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 .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 .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4 . 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5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孔子《论语》
7 . 透骨奇寒:冷气穿透了骨头,形容天气非常寒冷例:“当黎明的曙色尚未到来的时刻,我感到透骨奇寒,便匆匆跑回宿舍,取件衣服披上”
8 . 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9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 . 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1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孔子《论语》
2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3 . 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4 .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
5 .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6 . 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卷一:“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覆推勘,愈形其独。”清马位《秋窗随笔》:“渊明有《形赠影》诗……太白《月下独酌》诗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二公风流孤迈,一种旷世独立之致,异代同情。”
7 .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 . 解释:见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做迟了。看到了恶人或做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想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9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0 .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1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2 . 《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
3 . 正义的事业象奔腾的江水,将涤荡一切污泥浊水,使之滚滚向前。(有时也比喻恶势力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4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5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6 . 有教无类
7 . (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8 . 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9 . (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10 . 栽成五柳吟归去,漉酒巾边伴菊闲。:汪遵《彭泽》
1 .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2 . 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3 . 解释: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这里的小事包括小忿怒和小仁小惠两个意思,即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4 . 天寒地冻:形容天气十分寒冷例:“他抡起大镐来象旋风似的,尽管是天寒地冻的十冬腊月,还是满头大汗”
5 .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6 .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欧阳修《秋怀》
7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8 .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9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0 .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1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 . 解释: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3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 (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5 . (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6 . 解释:用公平正直来对待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7 . (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8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9 . 解释: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10 . 解释:君子心胸坦荡故待人接物犹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怀忧虑之心。
1 . 小不忍,则乱大谋。
2 . (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3 . 解释: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4 .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唐寅《菊花》
5 . 解释: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
6 . 解释:执政者不因人说好听的话就提拔他们,也不因他是坏人就鄙弃他说过的正确的话。
7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8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
9 .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10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1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 . (《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4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5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6 .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7 .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8 . 解释: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9 . 解释: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
10 . 解释: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1 . 解释:我对凡来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2 . (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3 . 道不同,不相为谋。
4 . 解释: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他的过去,还要观察他的现在,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了解还会不全面吗?
5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6 . 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7 . 唐·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8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孔子《论语》
9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10 .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nuenian.com/zhufuyu/daquan/945269.html