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心得体会

最新感动中国周秀芳事迹简介心得体会 周秀莲简介十六篇(实用)

最新感动中国周秀芳事迹简介心得体会 周秀莲简介十六篇(实用)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周秀芳事迹简介心得体会 周秀莲简介篇一

支教报恩,少年困苦受助,老来支教扶贫报恩

小学四年级时,周秀芳因家庭贫困没法上学。“后来老师来到我家,说我不读书可惜了,他愿意帮我交学费。”周秀芳说,正是因为这段困苦的少年时期经历,她希望有生之年能为和她有着相同经历的孩子做点什么。

20xx年,周秀芳已退休20xx年,她从一位曾在贵州支教过的大学生口中听说那里很需要教师,毅然放弃了清闲的退休生活,踏上了支教之路。20xx年秋天,周秀芳来到贵州黔南州惠水县蛮纳村小学支教,一待就是一年多。支教期间,周秀芳走访了班级里所有学生的家庭。20xx年春节周秀芳回家过年,听好友说起湖南省溆浦县北斗溪镇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过完年后,周秀芳和好友孙绍富一起前往湖南溆浦,从此踏上了千里助学路。

筹资援建,山里的希望小学拔地而起

周秀芳一边在支教,一边想着怎样改变这里的现状,为孩子们争取支援,她将桐林小学的图片配上文字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她早年在宁波教过的学生、企业家张刚看到后,亲自赶到桐林小学考察,当场决定出资40万元,委托周秀芳重建学校。

在桐林村一所废弃的房子里,周秀芳住了下来。白天,她在借来的教室为孩子们上课,课余顶着烈日去监督新学校施工;晚上,她和村干部一起,与村民商量着解决一些建校中遇到的问题。在建设桐林小学期间,周秀芳和孙绍富还抽空走访了九溪江另外九所村小和一所中心小学。一次次的微信沟通、现场接待,周秀芳和孙绍富为4所村小找到了援建人。周秀芳目前已经筹款近300万,为山里的孩子筹建9所希望小学。

校服、被子、文具、滑梯、图书……除了筹建希望小学,周秀芳和孙绍富还通过各种途径,为当地孩子筹集了大批物资。“这些东西来自一个叫宁波的爱心城市,我只是个‘爱心搬运工’。”周秀芳说。

爱心接力,一个人影响一群人

周秀芳膝盖不好,有恐高症,血压也高,但说起山区孩子的事情她滔滔不绝,却很少和别人说自己的苦。九江溪镇政府考虑在山区生活条件差,主动提出让周秀芳住到新落成的镇政府里,被她婉言谢绝。她说,“要是享福,我还不如直接回宁波去。”

为了省下钱用于助学,周秀芳老师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张木板床,一个电磁炉,一只行李箱,就是她在溆浦县九溪江中心小学宿舍的全部家当。但周秀芳为孩子们花钱却很大方,走访贫困学生时,她常送上几百元钱;留守儿童过生日,她常买来生日蛋糕。为了使留守儿童可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她募集资金给当地学校买来电脑。

脚步不止,为了孩子们,愿意干到80岁

20xx年12月,周秀芳为改造校舍的事回到溆浦。“我给自己定的任务还没完成。”周老师说,她计划在溆浦县兴建的9所希望小学虽然目前已经完成了5所,但入驻的老师还没有着落。“我想一个学校最少要一个老师,最好是两个。因为又要上课又要给孩子们做饭,一个人忙不过来。而且这些学校都在高山上,两个人能相互照应。”

快70岁的她,一个人教着3个年级的课,还要管二三十个孩子的吃饭问题。“老实说,身体确实有点吃不消。如果有人愿意来帮忙,哪怕是爱心接力,一个人一次一个月也行。”周秀芳说,她希望更多有能力的人来加入支教扶贫队伍。

她发愁的第二件事是建设资金。她发起援建的希望小学——溆浦县两丫坪镇黄金村希望小学已经开建,目前她已经从宁波教育系统争取到了15万元,从溆浦县当地财政争取到了一部分支持,还有一部分资金尚无着落。计划中,还有三所希望小学也在筹建。

此外,周秀芳和孙绍富还一直在为建设支教基地的事奔波。他们准备动员爱心人士在溆浦县九溪江建造一所幼儿园和一个支教基地。今年已经69岁的她,还没有停下来的打算。“只要我的身体条件允许,我还想再为孩子们干上十年。”

简要事迹

20xx年,周秀芳不远千里,舍家离子,从东海之滨的浙江宁波来到雪峰山中的湘西溆浦支教助学,为山区贫困孩子点亮一盏盏希望之灯。目前,她和她的爱心团队已发展到3000多人,在怀化溆浦山区捐建希望小学21所,其中已投入使用8所,让322名贫困生得到结对帮扶,建校和资助贫困生累计捐献款物达20xx余万元。周秀芳的爱心事迹在家乡宁波和湖南溆浦两地都引起了强烈反响,新华社、人民网、央广、浙江日报、湖南日报等几十家全国与省、市级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感动中国周秀芳事迹简介心得体会 周秀莲简介篇二

9月10日上午,在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安徽和县古井业务中心代表张连辉、李伦伦等,专程前往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向近日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该校92岁退休教师、“中国好人”叶连平致以节日问候,并向“叶连平奖学金”基金会捐款1万元,用实际行动践行“做真人,酿美酒,善其身,济天下”的古井企业核心价值观,向为贡献者致敬!和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代标陪同前往。

