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一句话就能让人对你刮目相看,这离不开平时好句子的积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佛语禅心人生经典语录精选(经典79句),赶紧瞧瞧,别错过提升自己的机会!
1、这使我想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做梦都想发财的人,一天,幸运终于降临到他的头上,甚至比他想要得到的
2、任何一个学科,从产生到流传就出现了许多相关著作,后人对这些原著的研究,又出现了许多成果,每年每月都会在杂志上刊登无数论文。佛教理论自从被学者纳入学术研究范同后,也成了一种纯学术。在日本,佛教和文学.物理学一样,被当作专门学科去研究。
3、但我们投射之后,却觉得这就是亲眼所见,就是绝对真实。伴随这种错误认识,贪随之而来了,嗔随之而来了,烦恼随之而来了。
4、其一,对事情看淡一点。所有烦恼都和我们的执著有关,我们在乎的事,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这种伤害程度又取决于我们的在乎程度。有一分在乎,就会有一分烦恼,会受到一分伤害。有十分在乎,就会产生十分烦恼,受到十分伤害。把我们附加在事物上的错误设定撤掉,就不会因执著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伤害了。
5、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常常会面对彼此误解的尴尬,面对难以沟通的无奈。对于心理治疗师来说,与人沟通更是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但仅仅依靠技巧,未必就能真正走入对方的内心。比如共情的运用,要求治疗师从病人的视角看待世界,以此进行沟通。但正如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教授所说的那样: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感受是极端困难的一件事情,太多的时候,是我们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其他人身上。障碍这种共情的,正是我执,是强烈的自我重要感。这就使得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标准和好恶看待问题,无法做到真正的共情。而大乘佛教的慈悲,则是以强烈的利他主义愿望为前提,这是走近对方.接纳对方.包容对方的首要条件。 (造句大全 www.zJV.Net)
6、我们所认为的美丑.价值等等,只是投射于境界的认识,是蛇而非绳子。
7、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却是: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为争夺资源而导致的争斗也始终没有停止。
8、我们一生都在面临各种选择,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到学业.家庭.事业,每一次选择都包含着取舍。这种取舍是取决于我们的需求,需要什么,就觉得什么很重要,必须争取;不需要什么,就觉得什么不重要,可以舍弃。而需求又是取决于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9、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把自然中的一切都变成了钱,钱能够买到的或许也只是钱了,我们又将何以为生?所以说,财富决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更不是幸福的唯一保障。
10、或许有人会对此产生怀疑:万一善有善报只是空洞的安慰,是永不兑现的许诺呢?对于凡夫来说,总是希望马上见到结果才肯确信。其实,结果并非都需要等那么久。善行能使我们内心善的种子得到滋养,所以在付出的当下,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得益。这正是佛教对于因果报应的更重要的诠释。其实,我们在行善时不必关注外在的报应,那只是行善的副产品。真正的利益,在于我们自身人格的完善和生命素质的提升,而这一结果与行善是同步的,是当下就能感受到的。我们做什么,心灵就会有相应的改变;做多少,就改变多少。
11、我们对世界的每一种需求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是环境培养出来的。尤其是今天的人,需求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12、而和这急剧增长的欲望所对应的又是什么呢?是地球上日益贫乏的资源储备,是业已失去平衡的生态环境。或许,我们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关心森林的减少,去关心水土的流失,去关心臭氧层的空洞。但即使再麻木的人,也不会看不见河流的污染,不会感觉不到空气的污染。长此以往,不仅我们所向往的财富会成为无本之木,即使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会受到致命的影响。我们还能喝什么?我们还能呼吸什么?
13、在发展经济的共同目标下,人们潜在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激发。遗憾的是,在很多时候,人类的创造力与破坏力是成正比的。森林被大批砍伐,矿产被过度开发,连野生动物也在劫难逃。是的,或许它们都转换成了我们梦寐以求的财富,但自然却因此而更为贫瘠。钱很快就会用完,树木又需要多久才能成林呢?生态又需要多久才会恢复呢?
