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2 .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3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4 . 李白
5 . 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
6 . 作者:张籍
7 . 燕支:山名,见《王昭君》上注。
8 . 玉关:即玉门关。
9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0 . 说不尽开封:打开信封。
1 .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2 .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3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4 .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5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6 .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7 . 看到洛阳城里刮起的秋风,引起了对家人的思念,想写一封家书来表达说不完的情意。恐怕匆匆忙忙地写信没能把该说的话说完,当捎主人将要出发时,又不放心地打开了信封,想再添上几句深情的话。
8 . 蕙草摧:言花草衰败。蕙草,香草名,见前一首《秋思》注。这里泛指花草。
9 .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
10 . 而正是这一行动方显出他此刻细致入微的心理。这两句所写内容虽然寻常,但由于它准确真切地反映了游子思乡的心理,真可谓化平淡为神奇。
1 . 海上:指辩驳地的大湖大池。
2 . 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象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3 . 燕支黄叶落,妾望白登台。
4 . 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5 .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6 . 意万重:说不完的情意。
7 . 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8 .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9 . 怕匆忙中漏掉什么话,在送信人就要上路时又拆开信封。诗人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人捎信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再加上时间匆匆,觉得这封包含千言万语的信仍不尽人意,好象还有什么重要内容没有写进去,于是在行人将要出发之际,又打开书信。
10 . 夫。如今胡地大漠肯定已经笼罩在一片凉凉的秋意中,已不见夏日里的碧云蓝天。胡兵兵合一处,在战争中暂时占有优势,这消息从玉门传到京城。可悲的是出征在外的丈夫不能回来了,而蕙草已渐渐枯萎,妾也己经随岁月流逝而渐渐老去,这怎不让人伤悲?
1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2 . 这首隐约的将李白内心那种忧民的愁绪表达了出来。其原文如下:
3 . 临发:快要出发。
4 .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5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6 . 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7 . 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 .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9 . 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10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1 .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
2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3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 .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5 . 这毫无定准的“恐”显示了他对这封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其实不一定真是遗漏什么内容。而“临行又开封”的细节也并不一定真的补上什么内容,这与其说是为了补上几句未说尽的话,不如说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6 . 白登:山名。《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上(汉高祖)遂至平城,上出白登,匈奴围上。集解:白登,台名,去平成七里。索引:桑干河北有白登山,冒顿(mòdú)围汉高祖之所。
7 . 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
8 . 前四句写女子想象胡地的秋色。关注胡地秋色,从思念丈夫而起。燕支白登海上,单于,是胡地;黄叶落碧云断秋色来,是秋色。四句全由“望”字领起,点明“秋”。下四句写胡汉交兵,使节往来,夫无归日,花草衰败,深感青春飞逝,故尔悲伤。“蕙草摧”,一语双关,伤时的同时,又愁容貌之改。“胡兵”二句为互文。“胡兵沙塞合”指胡汉兵沙塞合,“汉使”指胡汉双方使臣奔忙。后四句全在一“悲”字,修饰以“空”字,说明现实难改,无可奈何。“悲”与“望”呼应,为全诗之眼。望秋色,悲无归,即全诗脉络。
9 . 燕支山上的黄叶已经簌簌地落下了,妾独自登上燕支山向远方的白登台望去,期望能够见到征戍在外的丈
10 . :
1 . 此诗写闺中女子思念在胡地征战的丈夫。
2 .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4 . 单于:匈奴天子。此处指匈奴单于的领地。
5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 .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7 . 王夫子:神藻飞动,乃所谓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也。以此及“塞虏乘秋下”相比拟,则知五言近体正闰之
8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9 . 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10 .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1 .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zhufuyu/daquan/698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