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其他范文

最新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哪首诗里面的实用(十三篇)

最新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哪首诗里面的实用(十三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哪首诗里面的篇一

师:同学们,李老师昨天收到一封学生来信,那是我参加工作教的第一届学生,今年已经读大学三年级了,他在信中说:李老师,我在北京读书已经三年了,很少回家。每次遇到美好的节日,看到学校周围家家户户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我不禁更加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今年中秋又要到了,思念又占据了我的心头。

同学们,你能试着用一句诗来表达他的思亲之情吗?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句诗的呢?

生:因为这句诗就写的是思念亲人。

生:我感到这句诗与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

师:你们平时背诵的古诗多,而且背得熟,所以才能一下子想到这句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课题就叫——

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除了中秋佳节,我国还有哪些传统佳节?

生:泼水节。

师:这是我国少数民族傣族的传统佳节,不能算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生:春节。

生:元霄节。

生:端午节。(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本文转载

生:重阳节……(师及时板书)

师: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如果我问“什么时候更加思念亲人”,课题应该怎么读?(生读略)如果我问“每逢佳节更加思念谁”,课题又该怎么读?(生读略)如果强调过节的时候思念亲人比平时更加强烈,课题又应该怎么读呢?(生读略)

师:不同的人,因为感受不同,会有不同的读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思念亲人的心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悲伤。

生:难过。

生:与忧愁相伴……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课题。(学生很动情地读课题。)

师: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作者是唐朝大诗人——

生:王维。

师: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

生:回忆、想念。

师:很好。谁来读这首诗?

(一生读古诗,读得正确、流利,但没有一点儿感情。)

师:你读得真好,字正腔圆。但你还不是王维,你没有读出王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提醒你们,这首诗是诗人王维的思亲之作,应该怎么读,谁愿意再试一试?

(一生读该诗,很有感情。)

师:你真了不起,还没有学习古诗,你就能读得这么好。是听你朗读,我们好像就看到了大诗人王维思念亲人的忧愁和感伤。你能再读一遍,让我们再感受一次吗?

(该生再读,比刚才更好。学生自发鼓掌。)

师:同学们,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心灵的独白。要想把诗读得更好,我们就要理解古诗的意思,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心灵相通。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人对话。

师: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请你告诉我读了几遍课文?

生:5遍。

师:你呢?

生:5遍。

师:老师让我们都读5遍课文,是吗?(指一个学生)如果读了5遍后,课文还不能读好,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再去读几遍,把课文读熟。

师(转向全班学生):你们也会这么做吗?(生:会。)你们能这么做,就一定能感到语文学习会走越来越有滋味。读了这么多遍课文,相信大家都能把课文读得文从字顺。但要想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与文中的人物一起高兴,一起悲伤,一起笑,一起哭。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维了,请打开书,用大诗人王维那颗思念亲人的心来读课文,尽情感受文字的温度。

(生自由读课文,约3遍。教师巡回指导。)

师:刚才我说,文字是有温度的。有些句子,我们一读,就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有些句子读后,我们感到很难过,心里就有一种凉凉的感觉,这就是文字的温度。你们读出来了吗?

(课件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师:谁告诉我们这句话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凉的?

生:凉的。

师:请你读给大家听。

(生读略。)

师:真的有点凉。告诉大家,为什么是凉的?

生: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乡,(师插话:15 岁,还是一个孩子,而且是孤身一人离开家乡)不觉已经两年了。

师:一年多少天。

生:365天。

师:两年多少天?对,七百多天没有见到亲人了,心里是多么思念啊,心情是多么难过啊,所以这句话是——(生:凉的。)

师:谁再来读?

(生读,把“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快了些。)

师:你的离家时间还不够长,你的心里也不够悲凉。再读!

(生再读,读得很好。)

师:读得我好啊。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出了这句话的温度,你能读出这句诗的温度吗?(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读。

师:什么温度:哪些字最能表现这种温度?

生:是凉的,“独、异”最能表现这种温度。

师:请你再读给大家听。(生读略)对,诗人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举目无亲,内心多么凄凉。

(师再指3名学生读,第2个学生读得稍快,教师指导应该读慢些。齐读。)

师:文字真的是有温度的,你们的感觉非常正确。还能读出哪个句子的温度?请读给大家听。

(生读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师及时课件出示该句。)

师:你读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

生:我读得时候很高兴,感到这句话的温度应该是热的。

师:哪些词语让感到高兴,心里热热的?

生: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师:“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生:扶着老人,带着小孩。

师: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去逛街的时候吗?(很多学生说“有”。)

师(走到一个学生身边):那我采访你,你们全家人扶老携幼逛街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特别高兴,就像快乐的小鸟一样。

师:你说得多生动啊,还是一个比喻句,而且“特别”这个词用得也特别好,还能用什么词?

生:十分高兴。

生:非常高兴。

生:格外高兴。

师:对,这就是这句话中的词语——(生接:兴高采烈)读得还不够高兴,再读。

(生再齐读“兴高采烈”。)

师:这回听出特别高兴了。你们还有什么时候是“兴高采烈”的?你能用“兴高采烈”说句话吗?

生:我兴高采烈地跟妈妈去上海东方明珠游玩。

生:我考试得了一百分,兴高采烈地跟妈妈去肯德基,想吃什么就点什么。

生:暑假的时候,我去乡下爷爷家,兴高采烈地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河捉龙虾。

师:谢谢你让老师也想起了童年时候的美好时光,真的是让人兴高采烈。

你们能读出这种高兴,读出重阳佳节大街上的热闹吗?请试一试。

(生自由练读这句话,然后师指名读,读得很好。)

师: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课件出示句子,生齐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师:谁来读出你的“更加思念”?(生读略。)

师: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不由叹道——(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生读)。

师:你把“更加”思念读得特别好。(另一生读。)

师:你还没有读出“更加”思念。再试试。

师:这回读得不错。一起读。(生齐读这句诗。)

师:重阳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请你们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师(问一个学生):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话?

