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法治实践的调研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苏作为?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更令人瞩目。20xx年7月14日,中共?苏省委颁发了《法治?苏建设纲要》,在全国率先将党的依法治国方略付诸于实践。各省辖市认真贯彻执行,摆上重要位置,成立专门机构,狠抓工作落实。几年来的法治建设历程,既展现了法治在?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宏伟前景,同时也反映出要进一步深化法治建设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基本方面,即认识问题,信心问题与方法问题。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推进法治?苏法治无锡建设的重要一年。对这些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探索研究,对巩固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成果,指导今后的法治建设工作是完全必要的。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把握法治的精神内o,坚定不移地践行党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要不要法治,建设什么样的法治,这是践行依法治国方略,推进区域性法治建设实践中在思想认识层面上遇到的首要问题。思想认识不理清,法治建设难以深入推进。现实思想中有一些倾向值得注意,即有的仍把法治看成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有的只要?济不要法治,有的甚至把政策当成法治等等。其实这是对法治的一些误解。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一书中,其基本要素有两个,一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二是大家服从的法律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法家人物商鞅曾提出过“以法治国”的思想,但未形成法治概念。据有关方面考证,我国最早宣传并明确提出法治概念的是戊戌变法时期的梁启超。直到公元1997年,是党的十五大才首次明确提出法治概念,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从此,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方略,被写进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法治的基本o义是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其精髓在于规范控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我国是单一制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完全有可能有必要有条件建设现代法治国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体现,是党的事业发展正确路径。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巩固本质上要求推动现代化法治建设。我国宪法总纲开宗明义地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规定从本质上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人民主权的性质,应该、必须而且有条件建立起比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更高更广泛更真实的民主政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而现代法治从本质上讲是与人治相对立,是与民主相联系的众人之治,是人民之治,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即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把人民的智慧与意志集中体现出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上升为具有普遍约束力人人必须遵守的国家法律,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民主与法治是同一事物的二个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磨合、健全和完善的过程。
2、社会主义市场?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客观上要求推进现代法治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的?济体制已从计划?济转型为市场?济,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济秩序,促进?济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法对市场?济主体的资格进行确认,必须依法规范?济主体的?营行为,必须依法调节相互间的?济关系,维护与救济合法权益。在市场?济条件下,不同的?济主体处于竞争环境中,规范相互的?营行为,这是法治在社会?济生活中的运行状态。同时各类主体在?济生活中平等、自由、公开、诚信、秩序等意识与观念的形成,是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必不可少的思想条件。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市场?济与现代法治建设具有天然的联系。如果说,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自然?济相对应的是封建专制的话,那么,当今社会主义市场?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与其对应的必然是社会主义的现代法治,也可以说,没有社会主义市场?济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反之,没有现代法治,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济。
3、党的政治理想与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现代法治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政治上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优秀遗产的历史继承者。党的先驱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国50多年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验教训之后,最终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这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的进步与成熟。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学会掌握法治理论,运用法律方式管理与引领国家的进步,要设定科学的程序,了解真实的民情,反映真实的民意,集中人民的意志与智慧,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律,并带头遵守维护宪法与法律的权威,在全社会形成笃信法治,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从宏观上看,人类社会始终于变化与发展之中。从昨天、今天到明天,社会的进步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中国封建社会的执政者们,在长期执政的实践中找到了“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治国方法,西方资产阶级的执政者们在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中找到了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执政方式,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执政方式的转变顺应了历史潮流,把握住了社会发展的脉博与规律,反映了当代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愿望,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推动现代法治建设的直接动力。