一、解释加点词。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当神器之重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承天景命

5.克终者盖寡

6.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9.宏兹九德

10.简能而任之

11.垂拱而治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恶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注音与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壅(yōng)蔽:耳被堵,眼被蒙。 简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

b.垂拱(gǒng):不理政务。 谦冲:谦虚。

c.黜(chù)恶:罢斥奸邪小人。 谗邪:说坏话,造谣生事,陷害他人的人。

d.谬(miū)赏:错误的赏识。 盘游:指狩猎。

2.这段内容的中心要旨是( )

a.居安思危

b.戒奢以俭

c.积其德义

d.宏兹九德

3.“十思”内容非常全面,但又嫌琐细。请选出最重要的几项是( )。

①劳神苦思 ②虚心纳下 ③念高危 ④谦冲自牧 ⑤因怒滥刑 ⑥满溢 ⑦慎始敬终

⑧知人善任

a.①③⑤⑦ b. ①③⑥⑦ c. ②④⑥⑧ d.②④⑦⑧

4.请说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

①魏征的写作目的是:

②其语言特点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庚辰上(“上”指唐太宗)御翠微殿问待臣口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己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置诸壑朕见贤者则进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其前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践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背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节录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1.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2.详述画线部分的大意。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识疾苦知节俭

九月,癸酉,上饯衡阳王义季于武帐冈。上将行,敕诸子且勿食,至会所设馔;日旰①,不至,有饥色。上乃谓曰:“汝曹少长丰佚,不见百姓艰难。今使汝曹识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裴子野论曰:“善乎太祖之训也!夫侈兴于有余,俭生于不足,欲其隐约,莫若贫贱!习其险艰,利以任使。为其情伪,易以躬临。太祖若能率此训也,难其志操,卑其礼序,教成德立,然后授以政事,则无怠无荒,可播之于九服矣。”

高祖思固本技,崇树襁褓;后世遵守,迭据方岳。及乎泰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非善诲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旰(gàn):天色晚。

1.加点字的解释和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敕诸子且勿食

②汝曹少长丰佚

③汝曹少长丰佚

④太祖若能率此训也

a.且(将)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b.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逸) 率(shuài)

c.且(全) 少长(shǎo cháng) 佚(逸) 率(shuài)

d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2.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今使汝曹设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a.现在让你们知道疾苦的滋味,知道以节俭的态度来使用东西。

b.现在假使你们尝到了疾苦的滋味,就懂得使用东西要节俭。

c.现在让你们知道世间还有疾和苦,懂得节俭地使用东西。

d.现在让你们尝尝疾病和困苦的滋味,懂得节俭,会理财物。

②欲其隐约,莫若贫贱( )。

a.想让他们地位不显赫,不若让他们饱尝贫贱之苦。

b.想让他们暗暗地自己管束自己,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c.想让他们依稀尝到贫贱的滋味,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d.想让他们当国君的意识模糊,不如让他们先当当普通老百姓。

③为其情伪,易以躬临( )。

a.把给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情状,变成亲自去体验。

b.正因为给他们描述事情难免虚伪,才让他们去亲自体察。、

c.因为有许多事情是虚假的,应该让他们去亲自体验。

d.向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艰难,而让他们去体验是容易的。

④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 )。

a.既然国家的命运不是由他们来维系,那么趁早把注意力放在百姓身上。

b.既然国家的命运并不是由他们来维系,却过早地让他们居于万民之上。

c.国家的存亡,并不在于他们的好坏,应该让老百姓多一些自由。

d.国家的存亡,他们是指望不上的,不如让他们趁早和老百姓一样。

3.本文用“秦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的事例,意在说明( )。

a.国家不太平,连诸王的后代也难保命。

b.诸王之后养尊处优,是不会长命的。

c.权位之争愈演愈烈,已无骨肉亲情。

d.国之存亡所系,不在诸王的小孩子身上。

4.下面的分析,不合乎裴子野之论的一项是( )

a.帝王的后代应该在贫贱中历经磨难。

b.帝王的后代应该亲自体察民间的疾苦。

c.赞扬宋太祖执行了利于诸子继位的教诲。

d.帝王的后代应该磨炼情志,降低地位与待遇。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教学目的:

