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看李培斌心得体会篇一
听说李培斌没了,龙泉镇富贵村79岁的穷老太太“哇”的一声,老泪纵横,撕心裂肺,像要哭喊出一生的苦楚。这是追记山西省阳高县龙泉镇原司法所长李培斌中的一部分,他们只是干群关系,却为啥能让这位老太太这么伤心? 他官不大,只是半个芝麻大的副科小官,但在山西阳高县的老百姓心中却似山一样巍峨、厚重,他凭什么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值得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深思。
李培斌作为一名基层司法干部,司法为民,传递正义,调解矛盾,他与群众心相连、情相依,真正做到了一心为民、权为民用,因此深受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中央组织部追授李培斌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名符其实,他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先进代表,是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好干部。他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基层司法调解岗位上,用心维护着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事迹,他的精神,就要不断强化进取意识。大力弘扬“不甘落后、敢为人先、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就像李培斌说的“面对党和人民对我的褒扬,很多时候我确实感到了惶恐不安,消除惶恐不安心理的唯一办法,就是工作,工作,再工作!努力,努力,再努力!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关键点和突破点,大胆试、大胆闯,不断创造工作新特色,打造工作新亮点,努力在工作中争创一流。不断强化担当意识。始终坚持“问题面前不回避、压力面前不躲闪、困难面前不推脱”,以快节奏、高效率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强化自律意识。严格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发扬优良传统作风,祛除浮华浮躁,保持平常心、平和心,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做到慎独、慎微。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一名干部,系职责所在,在其工作岗位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位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像李培斌说的那样“责任重于泰山,使命重于生命,俯首甘为孺子牛是我唯一的选择。”
李培斌,他人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传承。他官不大,但他的为民情怀受人敬重。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们树立了一面旗,相信在他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会积极主动作为,克难攻坚,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早日实现。
2019精选学习李培斌个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四
近日,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李培斌同志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称号。2019年10月15日,李培斌同志因连续工作,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不幸去世,年仅50岁。各大官媒争相报道,举国上下掀起学习李培斌先进事迹的热潮。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培斌走了,却还活着,留下的是让百姓称赞,让党和人民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李培斌同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在基层司法调解岗位一线,用心维护着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30多年来,他先后成功调解矛盾纠纷数千起,化解群体性事件上百起,教育60多名刑释解教人员迷途知返,挽救了50多个濒临破裂的家庭,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李司法".无时无刻无不用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责任与担当,是人民爱戴的好干部。广大党员干部应以李培斌同志为楷模,学习他爱岗敬业,热心为名,勤政奉公,廉洁自律的好品质。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好干部。