14、这些习惯和性格,又决定了命运的不同走向。所以说,命运不是上天的赐予,不是偶然的机遇,而是由我们自己所设定,是由不同行为所决定。这种决定命运的因素,佛教称之为业力。所谓业,又可看作我们的生命程序。造作地狱之因,就是编写进入地狱的程序。种下人天善因,就是编写进入人天善道的程序。我们编写不同的程序,就会进入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命轨道。所以,我们要改变命运,也要从改变心行程序做起。如果我们有能力改变心行,改变习惯,就有能力改变命运。反之,如果无法改变现有的性格和习惯,那改变命运不过是空话而已。
15、现代人内心躁动。这种浮躁之气不仅影响到内心,当它表现出来时,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外在气质乃至相貌。一个人即使有无可挑剔的容貌,如果浮躁不安,也无法让人产生美感。而一个容貌普通的人,如果内心宁静,淡泊沉稳,也会散发出超然的气质。有句话说,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16、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物质生活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归根到底还是人类自身的问题。确切地说,是人类心灵的问题。
17、虽然我们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虽然我们向来以地大物博而引以为豪,可中国有太多的人口,这使得我们的人均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在中国从道德社会迅速走向功利社会的今天,这无法改变的现实并不能阻挡一切向钱看的冲动。在民众心目中,有了钱就可以脱贫,有了钱就可以达到小康,拥有财富似乎就拥有幸福。既然财富等同于幸福,只要能得到幸福,自然会不惜一切。
18、其二,生活平静而有规律,学会享受闲暇。我们总是习惯不停地忙着,一闲下来,立即就要聊天.上网.看电视。现在的人,宁愿做些自己明知无聊的事,也不愿静静地享受闲暇。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能力享受闲暇。因为这颗动荡的心缺乏支撑,随时都要寻找依靠。其实,我们的心是具足一切的,关键需要去体认。禅修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心的潜能,而不是一味向外寻求。
19、真正的学问,要以自己的生命去感悟。不是为了应付什么,而是自由.自发的学习。同时,心中不能有任何成见,观念中不能有任何框框套套。对一个领域的学习,除了掌握一些该学科必要的知识,读几本经典性的原著之外,应该有
20、我们的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选择,二是创造。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的关键所在。桌子不会选择,房子不会选择,动物的选择能力也相对较弱。而人具有理性,具有抽象思维,不仅能选择.判断,还能在选择.判断后进行创造。也正因为这两大特点,人类才创造了五千年文明。而在改造世界的同时,自身命运也随之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心就是命运的主宰。
21、过去,很多人一辈子生活在小山村或小城市中,信息非常闭塞,甚至邻村发生些什么事都不知道。而在今天这个时代,一场9·11事件,却对整个世界构成了巨大影响。因为世界已是联系非常紧密的整体,我们不知道何时会出现什么意外干扰自己的生活。可能走在路上突然被车撞倒了,可能不慎感染了致命疾病。当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之后,潜在的意外也越来越多。
22、或许有人会觉得,建立几条规范很简单,任何一个人或单位都可以建立相应的制度。那么,宗教戒律的特殊性又在哪里呢?就在于它有强大的后盾。我们知道,建立规范很容易,但使大家共同遵守这一规范就不容易了。只有当规范成为法律时,才会具有一定威力。但法律的作用不可能面面俱到,总会有漏洞可钻。即使法律能发现并制裁所有的犯罪现象,但法律发生作用时,犯罪现象对社会已经构成破坏。更何况,法律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还取决于执法者是否公正等诸多因素。而宗教戒律是根植于信仰之上,根植于对神的敬畏,对因果规律的敬畏。神是无所不在的,因果规律也是遍一切处的。有了这样的认知,持戒就是自觉行为,绝不会存有侥幸心理。而宗教信条就像一个无形的警察,随时都在我们心中站岗,监督着我们的起心动念,监督着我们的言行举止。
23、近几个世纪以来,科技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崭新的生活。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中国人穷了很久,但在过去那些缺乏参照的年代,我们并没有因为贫穷而失去心理的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惊奇地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如此精彩。几乎在一夜之间,致富成了民众最为迫切的愿望。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化,其实就是一种西化。
24、我觉得治学应该像做人一样,要简明。知识使人复杂,智慧使人单纯。我们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像个图书馆一样,给人感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一开口就不断冒出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要有智慧,能过滤吸收,像胃肠一样,只吸收那些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把多余的通通排泄掉,丝毫不留在体内,不给自己造成生命的负担。
25、经商忙,从政忙,读书更忙。小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中学生高考前紧张复习,年轻教师为职称辛勤奋斗,老教授为带动学术研究不懈努力。庄子在二干多年前就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何况今天的知识,比两千年前又增长了百千万倍。我感觉知识就像太平洋的波涛,人类早就被自己制造出来的知识淹没了。
26、我觉得,未来能否获得幸福,关键取决于心理素质。面对世间的风云变化,始终保持坦然淡定.宠辱不惊的心态。如果具备这一点,走到哪里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在东南亚金融风暴中,不少人因为这一挫折,精神失常乃至自寻短见,但也有不少人安然度过了这一劫难。为什么在同样的社会变故中,人们所受到的伤害完全不同呢?就在于能否正确看待财富,在于对财富的执著程度。环境对人构成的伤害,与我们在乎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在乎,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执著。对感情特别执著的人,失恋就是伤害他的利刃。对事业特别执著的人,事业失败就是摧毁他的灭顶之灾。如果把这些得失看得很淡,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构成很大的伤害。
27、生活在这个世间,时时都要面对很多问题。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多数人会以为,凡我亲眼所见,必是最真实的。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的看法。那么,这种经验究竟多大的可靠性?