退而不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叶老师,如今是不折不扣的“网红”:20xx年9月10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三家主流媒体同时报道叶老师事迹。20xx年7月29日,央视“面对面”以《叶连平:与时间赛跑》为题报道叶老师事迹,次日央视“焦点访谈”以《一位九旬老人的初心》再次报道叶老师事迹。

据了解,叶连平1920xx年9月生,祖籍河北沧州。16岁时,上高中不久成绩优异的他遭遇战乱辍学,只得随从当“洋厨”的父亲到南京国民政府时的美国大华使馆,做三年多勤杂工。解放后,因这段经历,他孤身一人,辗转漂泊,历尽坎坷,饱受磨难。1978年11月,他由一名生产队猪倌,变成当地代课教师,从此与和县农村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任教后,他忘却历史恩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苦钻业务。不久,他创造的语文“四步教学法”轰动一时,在省内外推广,进而荣获省优秀教师、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

1991年底,超龄三年的他从从卜陈学校退休。接到通知的那一刻,他泪流满面,伤心至极,令身边人无不动容。后来,周边学校每遇教师病事假或其他原因人手不够时,他总是招之即来,短则几天,长则三年,从不推辞。

20xx年,看到农村学校英语水平差,严重拖后腿,甚至导致孩子辍学的状况,他非常着急,于是利用在美使馆时工作的特长,开设家庭英语课堂。

每天放晚学后,数十名学生直奔他家,搬起长短不一、高低不同的桌椅,在屋子里或院子外做作业。他则一旁巡视指导,悉心解疑惑。

每逢双休日或寒暑假,他便根据学生英语水平混合编班,分时段授课,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学生数少则三四十,多则六七十,有时县城学生也赶来听课,简陋的小屋常常“人满为患”。

一些离校较远、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叶老师便留在家中吃住,最长的达三年,前后有30多个学生。多年来,叶老师不仅不收一分钱学费、生活费,还免费供应学生茶水、墨水稿纸,并且每年自掏腰包,花上数千元,带学生到南京雨花台、安徽科技馆等地参观。他究竟为学生花了多少钱,他从未算过,他也不想算。

叶老师无儿无女,他把所有学生都视作自己的孩子。他说“我希望自己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并留下遗嘱,将遗体交给国家用作医学解剖。他的感人事迹还曾感动香港大学学生,以及加拿大、俄罗斯友人,专程前来近距离学习叶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敬业奉献精神。

叶老师的辛勤汗水,改变了无数农村孩子的命运。从这里走出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清华、北大等名校生也不再少数。

叶老师因此获得很多很高荣誉:1988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20xx年荣获“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xx年荣登“中国好人榜”,20xx年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xx年被评为“安徽省十大新闻人物”、 “安徽省道德模范”。20xx年9月5日,叶连平当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成为马鞍山市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第一人。

感动中国周秀芳事迹简介心得体会 周秀莲简介篇三

在这座以“奉献”为主题的纪念碑上,镌刻着每一位遗体捐赠者的名字。今年,这座纪念碑上又多了一个人,她就是王娅。

天津医科大学 学生辅导员 郭琳:今天是王老师离开我们的第33天,我想每每提到她的名字,我们总会想起那两组数字,孑然一身的她和长期资助的7名学子,(和捐赠)的一百万房产。

王娅的徒弟赵颖也赶来参加缅怀仪式,1991年赵颖刚参加工作时,就是王娅手把手地带她。20多年来,两人在工作中是师徒,在生活中是朋友。这次缅怀仪式,王娅资助过的寒门学子也特地从甘肃赶来参加。为了迎接孩子们,赵颖早就为师父打理好了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这间70多平米的房子就是王娅的遗物,也是她送给孩子们最后的一份礼物。

在客厅的书柜里,一直放着被王娅当作宝贝的东西。

亲密的关系,让师徒二人无话不谈,听说师傅经常会捐款资助学生上学,赵颖也跟着一起做了起来。

王娅生前是国网天津电力检修公司的一名普通女工,月工资从来没超过4000块钱。为了帮助寒门学子,她的生活十分俭朴。客厅里,有一个特别的物件,是王娅生前为了省钱而自制的输液架。

面对寒门学子慷慨解囊,对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苛刻,这曾一度让赵颖不能理解师傅。

王娅徒弟 赵颖:都是说保证我自己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我有能力我把多余的钱捐出去,王师傅不是这样,就是到一种很抠门的那种状态,然后把大部分的钱都捐出去了,真不理解。

王娅生前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到她资助的这些孩子们家里看一看。前不久,赵颖和助学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甘肃灵台,这一趟,她就是为了完成师父的遗愿。

家住蒲窝乡郑家洼村的叶福寿,是王娅曾资助过的孩子,现在是灵台一中高一的学生,全家的收入全靠母亲一人。赵颖来到叶福寿的家,看到屋里的一面墙都贴满了奖状。

而在大山里的另一边,王娅撒下的种子同样也在生根发芽。

正在读高三的练盼盼,也是王娅资助的学生之一。这些孩子虽然生活贫困,但却品学兼优。从1989年开始,王娅一直在坚持捐资助学。每年每个学生20xx块钱的资助也许不多,但30年的坚持却很难。几天时间,赵颖走遍了山里的角角落落,似乎也理解了师傅对自己的“苛刻”。