生:我是高兴地读这句话的,读这句话时我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师: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生:因为重阳节这天,王维和兄弟们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多么让人高兴啊!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就是大诗人王维和他的兄弟了,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高高兴兴地做做动作,好吗?

(师读句子,学生做动作。)

师:高兴吗?谁再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你的高兴?(一生读,齐读。)

师: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课件出示句子: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王维当时与忧愁相伴,心里很难过。

生:王维当时心情十分低落,没有心思再去做别的事了。

生:王维很无奈,也很悲伤。

师:是啊,你们体会得真好。想读这句话吗?(指两名学生读。)

师:王维的兄弟们真的在头插茱萸,登高西望,(出示课件:兄弟登高图)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唉,要是王维在该多好啊,我们多一个人,也会热闹一些了。

生:王维啊,你怎么还不回来啊,我们可想你了。

师:是啊,又是一年重阳到,思念兄弟愁煞人。

生:王维啊,你也不要太想念我们,我们都很好,你独自一人在长安,可要多保重 啊。

师: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他不禁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少了谁?(生:王维。)从前兄弟欢聚,如今独少一人,谁再读?(生读略。)

师: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配乐范读。)

师: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不禁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更浓了。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谁先来?(指两名学生配乐朗读古诗。)

师: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忆”字。一个“忆”字,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背古诗。)

师:同学们,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请写一两句话或一首小诗,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学生自由练写。)

生:妈妈出差数日,我在家里哭泣,日思夜想妈妈,早日回家团聚。

师: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小诗人。

生:爸爸出差了,我觉得很孤单,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我抱着爸爸的睡衣,仿佛听到了爸爸温暖的心跳,终于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

生:思念是一根长长的线,爸爸在那头,我在这头。

师:这是一首可以流传千古的好诗,你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小诗人,把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让我们再次享受你的小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情感!

(该生很自豪地再读小诗,读得也很动情。)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静静地走进了诗人王维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思,还学会了根据文中人物的情感来读好课文,感受文字的美妙温度,很有收获。课后请同学们把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很有味道地背诵给亲人听,并讲一讲古诗的意思;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一读,准备读给同学听。

下课。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本文转载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哪首诗里面的篇二

一、教师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课下你们一定背诵了许多古诗!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的《静夜思》吗?(生:记得)(教师指名背诵)是啊!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今天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一首思乡的古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齐读。关于这首古诗,还隐藏着一段感人的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3课(教师板书课题,指导“佳”的写法和注意事项。生书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大声的朗读全文。注意读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生词画下来。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师:课文读完了,文章的题目中有“佳节”,你知道“佳节”是指什么节呢?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师指名回答)

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  逢:遇到。  倍:更加。

请你连起来说说好吗?

4、师:看来大家刚才读书的确很用心,上面的难题迎刃而解。

在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词语,大家认识吗?让我们和它们打声招呼吧!(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重阳    佳节    一年一度

登高    热闹    扶老携幼

欢聚    游玩    兴高采烈

异乡    兄弟    天各一方

师:你读的真不错,都读正确了,了不起!让我们齐读这些词语。

5、师:既然大家把这些词语读的这么好,那么谁能用上面的词语来试着说说课文的内容呢?(教师指名说,教师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同学们,这些字词大家都认识了。我们再把它放到文章中你还认识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长句子多读几遍。(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四、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读课文情况。

五、诗文对照,情感涌现

1、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1-3小节,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拿出笔做上不同的记号。

2、组织同桌交流。

(一)教师出示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

“15岁”“两年”——年龄小,离家时间长。

师: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你当时的心情如何?

师:是啊!与亲人分离,哪怕是几天都会很思念,王维那么小就离家两年了,怎能不感到孤独呢?所以诗中说:“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让我们齐读第1小节。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反复练读。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街上热闹的情景。

2、谁能读出大街的热闹情景以及王维心中的寂寞、孤独的情感。

(教师指名读)看来你真的体会到了!!

3、师:同学们诗中哪个字写出了更加思念亲人?再读。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

师:看着别人欢欢喜喜地过重阳,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1、王维想到了什么?

2、现在他们隔着华山,用文中的词语说是什么?

(教师引读——理解“天各一方”。)

(四)引读第四自然段,以读代讲。

师: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片情。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让我们用我们的真情再次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全体练习背诵)。

下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王维的古诗,体验他的内心,去感受他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六、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描红,临帖。

教师指导个别字的写法及生字的间架结构。

七、作业设计:

师:同学们在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表达思乡的古诗,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些,下次上课的时候让我们一起交流。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材分析】

本文文采用的是“文包诗”的形式。是以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目,文章蕴含着浓浓的亲情。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文体,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在教学时我欲借助“文”学“诗”,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

【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学习古诗的经验,课堂上主要让学生是借助诗歌来读懂课文,然后再通过读文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师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课下你们一定背诵了许多古诗!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的《静夜思》吗?(生:记得)(教师指名背诵)是啊!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今天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一首思乡的古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齐读。关于这首古诗,还隐藏着一段感人的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3课(教师板书课题,指导“佳”的写法和注意事项。生书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大声的朗读全文。注意读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生词画下来。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师:课文读完了,文章的题目中有“佳节”,你知道“佳节”是指什么节呢?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师指名回答)

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  逢:遇到。  倍:更加。

请你连起来说说好吗?

4、师:看来大家刚才读书的确很用心,上面的难题迎刃而解。

在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词语,大家认识吗?让我们和它们打声招呼吧!(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重阳    佳节    一年一度

登高    热闹    扶老携幼

欢聚    游玩    兴高采烈

异乡    兄弟    天各一方

师:你读的真不错,都读正确了,了不起!让我们齐读这些词语。

5、师:既然大家把这些词语读的这么好,那么谁能用上面的词语来试着说说课文的内容呢?(教师指名说,教师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同学们,这些字词大家都认识了。我们再把它放到文章中你还认识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长句子多读几遍。(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四、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读课文情况。

五、诗文对照,情感涌现

1、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1-3小节,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拿出笔做上不同的记号。

2、组织同桌交流。

(一)教师出示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

“15岁”“两年”——年龄小,离家时间长。

师: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你当时的心情如何?