"廉洁乃干部之魂,勤政乃公仆之本,不勤无以成事业,不廉难以聚人心".判断好干部的标准就得看勤廉与否。"三严三实"也好,《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也好,还有中国共产党中央诸多规范党员干部的文件和口号等,无不是为了规范党员干部勤政廉政。
勤政成事业 当下一些干部以"要求严了"为借口,宣称"干事就难免犯错,不干事就不会违规"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心态,为官不为,当太平官。纵观李培斌一生,在基层一干干一辈子,心系群众,心怀群众利益无小事,热心为民,勤勤恳恳,鞠躬尽瘁。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真正把群众惦记在心里。历经三十多年风风雨雨,勤政奉公,用生命和无数荣誉证书诠释着做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勤政奉公必不可少。广大党员干部应学习李培斌同志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热心为民办事的精神,党会表扬你,人民会感谢你。
廉洁聚人心 结婚30年,租房26年,前后搬家6次,新修好的三间平房住了不到3年,至今仍欠外债7万元。一连串的数字折射出的是他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纯洁的党性。尽管家庭负担重然而工作热情不减,兢兢业业为民谋福祉,收获的是一片赞美,收获的是人心、收获的是人民对党信任,他的一生没有辜负党和人民。廉洁自律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又是一个终身的课题,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处事之道和为政之要。为官者要守得住小节,小节不小,只有守得住小节才能在大节上不犯错,破坏一次规矩就会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会失去一片民心。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李培斌同志淡泊名利,规规矩矩,清清白白的做人做事,时刻谨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能滥用,要时刻把好思想总开关,用三严三实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警、自省、自励。
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日前决定,追授李培斌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向李培斌同志学习。
向李培斌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心中有党守忠魂。学习他作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先进代表,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用心维护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学习他对党忠诚、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险阻,都能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率先垂范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旗帜鲜明的宣扬党的主张,带头把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共识,不断凝聚起维护党和人民事业健康发展的正能量。
向李培斌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心中有民当公仆。学习他作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先进代表,始终做到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作风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着眼群众,把群众装在心中,时时处处关心群众疾苦,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学习他一心为民、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用真情真爱践行党的宗旨、赢得群众信任,用实际行动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工作成效,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向李培斌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心中有责敢担当。学习他作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先进代表,始终树立起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恪尽职守,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学习他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履职尽责,在敢于担当中历练提高、在真抓实干中建功立业,把每一项细微而又重要的小事抓好抓紧抓出成效,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业绩。