对赵颖来说,她也在思考着,这样的资助对一个孩子来说能有多大作用。这几年脱贫攻坚,山村已经变化很大。自己能帮孩子的也许不多,但她却想像师父王娅一样,把捐资助学一直做下去。

和赵颖一样,被王娅故事感动的人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王娅生前所在的助学基金会,传递着王娅的这份善良。

王娅生前所在单位也发起了“电网之光、王娅爱心”志愿项目,现在已经筹集150万元助学基金,准备先分三年资助甘肃灵台的寒门学子,赵颖已经加入其中。

亲爱的王奶奶您好……您奉献了他人,却燃烧了自己……您用行动证明爱与善良永存人间……有了您的相伴,我前行的道路更加宽广……我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王奶奶,我会像您一样,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感动中国周秀芳事迹简介心得体会 周秀莲简介篇四

20xx年,我和姐姐一样如愿考上了浙江大学。作为一个小村子出来的穷学生,这是何等的幸运。但是上大学的学费,对这个本就不宽裕的家庭而言是一笔多么大的开销。还来不及庆祝,家里人就开始为学费犯愁。

正当全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个人出现在了我的生活里,这个人,会在大学四年里每年资助我5000元。自此,我的人生不再低着头,我每天开心地笑着,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因为我的梦想有了领路人。

这个领路人,就是我那可爱的、尊敬的朱丽华阿姨!朱丽华和朱丽霞,两个只有一字之差的名字就这样产生了关联。

六年了,我与朱阿姨没有血缘,胜似血缘。

朱阿姨在失去光明的情况下,获得中医执业资格证书,成为一名中医师;朱阿姨在闯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后,为社会无私奉献——从为现役军人提供义务推拿服务,到捐资助学行为成为一种常态,再到创办私人诊所,为社会服务……这一切,都令我肃然起敬,她扫除了我心中对于贫穷的恐惧,种下的是希望和大爱的种子。

张海迪是朱阿姨仰慕已久的人,她对朱阿姨的人生有着重大影响。而我想对朱阿姨说,朱阿姨,您也是我仰慕已久的榜样!您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感动中国周秀芳事迹简介心得体会 周秀莲简介篇五

9月27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来自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代表获奖人员发言。他讲得最多的,是怎么让更多的孩子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上认同的事。

说起自己强调文化认同的事,库尔班·尼亚孜笑着说:“这几年来,我一直在讲文化认同的事。去年以来,我在多地开展调研时,很多学生家长都向我表达了同样的愿望——增加乡村学校高水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老师数量。这让我非常高兴。这表明,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家长的认可,他们从内心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切想要提升孩子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

今年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在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里,600人同时表演的陕北大秧歌,拉开了新学期的序幕。暑假里,库尔班·尼亚孜请来专业的舞蹈老师,教孩子们扭秧歌、舞龙、赶毛驴、跳陕北大秧歌。不知从何时起,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已经成为该校的一项办学特色。

六年级的努尔夏提·阿里木站在第一排,手持红色的油纸伞,随着音乐声伸展四肢,卖力地跳着。偶尔,所有的孩子们跟着歌曲里的节奏齐声吆喝。600双脚踏在地上,扬起的尘土仿佛让人看到黄土高原上头戴白羊肚巾,扭着大秧歌的陕北汉子。

“我家在前进镇,从学前班开始在这里上学,明年就要毕业了。我想考内初班、内高班,像穆萨·图尔贡哥哥一样上清华大学。”努尔夏提·阿里木说。

“今后,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常设班级将不再有学前班,因为现在乌什县,阿克苏地区乃至整个南疆,从幼儿园开始普及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很多一年级新生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完全没有问题。我们要在教学质量上有所突破,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入脑入心、入骨入血。”库尔班·尼亚孜说。

20xx年,库尔班·尼亚孜在家乡创办了这所国家通用语言小学,让边远乡村的维吾尔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从小在孩子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引导他们增强国家认同,走向包容多元的未来。20xx年风风雨雨,他“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人生”的办学初衷矢志不渝,23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因此改变命运。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教育成果赢得了当地家长们的认同,每到开学季,不仅是乌什县,就连阿克苏市的很多家长都慕名前来,希望孩子能从这里开始,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

“教育的发展必须要适应老百姓的需求。过去,老百姓觉得孩子上过学就行了。现在,他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重视教育,并希望通过接受更好的教育,改变孩子的命运。”库尔班·尼亚孜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的思路、目标和方向都必须向前一步,今后,他将致力于缩小内地和新疆孩子文化知识的差距,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引入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理念,让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孩子和内地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同堂上课,共同进步。

为了这个目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打破了以往“来者不拒”的招聘方式,通过竞聘上岗,吸纳了18名新教师,并计划从内地高薪聘请政教处和教务处主任,抓好德育教育,提升教学质量。今年,该校常设班级14个,由28个教师授课。

如今,在学校里,班级、宿舍、走廊都安装了电视机和广播,成为校园一景。“走一条文化融合之路,这是我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很顽强,基因很强大,语言必须跟着文化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让孩子们不能忘本。从娃娃抓起,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给孩子们营造一种文化无处不在的氛围,让优秀文化渗透到他们的骨血里。”库尔班·尼亚孜说。

感动中国周秀芳事迹简介心得体会 周秀莲简介篇六

66岁的王娅是一名普通的天津退休女工。生活条件一般的她,持续捐资助人近30年。去年3月,王娅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可她却做出了一个令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放弃治疗,捐出她唯一的房产用来继续助学。2月16日,王娅去世。按照她的意愿,亲友们为她办理了遗体捐献的手续。

