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2、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3、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5、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6、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8、惑矣:(真是)糊涂啊!
9、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10、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师(2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
11、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2、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14、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15、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16、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18、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19、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2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
21、,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
22、皆通习之,不拘于时(45),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师说》以贻(yí)(47)之。
23、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24、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25、呜呼!师道之不复(31)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齿(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35)! 圣人无常师(36)。孔子师郯子(37)、苌(cháng)弘(38)、师襄、老聃(dān)(
26、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27、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zhufuyu/daquan/100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