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说几句优美的句子,会让人感觉你非常有深度、有内涵,你想提升吗?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佛家经典禅语名言(热门),多看几遍一定会有大提升!
1、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2、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唐)善导《观经散善义》
3、信有十分,疑有十分;疑有十分,悟有十分。(宋)佛迹颐庵真禅师《禅关策进》
4、又思有二:一从外而思内,背尘合觉者也;一从内而思外,背觉合尘者也。从内思外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无尽而真弥远也;从外思内者,思之思之,义重思之,思尽而还源也。(明)莲池《竹窗随笔真明心性者,知经论是明心性之要诀,必不弃舍。但看时知无一字不是指点此理,就所指处,直下从身心理会清楚。如破我法二执,的的破尽,不留分毫,辨种现根随,则使自心种现根随历如指掌,不使家贼作祟,是谓不离文字而得观照。不作文字解,不作道理解,便是真参实究。(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四
5、道虽从智慧领悟,尤从澄定体合。必向身心切近.日用动静间沉细思察,方有真实开豁,当下受用。(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二
6、菩萨求佛道,应当学一切法,得一切智慧,所谓声闻.辟支佛.佛智慧。(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十八
7、闻所说而信者,不名为信,智慧知已,名为信。(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一
8、于一法中解多法,于多法中解一法。《华严经》卷四十四,十忍品
9、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浅,线索一,故虽难仍易,线索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三 (造句大全 www.ZJV.net)
10、一者蕴善巧,二者界善巧,三者处善巧,四者缘起善巧.五者谛善巧,六者三世善巧,七者一切乘善巧,八者一切佛法善巧。是名八法入于智慧。《大宝积经》卷-。-,善德天子会
11、世间所有无量别,种种善巧奇特事,粗细广大及甚深,靡不修行皆了达。《华严经》卷三十一,十回向品
12、我谓二种说: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楞伽经》卷三
13、世及出世见,一切皆超越。《华严经》卷十三,光明觉品
14、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维摩经》卷上,方便品
15、理若无行,理终不显。依体起行,行必称体。由行证理,理无行外之理;由理显行,无理外之行故,要籍于解,方能起行称解,起行,行不异解,故解行不次以智是理用,体理成智,还照于理,智与理冥,方日真智。则理.智无(唐)澄观《三圣圆融观门》
16、若多少有闻,自大以侨人,是如盲执炬,照彼不自明。《法句经》卷上,多闻品少学或心高,易满如牛迹,如鼠手持物,自谓己能多。智海广难量,不测反增谤。四十华严卷十二
17、音声及文字,不应随顺转,应知真实义,无行以随行。实义无音声,亦无有文字,超过语言数,乃名为实义。《大宝积经》卷二十三,被甲庄严会
18、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维摩经》卷上,佛国品
19、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法句经》卷上,述千品
20、得正知见,学一切法知真为真,见伪知伪,是为正计,必得真利。《法句经》卷上,双要品
21、无有法菩萨所不应学者,何以故?若菩萨不学一切法,不能得一切种智。《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九,净佛国土品
22、以智慧力知尘数,劫数兆载不可称,书疏数业意不乱,此名智度不应弃。诸法甚深论空理,难明难了不可观,将来后进怀狐疑,此菩萨德不应弃。《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
23、愚者犹如半瓶水,智者犹如满池水。《经集》第三品,第十一章《那罗迦经》
24、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言说,所以者何?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是故初说.中说.后说,文词是一,而义别异。《无量义经》
25、时至今日,则须依于全般佛陀真理而适应全世界人类时机,更抉择以前各时域佛法中之精要,综合而整理之。(民国)太虚《人生佛教》
26、佛法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愚谓起之一字,义当作极,唯其用力之极,故致能所双亡.一心彻露。行若未极,虽能观念,则有能有所,全是凡心用事,全是知见分别,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实利益。《印光法师文钞以要言之,当求一切菩萨藏法.声闻藏法,一切外论.一切世间工业处论。(古印度)弥勒《瑜珈师地论》卷三十八
27、参学,参了还要学;学问,学了要会问。(当代)星云《佛光菜根谭》
28、云何为慧具足?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习.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
29、即使明早要死,也要学习知识。(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30、若欲研佛乘,彼寻宝藏,一一须消归自己,言言使冥合真心,但莫执义上之文,随悟生见,直须探诠下之旨,契会本宗。则无师之智现前,天真之道不昧。(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一