王娅在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同时,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她要在死神降临前加快捐资助学的脚步。一生都在为慈善尽力

王娅生于1952年,是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16岁时曾到内蒙古五原县插队,后来在河北省的一个县城当了一年民办教师。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给王娅留下深刻印象。

1989年,希望工程正式设立,王娅立刻捐出100元,当时她的工资还不足200元,捐出的是她月工资的一大部分。

此后,她的爱心捐赠从未间断:汶川地震、南方水灾她各捐款20xx元、甘肃舟曲地质灾害她又拿出4800元……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天津市慈善基金会,也都留下她持续不断的爱心捐赠足迹。

20xx年,王娅偶然看到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成立基金会,捐助甘肃贫苦学子的报道,深受感动。她马上搜索网络了解到,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主要捐助甘肃贫困学生完成高中学习,一次性捐款额为6000元,正好是高中三年的学费。

王娅立即给基金会发去电子邮件,询问账务公开情况。不久,她就收到了基金会理事长陈章武教授的回信。信中,陈章武的一句话坚定了王娅通过基金会捐资助学的信心。“他说‘我们没有专职人员’,就这一句话,我就告诉陈教授,我终于找着了,我要早知道,早给捐了。”

随后,王娅很快将6000元助学金打入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账户。

甘肃灵台一中的高一学生白云成为了王娅的捐助对象。20xx年3月,央视《朗读者》节目纪念赵家和教授的录制现场,陈章武第一次见到了王娅,王娅也第一次见到她资助的学生白云。

陈章武回忆说:“那天在拍摄现场,我想请王娅女士作为爱心人士的代表上台出镜,可她坚决不同意。王娅女士跟我讲,见到那些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不要让孩子们有什么负担。”

感动中国周秀芳事迹简介心得体会 周秀莲简介篇七

奖牌有三种颜色,传奇的写法却只有一种。回顾女排的里约征程,可谓跌宕起伏。开局不利,小组赛连续失利,跌跌撞撞晋级;淘汰赛越勇,一路突破终夺冠,演绎逆袭传奇。

这让人想起那句古语: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与强大的对手抗争、与自己的状态抗争,可谓有志气、有锐气,更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回顾30多年来写入国人记忆的中国女排,又何尝不是如此,两起两落,一路挣扎,却始终目光坚毅望着前方。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三连冠”到“五连冠”,振奋了一个时代;九十年代后,新老换代,成绩滑坡,女排在低谷中寻找未来的方向;新世纪初的十年,中国队卧薪尝胆再出发,重新回到世界一流强队的竞争队列,雅典奥运会逆转胜俄罗斯夺冠,让举国皆若狂;接下来,女排再陷低谷,一路挣扎;里约奥运,签运不佳,却是“紧紧咬住”,战胜了自己与对手,终于让国歌为自己奏响。

在国人眼里略显沉闷的里约奥运,在后半段被“女排精神”点亮,正是因为女排姑娘们让人看到,在历经繁华、走过低谷后,“女排精神”在里约写下了最新的版本。没有一场胜利是唾手可得,没有一个冠军不是经历风雨,恰如歌中所唱的,“梦想需要多久的时间,多少血和泪,才能慢慢实现”。多少人说着梦想,却不过是空想,唯有挫折中前行、不磨灭初心,梦想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郎平说,女排精神与胜败无关,它一直在那里。的确,女排精神,并不在胜负,而是从每一场球中抠出来的。说赢了才有“女排精神”,是一种结果论,是忘记了赢得这荆棘之冠充满血泪的过程。但,可以赢得潇洒,但一定要输得不甘心、输得有价值;满足于输,就可能永远也不会赢。我们说快乐体育、享受比赛,但最高的快乐、最好的享受,可能仍是战胜对手的那一刻。

今天,我们正需要重新叫响“女排精神”。从个人看,处身一个盛大的时代,有机会、有舞台,但也要看到,只有一步步地往前走,才能抵达远方;从国家看,发展不易,前行惟艰,击水中游之时,更需要鼓起精神与意志。的确,我们不能无限拔高“女排精神”,这对于平均年龄24岁的姑娘们可能不公平;但我们也需要理直气壮地赞美这种精神,因为只有有了强大的“精神力”,才能迎接光辉岁月,写下灿烂诗篇。

不止为冠军,不止于冠军!30多年,女排一直都在,我们一直都在。

感动中国周秀芳事迹简介心得体会 周秀莲简介篇八

20xx年5月,市看守所前后共收押十几名凉山籍人员,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低,最高的读到初中二年级,有5人是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纯文盲。毛卓云为此专门购置了纸笔,自制了识字卡片,把监室变成了教室。

开班一段时间后,班里不识字的“付同学”学会了写作文:“毛警官的话犹如清风一样,驱走了我心中的阴霾,像雨露一样滋润着我干枯的心田……”

在押人员陈某在擦床板时不小心木屑扎进了手指,疼痛不已,居然哭了起来。

毛卓云了解情况后,便拿了胶带,想用胶带把木刺粘出来,但没效果,费劲周折终于将木刺拔出来了,流了不少血。毛卓云用酒精棉球帮他止住了血,陈某看看没事了,开心地笑了起来,说了一句“谢谢,毛爸爸!”毛卓云当时还没反应过来,自己咋成了“爸爸”,事后一想,可能是他缺少关爱的原因吧。