向李培斌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心中有戒知敬畏。学习他作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先进代表,始终正确看待名与利、得与失、权与责,对自己的地位、利益看得很淡,从未向组织提过个人要求,坦坦荡荡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始终保持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学习他淡泊名利、严于律己的道德情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守纪律、讲规矩,甘于清贫、无私奉献,自觉做到敬畏人民、敬畏法纪、敬畏权力。
观看李培斌心得体会篇二
年满花甲的“县官”罗官章退休之后,没有在县上“发挥余热”,也没在城里享受清福,而是和老伴带着行李,悄悄回到海拔1700多米的老家牛庄。在那块被誉为“宜昌西藏”的深山老林里,罗老迄今已扎根20xx年。他像烧不尽的“火种”,点燃了乡亲们“挖穷根”的激情,靠“三种”(种药材、蔬菜、烟叶),让千余农户的生活变了样:荷包有了票子,脸上有了笑容,高山有了楼房,路上有了私车。在牛庄农民的心目中,他是真正的大山英雄,是优秀的共产党人。
当前,我们党正在率领亿万人民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和“五大发展理念”,正在决战“精准扶贫”。在追求“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本报今起推出关于罗官章的系列报道。这位老党员的感人事迹和可贵精神,正是我们实施“精准扶贫”、建设大城的现实引领和精神榜样。
我们要学习他对党无限忠诚的可贵品质。入党60年,罗老虽经历了无数曲折与坎坷,也遇到了不少困惑和委屈,但他对党的忠诚和信念始终如初。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曾在牛庄乡当过10余年“一把手”,解决了农民的“粮袋子”,但由于种种原因, 始终没能解决农民的“钱袋子”。对此,他内心久久不得安宁。他深深地感到,作为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共产党员,这辈子不解决乡亲们的“钱袋子”, 愧对党组织,愧对乡亲们,“死了也闭不上眼睛”。这就是他毅然回乡的根本原因,更是他对党和人民群众忠心耿耿的生动体现。
我们要学习他敢于为民谋福祉的担当精神。罗老退休回乡已不是“官”而是“民”,手里也没有“权”。要帮助解决“钱袋子”,必须引导农民变观念,学技术,调结构,闯市场。推动这每一条每一项,不仅困难重重,而且还有可能引发各种风险。稍有疏忽或失误,就会损害乡亲们的切身利益。如果“前怕狼后怕虎”,缺乏敢于担当精神,罗老绝对不会迎难而上。正是因为敢于负责,他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为了人民谋福祉而不惧风险的担当精神,在当下显得尤为可贵。
我们要学习他渴求现代知识的科学素养。罗老深知,在牛庄这种高山地带,解决农民的“钱袋子”,靠过去的传统做法是“此路不通”,更不能“瞎整”,必须带头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探索适合高山致富的新路子。于是,他先“更新”自己的脑壳,再给乡亲们当“二传手”。为了掌握政策科技信息,他年年订阅多种报刊,坚持“天天读”,累计记下几万字的笔记。为了钻研新技术,他带人千里迢迢到陕西、山西“取经”。为了攻克天麻有性繁殖技术,他“屡败屡战”,先后进行百余次试验。他不慎锯掉了两根手指,也没有停止探索。正是他这种百折不挠的求知举动,把新知识、新技术“转移”到高山,“转让”给农民,让他们品尝到知识和财富的甜头。
我们要学习他身先士卒的实干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勤天下无难事”。罗老把自己最喜欢的这几句话用毛笔写在大纸上,放在家中最醒目的地方,时时警醒自己,鞭策自己。他说他这一辈子最崇拜的是“实干家”,最看不起的是“日白佬”。返回老家这些年,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每次试种药材、烟叶、蔬菜,他都是手握锄头,率先播种,等栽种成功后再向农民推广。由于长年累月的劳作,他的脸庞被晒成古铜色,双手磨出厚厚的老茧,手掌糙得像松树皮。正是他这种身先士卒的实干作风,影响了乡亲们,带动了乡亲们,帮民挖掉了穷根,为党赢得了民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实施“四个全面战略”的首要战略,举世瞩目。在这场决战中,需要众志成城,需要各方参与,更需要罗官章这样的共产党人的引领和带头。
观看李培斌心得体会篇三
某某市某某初中现有在职教师某某人,其中某某岁以上某某人,占总数的近40%。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他们发挥阅历多、经验足优势,关键时刻有静气、预判准、稳得住,像大船上的“压舱石”一样,确保了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底气和稳定性。
每临大事有静气
在疫情蔓延初期,正是春节前后,忙了一个学期,老师们刚放松下来,接到相关通知后,大家不知怎么办,甚至有些心慌紧张。正是老教师的积极参与,沉着应对,促使学校在最短的时间里,带领某某多名师生迅速铺开了抗“疫”工作。
某某,某某岁,中共党员,某某主任。根据自己几十年工作经验,第一时间拟定了可行性工作预案,并向学校层面率先报告请示,打响了学校抗“疫”第一枪,为学校决策提供了参考、赢得了先机。在各项工作展开后,他亲自负责“日报告、零报告”,和某某位班主任把最基础的工作抓实抓牢,每天早早地向上级部门报告。