没有执政党领导与推动,法治建设是完全不可能的。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把握?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规律的重要影响,坚定不移地确定?济相对发达地区法治建设能够率先获得突破的信念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由于历史等诸多?因,不同的省份和地区?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笔者认为,上层建筑适应?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法治建设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必然要与?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正是?济社会在诸多方面的差别决定全国各地法治建设不可能齐步走,?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将决定着全国法治建设的统一性与差异性长期存在。从总体上看法治建设在一些?济欠发达省区受制约因素十分突出,而?济发达地区的情况相比之下要好得多。我们要充分认识?济相对发达地区加强法治建设必要性和有利条件,树立坚强的信心和信念。如果说,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完全可以建设现代法治国家,那么,在?济相对发达地区法治建设就有条件走得更快一些。在区域性法治建设中缺失信心,不敢争先,不肯争先,无所作为都是不可取的,也是没有根据的。
1、?济发达地区?济发展与国际?济联系更加紧密,需要法治建设发展得更快一些。?苏是国家几个发达省份之一,无锡乃至苏南地区又是省内发达地区。省、市、县党委在区域性?济社会发展中,率先感到加强法治建设的迫切性,更加自觉地意识到践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性。长期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法治建设已?由外因驱动转向内在需求。早在本世纪之初,省、市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对地方性立法进行大规模的清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济体制的需要和国际?济贸易往来的需要,同时,在国家市场?济框架内,又陆续颁发了一批地方性法规,对大批的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纷纷前来投资兴业,鼓励民营?济的发展,促进地区?济与社会的繁荣进步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制定地区“十一五”规划中,无锡市委、市政府以及其他地区的党委、政府更是坚持法治导向,把法治建设作为促进?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法宝,从立法、执法、学法、守法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法治无锡建设的力度。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举办法治论坛,开展创建活动,强化法治保障,此举已?或将继续对地区法治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济持续增长为地区法治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区域性法治建设有条件走得更快些。法治建设作为上层建筑必须有一定社会的?济物质基础作为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地区?济的持续增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20xx年?苏全省gdp值达20多万亿,财政总收入达4000多亿。苏州、无锡等地区更是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几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法治建设基础设施普遍得到了改善或更新,行政、司法部门的办公条件,装备也相应加强,普法教育,法治宣传等法治建设中所需的?费得到了较好的保障。大部分地区、村、厂还办起了市民法治学校。物质保障对推动区域法治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法治建设基础设施不断更新的同时,区域性文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地区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幅射力增强,法律进社区、进厂企、进学校形成了较强的文化氛围,区域性法治文艺蓬勃兴起,法律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为法治建设提供了较为有利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
3、社会的进步与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促进了人的自身发展,为法治建设培育了健全的主体,决定着地区法治建设必然走得更快些。?济发达地区良好的文化教育、普法教育,使公民的文化素养与法治素养不断提高,市场?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法律在社会?济、文化、生活中愈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类法律关系的主体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一大批村、社区进入民主法治建设行列,基层“四民主、两公开”逐步深入人心,人民大众的有序参政议政,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管理?济与文化事务的自觉性愈益增强。在近年来村级换届选举中参选率逐届增高,不少地区已达98%以上。新一代农民、市民的形象开始显现,社会的建设者们正以主人翁的姿态真正开始觉悟,享受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与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总之,?济上富裕起来的人民大众,民主意识、参政意识、维权意识、监督意识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个具有较高文化与法律素质的民族和人民、一个个具有健康人格的公民、正是法治建设长远起作用的因素。
三、把握法治建设诸方面的内在联系,坚定不移地在更高层次上加快推进区域性法治建设取得更好实效
从党的十五大首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党的十七大首提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党对法治的认识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法治?苏建设应从全省的实际出发,正确把握法治建设诸多方面的内在联系,力求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在客观指导上,可在总结以往?验的基础上,采取文化引领,把握主线,突出重点,打牢基础,强化保障,重在建设的思路,综合有序,逐步推进,确保?苏法治建设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