1. 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 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 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 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 试读,边读边正音。

c 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 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 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教学目的:

1. 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 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 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 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 试读,边读边正音。

c 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 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 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导标显示屏幕  

1. 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领会课文“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思想; 

2. 学习借鉴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掌握安、信、求、治、以、哉、所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 

4. 背诵全文。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  

魏征这篇奏疏,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这种内容充实、形式典的文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学习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魏征的生平深入理解作者论述“居安思危”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意文章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参照课文注解,理清层次结构、段落大意和论证手法,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词语方面,除了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辨析词义:安、信、求、治、本、简、克等)和文言虚词(辨析用法:以、哉、所、则等)外,还要注意古今词语用法的对比,可以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进行辨析,如“元首”“得志”“知足”“何必”等。一般来说,文言词语的用法有“字字落实”的倾向,词意较实;而越到后来,就越虚化、抽象。这是一个规律,可以结合下面的跟踪试题认真体会。本课的成语典故也较多,可参照注解中的提示,查找其出处,以加深理解,更好地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现力。  

【思路结构】  

魏征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结构如图: 

根本固则木长 

现实要求: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泉源浚则流远 

德义积则国安 

历史经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竭诚待下取之易 

纵情傲物守之难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 

理想政治: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  十   思) 

………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疑难指津】  

·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而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加强了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出来了。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戒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它大体上是每两句成对,两句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而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徐此之外,又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两条,也应包括在“治平天下”的条件之内,因为选能择善权在人君。但这两条与“十思”性质不同,做到“十思”,才能选能择善。果能做到“十思”,“宏兹九德”,选能择善,那么,政治前景一片光明:(从秉性气质、品格能力区分)智、勇、仁、信四种人各尽其长,(从职役划分)文、武两类人各尽其用。人君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 

【语言揣摩】  

1.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评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  “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运用:(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2.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评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 “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运用:(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名题讲析】( 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第二题16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8题。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诗》云:‘秉彼蟊贼①,付畀②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③,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④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⑤,今袄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令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庸儒泥文不知变。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帝然之。蝗害讫息。    (《新唐书·姚崇传)) 

[注]①蟊贼:吃禾苗的害虫。  ②付畀(bi):付与。③螟蜮:同①注。④刘聪:十六国时期汉国国君,无道。⑤袄(yao):同“妖”. 

1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中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2分) 

a.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赵亦设盛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辩析能力。“以”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其用法应在本单元掌握。“以”字的用法主要有①作连词,表多种连接关系;②作介词,表凭借、时间、原因、对象等。本题abc三项中的“以”都是表顺接的连词,可译为“来”,而题干和d的“以”都是表因果的连词,可译为“因而”,所以取d。 

16.“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2分): 

a.是说修德可以免除蝗虫灾害,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 

b.是说修德可以免除蝗虫灾害,恐怕是汴州那里缺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 

c.是说修德可以避免蝗虫入境,恐怕是汴州那里缺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   

d.是说修德可以避免蝗虫入境,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    解析:本题考句意的理解,综合了对实词、虚词、句式、文意的检测。按文句意免除蝗灾指国君之德,汴州不是国君,决定排除b项;同理,d句的“避免蝗虫入境”也要排除;c项兼有bd二项之错更得排除。“恐怕是”是据句意所作必要补充,看句意和词义,再看a项,正确。 

18.从姚崇三次讲话的内容看,他关于灭蝗的实际见解是(2分): 

a.既要做到合道,又要做到适权,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b.既要有德行,又要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c.既要有德行,又要有正确的方法,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d.既要有正确的方法,又要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解析:此题主要是检查考生对整个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的“正确的方法”“上下齐心合力”概括了崇三次讲话的主要内容,又客观又实际,必然会“战胜蝗灾妖异”。而b.c的强调“德行”及或缺少“上下齐心合力”或缺少“有正确的方法”,都不妥;a的“合道”、“适权”相去更远,当然更不妥。这三项都不可取。答案为d 