师:是啊!与亲人分离,哪怕是几天都会很思念,王维那么小就离家两年了,怎能不感到孤独呢?所以诗中说:“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让我们齐读第1小节。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反复练读。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街上热闹的情景。

2、谁能读出大街的热闹情景以及王维心中的寂寞、孤独的情感。

(教师指名读)看来你真的体会到了!!

3、师:同学们诗中哪个字写出了更加思念亲人?再读。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

师:看着别人欢欢喜喜地过重阳,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1、王维想到了什么?

2、现在他们隔着华山,用文中的词语说是什么?

(教师引读——理解“天各一方”。)

(四)引读第四自然段,以读代讲。

师: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片情。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让我们用我们的真情再次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全体练习背诵)。

下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王维的古诗,体验他的内心,去感受他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六、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描红,临帖。

教师指导个别字的写法及生字的间架结构。

七、作业设计:

师:同学们在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表达思乡的古诗,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些,下次上课的时候让我们一起交流。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哪首诗里面的篇三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课题)。

师: 15岁,还是依在父母身边得到大人宠爱的年龄,可王维在15岁就离开熟悉的家乡,离开朝夕相处的亲人,来到陌生的长安,异地求学,无依无靠,整整两年,七百多个日日夜夜没见到家乡的亲人,是怎样的孤独和寂寞呀!他是多么思念家乡的亲人呀!请你再读一读课题,相信会有不同的感受。(指名读,2人)再齐读。

二、学习课文。

师:俗话说: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有的句子你读着读着很开心,感觉心里热乎乎的,有的句子读着读着,很难受,心里凉冰冰的。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篇课文,相信你们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一定能深深地体会到王维的思乡之情。请你们画出相关句子,并写下你的感受。

1、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从文中的哪句话,哪个词体会到了王维的思乡之情。(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

(1)“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a、此时,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吗?

b、师:重阳佳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照片,(出示图片),你能用你学过的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吗?

c、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这种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学生说(课件出示)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评价:听了你的读,我仿佛就站在热闹的大街上了;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认为怎么读才更热闹呢?)

师: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热闹呀!

出示课件:大街上热闹起来了,有的——————,有的——————,

有的————————,还有的——————,真是——————。

师:再次通过你们的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吧!

d、(音乐响起)师描述:炮烛声、鞭炮声,人们的歌声、笑声不断传来,人们手挽着手载歌载舞,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真热闹呀。别人一家团圆,那么开心,享受着天伦之乐,小王维呀,你此时心情如何?(师相机请两位学生说)

师:是呀,看着别人一家团圆,王维怎能不思念亲人呢?

课件出示:

当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时,王维却站在庭院前,对着一弯明月,他想:( )

当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望远时,王维则(               ),他想:( )

当别人( )时,王维(),他想:( )。

师:你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一定会有自己的感受。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指名读。(评价,赛读,齐读)

过渡:“每逢佳节倍思亲”,越是到过节,越是激起王维思念家乡的心情。独在异乡,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

(2)师:1、  配乐范读

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a,随着音乐听着老师的朗读,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b、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想到了什么?

c、你们看到了兄弟手挽手,头插茱萸去登高游玩,听到了兄弟们的笑声,多么高兴啊,用你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

a、指名读

b、齐读

d、师:让我们与诗人一起回到那个充满欢乐的家乡吧!(齐读)

(3)师: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是那么遥远。

出示:如今,我们却天隔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a、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儿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读出了什么?

b、 学生说(王维心情很难过)带着这种感觉读这句话。

(王维很悲伤)带着这种感觉读这句话。……

c、出示图片:同学们看,王维的兄弟真的在头插茱萸,登高西望,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你是王维的哥哥,你想说:“

你是王维的妈妈,你想说:“

你是王维的朋友,你想说:“

师:多好的兄弟呀,多深的情谊呀,可是

这里没有兄弟的相伴,“如今……”

这里没有父母发关怀,“如今……”

这里没有朋友的慰问,“如今……”

d、让我们再次走过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

(4),师: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到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的哪个词来表达呢?

生说(思绪万千)

点名读,齐读。

三、情感升华、吟诗抒情

过渡:王维与亲人天各一方,重阳佳节不能相会,思乡之情愈渐浓郁,思绪万千之时,将这浓浓的思念溶进了四行诗句中。

出示古诗:

1、配乐范读

2、忘了自己是谁,现在你就是王维,你会怎么来读这首诗。

a、指名读,评价。

b、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庭院里,沐浴着轻柔的晨风,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心潮澎湃地吟诵着:

c、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首诗(齐读)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师:“每逢佳节倍思亲”, 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外出打工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你还知道哪些思念亲人的诗呢?

学生交流

4、老师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哪首诗里面的篇四

【课前谈话】

同学们,知道我是谁吗?认识一下,我姓刘。

可是,刘老师没有信心,因为刘老师比较愚笨,前天我概括了一下,我是三丑老师,字丑、人丑、脾气丑,因而课就丑,但是上不出好课来,又怕后面的老师笑,你们能不能帮助刘老师?

刘老师除了笨,还有两个麻烦,第一呢,是我的耳朵不好,你要是想帮助刘老师上好课,怎么办?第二,刘老师最近腰也不太好,走路不太利索,要是来不及给你递话筒,那你怎么帮助我呢?

(目的:让学生能够大胆的大声的发言。)

好,我还得考考我们的同学,有没有这个能力帮助我,做两个游戏,好不好?