像某某主任一样,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老教师们总是挺身而出、建言献策,协助学校长远谋划、稳扎稳打,才有了学校工作的行稳致远。
怀揣梦想正青春
说是老教师队伍,其实一点也不“老”。他们虽大都50多岁,有的本学期退休,但那只是年龄上的,他们依旧初心如磐,对孩子们爱得一往情深,他们正青春。
某某,某某岁,中共党员,语文教师。他说:“我很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能带孩子上课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每一堂课都倍加珍惜,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把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教给孩子们。”他不是说说而已,在延期开学网上授课中,他虚心向青年教师请教,一点一点克服信息技术困难,像青年教师一样工作,一笔一划批改作业,圈圈点点全都是爱。
还有某某老师,学期结束就要正式退休了,但她仍旧带着三个班的政治课,还有某某老师、某某老师、某某老师等等。无论何时,他们坚守梦想,潜心教书育人,他们的青春正在孩子们身上延续燃烧。
像土地一样奉献
这些老教师多数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出生,他们经历过艰苦生活的洗礼。在工作岗位上,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在疫情面前,坚定有力,不屈不挠。
在具体工作中,值班,包靠学生,消毒杀菌,上网课……老教师们样样不落后。他们用实际行动,为所有教师做出了榜样。他们用自身精神,塑造了校园的基因和魂魄。在抗“疫”中发展,在困难中强大,愈挫愈勇、永不言弃。
他们像土地一样,四时无言,滋养着一代一代莘莘学子,给予孩子们力量和信仰,为孩子们插上奔向星辰和大海的翅膀。
观看李培斌心得体会篇四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新干县神政桥乡青年干部__,把这首诗当做座右铭。13年来,她每天端屎端尿、洗澡擦身,把长年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当亲生母亲一样侍奉,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孝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到领导同事、街坊四邻的交口称赞。
__年,21岁的__带着女孩般纯真走进了这个家庭。刚结婚时,她已经知道婆婆患有轻度精神病,但她却有着一颗纯朴善良的心“谁没有父母呢,婆婆不能自理,只是添一双碗筷而已。”没过多久,__才发现了婆婆病情的严重性:婆婆大部分时间记忆失常,神情呆滞,思维糊涂,行为怪异。常趁人不注意,将剪子、菜刀、绳子、碗筷之类的东西藏起来,把拖把解开,或用一些小东西插在家里电器开关里,造成电路短,或用水洗电视机等。更糟糕的是,婆婆白天大部分时间不定时的睡觉,晚上总是在家里走来走去,摆弄家中的东西发出很大的响动,或开灯,开水龙头,甚至随意敲门,闯入房间。
由于丈夫只有兄弟俩人,哥嫂有实际困难无法照料老人,因而照顾婆婆的重任就落在了__夫妇肩上。看着婆婆病情如此严重,为了让婆婆早日康复,__每天下班后无论多忙多累,都要陪婆婆说说话,期待能唤醒婆婆的记忆。她还和丈夫一块四处求医问药,期待能够治好婆婆的病。但结果却十分令人失望,不但没查出病因,而且吃了药后还产生副作用。__只好暂时放弃治疗的想法,从此一心一意、无怨无悔地照顾好婆婆。每天做好饭,她盛好第一碗饭端给婆婆;平日里,经常买婆婆喜欢吃的零食;冬天天气好时,和丈夫一起牵着婆婆下楼晒晒太阳;婆婆有时有些大小便失禁,常常把尿屎拉到身上,她和丈夫特意买老年人用尿不湿给老人用。有时到外边办事,她就把婆婆安置好在房里,还给她准备了一个小便桶。结果,婆婆把尿洒得满屋都是,有时好好的被子都被她撕成好几段,棉絮这里一堆,那里一团,这让房间里充满不堪忍受的异味,一般人稍微一闻就会呕吐,但她却从来没有怨言,只是默默地整理、收拾房子,把撕碎的被子重新换条新的;还为婆婆擦洗好,拿干净的衣服给婆婆换下。为照顾患病的婆婆,她很少走娘家,偶尔去一趟也是来去匆匆,每次看着同样身体不好的父母亲恋恋不舍的表情,她的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愧疚。
俗话说:滴水穿顽石,爱心化甘霖。__十三年如一日为婆婆洗澡、梳头、捶背、剪指甲、聊天,精心侍侯婆婆。婆婆因患病时间长,不管明白还是糊涂时,都不太认人。__清楚地记得,女儿两个月大时,躺在婴儿车内,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哭的很可怜。婆婆从卫生间走出来,不但不抱,反而漠然地从女儿小小的身躯上跨过去。看到此情此景,__默默流泪了,心中有说不出的无奈和委屈。还有一年大年三十的早晨,一家人准备到哥哥家吃团圆饭。一大早家人吃好面条,只等婆婆吃好后出发。可老人吃了近一小时,碗中还剩了一些面汤,端在手中,在客厅踱来踱去,总是不吃。__就接过婆婆的碗,准备将剩面汤倒掉好洗碗。没想到婆婆紧随在后,突然间抄起卫生间的拖把,劈头盖脸地向__打来,嘴里还嘟噜着:“让你浪费,让你浪费!”哥哥赶紧上前抓住并说:“妈,您干什么!”她的腰部已重重的挨了一棍,委屈之泪夺眶而出。但她掩饰着,尽力平静地说:“没关系,妈误以为我浪费粮食呢。”像这样的情形,__不知道遭遇了多少次,种.种无奈、委屈都放在心里,从来不向别人抱怨。特别是改行到乡镇工作后,她更是忙碌,有时在外忙完后,还得拖着疲惫的身躯为老人准备饭菜。有人曾经问她为什么对婆婆这么好,她只是笑着说:“谁都会老。孩子孝顺老人是应该的。”