【风景剪辑】  

剪辑1: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徽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或有言徵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察验无状,彦博奏曰:“徵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徵入奏:“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于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缎五百匹。(选自《旧唐书·魏徵传》) 

剪辑2: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选自臧克家《纳谏与止谤》) 

能力演练题库  

【跟踪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chang)之长者          浚(jun)其泉源 

b.虑雍(yong)蔽               正身黜(chu)恶 

c.克终者盖(gai)寡          董(dong)之以严刑 

d.垂拱(gong)而治           仁者播(bo)其惠 

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 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二.   填空题:  

5.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 

④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 

【提高试题】  

三.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7-10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青取之于蓝 

9.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  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  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  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  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  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  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  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4.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创新试题】  

四.   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完成15-16题: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①。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②。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③。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大唐新语》) 

15.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点评文中的主要人物: 

太     宗: 

魏    徵: 

宇文士及: 

【参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 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  7.a       8.a     9.b   10.c(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   11.c    12. 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15.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③朝庭群臣常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论,您常常左右为难不能如意。 

16. 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访;魏徵直言进谏,咄咄逼人;宇文士及小人心态,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3)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虑壅蔽,___________________;(4)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解释下面的句子中的“以”。(1)戒奢以俭______________(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______________(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______________(4)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__(5)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_____________(6)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______________(8)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9)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____________(10)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______________(11)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______________(12)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______________3.文章的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请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主要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简要说明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本文中包含了许多成语,找出原句并写出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十思”的意义是什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这个比喻隐藏了本体,(1)请指出来。(2)这个比喻有什么含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加粗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其泉源(jùn)b.虑蔽,则思虚心以纳下(yōng)c.则思正身以恶(chù)d.勇者竭其力,仁者其惠(buō)2.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加强自身修养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诚的人c.宏兹九德,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d.劳神苦思,代之职役:老百姓3.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怒而滥刑b.人君当神器重  不物喜,不己悲 岂人主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将有作,思知止而安人  山峦为晴雪洗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4.下列四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思国之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在?”明智而忠,宽厚而爱人c.恩所加,则思因喜以谬赏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其根本  王如知此,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君臣守以窥周室5.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1)下列四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求木之长者  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且夫我尝少仲尼之,而轻伯夷之义者b.善始者繁

春华秋  叶徒相似,其不同c.之以威怒  长策而御宇内  臂一呼,应者云集d.塞源而欲长也  水不腐  源不深而望之远(2)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寡 b.斯亦伐根求木茂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则思知止安人c.德不厚思国之安d.善始实繁  塞源欲流长也 勇竭其力(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b.凡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盖在殷忧,必以待下 b.凡昔,承天景命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 d.傲物则为行路(5)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却”,都表示意思的转折。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这里的两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1.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曰南衙群臣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1)请给这段选文加上标点。