即便离开了看守所,在押人员也愿意和毛卓云保持联系,“毛管教说了,有困难随时找他”。

毛卓云曾经管教过的一名在押人员,回顾其自身经历在监狱中写了一本书《假如时光倒流》:“毁掉了我原本幸福的家庭,让我从一个正义使者变成了恶魔的化身,恶魔最终并没有走向毁灭,而是选择了新生,多亏毛警官。”

感动中国周秀芳事迹简介心得体会 周秀莲简介篇九

这几天,在押人员王某病情有些变化,毛卓云也变得更操心起来。为了稳定他的情绪,毛卓云花了一番周折,找到了王某的母亲。

用情感来关怀这些患病的在押人员,这是毛卓云20xx年来一以贯之的做法。考虑到管教民警的安全,看守所给他们配备了手套、防护服等设备,但毛卓云从来不用。他觉得戴手套穿防护服,会使他和艾滋病在押人员距离远了。“就像父母对待子女,老师对待学生,医生对待病人。从身体上,心理上关心他们,反而促进他们配合。”

坦诚相待这些患病的在押人员,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背后的危险也是无处不在。眼前这叠厚厚的笔记本里,毛卓云记录下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瞬间。

豁出去干,这是毛卓云20xx年军旅生涯历练出来的气质。20xx年,看守所艾滋病监区成立,面对这样一个很多人眼里为之色变、而且还是最普通基层民警的岗位,从部队副营级干部转业的毛卓云二话没说揽了过来。毛卓云希望从军十几年转业回来,能做出一些事业,做出一些成绩,而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岗位上,更能做出一番事业。

在平凡的岗位,展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毛卓云说,20xx年来,他送走了一批批在押人员,这些人在离开后,都不忘给他写信,而信中对他的称呼不是生硬的“毛管教”、“毛警官”,而是“毛老师”、“毛校长”,甚至“毛爸爸”这样的温暖的字眼。

毛卓云自勉,一定要继续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优良传统,做好每件事,管好每个人,这就是我本职工作岗位的初心和使命。

感动中国周秀芳事迹简介心得体会 周秀莲简介篇十

每日与在押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打交道,犹如把自己长期暴露在高危的风险之中,毛卓云会定期自费做hiv检测,做完后却常常害怕去领检测结果。

“目前为止都没有检出病毒。”检测结果总是令毛卓云一身轻松。

用心管教这些旁人看上去作案累累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在押人员,有意义么?面对别人的质疑,毛卓云说,“管好一名在押人员,就等于给社会排除了一颗‘定时炸弹’,管好了一群在押人员,就等于给社会排除了一整片‘雷区’。”

曾经办案民警在办涉“艾”案件时,有太多的无奈: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凭借着一张疾控中心诊断书,有恃无恐,屡屡作案,因为他们知道就算被抓了也关不进看守所。民警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抓住的案犯,就这样被看守所以“不符合收押规定”而拒之门外,看守所没法关,这些人最终还是流向社会,继续危害社会。

今年上半年,施某某因贩卖案羁押入所,顶着“艾滋”这顶帽子,肆无忌惮闹事,街道、公安等都拿他没办法;王某某在明知感染艾滋病病毒情况下,恶意与多名女性发生性关系,身体状况堪忧,对监所羁押安全构成了重大安全隐患。

面对这些“烫手山芋”的收押难题,毛卓云思量再三后,向所领导作出“可以看管”的承诺,最终施某某顺利收监,王某某以涉嫌传播性病罪羁押入所。

办案民警说:“真的感谢市看守所,感谢毛卓云,这就相当于他们把风险留给了自己,把安稳留给了社会。作为基层办案单位,我必须为他们点赞!”

感动中国周秀芳事迹简介心得体会 周秀莲简介篇十一

作为一个老先进,朱丽华在嘉兴颇有名气,她是丽华推拿诊所的所长,是连续五届的市政协委员,还是省盲协副主席、市残联副主席、市盲协主席。

“投身公益事业是我梦想的传递。”

“安置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大片。”

“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多少义务。”

“让帮助过的人活得有尊严,是我最大的快乐。”

……

在担任这些社会职务的过程中,她用心用情投入,主动积极作为。她30年坚持分毫不取地为现役军人义务推拿,吸纳带动100多名残疾人就业。她连续五届担任市政协委员,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退休后的特殊冿贴、为残疾人推出的爱心公交卡等实事好事的落实中,都有她的建议与呼吁。

人的名气越大,社会责任也就越大。她以担当和使命,使“朱丽华”同样成为一张响亮的公益名片。

在朱丽华的公益故事中,因为她的光亮,点燃我们共同对美好的向往,我们读到的是,从一己的生存自强到发出更多光热、照亮他人的人生超越;从一个人谋发展到为残疾人群体代言、服务大众的公益跨越。

在朱丽华的公益故事中,因为她的发挥,社会响应,政府作为,我们读到一个令人振奋、使人励志的人生故事,我们也同样读到了一个城市的温暖,一个社会的和谐幸福。

感动中国周秀芳事迹简介心得体会 周秀莲简介篇十二

71岁的周秀芳是李惠利小学一名退休老师。20xx年,她怀揣支教梦想,不远千里,从宁波前往湖南溆浦山区支教助学,用大爱情怀为山区孩子点燃了梦想之灯,为山区脱贫架起了爱心之桥。3年多时间,周秀芳累计发动爱心人士近万人,在溆浦山区捐建希望小学22所,已落成16所,让近400名寒门学子得到结对帮扶,捐建学校和捐赠助学款物累计达20xx余万元,助学之余,她还积极为山区脱贫努力奔走。为进一步推进东西部精准扶贫,她远赴延边成立周秀芳爱心驿站,引导社会帮扶资源向延吉、和龙集聚。

