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计量日来历篇一
出土于殷墟的三支骨尺,长度皆在16厘米左右,正好是中等身高人拇指尖至食指尖间一拃的长度,与“布手知尺”相吻合。古人深知用人体作长度标准误差很大的道理,因此一直在寻找一种复现性较好的自然物来定义一尺的长度。
《汉书·律历志》记:“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一为一分。”黍和栗都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粮食作物。栗即小米,古代又称稷。黍子多为椭圆形,有白色、黄色和褐色多种。《汉书·律历志》所说的“一黍之广度之”,即选用中等大小的黍横排,一粒黍的宽度相当于一分之长。比起“布手知尺”的复现性有很大提高,准确度也基本上能满足当时日常使用的要求。
千钧一发:“钧”在这个成语中是指我国古代衡制计量的单位。1钧=30斤,1斤=16两,1钧=480两。“千钧一发”成语出自《汉书》,汉时1两约合15.6克,1钧即等于7488千克,“千钧”重量应在748.8万克也就是7.48吨以上,可想而知一根头发丝怎么可能禁得住这样的重量,以此形容情势非常危急。
福生于微:“微”其实是我国古代量值极微小的长度计量单位。根据《察伟算经》记载,“忽,十微。微,十纤”,也就是说1忽=10微,1微=10纤。前文曾提到,1寸=10分,1分=10厘,1厘=10毫,1毫=10丝,1丝=10忽,1忽又等于10微,由此推算1寸=1000000微,这也印证了《辞海》所注,微“长度为一寸的百万分之一”,足见“微”的量值真可谓是“微乎其微”。比喻福分产生于极微小的因素,福气在于微小因素的不断积累。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毫”和“厘”是我国古代量值微小的长度计量单位。我国古代度制通常1尺=10寸,1寸=10分,但历朝历代“尺”的量值并不一致。《孙子算经》载,“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秒,十秒为毫,十毫为厘,十厘为分”,到了宋代。“秒”改成了“丝”。“里”在这个成语中是指长度计量的单位,但在古代“里”起初是居住单位、面积单位,之后才逐渐演变为长度单位。
元朝幅员广阔,交通发达。海外贸易也得到发展,与日本、朝鲜、印度以及波斯湾沿岸各地都有交往,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到中国来的就相当多。中国的三大发明火药、罗盘、印刷术都在此时经阿拉伯传入西欧。为了便于与各方面、各地区商贸的往来,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其中包括在秤锤上刻不同的文字:汉字、回鹘蒙文、巴思八文和波斯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字在小小的秤锤上同时出现,除加强了蒙、汉、藏名族语言文化的交流外,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外国人到中国经商的需要。
元立国后,基本上沿用了宋代原有的典章制度。宋代度量衡由国家规定专管商务贸易的太府寺掌管,禁止民间私造。《元典章》中规定:凡斛斗秤尺,须行使印烙。官降法物。还规定凡改年号即铸造器具颁至全国。这一点在元秤锤上反映得十分突出。迄今收藏在各地博物馆的元代秤锤甚多,仅所见就有300余件,其中有年号的共247件。元代秤锤铭文的内容包括铸造的年代、地名、长官等外,有些锤上还铸有锤重和最大秤量。反映出元代杆秤已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阶段。从对秤锤和有自重铭文的银铤等各种实物的实测后,可以推证元代一斤的重量值约为608克。
元代一尺多长?一升容积是多少?至今尚未得到确切可靠的历史资料。经多方考证,也只能有一个参考书值,即一尺约35厘米,一升约1003毫升。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fanwen/qitafanwen/f2a5bc0ec306a83afbed5ea8b07120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