太 宗 尝 止 一 树 下 曰 此 嘉 树 宇 文 士 及 从 而 美 之 不 容 口 太 宗 正 色 谓 之 曰 魏 征 尝 劝 我 远 佞 人 我 不 悟 佞 人 为 谁 矣 意 常 疑 汝 而 未 明 也 今 乃 果 然 士 及 叩 头 谢 曰 南 衙 群 臣 面 折 廷 诤 陛 下 常 不 举 首 今 臣 幸 在 左 右 若 不 少 顺 从 陛 下 虽 贵 为 天 子 复 何 聊 乎 (2)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佞(nìn)  b.南衙(yá) c.廷诤(zhèng) d.陛(bì)下(3)对文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美,赞美。b.谢,道歉,谢罪。c.面,当面,名词做状语。d.幸,指古代臣子或者嫔妃受到皇帝的喜欢。(4)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来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汝离间我②魏征为太子③喜逢之主④但其所事⑤对曰⑥征慷慨⑦臣敢言a.①②③⑤⑦ 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⑦(2)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像仇敌一样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4)文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谋,打算,谋划。b.雅,雅致,高雅。c.劳,犒劳,慰劳。d.擢,提拔,提升。(5)对下列“之”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早为之谋”,之,指代太宗。b.“召征责之曰”,之,指代魏征劝建成太子对付太宗这件事。c.“太宗为之敛容”,之,指代魏征所说的话。d.“臣见之若仇”,之,指代王硅、魏征。(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委以重用。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1.见书。2.(1)动词,用 (2)连词,目的关系,来 (3)连词,修饰关系。“竭诚”是“待下”的方式。 (4)介词,用(5)并列连词,来 (6)并列连词,来 (7)并列连词,来 (8)因为 (9)以致 (10)认为 (11)凭 (12)按照3.分为三层。(1)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2)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4.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5.“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7.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8.(1)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 (2)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 (3)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9.(1)水比喻人民,舟比喻君(政权) (2)强调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是一致的。1.d(应为bō)2.d(应为百官)3.a(都是“因为”)4.b(都是“有信用的、可信的”)5.(1)a(分别是“听说”“懂得(引申义)”“见识”); (2)a(都表示“大概”); (3)b(是指能开始的人很多,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4)a(根本,今做副词,或名词,表示基础的东西、重要的东西。元首,今比喻引申为一个国家最高领导。骨肉,今义是“骨头和肉”,但今天也有“亲骨肉”之说,乃是其比喻引申。); (5)c(第一个“则”是“就”的意思,不包含假设语气。)1.(1)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选自《大唐新语》) (2)a(应为nìng); (3)d(幸运的,侥幸,有幸。); (4)①太宗和宇文士及 ②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话;宇文士及小人心态,反应快,善于狡辩,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2.(1)c(洗马,古官名;所以,凭着。) (2)c(3)a(4)b(雅,敬词。) (5)b(指代魏征。) (6)a(三者是同一人。)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学习要点

1. 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讲解

题解

“疏”通称“奏疏”。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同学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标题是后人加的。起初称为《十思疏》。课文标题中的“太宗”是庙号。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庙立室供奉,为此就需要立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从汉代起,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称为太宗或世宗。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渊之后称帝的,庙号为太宗。由此也可推知“谏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题目,李世民活着,是不能称其为太宗的。

“十思”的针对性

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勿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典型史实: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门并宜焚殿,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请赐于贫人。事虽不行,然天下翕然,讴歌至德。今若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五六年间,趋舍顿异,何以昭示子孙,光敷四海?”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

典型史实: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孔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上,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憔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

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魏征评论:“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以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廷,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

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

贞观六年,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丰登,岳牧等屡请封禅。……惟魏征以为不可。……对曰:“……陛下东封,万国咸萃,要荒之外,莫不奔驰。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宁可引彼夷狄,以示虚弱?渴财以偿,未厌远人之望;加年给复,不偿百姓之劳。或遇水旱之灾,风雨之变,庸天邪议,悔不可追。岂独臣之诚恳,亦有舆人之论。”太宗称善,于是乃止。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魏征评论:“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

典型史实: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

太宗颇好畋猎,虞世南上疏谏曰:“臣闻秋狝冬狩,盖惟恒典;射隼从禽,备乎前诰。伏惟陛下因听览之余辰,顺天道以杀伐……天弧星毕,所殪已多,颁禽赐获,皇恩亦溥。伏愿时息猎车,且韬长戟,不拒刍荛之请,降纳涓浍之流,袒裼徒博,任之群下,则贻范百王,永光万代。”

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导入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

典型史实:魏征评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

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岁,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是,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典型史实:魏征刻小人权万纪、李仁发