28、人类曾经梦想制造出永动机,其实,欲望就是我们的永动机。具体到每个人,这一生的欲望会随着色身的消亡而结束。但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一方面,个人欲望正随着经济发展而飞速增长;一方面,人口递增又制造出了庞大的基数。所以,这台以欲望作为动力的机器,非但永远不会停止,还会以更强劲的功率运转。在现代社会中,习惯以数字来总结一切:人均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等。如果欲望也能以相应的量化指标来进行衡量,我相信,不论是人均欲望还是世界欲望总值,都远远超过了以往各个时代。
29、欲望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能量,就在于它永远都处于发展的进程中,如果不从根本上对治它,铲除它,它就会无休止地驱使我们为之效力。现代人非常重视个人的自由,我们总是在抱怨环境的束缚,抱怨家庭的束缚,事实上,即使外在环境没有给我们制造任何压力,我们的心灵也未必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
30、如何才能对治欲望?佛陀告诉我们: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知足,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足方能常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知足就是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在过去的丛林中,老和尚总是告诫弟子们要惜福。现在想来,这句话的确特别有道理。
31、十六世纪以来,在西方唯物论思想的指导下,人们以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高于一切。当追求物质利益成为生活的最高目标时,人类也不知不觉地物化了。我们总以为,只要有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人类就能过上幸福生活,世界就能获得和平安定。
32、在今天,很多人对财富的追求,早已不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转向财富的积累。对于他们来说,财富的意义或许就体现在数字的变化上,今天增加一个零,明天又减少一个零,如此而已。问题是,一旦陷入这样的追求,心态就会随着数字的增减而变化,似乎人生的全部意义便在于此。只要有利可图,其他一切又算得了什么?现在有句话叫做穷得只剩下钱了,这不仅仅是幽默,事实上,正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可悲的是,当整个社会也走向这一歧途时,道德解体了,自然破坏了。最后的结果或许就是,整个世界也穷得只剩下钱了。
33、理论上说,这一要求是合理的。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又是什么呢?
34、知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足方能常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知足就是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在过去的丛林中,老和尚总是告诫弟子们要惜福。现在想来,这句话的确特别有道理。
35、幸福的生活是健康的。如果为了赚钱把自己变成一个工具,这种生活健康吗?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虽然不发达,但人们都很快乐,劳动时也在引吭高歌。相比之下,他们显然比我们更懂得享受生活。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化,基本是一种全盘的西化,结果使世界变得干篇一律。每一个现代化城市,都是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和各种噪音,人为地将人与大自然隔绝开来。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环境里,人很容易变得急功近利。
36、我们的身体更是时时伴随着痛苦,吾之大患在吾有身: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疾病的痛苦,死亡的痛苦,色身的成.住.坏.空,无时不在给我们的身心带来折磨。我们不愿意衰老,可不得不老;我们不愿意死亡,可不得不死。
37、因为在每一种需求中,都伴随着需求无法满足时带来的恐惧.不安和痛苦。今天的人,离开电脑.手机会觉得格外不便,其实,仅仅在十年前,我们根本不会有这些烦恼,不会有求之而不得的痛苦。电脑和手机如此,世间的一切需求莫不如此。
38、从个人来说,一生的福报有相对的固定性;从人类的生存环境来说,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在过去几千年,我们已经习惯于大自然无私的奉献和给予,似乎大自然的宝藏是无尽的,可以供我们尽情索取。但随着人类对地球有了
39、比如,我们习惯于每天见到哪些人,习惯于每天做些什么,习惯于每天吃些什么。一旦这种习惯固定下来,就会逐步发展为某种生命模式,成为我们的性格。所以说,性格就是习惯的积累,又会逐步发展为我们的人格,发展为我们的生命品质。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的许多性格,其实是和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的。
40、佛教成了佛教学,佛法几乎就死掉了。把佛学当作学术研究之后,佛学就成了一种专门供人研究的学问。因此,许多研究者反而忘记了佛陀创立佛教的最初意义佛教是为改善现实人生服务的。许多学者的研究,很少考虑佛教契理契机的问题。为了研究一个问题,把大量时间花在看资料上,整个身心都陷入错综复杂的资料堆中,终日案牍劳形,身心疲惫不堪。当然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佛方式,但那是和做人没有关系的方式。
