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
2 . (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3 .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
4 . 听其言而观其行。
5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6 .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7 . (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8 .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9 . 解释: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他的过去,还要观察他的现在,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了解还会不全面吗?
10 .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1 .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 . 解释:我对凡来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3 .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感遇》
4 . 兰佩紫,菊簪黄。: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5 .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6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7 . 解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8 .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9 .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10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 .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2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
3 . 滴水成冰:水滴一落下来就成了冰形容天气非常寒冷例:“北方的天气十分寒冷,滴水成冰”
4 . 解释:懂就就懂,不懂就说不懂,才是聪明人。
5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孔子《论语》
6 . 解释:有过错不改正,才是真错。
7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8 .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9 . 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0 . 解释:见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做迟了。看到了恶人或做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想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1 .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2 .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3 . (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4 .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5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6 . 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赏菊》
7 . 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8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9 . (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10 . 《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
1 .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
2 . 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3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4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
5 . 解释: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6 . 透骨奇寒:冷气穿透了骨头,形容天气非常寒冷例:“当黎明的曙色尚未到来的时刻,我感到透骨奇寒,便匆匆跑回宿舍,取件衣服披上”
7 . 解释: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8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9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
10 .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1 .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 .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3 . 元高明琵琶记第三十一出几言谏父“这妮子无礼,却将言语来冲撞我。我的言语到不中呵,孩儿,夫言中听父言违,懊恨孩儿见识迷。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4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5 .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6 .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于谦《过菊江亭》
7 .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8 . 【原文】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9 .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zhufuyu/daquan/316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