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谮毁,数蒙引见。遂任心弹射,肆其欺罔。给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骋其奸计,附上罔下,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诬房玄龄,斥退张亮,无所肃厉,徒损圣名。道路之人,皆兴谤议……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岂可进奸而自损乎?”太宗欣然纳之,赐征绢五百匹。其万纪又奸状渐露,仁发亦解黜,万纪贬连州司马,朝廷咸相庆贺焉。

8.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魏征评论:“贞观之初,求贤若渴……近岁已来,由心好恶。……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

典型史实: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魏征评论:“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今之刑赏,未必尽然。或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

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中将出降,敕有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

10.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魏征评论:“顷者责罚稍多,威怒微厉,或以供给不赡,或以人不从欲,皆非致治之所急,实乃骄奢之攸渐,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来,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典型史实: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于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君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不谏争,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复奏,遂令决之,岂是道理?”

重点句解读

1.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评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 “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2.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评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 “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体会本文“一气呵成,骈散相间”的语言特点

《谏太宗十思疏》是用骈文写成的。从语句看,一是并不局限于骈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的特点,而是有所变化。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个从正面论述的排比句,紧接着又是从反面论述的三个排比句,这是和骈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二是散句的恰当使用,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三是打破了四六对仗而改用多种句法对偶,如“当神器之重”对“居域中之大”,“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对“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等。这样,文中既有气韵充沛的排比句,又有活泼灵动的散行句,再加上骈文所特有的对仗工整、音韵顿挫的对偶句,使整个文章一气呵成,于整饬庄重之中呈流转圆浑之势,具有特殊的美感。从用词看,文章力求避免繁复的引证、生僻的典故和多余的藻饰,语言明白晓畅。另外,文章不受声律拘束,不避首尾虚字,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崇尚质朴的文学主张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魏征创造的这样一种骈散相间的章表体,后来就成为唐宋奏疏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对后世陆贽、欧阳修、苏轼的政论奏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反馈练习

基础知识

1.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之长(cháng)者          浚(jùn)其泉源

b.虑雍(yōng)蔽             正身黜(chǔ)恶

c.克终者盖(gài)寡          董(dōng)之以严刑

d.垂拱(gò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划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句子中划横线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划横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5.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 忧懈怠,  ;惧谗邪,  。

②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字  ,唐太宗封之为  ,文集有  。疏,是  的一种专用文体。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划横线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划横线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青取之于蓝

9.下列句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二)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4.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参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 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  7.a       8.a     9.b   10.c(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   11.c    12. 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作者:魏征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谏太宗十思疏》

2002/04/23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一

一  有效教学设想:

总原则:力求明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活动充分,积累丰富,两篇古文系高一第二册第四单元第1、2课,本堂课系高三复习课,为让学生在宝贵的时间里学有所得,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迎考古文复习课设计遵循以下思想: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让学生明确高考要求,复习要有的放失,以提高复习效益。

2、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难点是翻译重要句子和评价文章的主旨。通过对重难点的突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形成科学的学法,教学中要应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寻找和积累相关知识点,养成自主、质疑探究、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情感与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二  教具:power point 课件

三  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设计

(一):投影课题、导入  新课。

文言文复习有感

钟斌

古圣先贤传美名

文辞歌赋灿如星

明了考纲夯基础

厚积精练任我行

(二):古圣先贤传美名---关于作家作品

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 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5、文体特点,

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

亦称“四六文”。

特点:(1).  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2).  平仄相对,音律和谐。

(3)  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三):文辞歌赋灿如星-----关于鉴赏评价

鉴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是本文最为闪光的一句。相传都督阎某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景色

评: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

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前三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

即云似岭,望水若天。(袁宏《东征赋》)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萧绎《荡妇秋思赋》)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

(四): 明了考纲夯基础

介绍04考试说明及历年高考试题回放

高考要求:

1. 理解b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经过一再简化,现考试说明中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另: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高考试题回放:运筹帷幄之中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参考

17.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2)云销雨霁,                  。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一、复习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让学生自主合作,寻找文中有关以上方面的知识点。温故知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究