周秀芳的感人事迹在宁波、湖南、延边等地引发了热烈反响,光明日报、新华社、人民网、央广、浙江日报、湖南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周秀芳先后获评“20xx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最美宁波人”、“浙江好人”、湖南省“最美湘女”等称号,成功入选20xx年6月“中国好人榜”。

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怀化市委书记彭国甫以及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宁波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万亚伟,宁波市委常委、原鄞州区委书记胡军等两地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并相继作出重要批示。20xx年9月12日,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褚银良作出批示,要求学习周秀芳的先进事迹。

《决定》要求,学习她爱岗敬业、退而不休的园丁风范。在溆浦教育界和广大山区村民中,“支教奶奶”——周老师代表了教师职业的一种精神高度。学习周秀芳,就是要学习她爱岗敬业、退而不休的园丁风范,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融入到生命之中,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决定》要求,学习她乐于奉献、践行公益的高尚品德。她坚持无私奉献、快乐公益的人生格言,通过给贫困学子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资助贫困家庭、患病的孩子,率先为村里修路捐款等事迹,将“支教奶奶”朴实、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学习周秀芳,就是要学习她乐于奉献、践行公益的高尚品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让志愿公益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决定》要求,学习她牵线搭桥、汇聚爱心的灯塔精神。从最初的学生群体,到后来的多个爱心团队,到相关部门发动的爱心力量,再到5000多名爱心人士网上众筹,一所所希望小学在周秀芳的牵线搭桥中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追随周秀芳的脚步,推动爱从点的闪光演化成线的延伸和面的扩展。学习周秀芳,就是要学习她牵线搭桥、汇聚爱心的灯塔精神,以大爱的精神和行动,为“爱心宁波”、“义乡鄞州”代言。

《决定》要求,学习她勇于尝试、科学扶贫的大爱情怀。周秀芳以爱心支教为支点,主动创新,大胆实践,积极推动东西部扶贫战略协作多点实施、多领域发展。发挥周秀芳爱心品牌的影响力、号召力,在延边成立周秀芳爱心驿站,引导社会帮扶资源向延吉、和龙集聚,走出了一条全新的精准扶贫创新之路。学习周秀芳,就要学习她勇于尝试、科学扶贫的大爱情怀,积极投身对口扶贫、精准扶贫,广泛发动社会参与,进一步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入开展。

《决定》指出,周秀芳以忘我的坚守和付出,生动诠释了“义乡鄞州”的精神,以大爱的精神和行动,充分展现了鄞州人善义、信义、仁义的精神品格,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是弘扬社会道德风尚、推进东西部精准结对扶贫的身边榜样。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要积极行动起来,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广泛参与,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迅速掀起向周秀芳学习的热潮。要把学习活动与全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结合起来,与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结合起来,与大力实施“六大专项行动”结合起来,真正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学习活动中受到教育、触动思想、提升境界,进一步提振精气神、锤炼好作风、展现新作为,为加快建设都市核心区、打造品质新鄞州而努力奋斗!

感动中国周秀芳事迹简介心得体会 周秀莲简介篇十三

我们的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背后总有一些默默努力着的人,朱丽华就是其中一个。

1993年,朱丽华当选市政协委员。从此,微微前倾、侧着耳朵全神贯注倾听的朱丽华,成了市两会会场上一道特殊的风景。

当一名政协委员,意味着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朱丽华对残疾人方面的问题最有发言权,每年都要深入了解和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朱丽华发现其中有一条:“盲人可以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铁、渡船。”

当选市政协委员之后,朱丽华多次递交提案,让盲人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双目失明让她查阅资料和实地了解情况都比一般人更困难,但是她从没有想过放弃。

她首先将想法用盲文记下来,不断梳理成文,再找人写下来。她将盲文念出来,还要跟书写的人解释。写成后,她还要一遍遍地听人念,一遍遍修改,就怕出错。

在她一次次的坚持下,提案被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重视。在她的穿针引线下,残疾人的相关民生问题被更加重视。

20xx年7月,市区首批公交“爱心卡”发放。拿到“爱心卡”的朱丽华,长舒了一口气,心中的大石落下了,“多年来的呼吁与努力,没有白费。”

实际上,担任市政协委员以来,她的很多提案都得到了重视。

“我的诊所就是我的消息来源。”她时常和来治疗的患者聊天,着手收集材料。

一次,有一位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在诊所向她反映,学校教师退休后就没有了特殊教育津贴。按规定,退休教师也应该享受特殊教育津贴。朱丽华将这件事记在了心里,她撰写提案,最终让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为了履行好委员职责,她在家人的搀扶下,现场用双脚检测城市的盲道,撰写了关于建立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的提案。为了提交电子版提案,她还特地买了电脑,自学电脑。

“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多少义务。”朱丽华连续五届担任市政协委员,每次参加两会,她的家人就搀扶着她,从会场到宾馆,一刻不分离。

参加两会,别人能够看材料,记笔记,朱丽华不行。不管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分组讨论等,她总全神贯注聆听,一次就能记住大部分内容。

20多年来,一直如此,“我眼睛看不见,就用心去听。”