41、一方面,我们自己在不断制造需求;另一方面,社会也在制造引发需求的诱惑。当我们被诱惑之后,需求就产生了;当我们被反复诱惑之后,需求就被强化为必需了。
42、如果说大自然的恩赐是人类共同的福报,那么,它不仅属于我们的祖先,属于我们,更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曾经有人说过,我们不是从祖先的手中继承了这个地球,而是从后代的手中借来了这个地球。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合理使用,而是像败家子般任性而为,那么,大自然赐予的这份福报很快就会被我们挥霍一空。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子孙又何以为生?等待人类的又将是什么样的命运?
43、若是我们因为前生不修布施,导致今生的贫穷下贱,但只要懂得通过行善.布施和供养来增长福德资粮,就能在因地上逐渐改变命运。若是我们因为前生嗔心炽盛而树敌众多,但只要我们懂得忍耐谦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方也就无法与你继续争斗,从而在客观上改变这段恶缘的成熟。若是我们因为前生杀生过多,导致今生的多病与短命,但只要懂得慈悲.放生和护生,就能不断增加延寿的缘,从而改变短命的业报然而,外缘的影响是相对的,它既能使命运朝好的方向迈进,也能促使其朝相反的一面发展。若是我们因为前生行善积德带来了福报,但却不懂得好好珍惜,不懂得好好利用,反而仗势欺人.多行不义,那么,今生造下的恶缘一旦成熟,就会转福为祸。
44、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世上之所以会有那么多我们无法理解的现象,并不是由某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所推动,而是由我们的行为导致。佛法认为,世间所有现象都有内在的因缘联系,即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所谓的偶然,也是建立在必然的前提下。
45、我们每天忙来忙去,表面看是忙于各种事务,事实上,都是为内心不断增长的需求忙碌。比如做事业,固然有种种不得已的客观理由,但更关键的,是因为我们需要这份事业来支撑,似乎这样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无愧于人生。伴随这种执著,对事业的需求又会进一步增长。然后再来看待事业时,就戴上了变色眼镜。因为我们是带着一系列依托事业而产生的情绪来看问题,这些心理将推动对事业的追逐。在追逐过程中,相关心理又得到增长,从而产生更高需求。
46、这一理由固然有些可笑,但却说明,习惯一旦形成,对身心都有极大的控制力,若不痛下决心,是很难加以改变的。除了决心,我们还应了解生命发展的规律。依循这一规律,才能切实地规划未来,改变命运。
47、现在,地球的环境已经越来越恶劣了。人类对自然不遗余力的破坏,已经使我们开始吞咽自己亲手种下的这枚苦果:空气污染了,水源污染了,臭氧层出现了空洞而由此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正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水土的流失使水灾空前泛滥,森林面积的减少使沙漠向城市逼近,众多野生动物的灭绝又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际关系也是我们痛苦的一大根源:心爱的人不能长相厮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爱别离苦;离别的人天各一方,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是求不得苦;不喜欢的人,讨厌的人,却低头不见抬头见,所谓冤家路窄,是怨憎会苦。
48、在修习慈悲的过程中,要在空性见的观照下不断克服我执,摆脱自我中心感,这样才能消除自他双方的隔阂,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达到真正共情的效果。
49、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达到什么深度,对人生就会作出什么选择。其中,对心念的选择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左右未来生命走向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心念,就是在选择我们的未来。
50、宗教的戒律,是针对人性弱点而建立的。古今中外的犯罪现象,无非是杀盗淫妄,不同的只是犯罪手段有所改变。以刀砍人和以武器伤人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只是后者杀伤力更大,但不能说明人性有什么变化。而佛教提倡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消除犯罪现象产生的根源。
51、其实,幸福生活可以很简单,未必一定要多么富有。不少人富有得没时间享受,那种富有只是给别人看的。是不是在别人羡慕的目光中就能得到幸福?如果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很幸福,而他自己却觉得痛苦,那么他是幸福还是痛苦?如果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很富有,而他自己还感觉很贫穷,那么他是富有还是贫穷?人们常常将物质作为幸福的保障,实际上,幸福只是个人的感觉,因为人都是活在自己的心态中。有些人生活清贫,却怡然自得;有些人虽锦衣玉食,却烦恼重重。有十万就能幸福吗?有一百万就能幸福吗?我们也不能为此划定一个标准。可见,幸福无法具体地量化。