1请找出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1、整理、积累、质疑、解惑。

2、老师选讲“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当堂练习。

一词多义

安1 既来之,则安之(       )

2 居安思危(              )

3则思知止以安人

善1择善而从之(              )2素善留侯张良(              )3善始者实繁(              )4善假于物也(              

固1必固其根本(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              )

居1居域中之大(       )2不念居安思危(       )3居庙堂之高(       )4深居简出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则思江海下百川              居于……之下

(二)动词活用作名词: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值得贪图的东西

(三)形容词活用: 1、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权    帝王的大位

不念居安思危,借奢以俭.     安乐的环境    危难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说别人坏话的人奸恶的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有才能的人    好的意见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则思知止以安人     

则思虚心以纳下         则思正身以黜恶  

动词的意动用法:乐盘游     以……为乐

练习

襟三江而带五湖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川泽纡其骇瞩

屈贾宜于长沙

窜梁鸿于海曲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徐儒下陈蕃之榻

俊采星弛

宾主尽东南之美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目吴会于云间

二  对联练习(高考新要求)。仿照课文中句式,写对偶句

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 :见秋水之浩淼,

————————分享:

魏征得宠进谏言安危    白首忠心感天地王勃失意赋辞忘忧乐    青云壮志惊鬼神

(五):厚积精练任我行------授之以渔:学会不如会学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四步文言文复习法” : 

①读:重读明大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甚至少读两遍;理解内容,参照提示,把握住文章;研读揣情感,由感知到深入理解。 

②说:说意思,能疏通全文之意;说主旨,能把主要内容、中心、情感讲明白;说疑问,不解处一定摆出来,否则不会真明白。 ③点:总结知识点。特殊字音、重要词义、重要句式、通假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学常识、词类活用等等,打破课、单元界限、分门别类列表归纳。 

④练:反复背诵练记忆,多遍演题练能力

轻松一刻:欣赏图片、配《渔舟唱晚》mp3。

提示:以上图片与学生的想象有无异同。

六、总结:发放课外迁移训练材料。

七、教后反思。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二

1.解题: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三.分析第一段:

1.补充注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质。

(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

(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

(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

(7.臣虽下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虑。

(10.戒奢以俭 以:用,实行,厉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却。

(12.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流,名词。

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起义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答: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

四.作业:翻译并背诵第一段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三

目的:

1. 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 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 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 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 试读,边读边正音。

c 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 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 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四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 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 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课堂答疑

五.诵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五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测验

一. 基础检测(20分)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chǎng)之长者          浚(qùn)其泉源

b.虑雍(yōng)蔽             正身黜(chù)恶

c.克终者盖(gài)寡          董(dǒng)之以严刑

d.垂拱(gǒ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二.阅读欣赏(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25分)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5.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6.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青取之于蓝

7.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刚开始做得好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8.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题(25分)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1.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2.“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3.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14.翻译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1)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2)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1)德素以闻太宗。

(2)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

(三)写作训练(30分)

15、以“居安思危”为话题,用整散相结合的句式,写一段话,至少有两处整句,150字即可。

附答案:

1、a.浚 jùn。

2、d.百司,百官。

3、a.a项中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b项的“哉”,前一个表疑问语气,后一个表肯定语气;c项的“所”,前一个是代词,代动词“加”涉及的对象,后一个“所”与“为”共同表被动;d项的“则”前一个是“就”,后一个作“是”讲。

4、b.略。

5、a.a项:听说;懂得;闻名。 b项:实在,确实;果实,这里作动词用;果实。c项:威吓;举起;举起。 d项:水流;流动;水流。

6、a.a项两个“盖”都表推断语气;b项两个“而”,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承接;c项的两个“之”前一个代词,后一个结构助词;d项两个“于”前一个“对于”,后一个“从”。

7、d.“终苟免”: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

8、c.不是作者的观点。

9、略。

10、c 。

11、c.