1、我先看看你们识不识数?我比划,你们说数字,看谁说得又对又快。1、2、2。为什么错了?以为下面会是3,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学会等待,经验未必都是正确的。

2、认不认识字。来,认识这个字吗?如果给这个字加上三点水,就变成了“涞”,认识吗?我告诉你,还念“来”。我的问题是,这个“去”加上三点水,是什么字呢?法。真棒,我曾经考过一个老师,他说没有这个字。所以,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把心静下来听、静下来想,不能想当然。对不对?好,一会儿我们学习也是这样。

(目的:放松气氛,引导静下心来学习,因为之前在一个班上的时候,学生很兴奋,但不能耐心的倾听和思考。)

好,下面我们休息一下,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初感“思亲”。

上课,师生问好。

师:引读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3课——

生齐读

师:我听出来你们把倍思亲重读了,你们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

师:不知道,就是凭感觉。大家读的书很多,语感很好,真棒!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来研究一下这句话,如何?要读好,就要理解他。课题中有3个生字,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怎么办?

生:查字典。

师:非常好,勤查字典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今天,刘老师再教你们一个方法,不用查字典就能理解词句的意思——读课文。反复对照读课文,也能帮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

生:好。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或者对应词语的意思,画下来,读一读。

生:自读课文,画出词句。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快速掌握了这个方法。每逢佳节就是说——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师:真棒,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佳节,就是美好的节日,课文里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是哪一天?

生:九月九日。

师:是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生:插茱萸、登高。

师:是,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所以人们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长寿,这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师:佳节来到了,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思念家乡的亲人,就是思亲。倍呢?

生:更加。

师: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

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这就叫,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再读一遍课题,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段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理解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从课文中去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为后面的学习引路。

二、初读古诗,走近文本。

师:好,同学们,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这句话是唐代大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出示古诗)现在,请你们借助课后的生字表,来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生:自读古诗,借助课后生字表正确朗读诗句。

指名读,正音,男生读,女生读。

师:学习一首诗,只能读正确流利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读书应该做到见字知意,我们要理解它。刚才,大家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借助课后的生字表,通过读课文,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下面我们自己来用这样的方法,继续来理解诗题和诗句的意思,好不好?

生:好。

师:友情提醒:课文中也有许多生面孔,遇到他们,我们也要放慢速度,好好的查一查,读一读,弄懂它们。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同桌合作,把你们的发现用笔在书上做个记号。

生:自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理解了什么?

生:15岁那年,他就一个人离开家乡,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这里的山东不是指的我们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的华山以东的蒲州,而他现在独自一人在京城长安求学,(师画草图)所以他说自己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板书:独、异、异

师: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思念家乡的兄弟,就叫做——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对。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怎么理解呢?

生:以前在家乡的时候,每逢重阳节。王维总要和……

师:看到人们都去登高,就想起了自己在家时,这会儿也一定是和兄弟们去登高游玩,但是,今天,兄弟们一定还是头插茱萸结伴登高,只是少了一个——

生:我。(王维)。

师:这就是——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是呀,王维15岁就一个人离开了家乡,来到了长安求学,这就叫——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每当节日到来的时候,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这就是——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看到

人们都去登高游玩,想到了在家的时候,想到了现在兄弟们一定也是头插茱萸登高望远,但是唯独少了我一个人,这就是——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所以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写下了这首诗,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对,这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带着对诗的理解,再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诗是讲究韵味的,诗也是有节奏的,老师给大家标出来,我们再来试试——

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诗文对照,走进诗人。

师:大家读的很正确,也很流利,刘老师也想学着大家读一读。

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实刘老师之所以能比你们读得稍好一点,有两个原因,一是你们今天才拿到这首诗,而我已经把这首诗念了二十几遍了,二来,刘老师今年和王维一样,有这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自然能体会他“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你们才读了几遍就读得这样好,已经非常非常了不起了,应该刘老师为你们鼓掌,要真正把诗读好,还应该走进诗人的内心。诗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平常不思念亲人吗?

生:思念。

师:为什么到了节日的时候就更加思念亲人呢?下面我们再次拿起书,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默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生: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家家户户是如何欢度节日的呢?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

师:好,人们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生:齐读。

师: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看到这样的情景,王维就——

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触景生情,所以,他——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看到别人是如此的高兴,而自己呢?

生:独自一个人。

生:15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

师:15岁,还是一个孩子,就背井离乡,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生:生病了……

生:晚上害怕……

生:遇到困难,没有人帮助他……

师:是呀,因为孤单一人,独在他乡,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课文里有一句话:“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你从这个又字品到什么?

生:王维离开家乡已经很久很久了。

师:多久?

生:两年了。

师:你有亲朋好友不在身边吗?

生:有。我爸爸已经出去四个星期了。

师:你想他吗?

师:想他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想哭的感觉。

师:是,刘老师也有这样的感觉。八月十五的晚上,我两点多钟坐在学校的操场上,仰望星空,就有你说的这种想哭的感觉。而王维离开家已经两年了,他还是一个孩子,700多个日日夜夜,是怎样的孤独和寂寞呀!所以,王维——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的时候,王维想到了……

生:以前在家乡时,……

师: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这种团聚时的高兴,分离时的惆怅。

生:齐读。

师:在家日日好,出门处处难。想到了兄弟们一起去登高的时候是何等的高兴,想到了如今兄弟们都在登高,遍插茱萸却——

生:少一人。

师板书。

师:怎能不更加思念亲人呢?所以,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时候,王维就想到了这句——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风有情,花有情,月有情,人更有情,于是,在这个节日里,王维写下了这首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情感迁移,加深感悟。

师: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你们知道我们国家还有哪些传统佳节吗?这些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师: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中秋节是美好的佳节。

生:春节,吃饺子,放鞭炮。

师:对,春节也是举国团圆的日子,这两年多里,这些节日王维也是独自一个人过的,当这些佳节到来时,他也会——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他也会思绪万千,他也会提起笔来写下一首——

生:诗。

师:对,诗。诗是什么?左边是言字旁,就是心理想说的话,右边上边是个“土”,就是大实话,心里想什么说什么,下边是个“村”,寸就是短的意思,把我们想说的大实话,写短一点,写的精练一点,这就是诗。

假如你是王维,在这些节日里,你会写下什么呢?请大家拿起笔来,静静地写。你可以填后两句,也可以全部自己写,还可以引用一些别的诗句。(播放音乐)

生:默默地写。

交流。

师:请你说。

生:《八月十五忆台州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买月饼,遍吃月饼少一人。

师:大家对他补充的诗有什么意见?

