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造句

说佛禅悟精选

说佛禅悟精选



  下面的这些句子,你们一定会爱不释手,不信就认真往下看。全都是小编花尽心思整理出来的说佛禅悟精选【经典96句】,记得收藏保存多看几遍哦!

  说佛禅悟精选 1

  1、【器量】有位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禅师又把

  2、我们能不能拥有一丝笑容,口中能不能要做心的训练,在心中建态来培养自己的清静之心。

  3、【佛心禅语】 这样让双方满意的事情,我们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去做。

  4、从这句话开始:你会死,我会死,大家都会死。(清)吉美林巴(《古美林巴大师之教言》)

  5、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维摩经》卷中,佛道品

  6、【佛心禅语】 世间的事物变化无常,我们不必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难以割舍。人生 中的很多东西,若必须放下时,不妨就放下吧,放下一些负担,轻轻松松 地上路,放下才能得到顺畅地解脱。

  7、自信是消除疑心的起点,信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在与人交往时建立互信的关系,才能给双方以真正舒心的环境。

  8、【佛心禅语】 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灵芝元照律师)

  9、【佛心禅语】 放下无谓的固执 人们做事情.处理问题都需要有决心和勇气,但切忌将“坚持”与 “固执”画等号。

  10、禅师将毯子换成光滑的木面,小球滚动了很远的距离才停。

  11、除般若度外,施波罗蜜等,一切善资粮,佛说为方便。般若离方便,方便离般若,俱说为系缚,故二不应离。(古印度)阿底峡《菩提道灯论》

  12、【天天禅语】很多时候我们做人失败,修行不成功,其原因是我们对自己缺乏智慧的自醒与自察,反而对他人投入了丰富的鉴别与想象。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糊里糊涂;对他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却一清二楚。其实我们应该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能使我们进步与成功。 (造句大全 www.ZJV.net)

  13、身处世俗的我们,以清淡持之,少一些执念,多一份禅心;凡尘中的我们,即便披着华丽的羽衣,也永远飞不出茫茫默认。

  14、有人因邪僻的心理.错误的见解.龌龊的念头施舍财物,是不净布施。

  15、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当代)圣严《…8自在语》

  16、改革开放以来,前三十年让一部分国人先富起来了。据行者观察,现在已经进入拐点期,要解决中国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共同致富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主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落实和验证理论。

  17、心志若能守持于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则,即使透彻千经万论,亦如空花水月,一事无成。三心二意无定性,四处徘徊不专精,尽管条条道路通长安,却永远无法到达终点!

  18、【幸福小语】烦恼,注定是幸福生活的拦路虎。只是,倘若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已经流逝的日子,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烦恼都是自找的。只要放下一切,欣赏四季独具的情趣与韵味,用敏锐的心去感悟体会,不让烦恼与成见梗住心头,便随时随地可以体悟到“人间好时节”的佳境禅趣。

  19、【甘苦与福悲】 吃尽了苦,苦尽甘来;享尽了福,福尽悲来。

  20、多一分努力,自然少一分挫败。(当代)星云《佛光菜根谭》

  说佛禅悟精选 2

  21、【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经过多次转抄,“鸟”字.“焉”字就被错写成了“马”字。

  22、【佛心禅语】 我们要尊重众生的理由有三:过去的时候一切众生曾经是父母;现在的时候一切众生是修行的所依助缘;将来的时候一切众生是未来的佛陀。

  23、有业有报,不见

  24、第三种人有理想.有魄力.有担当,而且心地坦然,头脑睿智,可攻可守,可进可退。

  25、接听公事电话要轻声,不可干扰别人的安宁;谈话须简明扼要,以免占线太久,妨碍他人使用。除非不得已,否则不宜滥用公家电话,作为私人之便;使用电脑,亦当如此。

  26、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自己每天摄人食物,实际上是在服毒;本来摄人食物是为了补给生命,实际上却在戕害生命,我们最想掐死的是谁?

  27、这大概也是因为小孩心性单纯,还未曾受后天环境的浸染,天生阳气足的缘故,所以他们感召的多是正面能量。

  28、【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爱心化清流,清流绕全球。

  29、未有挂名山林,身驰朝市,悠悠扬扬,一暴十寒,而成道业着;亦未有苦志力行,殚精竭神,不退不休,以悟为则,而道业无成者。盖求名在人,求道在己。学道人惟宜决心精进而已,勿怀侥幸之图,勿以枉屈为虑。(明)莲池《竹窗随笔》

  30、【清流】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有一股清流.一块福田,隐藏着丰沛的泉源。佛教的精神,正是要启发每个人心底的这股清流。

  31、【消费与创造】 每天无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费者,积极精进才是人生的创造者。