12、a 

13、a(三者是同一人)

14、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15、略。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六

【跟踪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chang)之长者 浚(jun)其泉源  

b.虑雍(yong)蔽 正身黜(chu)恶  

c.克终者盖(gai)寡 董(dong)之以严刑  

d.垂拱(gong)而治 仁者播(bo)其惠  

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 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二. 填空题:  

5.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  

④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  

【提高试题】  

三.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7-10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青取之于蓝  

9.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 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 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 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 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 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 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 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4.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创新试题】  

四. 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完成15-16题: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①。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②。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③。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大唐新语》)  

15.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点评文中的主要人物:  

太 宗:  

魏 徵:  

宇文士及:  

【参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 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 7.a 8.a 9.b 10.c(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 11.c 12. 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15.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③朝庭群臣常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论,您常常左右为难不能如意。  

16. 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访;魏徵直言进谏,咄咄逼人;宇文士及小人心态,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七

一、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二、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三、君王要怎样做才能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答: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四、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答:要“十思”、宏“九德”。 

五、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答: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 

六、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答:因为治理百姓时,虽然“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七、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答:因为“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八、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答:就君王的身份而言,“承天景命”,自以为自承天命,而有恃无恐,“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就普通人性而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般人,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不多,此人之常情。 

九、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如果“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十、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 

答: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处处为对方的江山着想;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又简明扼要。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十一、魏征此时为何向唐太宗上奏本文? 

答: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八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学习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导入: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三、阅读课文。 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四、分析课文第一节。

1.重点字词

(1)实词 求木之长者         长: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浚: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德义:   

将崇极天之峻      崇:    

永保无疆之休      休:   

情不能胜其欲      胜:   

(2)词类活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固:使动用法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3)句式

虽……(犹)………而况………乎:  虽然……尚且……何况是 ……呢

定语后置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4)句内停顿

如:臣闻 求木之长者,必 固其根本;欲 流之远者,必 浚其泉源。

(5)重点语句翻译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b/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

c/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研读探讨

(1)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以“                   ”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翻译第一段:

五.分析课文第2段:

1、重点字词

承天景命                  景: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殷: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克:

董之以严刑                董:

震之以威怒                震:

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苟:          心: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深慎:  

2.特殊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3、重点语句翻译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

b/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译:

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译:

4、研读探讨

(1)、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答:

(2)、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答:

(3)、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

翻译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三段

(1)重点字词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忽:

将有作                作:

思谦冲以自牧          冲:         牧:

则思慎始而敬终        敬:

虑壅蔽                   壅蔽: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黜:

宏此九德             宏:

简能而任之           简:

可以尽豫游之乐       豫:

不言而化             化:

亏无为之大道         亏:

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

乐盘游                 乐:

忧懈怠                 忧:

(2)重点语句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

b.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译: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译:

2、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

3、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答:

4、君王要怎样做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答:

5、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答:

6、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答:

7、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答:

8、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

答:

9、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 ① “见可欲”、“将有作”这是戒奢侈②“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是戒骄傲;③“乐盘游”、“忧懈怠”是戒放纵;④“虑壅蔽”、“惧谗邪”是戒小人;⑤“思所加”、“罚所及”是戒赏罚不公。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三、翻译第三段

四、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五、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2)比喻论证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原文与翻译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大职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行衰减,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在深深忧患当中一定会竭尽诚意对待臣民,成功以后,就放纵自己情感傲慢地对待别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的国家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会使骨肉亲属也能成为陌路之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威风吓唬他们,最终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会感恩,表面上恭顺而内心里不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民众;(他们就象水一样)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能不再重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看见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地位高高在上而且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容纳百川;喜爱游乐打猎,就要想到放开一面为限度;担心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被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的意见;担心有说坏话的人,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奸恶的人;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偏爱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君臣无事烦扰,(您)可以尽情享受巡游的乐趣,享有神仙的长寿,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教化。为何一定要劳神费思,代替下臣行使职事,牢损耳目,有背无为而治的道理呢?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整理