生:我想改一个字,把买改成“打”。

师:自己做的意思,是不是?

生:是。

师:你可以考虑一下。

生: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遥知兄弟尝月饼,空邀明月少一人。

师:这样一改就好多了,关注了中秋节的两个习俗,且注意锤炼了用字。还有哪些同学写了?

生:中秋节,月儿圆,像小船,华山相隔众兄弟,天长地久不相见。中秋节,饼儿香,似小盘,盛上佳肴滋味全,盛上汤来见兄弟。

生:天长地久用得不准确,既然是不相见,就不是天长地久,应该用天涯海角。

生:怎么会盛上汤来见兄弟呢?应该是思。

生:我觉得不错,心中思念,就好像看见亲人在汤碗里出现了。

师:你说的真是太好了。

五、再读融情,升华主题。

师:割不掉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于是,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倾诉我们的情感。(配乐朗诵)

集体诵读古诗。

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哪首诗里面的篇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古诗中,有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你们知道的有哪些?

老师这里也有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还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的题目呢!谁来读一下?(逢)

这句话出自哪首诗?这首诗又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课文,读完了要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扶老携幼                  头插茱萸(图)

(1)       携带 (2)拉着         插的笔顺、书空

交流读书所得,相机板书:               重阳节(九月九日)

王维    思念    兄弟   思绪万千

(谁了解王维)  思      亲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出示)。谁来读一下诗题。学习古诗,先要解诗题。谁能来给大家说一说?山东,华山东面。想不想读读这首诗?指名两同学读(4遍)。

刚才,我们解了诗题,读了诗句,接下来我们就要明诗意、悟诗情了。你们有什么好方法?(1)联系上下文;(2)抓住关键字。这首诗是包含在课文中的,学习这样的诗还有什么方法呢?(读读课文)

看老师的朗读要求:(1)朗读课文,把古诗和课文对照起来,理解诗意。(2)4人一小组,各选一行诗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说说是什么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说说这行诗的意思。你是通过朗读哪一小节知道的?读给大家听。通过你的朗读,我知道王维在长安非常孤单。(15岁  两年)两组同学读课文,两组同学读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一句名句呀,谁来说说它的意思?理解倍、思、亲为什么王维到了美好的节日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谁能把课文的有关内容读一读?她在朗读的时候,感情有没有变化?她抓住哪个词来读的?(兴高采烈)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什么时候也兴高采烈。一起用兴高采烈的语气来读读1、2两句话。刚才说到她的感情有变化,有什么变化?齐读。男生读热闹场面,女生读寂寞心情。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最后两行诗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遥知,课文中哪两个词可以看出王维和兄弟们相隔遥远。

读第三小节,感情有没有变化?谁能把它的变化读出来?

齐读课文,一人读诗句。

王维此时想得很多很多,课文中有两块地方可以看出来,你能找到吗?板书“思绪万千”。理解意思。

谁能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诗意我们理解了,你能把这首诗读好吗?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背诵。

小结课文,指导读全文,一人读古诗。

作业: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重阳节指农历                ,这一天,人们               ,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               ,               。”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                  ,                 。”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2、将节日与传统食品联系起来。

水饺重阳

元宵春节

粽子元宵节

月饼端午节

千人糕 中秋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哪首诗里面的篇六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1

听一节课,就像读了一本新书,从中收获颇丰。

首先,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教学设计非常合理,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教师的素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得十分出色。听了让人感觉是一堂好课。

其次,我从这节课中,感受到讲课老师在讲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备课备得仔细,课件做得实用而美观。这是我在教学中应该学习的地方,我认为每讲一课,教师要深入进去,要深挖教材,要吃透教材,这样才能把课讲好。

最后,我也从这节中感受到几点,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进的地方:在教“文包诗”时,重点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后,要对诗进行理解,但不要像讲古诗一样,而是通过理解课文来理解诗的意思,课文重点抓住了,学生真的理解透了,诗的意思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

另外,在讲古诗时,指导学生朗读出感情时,要注意速度,还要注意停顿,对诗的停顿,教师可通过课件来展示给学生,强调出诗的停顿,让学生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本文转载;id=93796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哪首诗里面的篇七

之一

武进区南宅小学 朱小燕

教学目标 :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读题质疑

1、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作为课题。

2、生读课题。师:课文是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过渡:诗人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又是怎样思念亲人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读中解疑

(一)讲读第一、二自然段

1、师:诗人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从中找出四个原因。

2、学生讨论交流:(投影逐条出示)

(1)15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2)时光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

(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4)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4、师: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离家已有两年了,恰逢重阳节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可王维独自一人,感到孤单、寂寞,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二)读第三、四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请听录音朗读。

1、讨论交流。

2、教师讲述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3、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投影出示带有省略号的两句句子)

4、读句子,小组讨论: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各小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句来说说。

5、师:诗人王维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句话来表达呢?请读第四自然段。

6、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指导感情朗读。

7、师: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教师范读引出全诗。

8、配上插图,指导看图,朗读古诗。

9、结合前面的课文内容请同学说说全诗的意思。先同桌练说,再交流。

10、感情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读到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可以站起来读。

三、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王维的其他古诗,准备下节课参加“古诗朗诵大赛”。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哪首诗里面的篇八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8

