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祝福语 > 祝福语大全

芒种时节的饮食习俗及气候特点

芒种时节的饮食习俗及气候特点



在二十四节气中,芒种时的农事活动特别繁忙:黄河中下游地区从南到北逐渐拉开了麦收的帷幕,正是忙“三夏”的时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芒种时节的饮食习俗及气候特点,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芒种吃什么传统食物

蛋:芒种节气吃蛋,不仅能经受“疰夏”考验,还能带来生活圆满。芒种节气有吃蛋的习俗,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缺乏、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

煮梅: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节气茶:为迎接芒种节气,我国江西一带还有芒种节气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可以保证整个夏天不会犯困。

君踏菜:宁波人芒种节气还有吃君踏菜的传统,君踏菜是芒种节气前后上市的一种时令蔬菜,据说吃了君踏菜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君踏一样光滑。这样的食材可以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保护肌肤,适合芒种节气食用。

芒种节气有什么气候特征

1、气温

在此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位于黑龙江北部的嫩江,在1971~2000年30年间,最热的一天37.1℃,就出现在芒种期间。

6月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在华南的台湾、海南、福建、两广等地,6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气湿度大,确实是又闷又热,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报,提醒人们预防中暑、空调病和急性肠胃炎。

2、降水

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芒种前后若遇连阴雨天气及风、雹等,往往使小麦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而导致麦株倒伏、落粒、穗上发芽霉变及“烂麦场”等,使眼看到手的庄稼毁于一旦。

芒种后,中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

芒种时节,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多,适中的梅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梅雨过迟或梅雨过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会受到干旱的威胁。但若梅雨过早,雨日过多,长期阴雨寡照,对农业生产也有不良影响,尤其是雨量过于集中或暴雨还会造成洪涝灾害。

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

芒种养生

芒种天气炎热,雨水渐增,空气中弥漫着湿热的感觉,有如水洗汗蒸,使人感到四肢疲乏、萎靡困倦。这是源于暑湿当令,暑为热邪,易于耗散人体气津,造成气虚和津液不足,所以人们更容易感到四肢疲乏,萎靡困倦;同时,空气湿度增加,湿邪侵犯人体,导致阳气运行受阻,使人感到昏昏欲睡。因此,如何调整作息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芒种时节昼长夜短,阳气旺盛,人体要顺应阴阳盛衰的变化规律,应晚睡早起,白天适当接受阳光照射以养阳气,利于气血运行。芒种过后人容易打盹,中午小睡可以缓解疲劳,振奋精神。

饮食上可以多吃些清暑利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赤豆、白扁豆、冬瓜皮、西瓜等,防止暑湿之邪伤害人体。

进入夏季后,人体生理调节能力不能很快适应气侯的变化,容易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头昏胀、身乏力、肉酸痛、四肢重、倦怠嗜陲、胸闷气短,甚至低热不退,伴有口淡无味、食欲不佳等不适症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苦夏”。

“苦夏”者多是体质虚弱、脾胃欠佳的人,平时应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对高温天气的适应力;多食用一些苦味食品,既可以降泄心火、消暑利湿,又能够抑制燥湿,健脾利胃,增强肠胃功能;根据“苦夏”的不同表现,可采用消暑益阴、健脾利湿、调和胃肠等中药,进行调理。


芒种时节的饮食习俗及气候特点相关文章:

★ 芒种时节有什么饮食习惯

★ 24节气里芒种有什么饮食习俗

★ 芒种节气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 芒种节气的习俗风俗

★ 2021芒种节气的民间习俗

★ 传统芒种这一节气的习俗介绍

★ 2021芒种节气的习俗

★ 今年芒种节气有什么好吃的

★ 六月芒种节气有什么饮食习惯

★ 二十四节气芒种习俗介绍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