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 朝闻道,夕死可矣。
4 .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5 .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6 .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7 .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8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9 .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0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 .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4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生以成仁。
5 .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6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7 .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8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9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10 .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 .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2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 .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5 .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6 .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7 . 仁者,其言也讱。
8 .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9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身以成仁。
10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1 .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 .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 .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4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 .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7 .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8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9 .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0 .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
1 .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2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3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 ⒊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的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领导好。
5 .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6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7 .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8 .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章篇,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9 .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0 .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
1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 .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5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7 .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8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9 .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0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 .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5 . ⒈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乍起来似乎矛盾,但它们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继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6 . 巧言令色,鲜矣仁。
7 .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8 . ⒉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下文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激情。
9 . ⒋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10 .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zhufuyu/daquan/459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