1、坚持法治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也特指精神财富,包括思想、理论、观念、制度、文学、艺术等等,既依赖于物质而存在,同时也有相对的独立性。从历史上看,早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对反对封建特权产生过重大影响。上个世纪初我国的新文化运动,对民主革命的进程推动社会进步发挥过重大作用。受到革命导师和先驱者的充分肯定。在当今社会,先进的文化既可以增强人的个体能力,也可增强国家、集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法治文化是与现代科技和?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先进文化,是人们关于民主法治的意识、思想、观念、理念、制度等方面的总和。在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法治?苏建设的进程中,法治文化可依其独特的方式,深入到人们的意识、思想、观念之中,指引人们的行动,引领时代的进步,这正在被一些地区的实践所证明。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持续开展法律的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传播法律思想,规范法律行为。利用?济发达地区的有利条件,从中小学抓起,将中小学的法治课教育纳入正式考试内容,考察每一个学生的法律基本知识、常识。进一步建设好农村、社区、厂企业余法治学校,广泛开展法治论坛,法治讲坛,法治文艺,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养。二是要加强法治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法治广场,法治宣传栏,党务、政务公开栏。三是要将法治精神引向社会的政治、?济等各个领域,加强制度建设。从立法、执法、司法、监督各个环节上建立制度,确保人民授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四是要发展法治文化产业。利用影视、动漫等文艺形式,把法治文化作为产业,纳入地区?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常抓不懈,推进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
2、坚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党组织与党员的法律素养。当代中国建设事业的成败关键在党,法治建设也不例外。党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各级党组织依法执政具有重大的示范作用与影响作用,是推进法治建设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一是全面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理论培训。各级党委的中心组、党校、行政学院、行政部门、司法部门都要把法治理论学习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加以全面落实考查。二是党组织和党员要自觉维护宪法与法律的权威。在当前形势下,地方各级党组织要由过去直接代替政府职能转变到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机制、通过政府和司法机关等党的组织机制,在立法、司法、重大事项决策、监督和人事任免等方面,来体现人民的意志,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有7400多万党员。党在国家政治、?济和社会生活中能否维护宪法和法律,能否带头遵守和执行宪法和法律,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命运。古人云,法败则国乱,恐怕不无道理。广大共产党员在思想观念上要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法律至上,权力制约、权利平等、权利保障等法治理念,用自己的行动学法、用法、守法,以带动全体公民投身到法治建设之中。三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要加强程序立法。现实生活中一些法律规定的合法权益难以实现,关键是缺少程序性。要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一切形式规范民主程序,切实做到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3、坚持行政和司法重点建设,切实解决执法不规范的问题。法治的精神要义就在于规范限制公权力,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因此,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是法建设的重中之重。由于多种?因,长期以来行政执法与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如在行政执法中,主体不合格,行为不规范,程序不遵守等,行政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常发生,法纪松弛,轻则与民争利,重则导致腐败,影响建设与稳定。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司法不公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法治建设就不能取得实际效果,人民就不会满意,社会就不会认可,为此首先要规范立法。严格按照上位法的精神,使地方立法切实体现法治精神,破除部门立法,建立和完善规范文件的审查制度。其次要推动执法公开。要全面建立阳光工程,让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人大、政d以及社会监督,让人民知情、参与、监督。再次,要完善执法与司法责任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四是要搭建一个行政与司法互动平台, 由法治工作部门作为一项工作制度固定下来,互通信息,交流情况,相互学习借鉴。
4、坚持基础建设,大力加强和发展基层民主政治。一是要注重法律法规的实施,确保宪法与法律赋予人民的权利在基层得以实现。让法治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是积极参与法治创建活动。对于社会?济组织,要做到依法?营、诚实守信、照章纳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市场?济秩序、争做诚信守法企业;对于基层的乡镇(街道)、村和社区居民委员会重点是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动基层村务(居务)公开,接受监督,争做民主法治村、社区和乡镇街道;对于普通公民,主要是培养法律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正确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依法参与社会?济事务、文化事务和其他公益事务的管理,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争做学法守法的好公民。三是加强社会监督。法治工作机构要组织针对社会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从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找出法律运行中的漏洞,然后加以整改,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每年集中精力解决
一、二个问题,逐年将法治建设向前推进,最终打造出一个法律至上,权利平等, 民主自由,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社会法治环境,实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理想与远大目标。
5、坚持组织建设,为法治?苏提供保障。法治作为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作为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法宝,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长期性任务,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保障。组织不健全的问题严重影响工作的开展和实际效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法治组织建设。一是加强领导机构建设。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可将依法治理领导小组改设为法治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下设办公室,与党委政法委合署办公,加强对法治建设的指导d调与监督。二是加强法治建设工作机构建设。将法治工作机构纳入正式编制,各地编委正式下文,明确机构的职级和人员职数。根据法治工作所担负d调组织各方的职能,机构建设规格应高出一般相对应的机构,选配一批具有较强政治素质,懂法律,懂政策,且具有较强文字工作能力的年轻人到法治部门工作,以便于日常工作的组织d调。三是落实?费保障。法治工作任务面广量大,涉及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政法部门公正司法,?济部门依法管理等诸多方面,所以每年应将?费保障纳入财政预算。以保障正常工作的开展,保障法治工作各项任务更好的完成,推进区域性法治建设向更高层次上发展。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fanwen/xindetihui/f8e959138448efc06b8de812339a92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