一. 文言实词

(一) 古今通假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二) 古今异义

1. 必固其根本

古:树根;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古:大;今:景象

3. 慎始而敬终

古:谨慎;今:尊敬

4.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古:虚;今:冲击

5. 虽董之以严刑

古:监督;今:董事

6. 居域中之大

古:处在;今:居住

7.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路人;今:走路

8. 人君当神器之重

古:专指帝位;今:神奇的器具

(三) 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思无以怒以滥刑:用刑。

2. 形容词作动词

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视。

3.容词作名词

1)人君当神器之重:重要的位置。

2)居域中之大:重大的地位。

3)简能而任之:才能的人。

4)择善而从之:正确的意见。

5)则思正身以黜恶:邪恶的人。

6)居安思危:安宁的时候;危急的时候。

7)惧谗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8)将有作: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

4. 使动用法

1) 欲流之远者:使……流得远。

2) 思国之安者:使……安定。

3) 则思止以安人:使……安。

4) 思虚心以纳下:使……谦虚。

5) 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

6) 必固其根本:使……牢固。

7) 宏兹九德 :使……光大。

(四) 一词多义

1、居

1)居域中之大:担负

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

2、长

1)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生长

3)塞远而流长也:与“短”反义

3、固(多时为虚词但此时为实词)

1)固其根本:使……牢固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4、善

1)择善而从之:正确的意见

2)善始者实繁:好

5、下

1)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必竭诚以待下:在下位的人

3)则思虚心以纳下:在下位的人

6、危

1)居安思危:危难的时候

2)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高

7、诚

1)诚能见可欲:如果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

3)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8、能

1)诚能见可欲:能够

2)简能而任之:有才能的人(名词)

9、思

1)则思……(等句):考虑

2)总此十思:要思考的东西

二. 文言虚词

1、盖

1)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盖在殷忧

2、以

1)用、行:戒奢以俭

2)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必竭诚以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3)用:振之以威怒

4)用来: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知止以安人

则思三驱以为度

则思虚心以纳下

则思正身以黜恶

5)而: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6)因为: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7)连词,不翻译:则纵情以傲物

3、则

1)就:则纵情以傲物

2)那么: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则思……

4、之

1)主谓间:臣闻求木之长者

欲流之远者

思国之安者

2)同“的”: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代百司之职役哉

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3)代词:

a)代指“天下”: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b)代指“臣民”: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c)代指“有才能的人”:简能而任之

d)代指“善者”:择善而从之

三.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倒装句

1)则纵情以傲物:则以傲物纵情

2)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

3)振之以威怒:以威怒振之

4)则思知足以自戒:则思知足以戒自

5)则思谦冲而自牧:则思谦冲而牧自

3.省略句

1)盖(陛下)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2)虽(陛下)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其)苟免(严刑)而不怀仁,(百姓)貌恭而心不服。

3)怨不在大,可畏唯人(之力量也)。

4)(水)载舟(水)覆舟,(斯)所宜深慎。

5)诚(陛下)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6)(陛下)垂拱而治。

7)(陛下)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4.被动句

1)文武并(被)用,垂拱而治。

2)虑(被)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四. 难句翻译

1.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臣即使是最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些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像陛下您这种)明智的人呢!

2.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译: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3.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历代)所有的帝王,(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人确实很多,(但)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4.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译:因为(陛下)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

5.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译:即使(陛下)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人民,用神威吓唬《“振”通“震,威吓”》他们,最终(人民)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陛下)的仁慈。

6.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7.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译: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使自己的心谦虚下来并采纳下面的意见。

8.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译: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君臣无事烦扰,(您)可以尽情享受巡游的乐趣,享有神仙的长寿,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教化。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4〕,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5〕,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8〕,则思三驱以为度〔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10〕。简能而任之〔11〕,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1〕神器:帝位。

〔2〕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3〕景:大。

〔4〕殷:深。

〔5〕董:督责,监督。

〔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

〔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

〔8〕盘游:打猎游乐。

〔9〕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10〕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