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任他明月下西楼。
2 . 跪进雕胡饭,荀媪恭恭敬敬端上雕胡饭,
3 . 六《赠别》——唐·杜牧
4 . 玉人何处教吹箫。
5 .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6 .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7 . 遗民泪尽胡尘里,
8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9 .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10 . 替人垂泪到天明。
1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2 . 正朝摘梅——张说
3 . 《阴雨》
4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5 . 《竹枝》
6 . 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7 . 《望驿台》
8 .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9 . 令人惭漂母,令人惭愧面对漂洗的老妪,
10 . 唐·宋之问
1 .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
2 .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3 .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4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5 . 唯觉樽前笑不成。
6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 .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8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 . 宋·居简
10 . 送梁知微渡海东——张说
1 .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2 . 《静夜思》
3 . 两个黄鹂鸣翠柳,
4 .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5 .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6 . 七《寄人》——唐·张泌
7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 . 唐·孟郊
9 . 愿逐南风飞帝席,年年含笑舞青春。
10 . 千里佳期一夕休。
1 . 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2 . 【注释】
3 . 襄阳路逢寒食——张说
4 .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5 .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6 .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7 . 这是一首描写农家辛劳好客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感激之情。首联写诗人来到偏僻的山村,借宿农家,感到山村“寂寥”的气氛,没有欢乐。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寂寞的情怀。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为何没有欢乐?颔联作了回答:农夫劳作辛苦,农妇夜舂凄寒。这是诗人的见闻,也是诗人的感受。这个“苦”,一指劳作的辛苦,二指心中的悲苦。暗示繁重的赋税压迫着田家,使农夫农妇没有一丝儿欢乐。
8 . 两岸猿声啼不住,
9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0 . 在唐代,描写达官贵人或文人雅士宴集的诗作多得不胜枚举,而描写诗人在贫苦农民家里就餐的诗篇十分少见。杜甫的《遭田父泥饮》诗,表明他是很能接近农民的,但诗中借题发挥,美化府主严武。田父的形象未免失真。本诗纯属对农妇的讴歌,并真实朴素地写出了诗人在善良勤劳而又遭遇不幸的农妇面前的深刻复杂的内心感情活动。这不仅在李白的诗中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其美学价值之高,在整个唐诗中也是数得着的。
1 .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2 . 唐·王昌龄
3 .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
4 .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5 .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6 .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7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8 .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9 .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李白《冬日归旧山》
10 . 唐·韦应物
1 .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2 . ③漂母:在水滨漂洗衣物的老妇。《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少时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与饭食。后信为楚王,召漂母,赐千金。此以漂母喻荀媪。
3 . 【翻译】
4 . 《杂诗》
5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6 .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7 .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8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9 .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
10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1 . 三万里河东人海,
2 . 《忆梅》
3 .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4 . 明·张臬
5 .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6 .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唐刘驾《苦寒吟》
7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8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 .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10 . 李白一生漫游各地,饱览名山大川。他的作品深得“江山之助”。这是人所共知的。他的诗歌豪放逸丽,实有得于此。在漫游的过程中,李白接触了大量下层劳动人民。劳动人民男耕女织的辛勤,忍饥挨冻的苦难,诚以待人的美德,慷慨无私的奉献,都使他深受感动。他的作品在飘飘欲仙的高蹈旷达中又时时流露出对此处还有一行于世情的执着对于人民的关切,实亦有得于此。古今论者往往忽略了后者,实在失之片面。在本诗中,李白以自已的肺腑之言和具体的艺术形象告诉读者:他并不是一味傲世,一味飘逸,而是非常同情人民疾苦,非常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他的思想感情与广大劳动人民不仅相通,而且可以平等地交流。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zhufuyu/daquan/296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