武进区南宅小学 朱小燕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1、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作为课题。

2、生读课题。师:课文是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过渡:诗人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又是怎样思念亲人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读中解疑

(一)讲读第一、二自然段

1、师:诗人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从中找出四个原因。

2、学生讨论交流:(投影逐条出示)

(1)15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2)时光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

(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4)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4、师: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离家已有两年了,恰逢重阳节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可王维独自一人,感到孤单、寂寞,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二)读第三、四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请听录音朗读。

1、讨论交流。

2、教师讲述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3、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投影出示带有省略号的两句句子)

4、读句子,小组讨论: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各小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句来说说。

5、师:诗人王维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句话来表达呢?请读第四自然段。

6、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指导感情朗读。

7、师: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教师范读引出全诗。

8、配上插图,指导看图,朗读古诗。

9、结合前面的课文内容请同学说说全诗的意思。先同桌练说,再交流。

10、感情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读到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可以站起来读。

三、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王维的其他古诗,准备下节课参加“古诗朗诵大赛”。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本文转载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哪首诗里面的篇九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65

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现在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享受着语文学习的乐趣。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课文,描述了王维创作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动人故事。执教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学生兴趣盎然:“逢”“倍”是什么意思?谁“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解决了问题。教师借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大诗人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说得感人,读得动情。精妙的设计得到了顺利实施,我心中沾沾自喜。

这时,一位学生猛地举起手,嘴里轻声说声:“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心中顿时闪过一个念头:“课要结束了,不要给我添什么乱子。”但看到学生求知而急切的眼神,最终我还是忐忑不安地请他说说自己心中的疑问。“老师,为什么重阳节的时候人们要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我心中一喜,这个问题正中我怀,我早已作了充分的准备:“茱萸是一种具有浓烈香味的植物,重阳节头插茱萸登高游玩传说可以驱灾避邪。”我刚想滔滔不绝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时,旁边一位学生抢着说:“老师,我来说。”看着他一脸的自信,我点点头。他绘声绘色地讲起来:“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每年九月初九一出现,就有很多人病死。有个人叫恒景,他父母在瘟疫中死掉了,自己也差点儿送了命。他病好后就离开家去访仙学艺,决心为民除害。他找到了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又送给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经过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快到九月初九了,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告诉他用法。恒景赶回家乡,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到了中午,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立刻停下脚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了。从此,就有了九月初九头插茱萸登高避邪的风俗。”

重阳节“头插茱萸”还有一个神话故事,这位学生讲得头头是道,其它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更让我感到惊喜。我为这节课准备了这么久,却没找到这个资料,这位学生无疑也给我上了一课,我和同学们情不自禁鼓起掌,向他表示谢意。

课上完了,我心中暗自庆幸,我还在沉思着:如果我不让学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如果我不让学生讲出自己掌握的资料,学生心里有何感受,这堂课还能算“精彩”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根据文本自主感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不正是尊重个性的表现吗?学生的世界丰富多彩,潜藏着丰富的“资源”,他们会收集资料,他们有许多别人不知道的知识,让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实现生生互动,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不是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吗?

感谢学生的问,让课堂在问题的不断生成中发展;感谢学生的解答,让学生的“资源”在课堂上闪光。

“精彩”的课堂不属于我,而属于“你”——学生。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本文转载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哪首诗里面的篇十

[教材简析]

本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用词自然却又极为凝练,真切地道出了诗人的思乡情浓。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体会诗人身居异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读一篇新的课文,课文写了一个美好的故事,里面还包含着一首诗,谁能猜出是哪篇课文?

生:(兴奋地猜测,抢着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对了。(板书课题),看来大家对这篇课文比较熟悉了,老师还没教,自己就先看了,真好!把课题读一下,好吗?(生用心齐读课题)

师:像这种样式的课文,你们以前还读过哪些?

(学生纷纷说出《英英学古诗》等)

评析:让学生猜学习内容,符合小学生的猎奇、好表现的心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超前阅读,引导温故知新地围绕课文组合成板块,促进了教学。

师: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该完成哪些任务?

生:正确地认读生字词。

生:把课文读好。

生:领悟课文里的意思。

生:能熟练地背诵古诗。

生: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

(相机板书:读、悟、解、背)

师:太好了。同学们,这既是要完成的任务,也是我们读懂课文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看看大家能读明白哪些问题。

评析:让学生自定目标,自找学习方法,既尊重了学生的意识,又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交流)

生:我知道大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现在已经17岁了。

生:我知道课文讲的是王维身居异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事。

师:你一下子找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我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因为诗的题目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师:你能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看,真不错!

生:我知道重阳节人们有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习俗。

师:“登高远眺”是为什么呢?

生:表达对身居异地的亲人的思念。

师:你不仅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了解了一些民俗,读书的好处真多啊!

评析:老师适时点拨,不露痕迹地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爱读、会读。

生: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联想到一句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看到天上的明月,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诗人王维在重阳节这一天看到“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游玩”,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虽然是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景,但他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师:你的联想很有道理,你能把读过的诗与课文联系起来比较,感受是相同的。你真会学习。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些话来说明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吗?

生:“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是直接写。“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是间接写。写兄弟们登高远望长安,思念着我,其实是写诗人自己思念着他们。

师:你的理解能力真出色!

师:作者看到了此时此刻,兄弟们登高聚会,西望长安吗?

生:没有,这是作者想象到的。

师:哪句诗写了这个意思呢?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少一人”是谁呢?

生:作者王维.

师:同学们的悟性真好,通过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读懂了文中的人、文中的情。还有要说的吗?