52、其次,我们的感觉带有错乱性。自古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月有阴晴圆缺。
53、因为欲望是无所不在的,我们往住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控制,将自己的主权拱手相让。欲望又是永无止境的,一个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新的欲望又会接踵而至,向我们提出
54、所以,我们既要利用现有人身为进一步的修行打下基础,又不能过分贪欲和留恋人世。贪欲和留恋本身,就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世界是无常变化的,如果我们执著于人间,那么,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
55、因为需求增多,我们就要为满足这些不断加码的需求而奔波。所以,现代人普遍活得很累。当我们有十种需求时,要为满足十种需求而奔忙;当我们有一百种需求时,就要为满足一百种需求而奔忙。
56、佛教的因果观为三世论,即生命有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现有的人生是过去生命的延续,而死亡也只是这一期色身的衰败,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唯物论者则是一世论,生命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这种人死如灯灭的观点,很容易使人无所畏惧。既然生命只是那么短短几十年,流芳千古与遗臭万年又有什么区别?当然,对社会来说意义是不同的,流芳千古的是造福人类者,遗臭万年的是危害他人者。但这种不同对个体生命却没有意义,所以断灭论会使人们变得非常功利,并导致享乐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泛滥。假如没有神祗或因果观念的约束,只要权利大到可以不受法律制裁,或狂妄地蔑视法律,必然会为所欲为。
57、我们修学佛法,必须认识到人生是苦。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生起出离心,因为出离心是基于对苦的认识而产生的:三界如火宅,只要在三界轮转,就无法摆脱痛苦的煎熬。
58、我们的观念,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我们的认识又以感觉为基础。
59、从个人来说,一生的福报有相对的同定性。从人类的生存环境来说,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在过去几千年,我们已经习惯于大自然无私的奉献和给予,似乎大自然的宝藏是无尽的,可以供我们尽情索取。但随着人类对地球有了
60、十六世纪以来,在西方唯物论思想的指导下,人们以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高于一切。当追求物质利益成为生活的最高目标时,人类也不知不觉地物化了。我们总以为,只要有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人类就能过上幸福生活,世界就能获得和平安定。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却是: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为争夺资源而导致的争斗也始终没有停止。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物质生活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归根到底还是人类自身的问题,确切地说,是人类心灵的问题。
61、对人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具备正确观念和良好心态。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世间种种变化,不为顺逆境界所动。进一步,还要发心利益大众。这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
62、但在很多时候,某些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心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惯性轨道,被其所控,不是我们想改变就能轻易改变的。这就必须借助修行来调整,事实上,这正是修行的难度所在。因为习惯是由日积月累而来,有着根深蒂固的力量。这种力量,就像地球引力将我们固定在地球上一样,使我们难以超越,难以摆脱当下的凡夫状态。曾经有位教授说要学佛,但起因却是为了戒烟。因为他抽烟三十年,尼古丁对其有很强的控制力,可他又检查出肺部病变。医生警告说:再抽烟马上完蛋。他当然珍爱生命,但每天要和尼古丁的诱惑进行斗争,身心俱疲,就希望通过学佛来解决这一问题。
63、佛教认为,心灵是主导人类行为的关键力量。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只要人类的贪.嗔.痴还存在,对能源的过度开发就不会停止,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也不会停止。如果我们希望拥有清净.安定的世界,首先就要净化我们的心灵,克服我们心中的贪.嗔.痴。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64、应当承认,富足的生活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在这一点上,人类也的确拥有平等的权利。各行各业都在与世界接轨,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水准就不能向发达国家看齐呢?