__不但把精力放在照料婆婆的身上,还十分爱丈夫、爱女儿,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她默默地承担起全部家务,用女性特有的坚强和韧性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用爱心呵护家庭每一个成员,用真心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幸福的小家庭。她的丈夫先后多次被评为县、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女儿乖巧懂事,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一,成绩一直前茅,家里墙上挂满了省、市、县各级竞赛奖状和荣誉证书。她在执教的12年间勤奋工作,恪尽职守,爱生如子。她所任教的学科每年成绩优异,辅导学生多次获省、市奖项,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级体”,她多次荣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深得学校领导和同事认可。__年到乡镇工作后,她更是一心扎根农村工作,各项本职工作都完成的很出色。除此之外她还十分注重大家族的和谐,呵护关爱着家族的其他成员,丈夫的哥哥因嫂子在外,一人独自在家、孤独寂寞。她热情的让哥哥在自家一起生活了四五年,一家人其乐融融。
百善孝为先,多年孝老情。__无微不至侍奉着病重的婆婆,用如水般平静地孝心践行着“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的千古名言,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美德,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
观看李培斌心得体会篇五
20__年的年味变得骤然紧张,恐惧。伴随着回家的慢慢旅途,“不速之客”——新型冠状病毒踏着漫天雪花出其不意地“占领”武汉城。在一个星期内,病毒飞速扩散到全国各地以及亚洲多个国家,肆意掠夺了过年的喜悦,人民的恐慌与惊吓受到了极度创伤。这时,人们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钟南山给予了人们安慰与希望,让人们更加有信心一起去面对病毒,战胜病魔!
人生乐章
“爱国勇士”——钟南山在1936年10月出生于江苏南京。是福建厦门人,汉族,男,是一名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他的家族是医学世家;1959年9月,在首届全国运动会上,钟南山以54.4秒的成绩夺得男子400米栏冠军,创造了当时的全国纪录。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20__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20__年10月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__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他的人生一如动人的乐章。
不忘初心重回“战场”
20__年,中国乃至全球众多国家面临了一场严重危机,当时的中国是“重灾区”,由飞沫和接触的传播,造成了重大伤亡!当年的钟南山接到通知不论后果,勇往直前地冲向抗击非典的战场,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显疗效的防治经验,凭借他的努力和意志终于战胜非典疫情,取得了胜利被誉为“抗击非典的英雄”!如今,时隔18年,83岁高龄的他不畏险阻,重回不论生命的“战场”上,为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危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当他接到通知时,不考虑后果,即刻来到受灾区,又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探索研究,相信他的努力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成功!
他是医学的精英领袖,更是造福于祖国人民的史代传奇!
观看李培斌心得体会篇六
今年,国内各大行为媒体争相报道一位来自湖北来凤县95岁战斗英雄的故事,他的身份是一名银行退休干部。几十年来默默无闻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连家人都不知道他曾是一名战功赫赫的英雄,这名老人就是近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张富清。他用六十年的坚持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品行和奉献精神,他的不骄不躁和低调品行为全国的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而又深刻的党课,值得广大党员和政府公职人员学习。
