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祭祖: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普度布施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时至今日,“七月半”已经成为我国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2、食糯:就是大寒节气这天,古人流行吃糯米制作的食物。
3、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4、上香山,赏红叶:寒露时节,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就是这个季节。不过,适合寒露观红叶的是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以北。对于不能身临其境的上海小朋友们,家长可以为孩子搜索一些视频或图片观看。
5、“立竿无影”:在夏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呈直射状,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
6、江淮梅雨: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7、开渔节: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处暑以后便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沿海地带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在东海休渔期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8、赏牡丹: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之为“谷雨花”。从隋朝起,每逢谷雨,全国各地都有观赏牡丹的盛会,花意盈盈,小朋友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赏牡丹,发现美、捕捉美、感受美。
9、吃柿子: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霜降节气里,小朋友也可以和爸爸妈妈吃些柿子喔。
10、吃五色立夏饭:在立夏当天,人们会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俗称吃“立夏饭”。
11、霜降 一朝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
12、放河灯:河灯也叫作“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在中国民间放河灯这一习俗主要是为了普度亡灵。
13、植树:因为清明还是古代的“植树节”,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14、秋钓:在寒露节气期间,温度下降快,日照无法充足地照射到水深的地方,因此鱼儿都会在温度较高的浅水区活动,这一节气适合在浅水区钓鱼。小朋友们不妨和爸爸妈妈一起出门,来一场“秋钓”比赛,看看谁钓到鱼又大又多!
15、预先不清淤,水到来不及。
16、雨水 南湿北冷两交锋,乍暖还寒斗雨风。一夜返青千里麦,万山润遍动无声。
17、清明 年欢未尽又清明,雨燕声咽柳失魂。寂静青山人陡涌,冥钱纸烛祭先陵。
18、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
19、食苦菜: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医学上多用苦苦菜来治疗热症,古人还用它醒酒。小满节气是根据农耕社会特点形成,过去民间有吃野菜、苦菜的习俗。有时还会用白面蒸一些麦糕、麦饼食用,意在提醒人们夏天多吃主食。
20、饮“白露茶”:我国一些地区会饮白露茶。在炎热的夏季结束以后,白露时节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用来泡茶特别好。据说,此时的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深受人们的喜爱,口口醇香。
21、立秋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22、老话说:“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到了“
23、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
24、祭祀: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我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
25、安苗: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26、赏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菊花霜”,因为此时菊花盛开,正值赏菊的好时节。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
27、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28、立冬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遍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物作冬藏。
29、河道决口似瀑布,千人万人难挡住。
30、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26℃左右的室内温度最合适。
31、夜起东南风,下雨就不轻。
32、寒露 天高昼热夜来凉,草木萧疏梧落黄。日享菊香播小麦,夜喝梨贝养脾肠。
33、做牙:亦称“做牙祭”,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仪式,俗称的美餐一顿为“打牙祭”即由此而来。
34、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
35、吃芝麻: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
36、走谷雨: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如果谷雨当天下雨,我们可以在下雨天穿戴好雨具,外出走谷雨,感受雨水点打在雨伞、雨衣上的触感,穿着雨鞋的脚可以去踩出水花,感受其中的乐趣!
37、空调开3小时,记得开窗通风。
38、吃龙眼:在我国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据民间的意思是,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滋补身体的效果。因为龙眼本身就有养血安神、益气补脾、润肤美容等功效,且白露前后的龙眼正当季,个大味甜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很不错的。
39、谷雨 雨频霜断气清和,柳绿茶香燕弄梭。布谷啼播春暮日,栽插种管事诸多。
40、秋忙会:所谓的秋忙会在现代已经并不流行了,但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还是有所保留。所谓的秋忙会呢,就是指为秋收做准备的农贸集市。通常会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市、以及布匹市和杂货市。
41、大雪 万山凋敝黯无华,四面嘶鸣晃树杈。白雪欲求吟咏句,穿枝掠院演梅花。
42、补冬: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古时农民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便在立冬这天杀鸡宰羊或以其他营养品进补。
43、除尘:又称“除陈”、“打尘”,就是大扫除:除尘一般放在腊月
44、二十四进行,即“祭灶”日,除尘时要忌言语,讲究“闷声发财”。
45、秋分吃秋菜:在岭南地区,客家人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和鱼片一起制成秋汤。秋汤甘甜灌脏,可以清洗肠胃,在秋分时节饮食秋汤表达了人们家宅安宁、身壮力健的祈愿。
46、立夏秤人:立夏吃完中饭有称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立夏秤人会对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47、粘雀子嘴:秋分这一天,客家农民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日粘雀子嘴,免得雀子破坏庄稼。
48、三伏不受早,一亩增一石。
49、小雪 太行初雪带寒风,一路凋零下赣中。菊萎东篱梅暗动,方知大地转阳升。
50、立夏 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时病时虫人撒药。忽寒忽热药搪人。
51、太阳披袭衣,明天雨凄凄。
52、纵饮:指放开宴乐,纵情喝酒。东汉蔡邕《独断》称:“腊者,岁终大祭,纵吏人宴饮也”。
53、惊蛰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54、祈蚕节: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因为养蚕难度大,气温、湿度,桑叶的冷、熟、干、湿都会影响蚕的生存。人们养好蚕会做成各种各种的丝绸品,所以这个时节就会祈愿蚕有个好收成。
55、食俗地域差异:在中国不同地区夏至有不同习俗。
56、小寒 冰封万里雪皑皑,径堵千重港口塞。昨日剪桃修几树,忽如一夜李花开。
57、插柳:这个习俗有着三种传说,其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人们插柳来预报天气,其二是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纪念英灵、驱鬼辟邪,其三是纪念介子推。
58、放风筝:根据传统习俗,人们日夜都放风筝,会在夜里给风筝挂上一串串犹如繁星的彩色小灯笼。人们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快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放风筝吧!
59、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白菜。
60、春分 风雷掣电闹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赤道金阳一照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61、六句:我已经渐渐衰老成了不耕作的农人,从早到晚在竹床上打发时间。这两句交代了芒种时节的自己,已经衰老懈怠,很多时光只能在竹床上度过。在宋代南方,睡竹床也是一种“乘凉”的方式,在当时是农人们的消暑神器。陆游躺在竹床上,一方面说自己年迈,同时也说明芒种时节的天气已经炎热起来。
62、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zhufuyu/daquan/108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