  32、自利利人,故名善人。(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一

  33、我不是佛教徒,但愿意学佛,因为笃信因果;我不炼丹,但亲近道家,因为常怀化蝶之心;我不谙孔孟,但喜欢儒学,因为“吾欲养浩然之气”。人之修为,要择善而师,不偏己好,能辨人非,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34、一颗真正的佛心可以无处不在,可以淡然无痕。以恬淡和包容的佛心对待万事万物,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行。佛的超脱.平和.清新雅致,在喧嚣的尘世中,为我们带来一种性灵的体悟,一丝菩提的清凉,一分身心的安慰。

  35、人生若能积极前进,固然很好,但是能够懂得回头的世界,更为重要。佛陀启示我们,人生有两个方向世界:一个是前进的世界,一个是回头的世界。如果能够把握——前进的时候前进,回头的时候回头,就是“知所进退”,就好比人有左右双手,顺遂自如逍遥自在,人生便能更臻于完美了。

  36、五戒是佛戒的根本,包括杀.盗.淫.妄.酒。持戒的目的是改过迁善。遵守戒律不仅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从内心恪守戒律。

  37、【佛心禅语】 “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 古寺,一样无法修持。

  38、一切诸法以智所知,是智皆从文字建立而得生起。《大宝积经》卷四,无边庄严会

  39、毋需抱怨世间人情浇薄.功利主义.好心没好报等不公现象。其实,这正是让我们有所作为的大好时机。

  40、静由心生,心不静,则烦恼生。在繁杂的人世间,能够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灵,随时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细细品味生命的微妙,无疑是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

  说佛禅悟精选 3

  41、一个人若无信,说再好的话,都很难使人放在心底;因此,我们要让别人信任,要先建立自己的信用。

  42、【佛心禅语】 一位哲人说:“如果忘却自己而爱别人,将会获得安静.幸福和高 尚。”付出了爱心,自己就会得到快乐,这种爱的回报是无限的。因此, 懂得关爱别人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43、在一段婚姻的磨合中,除了懂得妥协,除了懂得美丽的谎言,除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要懂得分辨什么是真正的关心,应该以何种方式爱对方。

  44、世及出世见,一切皆超越。《华严经》卷十三,光明觉品

  45、自求心安就有平安,关怀他人就有幸福。(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46、造忧后忧,行恶两忧,彼忧惟惧,见罪心慷。造喜后喜,行善两喜,彼喜惟欢,见福心安。今悔后悔,为恶两悔,厥为自殃,受罪热恼。今欢后欢,为善两欢,厥为自佑,受福悦豫。《法句经》卷上,双要品

  47、追花诼密的放蜂人是天下最辛苦的一群,他们常年生活在野外,居无定所,奔波不定是他们的生活常态;蛇侵虫扰,日晒雨淋是他们无法回避的命运;侍蜂割蜜,劳心劳力是他们无法言说的酸痛。

  48、【佛心禅语】 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

  49、【佛心禅语】 问:“何为精进?”答:“‘精进’就是进步,儒家讲‘日新又新’;不但进步,而且是精纯的进步,不是杂乱的进步,是有秩序.有条理的。所以,佛法不是保守的,不是落后的,佛法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永远领导时代走向正确光明智慧的方向。”——净空法师

  50、【佛心禅语】 为了表示自己的清高而否认别人的真实面目,断绝与别人的来往,这不是清高而是偏激。

  51、这世上的亲情不是拿来“用”的,亲情是一种心灵的依靠,是一种血脉相连的感情。

  52、【佛心禅语】 生活看似烦琐,其实很简单,懂得化繁为简的艺术,看透复杂问题的本质,看透一切烦琐和烦恼的根源,就能轻松简单地处理生活中的一切。

  53、戒;有菩萨乘持清净戒,于声闻乘名大破戒。……以是义故,为菩萨乘说不尽护戒,为声闻乘说尽护戒;为诸菩萨说开遮戒,为诸声闻说唯遮戒;为菩萨乘说深心戒,为声闻乘说次第戒。《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

  54、我们若有含毒之心,就要赶紧扫除,以免害人害己,贻祸社会。

  55、空并不是指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不能永恒.虚幻而难以捉摸,随时变化才是“空”,只有空才是不变的真理,理解了无常,才能放得下心中的执著。

  56、活生生的往生(注),当下即是净土。(注:死在宗教上来说,为新生命的再启发;是舍掉旧的.更换新的,走向更好的天地,故日“往生”。)

  57、幸福人生顺乎自然,三间茅屋从来往,一道神光万境闲,莫作是非来辨我,浮世穿凿不相关。

  58、【天天禅语】希望大地资源不短缺,必须从懂得珍惜一开始。

  59、佛说:因为无所悔恨,所以心生欢喜;因为心生欢喜,所以心情愉悦;因为心情愉悦,所以心态平和;因为心态平和,所以可得禅定;因为得入禅定,所以能领略真知实见;因为领略了真知实见,所以可以看透生死;因为看透了生死,所以能得到解脱;因为得到了解脱,所以可以明见佛性。