去年,她卸任市政协委员,成了市政协列席委员。身份在变,但初心不变,“我要做爱心传递的使者,让更多需要关怀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感动中国周秀芳事迹简介心得体会 周秀莲简介篇十四

一个平凡的人,在美好的桃李年华坠入无边的黑暗,该怎样面对接下来的人生?红船旁的党员朱丽华不但在黑暗中前行、在逆境中奋起,更用一颗大爱之心谱写生命的华章。

资助贫困学生480人次,捐款金额高达333万元,带动了100多名残疾人就业,为22万人次患者缓解病痛……一串串数字,拼凑出盲人中医师朱丽华不平凡的人生,也让她获得无数荣誉和关注。

10月10日,中共嘉兴市委印发《中共嘉兴市委关于开展向朱丽华同志学习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全市广泛开展向朱丽华同志学习活动。

榜样一直在身边,学习一直在路上

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心有大爱、乐于奉献,盲人中医师朱丽华失去了光明,却给许多人带去了光明,先后获得全国自强模范、浙江省“十大之江先锋”、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最美浙江人、浙江省第六届道德模范、嘉兴市“十大红船先锋”等荣誉称号。

《决定》指出,朱丽华是我市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优秀代表,值得全市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认真学习:

学习朱丽华同志坚守初心、一心向党的政治品格。朱丽华同志听党话、跟党走,南湖革命纪念馆筹建时她月工资只有58元却捐款116元,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筹建时又捐款1万元;20xx年,她响应党中央抗震救灾号召,用辛苦积攒的现金,为支援汶川地震灾区救灾建设交纳了10万元“特殊党费”。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朱丽华同志为榜样,讲政治、顾大局,对党忠诚、听党号令,始终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学习朱丽华同志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顽强品质。朱丽华同志18岁时因意外事故造成双目失明,但她始终自信自强自立,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努力,潜心学习掌握推拿按摩技术,获得中医执业资格证书,成为嘉兴首个盲人中医师,并自筹资金开办诊所,为22万多人次解除疾病痛苦,闯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朱丽华同志说过,“我没有视力,但却不能没有事业”。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朱丽华同志为榜样,面对困难不畏惧,面对挫折不气馁,勇往直前,顽强奋斗,以过硬的党性和扎实的作风,立足岗位争创一流业绩,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学习朱丽华同志心有大爱、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朱丽华同志始终秉持“自己少花一元钱,就能多捐出一元钱”的理念,生活俭朴,热心公益,以实际行动关爱他人,回报社会。她常年资助寒门学子,主动为其支付学费,几十年来资助贫困学生480人次,捐款金额高达333万元,仅20xx年结对的大学生就达46名,一次性支付资助费36.8万元。同时,她还一直为现役军人提供义务推拿,如今已免费服务超过3000人次。“只要工作一天,就要奉献一天,哪怕是生命!”除了资金捐助外,20xx年4月她还签下了器官捐献书。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朱丽华同志为榜样,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为打造党群干群关系最融洽城市贡献力量。

学习朱丽华同志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崇高追求。朱丽华同志主动投身残疾人事业,除了在自己诊所安排13名残疾员工外,还通过免费传授推拿技术让100多名残疾人实现了就业。自担任市盲人协会主席以来,朱丽华同志注重加强组织建设,推动工作走上正轨,并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努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朱丽华同志为榜样,始终保持争先创优、追梦奔跑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增强能力素质,为嘉兴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锋、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而不懈奋斗。

《决定》要求,把开展向朱丽华同志学习活动作为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和“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她的初心,照亮嘉兴党员的前行之路

在朱丽华开设诊所的时候,市民政、市残联等部门都给予了她温暖的关怀和坚实的帮助,这些关怀和帮助也化成了她撒播大爱的动力。

朱丽华同志是民政系统的一名退休共产党员,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沈岱峰多次前往丽华推拿诊所看望慰问朱丽华,他说:“朱丽华同志以大爱之心做事、以感恩之心做人,把对服务对象的真情、对公益事业的热心融入人生信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

朱丽华是嘉兴民政人的优秀代表,是每一位民政干部学习的榜样,市民政局向全市民政系统党员干部发出了响应市委号召、向朱丽华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每一位民政干部以朱丽华同志为榜样,坚守为民初心,牢记爱民使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争做红船旁的民政铁军,齐心协力推进更有温度的民生事业。

朱丽华就像一面镜子,让大家重新审视“初心”二字。9月30日,市残联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活动,特地邀请朱丽华前来作报告。市残联理事长闻人庆表示:“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长期做好事却很难,而残疾人长期做好事不求回报就更难了。在她面前我们都很渺小,她的情怀也鼓舞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残疾人工作中更好地服务残疾人朋友。”

朱丽华是省盲协副主席、市残联副主席、市盲协主席,接下来,市残联将深入挖掘、广泛宣传她的先进事迹。省残疾人艺术团已根据朱丽华的事迹开始编排文艺节目,10月底,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将在嘉兴举行,届时该节目将登上大赛闭幕式文艺汇演的舞台,向全国甚至全球残疾人介绍南湖畔的盲人党员。不但如此,该节目还将在省残疾人艺术团特殊艺术百场巡演中持续演出。