生:我知道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异地度过了两年,在这重阳节的日子里,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所以诗中用了一个“独”字。

师:你对“独”字理解的很深刻。

生:听了xx同学说的,我知道第一、二句诗的意思:诗人孤独一人作客他乡,每次到了重阳节,家家团聚的时候,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你能结合课文中的句子和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诗句的意思。

生:我也是运用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相结合的方法读懂三、四两句诗的,此时此刻,兄弟们已经头插茱萸登高远眺了,可我却天各一方,不能和他们在一起团聚。

生:我知道“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是指华山以东的蒲州,是王维的家乡。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课前查资料的。

师:(竖起大拇指)你能主动查资料真棒!我们预习课文不能只是读读生字,把课文读熟练就行,有时还要查查资料,特别是古诗,古今用法不一样,如果不查资料会闹出笑话的。

生:我知道“兄弟”不是弟弟的意思,是哥哥和弟弟的合称。这里就是指家乡的亲人。我也是查资料的。

评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具备的,要靠长期实践逐步形成的。对于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加鼓励,让学生养成主动查阅资料的习惯。

生:我读懂了诗题的意思:重阳节这一天,王维回忆与家乡亲人一起过重阳节的情景。

师:(出示诗)能把这首诗读好吗?

(生大声说“能”,接着有感情地齐读了一遍,随后让学生背了一遍,全班同学背得既熟练又有感情。)

评析: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一步步地把答案引导出来,让学生自己感悟、纠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综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综合学生的能力。

师:思乡的诗有很多,同学们读过哪些?

生:我读过李白的《静夜思》。(背诗)

生:我读过张继的《枫桥夜泊》。(背诗)

生:我读过李益的《春夜闻笛》。(背诗)写的是流浪异乡的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生:我读过王维的《相思》。(背诗)是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师:从古到今,思乡的诗有很多,他们思乡的时间、地点、人物、方式可以不同,但他们思乡之情是相同的。课后,同学们可以再去找些思乡的诗、歌,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近代的、当代的,大家一起交流。

评析:仅仅局限于一课书的学习,绝不是成功的学习。课堂中有意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形成了思乡诗的知识组块,促进学生更广泛地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课虽尽,而“学无涯”。

师:本课的学习任务你们不要老师脚,自己读书完成了。你认为还该做点什么书面作业吗?

生:抄写本课的生字。

师:有必要,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一点也不能马虎,相信你们有能力自学好生字词。

生:把这首诗的意思写下来,书后思考题中有要求。

师:你有学习方法,知道抓住书后思考题来把握课文,也懂得及时整理重要的学习内容。诗意不要被诗句简单“框住”,要发挥想象。

评析:让学生自己决定作业的内容及形式,作业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不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总评:教师教学角色的重新构建,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案例中的师生对话表明,教师已走下了讲台,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激励者和伴奏者。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课堂上我们应充分相信孩子的理解力,设计提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必设计让人眼花缭乱的花样。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走入文本,在文本中尽情地朗读、感悟、交流、合作,充分感悟情境,体验情感,还本真的课堂,真正实现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对话既是平等的,也是互动的。教师应学会倾听、质疑、保留和批判。在平等对话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在交流中点燃创新的火苗,产生新的思想。在老师恰到好处的赏识评价中体验成功,为每一位学生架起自主学习的桥梁,铺设终身学习的路。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哪首诗里面的篇十一

【教学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诗歌;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默写词语:

(1)出示词语:异乡异客天各一方思绪万千

重阳佳节一年一度登高聚会

(2)指导自己复习:拿出自备本和铅笔,看屏幕,默看,很简单,确定不会写错的就“过”,觉得有点难的就随手在自备本上写两三遍。

(3)交流容易写错的字。(“异”的竖弯钩要封口,“天各一方”是各自的“各”,指导学生从词语的意思上去理解、记忆,“佳节”同样如此,“佳节”是美好的节日,所以是此“佳”而非彼“家”,“聚会”的“聚”字形较难,再集体书空、老师板书一下)

(4)自己背着默写词语(四个四个背着默),默写结束自己对照检查,有错误的自己订正4遍。

(5)反馈默写情况。

2、朗读古诗: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创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古诗(画轴)并朗读。

3、谈话揭题:今天就让我们借助《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美文,共同走进遥远的唐代,走进少年诗人王维的心灵,去感受他的诗意诗情。(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感悟诗意,体验诗情。

1、揭示品读之“中心问题”

(1)从古诗中知道,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九月九日重阳节)

(2)简要回顾重阳节风俗。

(3)提出问题:在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里,少年王维为何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

2、品“思乡思亲”之“孤独伤感”

过渡:重阳节这天,王维人在哪里?

(1)屏示语段:“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

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王维的家乡是山东蒲州)

*结合简笔画,体会路途遥远,理解“山东”含义(华山的东面);初步理解“天各一方”。(板书)

(2)你觉得王维这两年的生活一定过得怎么样?

引导学生交流,板书:孤独寂寞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结合诗句理解“异乡”“异客”、的意思。

出示字典上“异”字的解释:a:有分别,不相同;b:奇异、特别;c:惊奇、奇怪;d:另外的,别的;e:分开。

指导学生联系整首诗的意思,讲的是王维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生活(京城长安),所以这里的“异乡”是指“别的地方”,即“他乡”,“异客”是指“别的地方来的人”,即“客人”。两个“异”字都当“另外的,别的”讲。

*紧扣“15岁”,“就”体会年纪之小;*抓住“两年”感受离家时间漫长。

(4)体验说话,感情朗读:小小年纪的少年王维孤身一人在相隔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他不能够聆听到父亲的教诲,他不能……他不能……他也不能……他想念父母兄弟却无法相见,他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家,王维和亲人真是“天各一方,孤独寂寞——指板书”。感情齐读语段。

(5)齐读语段,结合理解诗句:难以排解的孤独和寂寞使诗人情不自禁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指导诵读:诗歌的诵读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节奏的把握,二是情感的品味。这里的节奏应该怎样读?