65、虽然,每个生命都带着无始以来形成的业力,但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到因与缘的内在联系,就可以通过对外缘的改善,达到改造命运的效果。
66、所以说,宗教信仰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基本力量。在当今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社会,我们更需要寻找一种可行的全球道德规范。有些传统宗教排他性较强,或与现实人生距离较大。而佛教,则是立足于现实人生并具有包容性的宗教。更使人容易接受的是,佛教认为自利与利他是统一的。凡夫难免有我执,因而做每件事都会有利益的考量。如果像儒家那样将利与义对立起来,很难使人坚守这一道德信条。建国几十年来,一直在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正是佛教所提倡的菩萨道精神。但如果意识不到为人民服务的意义所在,这种服务能持之以恒吗?事实上,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67、相比之下,佛教道德的可行性更强,因为它是结合利益对道德行为进行界定。衡量一种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就要看它是否对自他双方都真正有益。同时,它不仅能使我们获得眼前利益,更能使我们获得长远利益。在很多人的感觉中,利益他人似乎必须以损失个人利益为前提。而佛教却认为,凡是有利于别人的行为,必然有利于自己。当然,可能需要暂时付出一些,但这一善行会给未来生命带来百千倍的回报。就像播下的一粒种子,会结出累累硕果。结果可能在今生,也可能在来生或更久,因缘成熟时一定会得到回报,正所谓功不唐捐。
68、所以说,制造需求,就是在制造潜在的恐惧.不安和痛苦,制造随时可能爆发的危机。
69、幸福的根本是什么?就在于良好的心态。因为外在的一切都会变化,家庭会解体,财富会失去。尤其是今天这个全球化的世界,影响命运发展的因素已经越来越多,包括有形的.无形的,直接的.间接的。
70、首先,我们的感觉非常迟钝。在嘈杂的环境里,微小的声音会被淹没,使我们无法听清,甚至完全感觉不到。听觉如此,那我们的视觉呢?在黑暗中,即便是最亮丽的色彩.最优美的风景也形同虚设。如果不借助于科学的仪器,人类所能觉知的范围极其有限:太小的东西我们看不到,需要显微镜;太远的东西我们看不到,需要望远镜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和故事中的盲人并没有太大区别。仅凭我们的肉眼,仅凭我们的感官,我们能看到的.能感觉的不过是大干世界所呈现的非常微小的局部,却忽略了它们背后更为巨大的整体和真相。如果我们不能充分了解这一点,而是执著于我们对世界肤浅的认识,那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观念,其准确程度无疑是值得怀疑的。
71、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但需求却会无止境地发展。不必多久,就会使我们在忙碌和追逐中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72、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命运,因此佛法又将命运称为运命,也就是说,命运是由我们自己来运载的,它的改变就掌握在我们手中。佛法认为,命运是由业力决定的,而业力就是阿赖耶识中储藏的无始以来的生命信息,它又是由我们的行为所决定。由我们过去的行为,导致今生的生命状态,再由现在的行为,决定未来的生命走向。
73、我们要使生命变得美好,变得庄严,就要从身心两方面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74、佛法告诉我们,在认识上呈现的世界,是被我执处理过的,和客观世界并非一体。比如眼前这个杯子,呈现在认识上的,不仅包括杯子的形状体积,还有是否美观.是否值钱.是否属于我等种种设定。这些设定都是我们附加其上的,并非客观存在。但我们却会执著这些设定,认为它就是美的,就是值钱的,就是我的。就像夜行人遇到一条绳子,因看不清而误以为是蛇,吓得魂飞魄散。从客观来说,只有绳子而没有蛇。但在我们的感觉中,却只有蛇而没有绳子。
75、可是,月亮何尝有过阴晴圆缺呢?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在飞快地自转,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谁也感觉不到。很长时间内,人们一直将地球作为宇宙的中心,直到十七世纪,伽利略首次观测到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动。对于那样的一个时代而言,他的发现是令人震惊的,是大逆不道的邪说。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他的时代,大约也很难相信这一和感觉全然不同的事实。
76、通常,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同自己的感觉,将我们所能觉知的事物和现象当作唯一的真实。那么,我们的感觉是不是真的那么值得信赖呢?事实上,人的感觉是有问题的。
77、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我们不能对欲望进行有效的节制,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只能落得自掘坟墓的下场。
78、即便外在的条件都很好,但只要我们的内心还有烦恼,一样会活得无聊,活得痛苦。
79、当生活有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zaoju/4f0fe7187e284bed5246a346850327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