朱丽华身残志坚、奉献大爱的事迹经过晚报等媒体的宣传,也感染了嘉兴许多普通的党员。

“以前就听说过朱丽华同志,现在知道了她的事迹这么感人。”南湖区新嘉街道百花社区党委书记苗青说,朱丽华同志的大爱体现在各种小细节上,20xx年来,她捐出了333万元,一双18元的鞋却穿了多年;她帮助了480人次的贫困学子,自己却连一个孩子都没有……列数着朱丽华的种种感人事迹,苗青不禁红了眼眶,“朱丽华同志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她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她的事迹激励着我,坚定理想信念,心中装着群众,为群众付出多一点、再多一点。”

朱丽华的故事,感动了嘉兴这座城市。这两天,她的新闻报道在普通市民间不断转发、传播,“嘉兴的献血大王”汤锡强就是其中一个。汤锡强和朱丽华都多年参与南湖晚报嘉禾绿荫行动,20xx年以来两个爱心人士连续3年一起去龙泉捐助寒门学子。每次看到朱丽华同志生活如此不方便,还远赴300多公里外的龙泉,汤锡强都被她的大爱震撼。

“朱丽华同志是一个盲人,赚钱比一般人更辛苦,但是她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捐资助学,帮助残疾人,并且不求回报,让我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汤锡强说,“朱丽华同志就是我们党员学习的榜样,在和她的交流中我找到了自己的梦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帮助病患、资助贫困学子。”

感动中国周秀芳事迹简介心得体会 周秀莲简介篇十五

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这一理念贯穿于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教学管理中。

在学校教学楼三层,有一间120平方米的大教室。镂空雕花隔断、中式花纹边框图案、古色古香的马鞍桌椅,中式装修风格让这间教室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气息。这是库尔班·尼亚孜打造的少年宫,孩子们业余时间可以在这里练书法、弹古筝、学舞狮子、排练秧歌舞。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库尔班·尼亚孜说,他一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教授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积极聘请专业教师,在学校开设京剧、古筝、二胡、安塞腰鼓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校园里,随处可见《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宣传画,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学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能一字不落地背诵《论语》全文。

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学校都会买来面粉、馅料和工具,组织学生包粽子、做月饼,共度佳节。

在学校新校区大门至教学大楼的主路上,摆放着由浙江省衢州市捐赠的孔子铜像。每周一升国旗仪式结束后、每天做课间操之前,全校学生都要列队向这位中国古代教育家的雕像鞠躬,并举手宣誓:“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们爱北京,我们向往北京天安门。”

库尔班·尼亚孜说,誓词是他20xx年创办学校时写的,这段话在学校已经重复了20xx年。“小时候留在头脑里的东西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就是要在孩子们头脑干净的时候,种进干净的东西!”

感动中国周秀芳事迹简介心得体会 周秀莲简介篇十六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库尔班·尼亚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家,但在推进双语教育方面,却自有一套成功的经验。

“学前教育跟不上,后来怎么投入都不行;双语教师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不行;学双语要从娃娃抓起,如果抓不到位,进步就很慢;语言不是学会的,而是用会的……”谈起推进双语教育的经验,库尔班·尼亚孜滔滔不绝。

学校刚创立时,第一批幼儿园的孩子一个汉字不认识、一句国家通用语言不会说。老师在上面讲,孩子们跳过半米高的门槛往外溜。老师拔腿追,孩子又蹬又抓又咬,把老师的鞋都跑丢了。家长见状,以为老师要打娃娃,气势汹汹闯进来找库尔班·尼亚孜“算账”。库尔班·尼亚孜不信邪,“给我一个月时间,如果孩子还是不适应,学校分文不收!”

如何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库尔班·尼亚孜聘来的汉族老师,用唱汉语歌、背唐诗、说快板、唱京剧的上课方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他找人把学校院墙布置成“文化墙”,把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丝绸之路探险、《西游记》的故事图文并茂地刷在墙上,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

“你”“手”“不”……库尔班·尼亚孜和几个老师从最简单的单字和拼音开始,教孩子们学汉语,仅6个单韵母,他们就整整教了一个月。80多个孩子的家长在教室窗户外边,轮流站了3个星期。从第4个星期起,来“观察”的家长开始少了,后来全都回家了,没人再对库尔班·尼亚孜的学校提出过质疑。

在库尔班·尼亚孜看来,对于南疆的孩子们来说,在学前教育阶段加强拼音教学,非常重要。

南疆的语言环境和内地有差异,学生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扣。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拼音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学习的。但鉴于南疆的语言环境,我建议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教授拼音,因为这时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小学阶段的课程比较多,如果拼音的基础没有打好,也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库尔班·尼亚孜说。

库尔班·尼亚孜认为,学校能在语言教学方面有所成效,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有一定比例的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母语的教师,他们在语言教学和营造语言环境方面具有优势。然而,农村教师留不住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也存在。不过,与其他学校相比,教师的流动性小得多,这也是库尔班·尼亚孜比较得意的一件事。“有不少公办学校的领导到学校取经,询问其中的缘由。”

“很多人认为,只要提高工资待遇,教师就能留下了。但据我了解,对年轻人来说,每个月多拿一两千元的补贴,还不足以吸引他们扎根农村、扎根新疆。”库尔班·尼亚孜说,城里或内地的教师在南疆农村留不住,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上的陌生感,比如饮食、生活习惯等。

“解决这个问题,要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在我们学校,学生们都穿校服;在食堂,教师和学生一起吃饭,既有新疆特色美食,也有内地南北方风味的饭菜;在课堂上,倡议教师和学生们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只有这样,教师们才更有归属感。”库尔班·尼亚孜说。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