指导学生读好节奏: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独自一人,孤孤单单地在他乡生活,你觉得他一定会感到——

生:孤独,寂寞,忧伤……

指导读出这样的情感。

2、品“重阳佳节”之“热闹快乐”

过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请你认真读一读这几句话,想一想,重阳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

*出示第二自然段语段:“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交流一:重阳节的热闹。

预设1:结合关键词句和图片、声响体会重阳节街上的“热闹”景象。出示

图片:这就是重阳节那天街上的热闹情景,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流如潮、热闹非凡、车水马龙。读屏幕词语)

(2)交流二:重阳节的快乐

预设2:结合重点词句体会重阳节人们的“快乐”情景。“兴高采烈”(透过“兴高采烈”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人们脸上什么样的表情?眉开眼笑、笑容满面、喜上眉梢、喜形于色……读屏幕词语)。

结合理解“扶老携幼”(拆字组词的方法理解,从这个词语你知道重阳节带给人们的是怎样的快乐?享受亲情的温暖和团圆的幸福)。

(3)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因为重阳佳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每个人都快乐地享受着和亲人在一起的幸福快乐。只有王维一个人——指板书,读“孤独寂寞”,因此他更加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就叫——倍思亲。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3、品王维之“思绪万千”

(1)此时此刻,王维真是思绪万千。(板书)谁来说说什么是思绪万千?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王维想到了些什么?

(2)交流一:想到了以前和兄弟们在一起的快乐。体验王维曾经的快乐:

*屏示语段:“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想象情景说话:王维清楚地记得,在家乡时,他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欢聚一堂,快乐过节的情景——引导想象:他们怎样过节的呢?(比赛爬山、喝酒、作诗、一起游戏)

*感情朗读这两句,体会王维回忆中的“快乐”。

(3)交流二:想到了“如今,他和兄弟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补白省略号。这省略号好似一声长叹,叹今日重阳佳节不能和兄弟们相会,不能……不能……也不能……(想象说话)从省略号里你读出了什么?(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再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4)交流三:想到了此时此刻,兄弟们也一定在思念着自己。思念的人儿,心灵总是相通的。他还想到了远在华山以东的兄弟们对他的思念:(引读)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聚会,西望长安,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兄弟。是谁呀?——王维。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示诗句后两行,读一读)你觉得王维的兄弟们遥望长安,心情会怎样?他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诉说——他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呢?(想象说话)

*是呀,他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是——(再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思绪万千”,想了很多很多。“倍思亲:,他想的最多的还是——(板书:思念家乡、亲人)

王维把浓浓的思念溶进了短短的四行28个字里,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读古诗。

三、整体回归,吟读古诗,抒发共鸣。

1、读着读着,我们读出了诗句中的思念,读出了诗句中的情意。

2、理解运用“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已成为千年传诵的经典名句,它表达了所有像王维一样离开家乡的游子的共同心声。中秋佳节,如果你不能回家和爷爷奶奶团聚,仰望皎洁圆月,你可以深情吟诵——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你的思念之情;今天是圣诞节,邬冰歆不能回新加坡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欢聚,也可以深情地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来遥寄你的祝福……

3、积累思乡诗句:对家乡的热爱、思念,对亲人的热爱,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是每个游子心中永远的歌。(出示诗句并朗读积累,在学生朗读时,相机再次进行古诗诵读的指导)

4、同学们,最后,就让我们再次来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名诗,读出每一位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吧。随音乐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天各一方 孤独忧伤

思绪万千 思念家乡、亲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哪首诗里面的篇十二

作者:沈高明    发表时间:2004-4-28    阅读次数:354 

作者:武汉市武昌区新河街小学 万俊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感情调动,导入  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  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五、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            倍                  思亲

(西)长安                                 家乡(东)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哪首诗里面的篇十三

(第二课时)

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 顾燕

教学目标 :

1、     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录音机、磁带、卡片

教学过程 :

一、读题质疑,直奔中心

1、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2、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学生围绕“思亲”质疑。(①为什么思亲?②怎样思亲?)

二、诗文对照,读中解疑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思亲?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师引读:恰逢一年一度得重阳节又到了(生接读第二自然段)。

2、文题对照,理解“倍”的意思。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交流后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

4、用上这些好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看谁用的好词多。

5、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6、指导感情朗读。(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配乐范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2、自由读,讨论问题:王维是怎样思亲的?(前半段:王维思念以前与兄弟们欢度重阳节的情景。后半段:王维遥想此时兄弟们是怎样思念他的。)

3、学习前半段。(1、一边配乐,一边让学生默读,启发学生想象:“总要”、“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的情境,体会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遗憾。2、指导感情朗读。)

4、学习后半段。抓住“一定也在思念我“、无限深情地说……”反复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

5、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

1、王维此时的心情可用书上的哪句话表达?(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指导感情朗读第一句

3、联系上文,体会王维的思绪万千。(两个省略号)

4、师:他提起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5、出示古诗,配上乐曲,让学生扮演诗人,上台诵读。

设计意图:

一、绕课题质疑

课题常常是课文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课文题目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抓住课题中重点词语—“思亲”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见题思考的能力,通过对“思亲”的质疑,学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同时也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为什么思亲?”和“怎样思亲?”是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具有“牵动”全文的作用。教师只要抓住这两个问题,就能顺利地开展本课的阅读教学。

二、抓好词练说

“运用从模仿开始”。针对第二段好词多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后找出好词,引导学生练说。这样,课文规范的语言就会逐渐成为学生的语言的一部分,学生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加深了对词的理解。同时还能使学生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在此佳节更加浓烈了。]

三、创情境激情

1、在教学第三段前,先让学生静听一分钟音乐,能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再声情并茂地范读,能引生入境,使学生与诗人共鸣:共思、共忧、共吟,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天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一种学习的激情,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从而增强自我的学习意识。

四、扣文解诗意

在整堂课的设计中,我总把诗与文有机结合,相互对照。让学生在文的环境中解诗意,降低了学诗的难度,有助于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