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六十八:大仪斡运。天回地游。四气鳞次。寒暑环周。星火既夕。忽焉素秋。凉风振落。熠耀宵流。
2 . ()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3 .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4 . ()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5 . 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6 . 六十四: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尽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 . 赏析:小草比树木高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势;而树木凭的是自身的优势,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欣赏之情。
8 .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
9 .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
10 . 三十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 . 八十四: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2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3 . 二: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4 . 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吗?(分)
5 .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明祖父老了,就如同自行车上的一样物体被风彻底的吹了下来,再也不能骑车了!如果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拟物修辞除去,用自己平实的话表达就是: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
6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7 . B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8 .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9 .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10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孔子《论语》
2 .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示原因,如“盖”“夫”(读“f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3 . 四十: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4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5 . 赏析:我们思考这个句子时,在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转化为“为什么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根据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他对儿子某些品德的散失的不满。“扫把”代表着节俭勤劳的品德,这些人类美好的品德永远有存在的价值,永远不会让人丢面子。进一步说,他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
6 . 五十九:安心恬荡。栖志浮云。体之以质。彪之以文。如彼南亩。力耒既勤。藨蓘致功。必有丰殷。
7 . 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8 .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
9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分)
10 . 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1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2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
3 . 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分)
4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5 .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6 . 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7 . ④学而不思则罔(《六则》)
8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9 . 例句: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10 . 例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
1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2 .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3 . 答案:如果把“碧绿的光滑的高大的紫红的肥胖的轻捷的”这些形容词抽掉,就使事物缺少了色彩形状和神态,就没有原文生动形象具体了。
4 . 春天,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 .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6 . 七十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 . 赏析:能换别的近义词吗?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
8 . 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9 . 二十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10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
1 . 二十七: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兄弟姐妹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2 . ①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3 .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种: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4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
5 . 四十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6 . 十八: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
7 . 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8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9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10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1 .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2 .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3 .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浮现的美好事物”比作“心中的海市蜃楼”,两者相通之处是“再也无法拥有”,“心中的海市蜃楼”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斯科特此时心中浮现的却再也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
4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5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6 . 赏析: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7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8 . 九: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9 .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0 . 例句:《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文章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 . 夸张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
2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3 . 五十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4 . 赏析: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5 .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6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7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8 .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宋王安石)
9 .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
10 .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zhufuyu/daquan/866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