要学习张富清同志艰苦朴素的精神。在观看张富清先进的纪录片中,张富清家中简单的陈设,处处彰显了他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美德。我想这一辈的人都经历过了三年的自然灾害,他们比我们更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但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朴素,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突飞猛进的现在,还能继续秉承这样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要学习张富清同志对党的忠诚。张富清对党有着绝对的赤诚和信念,对自己的小家从不考虑家庭得失、个人得失,率先垂范,让原本有正式工作的妻儿下岗、下乡。他的“舍小为大”是千万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创造奇迹的一个缩影。
要学习张富清同志的甘于平淡。张富清转业之后,把自己在部队里的军功奖章全部锁了起来,不向集体提出过困难要求。默默地履行着吃苦耐劳的义务。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党需要的时候,越是艰险,越要向前!为了党和人民,就是牺牲了,也是无比光荣。”
这是一个经历过战火锤炼的共产党员,这是一个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共产党员,在他的心里,他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更过分点说,或许在他的心里,他早已经死过一回了,现在的他是完完全全为了党在活,为需要他的国家而活,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我们很幸运地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更幸运的是我们还出生在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年代,我们体会不到吃不饱、穿不暖、没瓦遮头的痛苦,是革命前辈给了我们这么美好的现在,在这么多诱惑的现在,我们更应该时时警醒自己,严以律己、提高党性品德修养,乐于奉献,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
观看李培斌心得体会篇七
3月21日上午,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牛庄乡沙河村党支部书记姚建刚开着小轿车,再次来到牛庄村向罗老“取经问计”。
姚建刚要找的“罗老”,就是退休县官罗官章。听完沙河村计划建生漆基地的设想后,他拉着姚建刚的手建议:“搞产业要注意保护山林,抓紧多栽树。”
罗官章今年79岁,拥有60年党龄,曾在海拔1700多米的牛庄乡当了20xx年“一把手”。当年,他带领群众开山劈路,“划旱船修电站”,创造了闻名全省的 “牛庄精神”,获得省劳模称号。1997年,他从县人大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休。
“在任上的那些年,我们解决了乡亲们的‘粮袋子’,始终没有解决乡亲们的‘钱袋子’。老百姓吃饱了,荷包是瘪的”。多年来,罗官章始终对乡亲们有种“亏欠”感。
“不让乡亲们的荷包里有钱,死了也闭不上眼”。退休后,罗官章放着县城房子不住,毅然返回老家住木板房,引导农民转观念、学技术、闯市场、调结构,先后尝试了10多种药材、烟叶和蔬菜的种植。经过乡里推广,最终形成了烟叶、药材、蔬菜三个支柱产业。九里坪村农民杨绪超三兄弟,住的是茅草屋,轮着穿一双破球鞋。1999年初,罗官章登门动员他们种天麻,帮助贷款3000元,并免费提供部分菌种和技术指导。当年,三兄弟净赚1万多元,将茅草房换成7间砖瓦房。8年后,杨绪超又建新房,还买了电视、冰柜、太阳能热水器等。据统计,20xx年间,跟着罗官章种烟叶、药材、蔬菜的1500多个农户,累计增收5.1亿元。
牛庄乡原副乡长李思达感叹道:“老百姓的荷包能鼓起来,罗老有大半的功劳”。
天麻是牛庄乡的传统名贵中药材。为了攻克天麻有性繁殖技术,罗官章带领村民到陕西、山西等地学习取经,并带头做试验。有一次切割菌材时,因杂木突然扭滑,他的两个手指被锯掉。然而,他仅住院10多天就跑回家,继续堆培菌材。历经100多次试验,他终于在五峰率先攻克了天麻有性繁殖技术。与传统栽培法相比,新技术不仅省工省时增产1 倍多,还解决了品种退化问题。经过推广,全乡天麻种植从20xx年前的220平方米发展到去年的1.68万多平方米,共增收1.8亿元。
回乡至今,罗官章不顾年迈和身患多种疾病,痴情“巡山传艺”,始终都在为乡亲们“脱(穷)帽子”奔波。牛庄村村民朱坤感叹:“是罗老那双像松树皮样的双手,帮助我们搬走了贫困这座大山。”
观看李培斌心得体会篇八
在20_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广州医学院一附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院士,奋不顾身与同事们一道冲在救治非典型肺炎病人的最前线。他不顾年事已高,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悉心指导救治病人,在这次广东非典型肺炎的确诊治疗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病因不明患者从河源送来,其时该病人已出现双肺弥漫性渗出,呼吸窘迫的重症迹象。一连5天,医生仍找不出病因,患者病情不断恶化。这一异常情况很快报到钟南山院士那里。
钟院士非常重视,亲自对该病人进行会诊。但是将病人送进icu的4天临床监测中,所有的诊断都显示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病例。在暂时不能确定病因的情况下,钟院士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制订了相应的对症治疗方案,采取无创通气等疗法来暂时缓解病人的病情。
