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的著名传统节日,每年逢过端午节时,民间会举办许多隆重的活动,也会遵照许多自古流传的习俗。下面是小编整理了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来欣赏和学习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习俗
1.挂菖蒲、艾草
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要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杀菌防病。菖蒲叶片呈剑型,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2.躲午
“躲端午”简称“躲午”,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民间以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日恶日,诸事多需避忌,所以有接出嫁的女儿回家躲端午的习俗。
3.斗草
斗草分为武斗和文斗,是端午节最常见的民俗活动。武斗是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文斗就是事先制定规则然后对出花草名。
4.佩香囊
传说小孩在端午节佩带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成各种不同形状。
5.挂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此,各家大人在端午这天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上五色线,这样拴有五色线的儿童就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
6.避五毒
人们在端午这天把饼上印上蟾蜍、蛇、蜈蚣、蝎子、壁虎五种毒虫,端午当天吃下去就可以避开这几种毒虫所带来的瘟疫。
7.画额
端午节用雄黄酒在小孩儿额头上画王字,一来可借雄黄驱毒,二来雄黄酒所画的猛虎可以用来镇邪。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端午节有哪些禁忌
1、不可以吃娘家的粽子
娘家的粽子不可以吃,其实对于这个的禁忌也是因为在中国的民间里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因为闺女都出嫁了,而且对于在端午节的时候不可以回娘家过的哦。
2、不可以游泳
在中国的有些地区里,都是不会给孩子们在端午当天游泳的。
3、小孩子戴的香包不可以丢失
在中国北方,一些地方的孩子都是在端午节的时候有着佩戴香包的一个习俗,而且孩子们如果佩戴了香包的话,那么在当天千万不能弄丢的,因为有一个说法,如果一个小孩子的香包不见了,那么在一整年里可能都会不顺利的。
4、忌恶日恶月
因为在古代,人们都会认为五月份就是一个恶月,所以在端午节的时候就有了一些躲午的习俗了,如果是在周岁以内的小婴儿,都是会直接送到了外婆家去直接躲灾难的,这样也是有着可以避免到灾祸的说法的哦。
5、忌讳最多的一日
其实端午节也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了,而且端午当天很多地方都是会包上粽子丢到河里。而一些喜庆的活动或者是搬家、上任或者是动工等等这些都是不适合在这天里进行。
★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
★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 2021传统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大全
★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2021
★ 端午节的民间习俗有什么
★ 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 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传说
★ 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zhufuyu/daquan/57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