31、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32、世论者,唯说身觉境界而已。《楞伽经》卷三
33、菩萨摩诃萨应先具足学一切道,道智具足已,应分别知众生深心。入众生深心相,人已,随众生心,如应说法。《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四,种善根品
34、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限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维摩经》卷中,入不二法门品
35、既知意矣,即思量义,思量义矣,即见真实。《胜天王般若经》卷一
36、学不难有才,难有志;不难有志,难有品;不难有品,难有眼。惟具超方眼目,不被时流笼罩者,堪立千古品格。品立则志成,志成,才得其所用矣。(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三
37、非但以多闻,能人如来法。《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38、不接受谬论,有德,有见识,不贪恋爱欲,那就肯定不会再投胎。《经集》第一品,第八章《仁慈经》
39、今后之中国民族心理,其将吸收东西两半球.古今五千年各种民族之文化,陶铸为中国民族新心理,以为创造世界文化之发轫。(民国)太虚《中国近代之民族生活》
40、譬少毒药能害多命,知彼毒已还能坏毒。又于分别而强分别,以清净有破烦恼有。如若有人为火烧烙,还炙以火。即以是贪,令断贪缚。而不能知是颠倒观想者,是人名为佛法中外道。《佛说大悲空智慧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三
41、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42、因解成行,行成解绝。(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三
43、洞悉沙门.婆罗门的所有知识,摆脱对一切知识的贪求,超越一切知识,这样的人是精通知识者。《经集》第三品,第六章《娑毗耶经》
44、超生脱死法门,不可以聪明凑泊,不可以意气承当,不可以情见夹杂,不可以粗疏领会。先须专求己过,无责人非,见贤思齐,见恶内省,法法消归自心,时时警策自心,将定盘星认得清楚明白。然后看经可,坐禅可,营福可。如眼目未明,存心未笃,则看经必堕口耳活计,坐禅必堕暗证深坑,营福必成魔加伴侣。纵福慧双修,教观并进,而我心未忘,能所日炽,其为修罗眷属无疑。(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二
45、如来虽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实无所说。何以故?有所说者名有为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是故无说。《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婴儿行品
46、学习是一生的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要永续学习。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奉献,学习利人,学习尊重异己,学习共生和谐。(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47、假说世法,非第一义故,虽得世法而不执着;假说佛法,非第一义故,虽得佛法而不执着;假说菩提,非第一义故,虽得菩提而不执着得菩提者。善男子,假名言说,名字论量,名为世谛,于世法中无第一义;虽然,若离世法,第一义谛不可得说。《大乘宝云经》卷六
48、于不定事中,必应用不定智。若人于一切法中决定知,是人则必堕必定邪论中。若一切法必定,则诸所为应不须人工方便而得。《十住毗婆沙论》卷十
49、般若现证即是自内证耶?佛言:不也,善男子,般若如实观见法身为内证也。终不以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为内证也。非但闻思即能证得自内所证真如之法。《大乘宝云经》卷四
50、言证人者,彼微细智亦不生灭,与真如无异,无可分别,是名证人。《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
51、祖师语句句活,学人当实法,则句句死。《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五十一
52、先知法住,后知涅槃。《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7经,《中阿含经》卷二
53、一切诸佛所开演,无量方便皆随悟,设诸如来所不说,亦能解了勤修习。《华严经》卷三十一,十回向品
54、对一件事的了解需要经过内在分析的发展,以及多种阶段。人们不应把某一阶段看成是终止,而应坚持到最终,看到真理为止。《中部》,第175经
55、佛言:我于诸法都无所见,故无所说。乃至般若不可说示。(明)葛益《阅藏知津》卷二十三
56、看经若不向自己上做工夫,虽看尽万藏,犹无益也。(明)曹溪退隐《禅家龟鉴》
57、法四依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维摩经》卷下,法供养品
58、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择法觉分?谓诸菩萨具足简择八万四千诸法藏智,随彼诸法应当简择。如是简择,所谓了义;如是了义,由不了义;不了义者,由世俗义;世俗义者,由胜义义;胜义义者,由假施设;假施设者,由胜抉择;此胜抉择,是名简择。《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菩萨藏会
59、至道无难,唯嫌拣择。(隋)僧粲《信心铭》