而就在钟院士率医务人员为病人殚精竭虑寻找救治方案时,从河源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曾经抢救过该病人的8名医务人员全部感染同一种病!钟院士立刻预感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特殊传染病,当即吩咐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全体医务人员做好准备,考虑各种可能性。他请示广医一院将该病人的病情上报广州市越秀区防疫站,同时应省卫生厅要求派出专家到河源会诊。
但此时,中山、江门等地也相继有医务人员被“怪病”感染。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肖正伦教授即刻赶往中山会诊,接着去了江门。后来,钟院士自己也赶到中山,参加调研。大家隐约感到,一场大仗即将打响。
春节期间,广州地区发病人数越来越多,各种谣言散布开来,越传越邪乎,如什么某某医院死了上百医生,什么某某医院已经被关闭,等等。随着恐慌的蔓延,全城刮起了抢购风,药店里板蓝根、抗病毒口服液以及商店里的白醋都卖断了货,甚至还有人囤积居奇,卖出了100元一瓶醋的天价!此时,广州非典型肺炎发病进入高峰期,短时间内,转送到广医一院的病人骤增,达到21人。
这时,钟院士主动请缨,要求将最严重的病人送到他们呼吸疾病研究所。作出这个决定需要很大的勇气。第一,当时病因不明,谁都没把握能治好病人,而治不好等于砸了自己的牌子;第二,当时已经很明确,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情越重,传染性越强,接治最严重的病人,等于给自己寻找危险。
但钟院士没有考虑这些,他的心中只有病人。他说,如果有了危险,医生都逃避,那要医生做什么;他还说,我们本来就是研究呼吸疾病的,最艰巨的救治任务舍我其谁?
从此,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了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核心堡垒。每一个“非典”病人送进所里来时,他都要亲自检查,制订治疗方案,甚至抓起人工气囊为病人输氧;在探视病人时,为了检查患者的口腔,他把自己的头凑到和病人距离不到20厘米处细细观察;危重病人往往无法说出话来,为了和病人作足够的沟通,他耐心地查看病人的嘴形,猜测病人的手势,观察病人的眼神,辨认他们写出的歪歪扭扭的文字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量的研究,钟院士率领他的助手们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多数“非典”患者康复出院。
我们都还记得20_年“非典”肆虐时期的那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对整个人类而言都是一场生死的考验,但科学最终战胜了病魔。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钟南
山院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再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彰显了一名科学工作者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危急时刻尽显科学家英雄本色,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观看李培斌心得体会篇九
17载,两次关乎生死的重大疫情,20__年是他,20__年为什么还是他?总结起来,让钟南山院士始终如一的是这四大特质:有本事,讲真话,敢担当,医天下。我们在书里首次公开的20年前的院士自述中,可以看到这些特质。
钟院士是一段跨越17年的传奇,让我们记住这位不老的民族英雄,这位抗疫战士的青春之路。
最美逆行,不怕牺牲
他建议公众 “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做了“逆行者”,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满满的行程安排,风尘仆仆。
他两鬓斑白,满脸皱纹,虽已高寿,但依然不忘被病痛折磨的人们。他像是一柱火炬,哪怕在生命的尽头,也不忘散发余热。他挺身而出,勇敢地逆行,奔赴疫情灾区,带领医护人员,与病毒做抗争,与死神争分夺秒,毫不客气地在他的镰刀下抢走一个个生命,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拯救重危病人。他的话犹如定海神针,让中国成千上万的人民看到了战胜病毒的希望。
坚持真理,敢说真话
20__年,钟南山坚持己见,发表不同于其他专家的观点,最后被采纳。
会后,有朋友悄悄问他:“你就不怕判断失误吗?有一点点不妥,都会影响院士的声誉。”钟南山平静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武汉不收泪,我们不后退
钟南山院士说,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此话不无道理。武昌首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自此,武汉就成为了英雄城。本次疫情,武汉封一座城,护一国人,这种“壮士断臂”,必然也会意味着牺牲。对此,我们不能旁观,全国上下都在援助,武汉不收泪,我们不后退,湖北不晴空,我们继续冲。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fanwen/xindetihui/34bb9cdf2834bf7b08dd6ba22b62df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