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感篇一
日历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推荐度: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推荐度:
平均数教学设计
推荐度: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推荐度:
生活中的数学日记
推荐度:
相关推荐
首先,数感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是我们认识社会与自然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为未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应当学会使用数学方法与观点来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认识,掌握用数的方法主动积极的观察理解生活中的事物与自然规律。比如说一间学校中共有600人,每人每天吃3两米,一天全校吃多少斤大米?一星期呢?通过让学生接触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能够把现实问题和数量关系联系起来。
其次,数感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的探究和发现,解决某些问题可能要用到一种以上的方法,不仅仅是简单的套用公式来解答固定的模式化的问题。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为数学问题,这样的思维方式和普通的解决教材中的现成问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性的。当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再碰到具体问题时,积极主动的和一定的数学知识规律建立起联系,从而才能够建构和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数学模型。而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前提条件[1]。
最后,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其根本在于要建立数学思想,而数学思想的核心便是抽象,对数的抽象认识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数感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说应当是与数的抽象、数的应用相联系的,随着学生数感的提高,他们可以用数来推理,实现举一反三,而年级的增加与数系的扩展,学生们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变得更加得心应手。这些都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着这一思想,在数的概念教学中,我十分注意让学生在生活实例和问题情境中感受和体会数的存在,同时在此过程中建立数感。
如:在一年级教学“数一数”时,我在上课之前设计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画面上展现了生动的情节。上课时,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了欢乐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地去“数一数”:1座桥、2只蝴蝶、3幢楼房、4只气球、5个小朋友、6朵云、7棵树……当数完以后,我让学生举例说说“在我们身边有这些数吗?”这样,就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给出确切的数值只要估计出大约有多少,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口算能力和一定的估算技巧。
如: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估一估书架上大约有多少本书?我在上课之前把这道题写在了幻灯片上,同时配上了图。在上课时,我通过屏幕把题目显示了出来,当学生一看到屏幕上有这么多书时,思维马上开始活跃起来,有的估计大约有1000本,有的估计大约有800本,有的估计大约有2000本……他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有的还说出了估算的理由。这样,就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他们了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在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从而建立起数感。
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以下操作活动:一是称一称。让学生动手称一枚2分硬币(1克)、2袋盐(1千克)。二是掂一掂。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重1克的硬币,再掂一掂重1千克的2袋盐,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克和1千克有多重。三是找一找。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物品袋,找一找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了“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从而使他们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借助对食盐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可以使他们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由此培养了他们的数感。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为了确保学生更加容易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对培养学生的数感予以高度重视,然后采取合理的措施加强对数感的有效培养,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也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搭建发现与探索的平台,促进学生的`态度、认知和情感等协调发展,实现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例如,在“认识周长”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确保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深刻的认知,可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使学生在实践与亲自操作中感知到周长的内涵,提升其思维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其数感。教师为学生准备不同形状的图形,先向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结合图形指出什么是周长,并针对相应的图形画出周长。在学生相互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再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周长的实质。总之,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增强其对周长的感性认知,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丰富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体验中培养数感,为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创造条件,也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能够满足全新教育体制的基本要求,必须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而为了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有全面的理解,还需要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主要目标,进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于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所以为了学生可以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整合在一起,教师常会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以培养学生语感,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比如,在“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期间,为了在具体应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有关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加以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构建和数量关系的联系。教师先要求学生来到学校的操场测量梯形花坛的面积,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利用米尺测量梯形各边的长度,然后通过实际测量得出上底长度为2米,下底长度为4米,高为1.5米,根据梯形面积公式:s=(山底+下底)×高÷2=(2+4)×1.5÷2=4.5(平方米)。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将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具体应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这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去。学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去体验数学课程内涵,学习到教材之外的数学知识,明确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培养数感。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思想特征,树立良好的学生观,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应用学生身边存在的实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细致观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获取数学知识,促进自身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细致观察比较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普遍应用的教学方式,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感,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强化。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小学生懂得了“大小”的数学概念、“倍数”的含义,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例如,在“比较分数大小”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书写出很多分数,让学生对这些分数进行比较。教师可以将班级整体学生划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教师罗列的全部分数比较大小,看哪个学习小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数学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一门工具学科,大量的数感蕴藏在生活情境中。要想找到蕴含数感的载体,必须拓宽视野,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让学生带着数学的慧眼去重新审视大千世界,用数学的概念和术语去描述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用数学的思维去解释一些有趣的问题,以具体事例为媒介,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是虚无缥缈的空头理论,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技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数感的获得奠定良好的心理基准。
s("content_relate");
【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数感】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11-15
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01-21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05-06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何培养数感
06-05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08-27
浅谈实际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数学语言发展数学思维
06-15
试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思维能
06-16
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05-07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06-15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fanwen/qitafanwen/b76ffaedcf0cae18ee92110da2ab0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