60、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可得道。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可得道。《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增上品
61、如以空拳诱小儿,示言有物令欢喜,开手拳空无所见,小儿于此复号啼。如是诸佛难思议,善巧调伏众生类,了知法性无所有,假名安立示世间。《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
62、世间所言论,一切是分别,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华严经》卷十三,光明觉品
63、亲近供养诸佛菩萨一切智者,常乐听闻甚深妙法,心生渴仰,恒无厌足。善能分别二谛真理,断除二障,通达五明,说诸法要,能决众疑。以是因缘,即得名为般若波罗蜜。为求半偈弃舍身命,不惮众苦,至大菩提。即得成就亲近波罗蜜。于大会中为人说法,于深妙义,无所秘惜,能令发起大菩提心,于菩萨行,得不退转。常能观察我身.兰若及菩提心.真实法身,如是四种无有差别。如是如是观妙理故,即得名为真实波罗蜜。《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波罗密多品
64、见解名悟,闻解名信。信解非真,悟发信谢。理数自然,如果熟自(东晋)竺道生《注维摩经》
65、云栖大师云:古人著述多在晚年。须见到养到,从居安资深处流出,则辉天烛地,照古腾今,非分外耳。(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五之一
66、如人初开目,是名加行智;如人正闭目,是无分别智;即彼复开眼,后得智亦尔。应知如虚空,是无分别智;于中现众相,后得智亦尔。(古印度)无著《摄大乘论》卷下
67、于诸异论,悉能摧伏。《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68、佛言:我曾于此不说一字,汝亦不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文字言说皆远离故,由于此中说者.听者及能解者皆不可得。《大般若经》卷八十一,诸天子品
69、非契真理,则失佛学之体;非协时机,则失佛学之用。(民国)太虚《人生佛教》
70、著述须从自己胸中流出,方可光前绝后。(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五之二
71、对于一件可疑的事,是应当生起怀疑的。迦摩罗人啊,你们要注意:不可听信,因为你曾听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不要盲从传统,仅因为它很多代以来人们这么做。不要妄听谣言。不要肯定它,因为它符合你的教义。不可单靠理论和推测。不要妄下定论,依赖着你所看所听。不可单看事物的外象。不可执持你喜爱的任何见解和意见。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为真。不可因为你出于你对于你的导师的崇敬和推荐而接受任何想法。迦摩罗人啊,你应超越意见和信念。只有在你确知某事是不善,当接受.修持和圆满修习后导致
72、如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种智故。内明为求自解学,因明为伏外执学,声明为令他信学,医明为所治方学.巧明为摄一切众生。(古印度)马鸣《大庄严经论》卷五
73、婆罗门不受别人引导;他考察诸法,不予采纳。因此,他超越争论,不崇尚任何观点。信奉教条的人不会带来纯洁,他推崇臆想的观点,声称依靠它就有光明。就有纯洁,他看到的仅此而已。不随心所欲,不信奉教条;他摆脱观点,成为智者,不执着世界,不自怨自艾。《经集》第四品,第十三章《大积集经》
74、经卷中的学问,未修成的密乘,健忘者的学识,需用时常哄人。(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75、研义不难领解,难于精确。(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四
76、原夫真参实悟者,先须叩己,发辉本有之灵明;后必遇人,究彻向上之巴鼻。(明)慧经《寿昌无明和尚语录》卷四
77、依文解义,不可会道。(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二
78、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圆觉经》卷上
79、譬如药师持药囊行,而自身病不能疗治。多闻之人有烦恼病,亦复如是。虽有多闻,不止烦恼,不能自利。《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80、蹄窝容易被水灌满,小库容易被财物装满,小块田园容易播种,学识浅薄的人容易自满。(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81、如饭一粒熟,余粒即可知。诸法亦复然,知一即知彼。《大乘密严经》卷下
82、即使他背诵了很多经典,然而并不依法实行,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数别人的牛,没得
83、诸菩萨学一切法,然后得道。《大宝积经》卷七十七,富楼那会
84、凡看古人语录文字,不可专就一问一答.一拈一颂.机锋峻利.语妙言奇处,以爽我心目,资我谈柄。须穷究他因何到此大彻大悟田地,其中自叙下手功夫,刻苦用心处,遵而行之,所谓何不依他样子修也。(明)袜宏《莲池大师语录》
85、妙语是理解的精华,理解的知识是禅定的精华;一个粗疏懈怠的人,他的理解力和知识都不会增长。《经集》第二品,第九章《戒行经》
热门推荐: 1、有关人生要有计划的名言警句,做事有计划的名言警句【推荐】,2、激励人读书的名言名句(合集),3、感叹人生有缺憾的至理名言(热门),4、关于自信的名人名言集锦,自信的名人名言有哪些【优秀】,5、小学生名言警句简短,小学生名言警句【合集38句】 ,供您查阅,希望能帮到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zaoju/e4895cc3a546f4c9d80a4714eb82e3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