  60、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十

  说佛禅悟精选 4

  61、【顺则淡然.逆则泰然】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62、“绮语”意谓专爱说甜言蜜语的话。这种好听的话只能维持短暂的时间,因为缺乏诚意,久而久之,就会显露出言行不一的虚假面目。

  63、文字是神圣的,它不是普通的草,就在我们的窝边,是不是做照吃窝边草的兔子,靠我们的德行做选择,而不是版权法。

  64、我在孤独时,酝酿出几许静谧的禅意,终于发现,原来一个人的天空,也可以那么蓝,那么纯净。终于领悟这种孤独的享受,也是许多世人一生达不到的意境。

  65、【佛心禅语】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66、【佛语禅话】处顺境用“无常观”,处逆境用“因缘观”。

  67、【佛语禅话】真诚的爱,是天下和平.亮丽的力量。

  68、【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对每件事.每个人都感恩,就能化贪心为慈悲心。

  69、多求也多变,多变也多生,多生也多灭。生生灭灭,日日年年。

  70、如何以一心调伏乱意?人的头脑转动不停,做各种各样的梦,起各种各样的担心,生各种各样的气,如果任由思绪纷呈,只能平添烦恼而没有任何好处。如果将心神专注于一件事上,烦乱的心绪自然没有了,对身外恼人的人和事也不再敏感,从而能保持宁静的心态。

  71、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诸佛以为母,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

  72、感情的痴迷,会使人心地黑暗;我们如能把感情扩大,就不会有痴迷。所以必须以智慧点亮心灵的光明,去除种种痴暗。

  73、【心灵禅语】 不要贪恋高官厚爵。在我们这样的社会,领导者被称为人民的公仆,本来应该没有高官厚爵可言,可是偏有人把人民授予自己的职位当成了官位.爵位。这样的领导者,当然无“公仆”意识可言了。

  74、济世工作是以服务的精神,对人生尽本分.为社会奉献,发挥济世救人的工作。

  75、做自己能够胜任的事,说自己说得明白的话,交彼此无害的朋友。

  76、一切上烦恼起,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胜鬘经》

  77、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华严经》卷六十二,入法界品

  78、人生有如高空走索,应专心一意往前看.向前走,不要回头空懊恼。

  79、【一句禅语一种人生】礼仪,是在举手投足的方寸中。

  80、【佛心禅语】 心胸太狭窄绝对是坏事,报复心太强烈只能害自己,会影响人的交际 和事业。宽容别人不仅是自己的一种美德,更是让自己健康长寿的秘诀。

  说佛禅悟精选 5

  81、一切诸见,唯空能灭,若起空见,则不可除。《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82、人都有过去,也都难免会犯错,但是及时改正错误,就可以去除前愆,甚至超凡入圣,成圣成贤,作为人世的典范。

  83、【心存善意不生恶】 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存善意,就不易生恶。

  84、世间好乐佛法之人,阿弥陀佛现前,请他称念愿生,他却害怕怀疑,不敢不愿,正如叶公好龙。

  85、大缘起陀罗尼法,若无一即一切不成。……随去一缘即一切不成,是故一中即具多者,方名缘起一耳。(唐)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86、用菩萨的智慧教育自己的子女,子女就会依照父母日常生活的行为来待人处世。如此一来,亲子之间,自然一片祥和慈爱,再无苦恼与压力存在。

  87、善行,能庄严人格,美化世间;念佛,能往生成佛。世善如外在化妆之美,念佛是生命自然之美。一切修行,若落于有漏世善,皆不过如化妆美容,表浅,外相,不自然,不真实;念佛,内心住有弥陀的生命,便从里向外焕发出弥陀生命的光辉,这是佛性的真生命。

  88、【佛语禅话】内心常存仁德,至诚待人,自然得人心。

  89、一者布施,二者爱语,三者利行,四者同事。善男子,如是四行,趣菩提路,利生根本,一切菩萨皆应修学。《心地观经》卷七,功德庄严品

  90、【佛心禅语】 僧问:“如何是佛法的大意?”师日:“龙腾沧海,鱼跃深潭。”——《际上座》

  91、远远地欣赏,美丽的风景才会被人读懂。欣赏风景,需要一种心情,才能远看是景,近看是情;欣赏风景,需要一份稚雅,才能风雨有情,四季有景;欣赏风景,需要一份风度,才能乱象成章,错杂成意。

  92、人的爱好,在生死关头总会拯救他。因为漫长的时光是无法打发的,这些爱好,可以与时间为敌。雪小禅《瘦金体》

  93、善知识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缘。《付法藏因缘传》卷六

  94、人,不能做得太假,假了难以交心。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

  95、毁灭生命,杀.砍.拥.偷盗.说谎.行骗.欺诈.虚伪.与他人之妻同居,荤腥是这些,而不是食肉。《经集》第二品,第二章《荤腥经》

  96、地等和合,微尘之聚,若离于心,即无所得。《大乘密严经》卷中,显示自作品诸有对色,皆识变现,非极微成。(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一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zaoju/9e2dd76938cea717e2afd8f85098cb7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